9 2019 村級脫貧攻堅規劃
脫貧攻堅工作計劃 1、指點思想以鄧小平理論、“3 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 108 大和 108 屆 3中、4 中全會精神,以“強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態文明鄉村”為主線,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重要任務,重視特點產業發展,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重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動建設經濟強村,與全鎮全縣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2、基本原則(1)突出重點,精準扶貧。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社和貧困戶的扶持力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向建檔立卡貧困社和貧困戶的發展傾斜。堅持基本政策精準到人,幫扶氣力精準到戶,基礎建設(產業)精準到村組。
(2)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鎮政府對脫貧工作負總責,把脫貧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計劃;鼓勵農民自食其力、艱苦奮斗,充分調動廣大農民自主創業、發展生產、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
(3)齊心協力,協力推動。各社、各單位要根據本計劃,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資金、項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資金、安排項目時要向 8 個建檔立卡貧困社傾斜,構成工作協力。
(4)兼顧統籌,科學發展。堅持脫貧與建設美好鄉村相結合,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充分發揮田頭特點資源優勢,發展特點產業,提倡健康科學,生活方式,增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調和。
3、整體目標依照“3 年實現脫貧,5 年同步小康”的整體目標,到 2017 年實現 8 個重點貧困社脫貧。基本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
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農村居民可安排收入增速與全縣平均水平相等,確保貧困產生率低于 8%,全面擺脫貧困。
(1)農民生活到達小康水平。2014 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2532元,到 2017 年到達 3500 元,年均增長 15%。計劃期內,貧困人口由2014 年的 1640 人降落到 2017 年的 317 人,貧困產生率由 77.8%降落到 8%之內。通過扶貧開發,力爭本村村民整體經濟年收益與當鎮農村居民可安排收入同步增長,到 2017 年,人均純收入 3500 元以上的農戶到達 90%以上。
(2)基礎設施不斷加強。2017 年實現農村水泥公路到組率達 80%;解決 2106 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安全率到達 99%,配套完善村級供水設施;農戶沼氣入戶率到達 60%以上。到 2017 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標到達國家規定目標。
(3)社會事業全面進步。9 年義務教育成果進 1 步鞏固,初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到達 99%以上。建立健全村級衛生室及配置合格村醫,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到達98%以上,確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醫療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鄉公共文化、廣播影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5‰之內,實現人口均衡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4)生態環境進 1 步改良。到 2017 年,村落綠化率到達 76%以上,衛生廁所使用率到達 60%以上,污水處理率到達 85%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垃圾實行統 1 搜集處理,村社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到達 90%,小流域治理率到達 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率到達 75%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40%以上,綠化率達50%以上,生態區得到有效保護。預警、監測、應急、救濟系統功能
齊全,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
(5)鄉風文明程度大幅提高。進 1 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民主法制建設、鄉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農民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村民自治能力進 1 步提高。到 2017 年,政務公然、村務公然、黨務公然率到達 100%,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創建面均到達95%以上。
(6)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扎實推動。認真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努力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本領過硬的骨干隊伍、功能實用的服務場所、情勢多樣的服務載體、健全完善的制度機制,到 2017年實現“4 有”目標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到達 100%。加強村級為民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實行村干部集中辦公和“背包”服務、網格化服務,到 2017 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基層便民、為民服務體系。
4、主要建設任務(1)著力加強特點農(林)業建設。
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實行“1 村 1 品”,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圍繞 1 村 1 品特點產業村建設,著力發展特點生態農業,增進農民延續增收。
1.建設特點農業產業基地。依照高產、優良、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依托優勢,因地制宜,做大做強本村特點產業,到 2017 年,發展黨參、黃芪和柴胡等中藥材種植面積到達 0.9 萬畝。
(1)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全膜玉米:進 1 步做優做強全膜玉米種植。依照環境生態化、園地清潔化、基地范圍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大力發展高產、抗旱、優良和生態的全膜玉米產業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態觀光點為主線,大力發展村級生態旅游文化。
土豆:著力建設標準化生態土豆產業園,加快改造低產土豆品
種。到 2017 年,發展高產優良生態土豆 3000 畝。生態養殖:到 2017年,年出欄生豬 200 頭,小尾寒羊羊 5266 只。
(2)大力推行成熟產業小雜糧:以蕎麥、大豆、胡麻等主要傳統品種為主,引進、開發、示范和推行,進 1 步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產量和品質。到 2017 年,計劃發展小雜糧種植 900 畝。
(3)積極培養新興產業棗樹和核桃:到 2017 年,發展棗樹、核桃產業園 1745 畝,拓展農民增收途徑,提高農民收入。
2.培養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積極發展適度范圍經營,著力培養、規范、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和壯大 1 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 2017 年,培養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 5 家,發展家庭農場 10 家,培養各類專業大戶 50 戶。建立農業龍頭企業和規范、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名錄制和優越劣汰機制,引導各類項目資金扶持名錄內的經營主體。
3.實行精品名牌戰略。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各類經濟實體展開“3 品認證”。到 2017 年,中藥材等特點農業基地實現無害認證全覆蓋,有機產品認證到達 1 個,有機產品認證基地到達 200畝。初步建立農產品品牌培養、發展和保護體系,加快構成“創建 1批、提升 1 批、儲備 1 批”的農產品品牌發展新格局。培養 1 批如中藥材等產業的新興品牌。
4.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基層農林技術推行體系建設,提升技術推行能力,強化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積極支持基層農技部門牽頭創辦實驗、示范基地。
5.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圍繞中藥材等特點產業,培養 1 批有
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素質,增進特點產業發展。依托職業技術培訓機構,根據區域外勞動力市場需求,采取校企聯合等方式展開定單式定向培訓。鼓勵農村受訓勞動力參加勞動部門舉行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
(2)著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1.努力改良交通條件。堅持把貧困村道路建設作為重點,加大支持村際道路和通組水泥路建設力度,提高農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務能力。修建通組道路里程 41.3 千米,實現組組通路的目標。
2.努力加強城鄉建設。以村址為中心,堅持內疏外拓,強化生態保護,打造鄉村景觀,完善公共設施,增強集鎮功能,加強文明創建,提升人居環境。
3.加強農村安全飲水和農田水利建設。遵守科學計劃、綜合治理、用養結合、避免污染的原則,加強農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 2017 年,使現有農田集水工程排澇灌溉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
4.加強農村供電和通訊條件建設。到 2017 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新型農村電網。加速實現無線通訊信號全覆蓋,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線和旅游景區通訊盲區,實現通訊全覆蓋;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
(3)著力改良民生。
1.大力實行教育扶貧工程。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鞏固發展義務教育、積極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職業教育,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與效益,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爭取國家政策,積極推動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重視改良偏僻貧困村的教學條件,全面實行“教學點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結合對口幫扶工作,加大對特困
生的幫扶力度,進 1 步提高大眾對學校的滿意率。
2.積極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加快建設農村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文化下鄉進社區,支持創辦各類大眾文化團體,鼓勵文化志愿服務。充分發掘本地傳統特點文化、體育項目,組織大眾參與情勢多樣、內容豐富的傳統特點文化、體育競技活動,豐富大眾的文化體育生活。
3.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全面落實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沾染病防治、預防接種、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大眾取得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服務水平進 1 步提高。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疫范圍,加能人畜共患疾病、結核病等沾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對村衛生室全覆蓋,減緩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完善鄉、村兩級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體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對村級衛生室及人材培養支持力度,加大對計劃生育扶貧對象扶持力度。
4.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依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原則,鞏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成果,逐漸提高農村養老保險金。做到“5 保戶”應保盡保,符合低保條件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低保,鞏固提高農村醫保水平,完善農村,困難大眾醫療救助制度。大力推動 5 保戶、特困戶危房改造、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工程。
(4)著力建設美好鄉村。
1.加強環境保護。加大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加強援用水源地保護區監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飲用水安全應急預案;積極推動農飲工程及援用水源保護工程建設,加大對農村水質監測頻次,確保農
村援用水安全。加強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工程建設,大力推行農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結合處理模式及農村垃圾分類,實現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大力實行農村清潔工程,建立“戶保潔、村搜集、鄉轉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和保潔制度。
2.努力實現鄉風文明。依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求,以“文明戶”評比、文明創建等為載體,大力宏揚“3苦精神”;深入展開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文明創建和建立農民書屋,大力宣揚好人好事,積極提倡文明新風尚,農村賭博、迷信活動明顯減少,農民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強農村民主與法治。展開多種情勢培養村干部,努力提高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兩委”班子整體素質,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大力推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不斷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1 事1 議”制度在民主決策中的作用;展開常常性的法律法規知識宣揚教育;積極引導農民學法、懂法、遵法,按法律法規辦事,用法律武器保護本身合法權益。
4.加快美好鄉村建設。重點選擇 XXX 等中心村落,采取 1 次計劃、分類指點、分步實行的辦法,建成環境優美、產業鮮明、生活舒適、管理民主、鄰里和睦的美好村落。
5、保障措施(1)健全組織保障機制。堅持黨政“1 把手”負責制,切實加強對全村脫貧工作的領導,統攬全局,凝聚氣力,有步驟的推動計劃實行。具體由村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村脫貧工作的組織領導,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全鄉脫貧工作平常事務。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組,村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實行單位幫扶聯系村、干部包戶的工作模式,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動員、精心組織、傾情幫扶。加強農
村實用人材隊伍建設,落實鼓勵政策,把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統 1 起來,把全村人民的氣力凝聚起來,努力構成脫貧摘帽的良好氛圍和強大協力。
(2)創新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1.創新貧困人口辨認機制。創新貧困人口辨認方法,確保底數精準;規范貧困人口辨認程序,確保流程精準;強化公示、公然,確保對象精準。
2.創新建立分類機制。緊扣貧困成因、貧困程度梳理分類,因社因人分類施策,確保成因精準、種別精準、施策精準。在尊重大眾意愿的情況下,做到“滴灌”精準、措施得力、脫貧有望。
3.創新建立計劃機制。立足村情實際,重視與減貧摘帽、同步小康指標相銜接,實事求是制定工作計劃,確保目標精準;在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著力提高村級經濟發展,進 1 步改良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質和村風文明程度,真正實現民富村強,確保思路精準;針對貧困村自然條件,尊重大眾發展意愿,力求計劃內容和舉措細化到每一個項目、每家每戶,做到措施精準。
4.創新建立動力機制。重視通過會議動員、入戶引導、參觀學習等情勢宣揚政策、發動大眾,增強自我求變、自我發展的信心,確保宣揚動員精準;從大眾最迫切的需求著手,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優先排列其幫扶需求,確保需求意愿精準;尊重大眾意愿,順應大眾期盼,回應大眾關心,將知情權、決定權、管理權交給大眾,確保主體地位精準。
5.創新建立管理機制。建立貧困村和貧困戶管理系統,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管理系統,確保對象管理精準;建立監測評估體系,對各類扶貧資源到村到戶、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扶貧對象就業
增收情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情況進行監測評估,準確反應扶貧成效,確保成效評估精準。
(3)創新農村管理體制機制。
1.推動集體“3 資”市場化運營。著力提高農村集體“3 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分化的有效實現情勢。允許農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干產業項目經營主體來獲得租金或分紅,讓農民從集體“3 資”市場化運營中獲得更多收益。在不改變林地集體所有權和林地性質、用處的條件下,允許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規范流轉林地承包經營權,鼓勵農民通過入股份紅、專業合作等方式,積極展開范圍經營、集約經營,增進林農實現長時間增收、森林生態保持良好。鼓勵村級依托現有資源通過開發、租賃、入股、經營等多種情勢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
2.推動農村土地和林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土地和集體林權財產權屬,支持農民從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的流轉中取得財產性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積極爭取土地整理項目,穩步規范推動城鄉土地增減掛鉤,鼓勵支持農民展開土地復墾和整理,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農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繼續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各項配套制度改革,進 1 步明確林權主體,理順經營關系。
(4)健全多元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縣項目資金支持,廣泛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主動爭取在外人員捐資援建。同時,動員受益大眾公道出資,構成脫貧奔小康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依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廣泛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
通過采取民辦公助、以獎代補、項目配套、實物補助等措施,引導農民大眾自愿投資投勞,廣泛吸納民間資金。同時整合現有的各方面農村建設資金,實行統 1 計劃、兼顧使用、性質不變、渠道穩定,充分發揮資金的聚集效應,實現大眾參與最大化、資源利用最大化、綜合效益最大化。
(5)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堅持推行政務、財務公然,接收社會監督,杜絕“暗箱”操作。堅持項目資金實行專戶貯存,專賬、專人管理,專項撥付,增強透明度,并實行年度資金審計和領導經濟責任審計,確保資金運行安全,發揮最大效益。對背規背游記為,1 經查實,依照有關規定嚴肅追究相干責任人責任。
(6)健全考核賞罰機制。將脫貧奔小康工作納入目標綜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建立脫貧奔小康工作考核賞罰制度,對先進村和單位給予表彰嘉獎,對工作不力,完成任務差的相干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對 8 個建檔立卡貧困社制定統 1 的普惠政策資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建立干部包村包戶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與單位和個人評先評優相結合。
推薦訪問: 脫貧 攻堅 村級上一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講話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