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海勝的人物事跡素材聶海勝出生在湖北的一個小山村,家里兄弟姐妹一共有8人,生活非常貧苦。他的小學老師講:“他從來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下雨天總是光著腳,怕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聶海勝的人物事跡素材6篇,供大家參考。
聶海勝出生在湖北的一個小山村,家里兄弟姐妹一共有8人,生活非常貧苦。他的小學老師講:“他從來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下雨天總是光著腳,怕弄臟他唯一的布鞋。”有一次學校交學費,他沒錢,就抓了條大魚賣給老師,才換了2元錢交了學費。雖然生活如此艱辛,小海勝卻從不埋怨,小海勝成了同學中的“學習王”、“數學狂”。海勝回憶說:“我們家窮,供不起姐弟8人上學,我們只有1個上了高中,我很珍惜我的上學機會。”
終于,高中畢業時國家航空部隊招募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憑借過硬的身體素質順利通過了招飛考試。來到航校,聶海勝積極投入訓練,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成為了學員中第一個單獨飛行的人。
在殲七飛機改造后的一次試飛中,聶海勝飛行11分鐘后突然聽到“砰”得一聲巨響,飛機急速下降,機艙溫度迅速升高。他一邊報告情況,一邊排查故障,但卻無濟于事。地面指揮他馬上棄機跳傘,但他仍然想做最后的努力保住飛機。直到距地面600米的時候,他才無奈棄機。就在他彈射出機艙的瞬間,飛機爆炸了,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9年后,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一路過關斬將成為了一名航天員,艱苦的訓練鍛造了聶海勝過硬的身體素質,讓他順利成為了“神舟六號”的宇航員。2005年“神六”的順利飛天標志著我國的航天事業跨進了一大步,也完成了山里娃41年的飛天夢。時隔八年,49歲的聶海勝再次入選“神十”飛行組,不曾想又是一個八年,57歲的聶海勝在“神十二”中實現三探蒼穹,進入天河核心艙,這也標志著我們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迎來了航天事業的新突破。
聶海勝曾說:“祖國需要,不管年紀多大,只要能飛,我都會全力以赴。”
小朋友們,弘揚航天精神,立志報效祖國,讓我們鍛煉好身體,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北京,聶海勝有個溫馨的家,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跟他在同一個單位,是搞醫學研究的。女兒聶天翔非常活潑可愛。跟所有航天員的家庭一樣,這個三口之家,是圍繞著“范文參考網TOP100范文排行航天”二字運轉的,也非常和睦,這是飛行員的傳統。
當初接受航天員選拔時,聶海勝的體重就稍稍有點超標。于是,如何幫他“減重”成為整個家庭十分關注的課題。航天員在訓練中身體消耗很大,不吃東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減重?只有通過加大運動量來實現。妻子聶捷琳說:“這幾年,他在體能訓練上的付出,比別人要大得多。我們全家跟著他都成了‘運動員’。”
聶捷琳是一位細心的女人,除了給丈夫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以外,她每天都和女兒為聶海勝疊幸運星,希望這樣能夠給聶海勝帶來平安和幸運。聶捷琳對遠在湖北的婆婆也照顧得非常好,每個月定期給老人寄200元錢,逢年過節寄1000元,還常常把老人接到北京玩,但老人對北京的生活不習慣。
2005年10月,“神六”發射成功后,在湖北省棗陽市楊垱鎮聶海勝家門口,襄陽市委、市政府,棗陽市委、市政府,舉辦了隆重的文藝演出進行慶祝。當地政府授予聶海勝家為“航天之家”稱號,并授予聶海勝的母親“英雄母親”稱號。
如今,執飛“神十”,聶海勝將成為我國飛向太空的最年長航天員。而她最敬重的母親已于2009年去世。當時,聶海勝因在執行任務沒有辦法來趕回老家。聶海勝說他只能以刻苦地訓練來回饋老人的真情。
2005年第一次飛天以來的8年間范文參考網,當他的普通同齡人經歷著正常的生理衰退時,聶海勝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骨骼代謝變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無法相比。這是一項屬于聶海勝的中國紀錄。這是一個職業航天員時刻準備出征的狀態。
2013年4月,聶海勝以優秀成績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他還將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巨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
一年前,劉旺手控操作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時,聶海勝在地面提供技術支持。這一次要自己上陣了,他很有信心:“壓力肯定有,但我們經歷了千錘百煉,絕對不會被壓力打垮!”
這是名副其實的千錘百煉:執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已超過2000次。
20xx年10月,聶海勝乘神舟六號遨游太空。火箭發射那天,聶捷琳在電視上看見丈夫和費俊龍頂著鵝毛大雪踏上出征路,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這天氣能行嗎?可千萬別出什么問題!
火箭順利升上長空,聶捷琳又擔心丈夫在太空能否適應,是否吃飽,會否受凍。她把家里的電視24小時打開,不放過任何與“神六”相關的消息。實在困了,就先迷糊一會兒,突然醒來時,馬上搜索“神六”的最新動態。
飛船順利返航那天,從直播里看到丈夫和隊友微笑著走出返回艙時,聶捷琳喜極而泣,哇地一下哭出聲。
心頭壓著的千斤巨石終于落地,那一刻,淚水成了聶捷琳最好的宣泄。
此前,聶海勝兩次“飛天”,在太空與聶捷琳“兩地分居”共計22天。這次神舟十二號任務,聶海勝和隊友預計在太空駐留3個月時間,行程更遠,時間更長。
“牽掛是人之常情,但我不太擔心。”通過前兩次成功飛行,聶捷琳不但對我國目前的航天科技水平充滿信心,也調整好了心態,只當丈夫又“出了次差”。
聶捷琳清楚丈夫和隊友平時的訓練水平,相信他們定能勝任,定會凱旋!
是的,我們都相信!聶海勝將軍和他的隊友,一定能順利完成任務,如期返航,載譽而歸!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鮮花和掌聲。捷琳大姐,聶海勝這個常勝將軍,除了帶給你成功的喜悅,還有——小別勝新婚!
聶海勝是一名不折不扣的“60后”,今年57歲的聶海勝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這是他第三次執行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第二次擔任指令長。“翱翔在藍色的天空”是他從小的理想,從神舟六號、十號到十二號飛船勝利著陸,他見證了載人航天的燦爛征途。
01
數學滿分100分,聶海勝常考105分
1964年9月,聶海勝出生在湖北棗陽市楊垱鎮樊莊村。這個鎮位于棗陽西北,鄂北崗地,湖北的“旱極”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1949年到1989年的41年間,鄂北地區平均每4年發生1次嚴重干旱或特大干旱;1990年到2009年的20年間,平均每兩年發生1次;2009年到2013年,發生了歷史罕見的“五連旱”。直到2020年1月6日,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一期順利實現通水,鄂北焦渴缺水的歷史才終結。
物資匱乏的年代,“雨停地干、十年九旱”的楊垱,絕大多數人的光景艱苦。
50多歲的劉來玉是聶海勝幼時伙伴。如今衣食無憂的他幾乎不吃紅薯,原因是之前吃得太多,想起就反胃。
劉來玉回憶,年幼時,主食是紅薯面,菜是紅薯葉;穿的是哥哥姐姐穿小了打著各種補丁的衣服;冬天拾不到柴(崗地柴少)的他只好凍著。在棗陽市區讀高中時,他拿出不5毛錢車費,放假時只好步行四五個小時回家,從傍晚走到深夜。“走得無聊時,就看星星。”
劉來玉說,聶海勝家比他家還窮,吃的、穿的、用的,比他還差。讀小學時,聶海勝常穿著他姐姐的花衣裳,同學都笑他。聶海勝兄妹8人,聶父去世得早,家中重擔全壓在聶母身上。聶海勝為減輕母親負擔,攬下了很多農活:放牛、割麥、割野菜等。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聶海勝深知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讀書。
聶海勝曾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寫到:“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也要讓我讀書,有一次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竟是一只兔子。”
聶海勝的小學、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茅,同學們稱他“數學王”。劉來玉介紹,數學滿分是100分,但聶海勝常考105分。老師鼓勵學生早交卷,最先交卷的學生有5分獎勵。聶海勝10次有9次第一個交卷。
02
高中時夢想,像雄鷹一樣翱翔
聶海勝16歲時,父親病逝,原本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還是堅持完成學業,于第二年考入棗陽一中。棗陽一中是當地的重點高中,當年全鎮只有他和另一同學被錄取。
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高中每年假期,聶海勝去十幾里外的堂兄家幫著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干活,一個假期能掙十幾元錢,足夠交學費了。但生活的重壓還是讓聶海勝不得不退學,中學老師不忍這個好苗子輟學,免除學雜費,他的學業才得以繼續。
進入棗陽一中,聶海勝和同學金邦才關系要好。
金邦才稱,班上有50名學生,云集著各個鄉鎮的尖子生。楊垱鎮的教學水平趕不上其他鄉鎮。入校時,聶海勝只能排到30多名。但他下晚自習了還在教室里點煤油燈,被老師勸回寢室后,躲在被子里打手電筒看書。刻苦學習的聶海勝學習成績大幅提升,一直排在15名左右。
高中同學金邦才回憶,高中時,班上同學常玩的一個游戲:刀蹴。所謂刀蹴,就是一條腿立在地上,把另一條腿盤起來互斗,誰先倒地誰輸。剛開始時,聶海勝玩不贏身體更結實的他。入學三個月后,他已不是經常鍛煉的聶海勝的對手。“他只贏不了班上一個140多斤的大塊頭。”
聶海勝高中時人緣很好,在金邦才看來,這緣于其性格:為人平和、樂于助人。
金邦才介紹,每次學校要檢查教室、寢室衛生時,在打掃完后,聶海勝總是喜歡再檢查一遍,幫同學的被子收拾得更好一點,幫忙清理角落里的紙屑。高一那年,他的腳崴了,聶海勝幫他打飯、扶著他去教室。高二那年,同學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聶海勝除了幫他打飯外,還幫他洗碗,整整做了一周。
金邦才認為,聶海勝骨子里是一個內向的人。當同學討論理想時,聶海勝總是不說話,被問到時會害羞地低下頭。
有一次,他倆躺在床上徹夜長談。聶海勝才說,他的夢想是當兵,能當飛行員更好。“我看到老鷹在天上飛,我很羨慕,我在想:如果我也能飛,我在天上看地下是什么樣子。小時候,飛機飛過時,小伙伴都喜歡看,但我是看得最久的那個。”
03
平衡能力超強,為飛行而生
1983年高中畢業時,趕上空軍招飛,聶海勝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那時正逢麥收季節,體檢后他就請假跟著堂兄干活去了,一直沒和家里講招飛的事。直到有一天,縣人武部派人到聶家來了解情況,聶海勝才知道自己被選上了。
聶海勝被錄取后,金邦才才恍然大悟,他有當飛行員的潛質:平衡能力強。金邦才介紹,學校附近田地里有一根灌溉管,長10余米,寬度只能容下一只腳。別的同學走幾步,就會失去平衡,跳進田里;張開雙臂的聶海勝每次都能走完,而且通過時間越來越快。
同學劉為眾也認為,聶海勝的平衡能力強,是為飛行而生的人。“我覺得他的平衡能力超強,有天生的原因,也離不開刻苦訓練。”
劉為眾和聶海勝一同考入長春飛行學院。6月17日,劉為眾向記者介紹,彼時,訓練設備不如現在先進。訓練時,手和腳容易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滲,聶海勝從來不叫苦。他和聶海勝開的是殲擊機,對平衡能力要求極高。1985年,他因為平衡能力欠缺,只好轉業。但聶海勝還留了下來,還是同行中第一個單飛的人。
公開報道顯示,1989年6月3日,聶海勝駕著殲擊機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只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溫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面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
他試著讓飛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此時,飛機距離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動一下都很困難。最后,他不得不按下彈射開關,此時他已出現了瞬間黑視,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睜開眼,自己已落在稻田里,飛機摔在離自己一百多米遠的山溝里,扎進土里十幾米深,著火了。
后來經查明,事故原因是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鑒于聶海勝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
聶海勝先后駕駛過殲五、殲六、殲七3種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04
飛天英雄關心妻女孝敬老人
有媒體報道,聶海勝不但在江西服過役,還是江西女婿,愛人聶捷琳曾在解放軍第九0八醫院(原九四醫院)工作過,南昌人。
聶海勝的精力除了奉獻給事業,其余就全傾注在了家人的身上。聶海勝小時候數學成績特別好,在教育女兒時尤其注重提高她的數學水平;對于妻子他也愛護有加,因擔心妻子有高血壓,他從不讓妻子吃肥肉等高脂肪食品。
對待老人,聶海勝更是細心孝順,夏季的南昌堪稱“火爐”,他怕岳父岳母在南昌受不了,每年夏季一到,他就催岳父岳母去北京避暑。岳父岳母到了北京,聶海勝又擔心兩老不習慣北京的干燥氣候,特意去買了個加濕器。
小舅子聶捷勇說,自己的姐夫是一個令他尊敬的兄長,是一個有追求的男人。作為空軍飛行員的時候,海勝曾經說,他志在藍天,希望飛得越高越好。在生活中,海勝也是親人眼里的榜樣,聶海勝最愛吃藜蒿。據其親人介紹,一盤藜蒿炒韭菜他一個人就可以一掃而空。
1998年,聶海勝入選中國首批航天員,完成了從“航空”向“航天”的轉變,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全過程。2005年,聶海勝與費俊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2013年,首次擔任指令長的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共同上天,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第三次探蒼穹時,聶海勝已是57歲。
金邦才介紹,他得知此消息時,有些擔心。他給聶海勝留言表示:“你已取得了成績,現在歲數大了,第三次上太空。雖然我們都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科學技術,但太空還是充滿了未知,能不飛就不飛。”
聶海勝如是回答金邦才,“祖國需要,不管年齡多大,只要能飛,我都會全力以赴。”
聶海勝覺得,人類最老的航天員是77歲,雖然年過半百,但為航天事業拼搏的心依然年輕,只要祖國還需要,就會繼續前進。
楊垱鎮明星街北端的一處兩層民房,是聶海勝母親張金秀晚年的住處。
2004年,當地政府得知聶海勝的母親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擠出有限資金8.5萬元,在鎮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樓給張金秀居住。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升空。這棟樓房張燈結彩,門口的空地上擺著一部電視機,當地數千名鄉親在這里聚集,和聶海勝的家人一起見證歷史時刻。已中風臥病在床的母親張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兒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號安全返航,樓房門口掛著氣球,鄉親們舞著獅子、吹奏樂器,慶祝航天英雄平安歸來。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聶海勝二度執行“飛天”任務,小鎮又一次沸騰。這棟樓門口搭起了象征喜慶的氣墊紅拱門,拉起寫有“海勝在天攬四海勝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的橫幅。鄉親們又一次見證出生于棗陽的英雄航天員,順利征戰太空。
“他是我們的驕傲。”明星街居民張女士說,8年前那熱鬧的場景她歷歷在目。
25歲的聶海勝,已經是一名出色的飛行員了,組織安排他經歷“生死挑戰”:試飛新型殲擊機。
某次試飛中,聶海勝駕駛的飛機發出巨響,開始減速下降,眼看就要墜地,他憑借強大的心理素質打開通訊,向指揮臺報告,然后按下彈射按鈕。
人剛脫離機艙,飛機就在不遠處墜毀爆炸。這么一個生死關頭,他還記住了機艙內各項數據,為改良機型做出巨大貢獻,被記三等功。
聶海勝做了15年飛行員,駕駛時間高達1480小時。扎實的技術加上過硬的素質,讓34歲的他被上頭選中,和楊利偉一起,被選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是什么讓普通人成為了“英雄”?
如今的聶海勝,是許多孩子心目中的航天英雄。
這些孩子或許衣食無憂,體會不到“三餐只吃窩窩頭”的貧苦,但也都有追著飛機奔跑的航天夢。
作為一名曾報名參加過空軍招生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班一共有三名女同學被選中,三人都符合基本要求:個子高、視力好、身體好。
我和一位女同學,都在二輪復試階段被刷下。我被刷下,是因為手臂上有一塊疤痕增生,會影響駕駛,而我怕痛,不愿意手術祛疤;那位女同學平衡感比較差,坐在模擬器里360度旋轉幾圈后,她吐得一塌糊涂,哭著說自己不參加了。
唯一進入三輪復試的女同學,和全國備選學員一起去了北京。
在那里,她看著朝夕相處的伙伴一個個被刷下、離開北京,每天都心驚膽戰。
輪到她復試的前一晚,她和剩下的伙伴抱頭痛哭。那時她就有一個感覺:我恐怕過不了這關。果不其然,最后她也被刷了下來。
一晃十多年過去,再回想起這段和航天員擦肩而過的經歷,我自己反思:如果我當時咬牙祛疤,就能進三輪復試;如果我撐過那段提心吊膽的日子,就能進最后考核;如果我在最后考核里,熬過大腦充血、嘔吐不止、震破耳膜的訓練,就能成為一名女空軍。
可是,哪有這么多如果?
就像聶海勝,全國家境和素質比他優秀的男孩,太多了,可只有他從幾千上萬名學員中脫穎而出。他的成功,就來自克服了無數個“如果”,沒給自己留下一絲遺憾。
推薦訪問: 事跡 素材 人物 聶海勝人物事例 聶海勝人物素材積累 聶海勝事跡簡介100字 聶海勝的生平事跡 聶海勝的感人故事 聶海勝的英雄事跡 聶海勝的勵志故事 關于聶海勝的人物通訊 聶海勝的事例 聶海勝人物故事***同志,***人,現年**歲。**年**月進入**系統工作近**余年,在工程管理、企管安全、辦公室等管理崗位歷練,工作經歷比較豐富。注重學習,善于思考,嚴謹細致,原則性強。作風務實,沉穩內斂,為人
今年以來,我縣緊緊圍繞移風易俗鄉風文明三年行動計劃要求,針對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創新建立“三個三”工作模式,加大移風易俗改革工作力度,大力破除陳規陋習,文明新風
今年以來,*鎮認真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圍繞“生態立鎮、工業強鎮、文化名鎮、旅游活鎮”戰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創新有為工作總基調,全鎮各項重點工作強
2023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交通強市的關鍵一年,也是全系統搶抓機遇破難題、逆勢拼搏創佳績的一年。一年來,系統全體干部職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交通運輸廳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應對國
按照市委開展“三年一爭當”活動的工作部署,根據市生態辦《關于開展好2023年領導班子建設年活動各階段工作的通知》以及縣委辦、縣府辦《關于印發*縣2023年領導班子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縣
近年來,**黨支部以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為著力點,致力打造一支講政治、有公心、敢擔當、作風正的高素質黨員隊伍,以建設特色過硬黨支部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完善機制,創新載體,堅持“**工作走在前列,特色支
此次培訓,五天時間雖然很短,但卻收獲滿滿。課程安排科學合理、內容充實豐富,既有針對性,又有實效性,讓我思想上充了電、精神上補了鈣、工作上加了油。主要有四點體會和三點打算。四點體會:一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引領偉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新征程上做好經濟工作提供
在XXX公司每天踩著恨天高,上班報到最早,下班打卡最晚,天天加班的小姐姐,她叫XXX。她是領導口中的“鳳姐”,同事口中的“美胖”,她是人力資源戰線上的崗位能手、技術標兵。自2011年入職公司以來,她以
近年來,**縣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機關單位、社會組織、黨員個體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力、共同行動、資源共享,創立“經燕紅”社會治理黨建聯盟,通過聯盟共建,亮出黨員先鋒模范形象,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開辟了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