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關于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四篇】

| 瀏覽次數:

整理:漢語詞語整理:羅勛兒演唱歌曲,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4篇

第一篇: 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

艿閱讀下面[甲]、[乙兩個文言選段,作6-9題

螆[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螞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蝿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蝕(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蒈[乙]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螅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衿(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袇[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③翳:遮蓋,這里指云。

袆6.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蒄①沿溯阻絕。絕:②或王命急宣。或:

罿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悉:

羋7.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4分)

蚈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芃②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莃8.[甲][乙]兩文都寫到“山”,兩文段所寫的“山”各有著怎樣的特點?(4分)

蠆9.[甲][乙]兩文段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這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肅【甲】(《三峽》)

芆【乙】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以水戰石,則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⑤,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節選自袁中道《游石首繡林山記》) 

蒃注釋:①結約:盤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樣子。③汗汗田田:水勢浩大的樣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樣子。⑤怒獰健鷙:兇猛剛強。

聿10.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4分)

螇①不見曦月②屬引凄異

肄③皆不敢與之爭④當之輒靡

蒃11.下面句子朗讀停頓錯誤的一項是()(2分)

蒀A.而/鄉鄰之生日/蹙B.自/三峽七百里中C.廣/故數言欲亡D.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芅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袃①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薃②勢常結約不舒。

薇13.甲、乙兩文的寫作內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有何相同之處?(4分)

羇(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螞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蚃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蒅(乙)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②,攀之亦隕,間得一稍粘者,繃足掛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④(3)石,然后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選自《徐霞客游記》)①【削】陡峭。②【隕】墜落。③【帖】同“貼”。④【摧】崩裂。

蚅1、甲文出自《》,作者(),()時期地理學家。

螂2、下列句中與“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

荿A以指攀草根而登B皆以美于徐公

膇C不以物喜D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蒄3、句子翻譯:

袂A、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螀B、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

薅4、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它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

膃甲乙兩段文字均為,甲文中()一詞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寫的特點。兩文在描寫山勢上分別運用()和()的寫法。

羂5、閱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你能說出它和甲文之間的聯系嗎?

羇6.為乙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六處)

莇【甲】(《三峽》全文)

羂【乙】江水又東,逕①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②,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

肂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江水》)

莈【注釋】①逕:取道,經過。②紆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態。④踐躋:登臨。

螄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羅(1)略無闕處(2)常聞峽中水疾

肂(3)每至晴初霜旦(4)泠泠不絕

螈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蒆(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螃(2)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

膂3.閱讀下列【甲】文中的語句,并從【乙】文中找出與其內容相近的句子來。

腿(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羄(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薂4.請簡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節的景物特點。

節5.請用恰當的成語或俗語,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一句的含義。

薀(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三峽》節選

蚆(乙)江水又東徑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崯,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薅1.解釋加點的詞語。

莁沿溯阻絕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

蚇2.翻譯下面句子。

莈(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莄(2)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蒁3.用原文句子填空。

肈甲文中第一段描寫三峽夏季的景色,側面描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選段說明的對象是人灘,說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紹人灘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袆4.總結三峽的景物特點,給下面的對聯補出上聯。

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華夏情。

薁5.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這是詩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寫下的《朝發白帝城》。請說說其中后兩句詩與文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異同。

葿【答案】6.①斷②有時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釋對兩個得1分)

薈7.①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②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種奇異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確,無語病即可)

袂8.[甲]文段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乙]文段描繪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點。(4分,各2分)

蟻9.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袀參考答案:10.(1)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2)連續(3)都(4)就11.A(2分)

羆12.(1)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2)水勢常常因此而盤曲不能舒展。(4分,如關鍵詞漏譯或錯譯,酌情扣分)

裊13.甲文描寫了長江三峽的雄偉地貌和壯麗景色,乙文描寫的是石首繡林山奔騰數百里的江水忽與眼前之石撞擊的奇景。(2分意對即可)兩文都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2分)

蟻1、甲文出自《水經注疏》,作者(酈道元),(北魏)時期地理學家。

羇2、下列句中與“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B)

螇A以指攀草根而登B皆以美于徐公C不以物喜D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蚄3、句子翻譯:

罿A、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

薅B、想往上沒有援助,想往下也沒有地方,我生平經歷的危險沒有超過這的。

莃4、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它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

蝕甲乙兩段文字均為山水游記,甲文中(重巖疊嶂)一詞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寫山勢的特點。兩文在描寫山勢上分別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寫法。

聿5、閱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你能說出它和甲文之間的聯系嗎?

羆都描寫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風光,甲文“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和詩中的“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印證,突出了三峽水流迅疾,水勢洶涌。甲文“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與“兩岸猿聲啼不住”相照應,都寫猿啼。甲文中“重巖疊嶂”與詩中“萬重山”相應,都寫出了三峽的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

肅6.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蚃(二)【參考答案】1.(1)闕:通“缺”,缺口;(2)疾:快;(3)旦:早晨;(4)絕:消失。

膈2.(1)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莇(2)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

薃3.(1)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2)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蒂4.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時:水清山綠;秋天:猿鳴凄異

羋5.答案示例: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②百聞不如一見

(1)

(2)螈參考答案:

芅譯文: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里遠。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胡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1.阻斷,隔斷;有的2.(1)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長風,也不認為有那樣快。(2)有好幾十步遠,都是人臉的形狀。3.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崯,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4.山險水急三峽景;5.描寫對象和寫法相同:同寫三峽、同詠猿鳴,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寫法;表達的情感不同:詩句流露出作者重獲自由的喜悅、歡快之情;漁歌則表達了三峽漁民對人生艱辛的悲涼感慨。或語言風格不同:漁歌更口語化、更通俗。(同異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第二篇: 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

編號:036

高考文言實詞復習學案(三)

主備人:吳春玲 審核人:高三語文組

考情分析:

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題,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難點,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熱點,每年必考。高考《考試說明》在這一考點的表述是“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實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并且古今詞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一類。二是要弄清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根據上下文確定該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

考題趨勢:

課標全國卷不直接命題考查,但放在翻譯題中間接考查。主要出題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

學習目標: 找出活用字詞,并準確解釋其在句中的含義。

【考點探討】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名詞活用、動詞活用、形容詞活用、數詞活用。

【思維建模】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是不直接作狀語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卻經常作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來引申為“慢慢地、逐漸地”。

2.名詞用作動詞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后,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中的“禮”,就是“禮遇”的意思。

二、動詞活用

動詞用作名詞

在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的修飾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即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三、形容詞活用

形容詞用作名詞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被堅執銳”中的“堅”“銳”,就是“堅固的鎧甲”“銳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就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四、數詞活用

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某個具有數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一”的意思。

【規律探究】

1、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規律和特點:名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如果不構成主謂關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作狀語;或者說,只要是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名詞一定活用作狀語。

1、、表示方位或處所

(1)、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前,上前。

(2)、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廟,在廟堂上。

2、表示工具或依據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用席子。

3、表示比喻

(1)、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像云一樣。

(2)、雄洲霧列,俊采星馳。霧,像霧一樣;星,像星一樣。

(3)、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樣。

4、表示對人的態度

(1)、人皆得以隸使之。)隸,像奴隸一樣。

(二)名詞作動詞

(1)規律和特點:名詞前有副詞(“不”“已”“相”等),該名詞活用作動詞;因為在漢語中,副詞不能修飾名詞,若修飾了,則該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個“君”“臣”,像君王,像臣子

②二月草已芽:芽,發芽

(2)規律和特點:能愿動詞(指“能”“得”“欲”等動詞)后的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到殺

(3)規律和特點:名詞前沒有動詞,后接介賓短語(后無動詞),則該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沛公軍霸上:軍,駐軍

②鷦鷯巢于林:巢,筑巢

(4)規律和特點:名詞后帶“之”字,則該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驢不勝怒,蹄之:蹄,用腳踢

②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函,用盒子裝

(5)規律和特點:兩個名詞連用(或者一個名詞和一個名詞短語連用),則必有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至于哪個名詞活用,則視具體情況而定。

①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衣、穿;懷,懷揣

②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6)規律和特點:名詞+而+動詞或動詞短語(不構成主謂關系)=活用動詞+而+動詞(動詞短語)。或者:動詞(動詞短語)+而+名詞=動詞(動詞短語)+而+活用動詞。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筑墓

②緹騎按劍而前:前,走上前

2、動詞活用

規律和特點:一是兩個動詞連用,如構不成連動式,則后一個動詞一般活用作名詞;二是動詞前若有“其”“之”等代詞修飾,則該動詞活用作名詞。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畜,畜養

(2)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出、入,出產、收入

三、形容詞活用

規律和特點:形容詞如果帶了賓語,則活用作動詞。

(1)窮山之高而止:窮,走到盡頭

四、數詞活用

規律和特點: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一,專一

[課堂鞏固]

(一)1.試找出下列句中名詞活用作狀語的詞,并解釋

(1)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2)而相如廷叱之: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人皆得以隸使之: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6)、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

(7)、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8)、故令人持璧,間至趙矣:

2.試找出下列句中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字詞,并解釋。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云青青兮欲雨:

(4)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7)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

(8)塞者鑿之,陡者級之:

(9)填然鼓之:

(10)大楚興,陳勝王:

(11)鞭數十,驅之別院:

(12)籍吏民,封府庫:

(13)客逾庖而宴:

(1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15)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3.試找出下列句中動詞活用作名詞的詞,并解釋。

(1)而其見愈奇:

(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4.試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字詞,并解釋。

(1)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2)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二)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的意義,并辨明活用的類型。

1.良庖歲更刀

2.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3.內立法度

4.火足以明也

5.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頭發上指

7.事不目見耳聞

8.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9.吾得兄事之

10.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11.舍相如廣成傳舍

12.名之曰褒禪

13.晉軍函陵

14.王無罪歲

15.增數目項王

16.乳二世

17.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第三篇: 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

《三峽》知識點整理

?????知識要點整理

一.原文注釋和翻譯

原文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

注釋;①自:在??????②略無:完全沒有.略,完全,全部

③闕:同”缺”,中斷

翻譯:?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群山連綿,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

?

原文2:重巖疊嶂(zhàng),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注釋;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②隱,蔽:遮蓋

③自:如果??????????????????????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⑥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

翻譯:?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

原文: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

注釋;①至于:到了?????????②襄陵:上,漫上;丘陵

③沿:順流而下;?????④溯:逆流而上

⑤絕:斷

翻譯:?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斷了.

?

原文4: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注釋;①或:有???????②其:這,從白帝城到江陵的距離

③雖:即使

④乘奔御風: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奔,奔馳的快馬。

⑤不以:不如;以,認為,如?????⑥疾:快

翻譯:?(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則)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

原文5: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回清倒影。

注釋;①之時:的時節;時,季節,時節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③回清:回旋著清波

翻譯:?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

原文6:絕巘(yǎn)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shù)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注釋;①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山峰

②飛。飛瀉????????③漱(shù)沖蕩

④其,它們,指怪柏???⑤清榮峻茂:水清,樹茂,山高,草盛

⑥良:實在,的確

翻譯:?極高的山峰上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

原文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注釋;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肅:寂靜???????③屬:連續不斷;引:延長

④響:回聲???????⑤轉:同”囀”,聲音曲折

⑥絕:消失

翻譯:?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里一片清冷寂靜,常常有一些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叫聲連續不斷,音調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

原文8: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①故:所以??????②漁者:打漁的人

③三聲:幾聲.三,不表示確數

翻譯:?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巴東三峽當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我的 眼淚就沾濕了衣裳)

?二.常識

????作者簡介:

1.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四十卷。《水經注》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關于課文

2.本文節選自《水經注·江水》。《水經注》是注解《水經》的,但本身又是一部內容豐富、獨具風格的著作。它不但補充了我國水道情況,也記載了江河沿岸的地理古跡、景物、神話、傳說和風俗習慣等。是研究我國地理的重要資料,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著作。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三、 閱讀理解

1、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總寫三峽兩岸山勢的雄偉。

第2段、寫三峽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第3段、寫三峽春冬的奇麗景色。

第4段、寫三峽秋季的凄清景色。

2、三峽總特點:雄奇險拔,山高峽長, 清幽秀麗,

3、全文的寫作順序

明確:全文從山、水兩方面來寫。

??????總寫山,分寫水,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景色。各自特點為:

??????山:連綿高峻、雄奇險拔——高峻美

??????水:

????????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兇險——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榮峻茂、清幽秀麗——清幽美

????????秋景:林寒澗肅、凄清寂靜——凄婉美

4、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

???兩山夾水的地方稱之為峽,有山才有峽,所以從山寫起。山峽的水又是最具特色的,所以接著寫水。

???這里字字扣山、句句寫峰,只字未提水,但明處寫山,暗中卻涵蓋了水。既寫了山勢的險峻,又寫了江面的狹窄,為下文寫夏水的迅猛作鋪墊。

5、文章寫水為什么不按四時順序來寫?

?????先寫夏水,后寫春冬之水,是因為夏水最盛,最為兇險、迅疾,最具特點。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順序來寫,而是先春冬合寫,后單寫秋天,也是按水勢的漲落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順勢而下,合情合理。

6、結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照應前文,突出了三峽秋天清幽寂靜、山高峽長的特點;側面渲染三峽秋天凄清哀傷的氣氛,突出凄婉美;同時側面表現了漁民船夫的悲慘生活。

7、長江三峽工程舉世矚目,請結合你對它的了解,說說這一工程竣工后,《三峽》中哪些內容將會改變?(舉出兩條即可)

(1)不會再有“沿溯阻絕”的情況。(2)水流趨緩,“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也不會再有。

8、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從文中也可找出兩條理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1):水流急。原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理由(2):落差大。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9、昔日美麗的三峽,如今更加聞名,并吸引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峻,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三峽歡迎您!

10、請寫出你所積累的寫長江的詩句。

(1)山隨平里盡,江入大荒流。(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3)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5)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6)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7)早發白帝城?(唐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四、語言品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答:通過側面描寫,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狹窄。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答:運用比較的手法,突出地表現了夏日江水的迅疾。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得形神兼備,試分析好在哪里?

????答:這兩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林木山石)的影子。兩句動靜結合,以“回清”寫“素湍”的動態,以“倒影”寫“綠潭”的靜態,極言江水這清澈;色彩鮮明,“素湍”見浪花之雪白;“綠潭”顯潭水之清澈。

4、 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繪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請你說說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示例1:三峽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時早上乘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2:作者描寫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 “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

示例3:課文的描寫手法美,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兩岸連山,群峰對峙的雄姿。同時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五、總結建構

1.主題:本文通過對三峽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三峽壯麗的風光。

2.寫作特色:

(1)布局:獨具匠心。(詳見“課文分析”5)

(2)全文描寫注意動靜結合,節奏有張有弛。文中寫山為靜,寫夏水為動,寫春冬景色靜中有動,從文中局部來看,也是動靜結合。

(3)語言簡練、生動,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理解性默寫: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文中從正面寫山高峻、挺拔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3、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5、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5、全文描寫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6、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7、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

8、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

??????????????????????????附:文言現象總結

一、通假字

1、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2、哀轉久絕(“轉”通“囀”,聲音曲折)

二、一詞多義

1、絕:

①沿溯阻絕(斷)??????②哀轉久絕(消失)?????③絕巘多生怪柏(極,極高)

2、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②清榮峻茂(水清澈)

4、其:①其間千二百里(這,指白帝城到江陵的距離)????

???????②飛漱其間(它們,代古柏)

三、古今異義:

1.或王命急宣(或:有;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詞)

2.雖乘奔御風(雖:古義:即使,表假設;今義:雖然,表轉折)

四、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響:動詞作名詞,回聲)

3、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4、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降霜)

5、素湍綠潭(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急流)

五、特殊句式:

1、互文句

①重巖疊嶂(即“重疊巖嶂”)

②隱天蔽日(即“隱蔽天日”)

③林寒澗肅(即“林澗寒肅”)

2、并提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應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

②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

3、省略句

①飛漱其間(即“飛漱(于)其間,省略介詞“于”)②有時朝發白帝(即“有時朝發(于)白帝”,省略介詞“于”)

第四篇: 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三峽》 一、文學常識:《水經注》本文選自散文學家,他所著的《水經注疏》,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杰出的地理學家、1. 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二、解釋下列詞語,并給加點的字注音。 (zhàng):重崖疊壁重巖疊嶂. 潭(xiāng) 碧綠的深潭夏水襄陵: 夏水:夏季漲水 襄.. 陵:大水漫過丘陵 ):極高的山峰n絕巘(yǎ. (yù)風:乘奔御 騎上快馬,駕著風 飛漱shù:急流沖蕩.. 素湍(tuān)綠潭:素湍:白色的急流,深. 峻茂:指山高草盛清榮峻茂:清榮:指水清樹茂 空缺略無闕處:三、通假字 “闕”通“缺”,

四、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4、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的水) (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回清倒影 五、一詞多義 以①沿溯阻絕(隔絕)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認為)

②能以徑寸之木(用) ②哀轉久絕(消失)絕

闕 ③絕巘多生怪柏(極)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時)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人)①屬引凄異(連續)屬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六、重點詞語解釋 空缺, 1、略無闕處略無:毫無略,幾乎“闕”通“缺”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夜分:半夜曦(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x:日光這里指太陽ī)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ngàzh嶂( 、重巖疊嶂3.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4、至于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宣:傳達

7、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8、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回旋

9、絕巘多生怪柏: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10、飛漱其間:漱(shù):沖刷

1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榮: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12、屬引凄異: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旦:早晨 肅:寂靜

15、哀轉久絕: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16、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七、重點語句翻譯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3、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疊的山巖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4、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仍然)不認為快

5、絕巘多生怪柏絕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

6、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7、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8、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八、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 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9、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10、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

11、寫夏水的句子

①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2、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九、問題研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4、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么?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6、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答: 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

第3段:寫春冬季節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7、歸納本文的中心:

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 的深厚感情

8、請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的特點。

①夏季:水勢迅急兇猛

②春冬:景色秀麗奇絕

③秋季:蕭瑟凄涼

9、文末引用漁歌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人們的感傷心情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與朱元思書

答案: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樣的顏色)。從(順、隨)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左右)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 水皆縹碧(青白色),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急流的水)甚(比)箭,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 夾岸高山,皆生寒(使……寒)樹,負(憑借)勢競上,互相軒(往高處)邈(往遠處);爭高....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沖擊)石,泠泠作響;好(美麗的)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通“囀”,鳥叫聲)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至)天者,望峰息(平...息)心;經綸(籌劃)世務者,窺(看)谷忘反(通“返”,返回)。橫柯(樹木的枝干)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二、翻譯句子。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若奔馬。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 7.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

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我的小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 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偏東,時而偏西。

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3 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水,天下獨絕。

的山峰。 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 8 奇山異水,獨一無二。.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4

(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 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 到底。 和諧。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5 9.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 清楚楚。 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10.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11.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者,窺谷忘反。

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 白晝,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 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 會流連忘返。 三、理解。 1、用課文原句填空:(1)寫富春江全貌的句子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總寫富春江山水特點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寫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寫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對世俗功名利祿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 趣。

3、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請從這兩方面入手找出寫得好的字詞句,并談談好在何處。

(1)從視覺來寫: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天清氣朗, 明快秀麗的景色,而且將富春江放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來描寫,就勾勒出了一個廣闊的 空間境界。

②“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 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

③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江的兩岸崇 山峻嶺,高聳人云的雄奇景色;“競”“爭”二字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 動感。

(2)從聽覺來寫: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 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 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4、以動寫靜,使靜止的景物富有動感,更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岸山勢的陡峭與壯美,給 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醉翁亭記》

一、 作家作品: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謚號 “文忠”,北宋文學家,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

二、 解釋加線的字詞(掌握第一段的重點字詞及句子):

1、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

環:環繞。皆:都。諸:各個。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

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3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中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

山:名詞作狀語,在山上。 潺潺:流水聲。瀉:飛淌,飛瀉 于:從。

4峰回路轉,有亭翼然 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勢回環,山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兒展翅飛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上邊,這就是醉翁亭。)

回:回環,曲折環繞。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臨:靠近 于:在。

5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

名:命名。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6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 曰醉翁也。

(太守同客人到這里來飲酒,稍微喝了一點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

輒:就。號:取別號,起號。曰:叫做。

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

意:意趣,情趣。 乎:于。

8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得:領會在心里。寓:寄托。

三、 解釋加線的字詞(掌握第二段的重點字詞及句子):

四、 9若夫日出而林霏 開,云歸而巖穴 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又如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就消散了,云氣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變化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若夫:用在一段的開頭,用來表示提出另一事。霏:霧氣。 開:消散:

歸:回,這里指散開的云又回聚到山上來。

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陰暗。

10野芳 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野花開放,散發出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氣高爽,霜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芳:花。發:開放。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好看的樹木。秀:草木繁盛。

繁:濃陰。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四、解釋加線的字詞(掌握三段的重點字詞及句子):

11至于 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 提攜,往來而不絕 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游覽。)

至于:連詞,多用于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

傴僂:駝背,這里指老人。提攜:被人拉著手走,這里指小孩。.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12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 太守宴也。

(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而酒精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

臨:在……旁。漁:捕魚。釀:釀造。泉香而酒冽:互文,即泉冽而酒香。冽,清澈。

山肴:野味。肴,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交錯的樣子。陳:擺放。

13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 也。

(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音樂;射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大聲喧嘩,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

酣:盡興地喝酒。 射:投壺,以箭投壺中。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游戲。 奕:下圍棋。

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交錯:交互錯雜。

14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發,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醉了。)

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五、解釋加線的字詞(掌握第四段的重點字詞及句子):

15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后邊。)

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16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樹林里漸漸昏暗,鳥雀到處鳴叫,游人離去,鳥雀就快樂起來。)

去:離開。 上下:樹上樹下。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

(但是鳥雀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游玩歡樂,卻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樂趣。)

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第二個“樂”字是名詞,樂趣。

18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種樂事的人,是太守)。

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19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謂:為,是。

六:一詞多義。

1歸 云歸而巖穴暝 聚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歸去

微斯人,吾誰與歸 歸向

2霏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霧氣

若夫霪雨霏霏 雨很密的樣子

3臨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坐落在高處。

臨溪而漁 靠近,這里是“在……旁”

4謂 太守自謂 稱

太守謂誰 是

5樂 山水之樂 樂趣

樂其樂 第一個“樂”字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快樂

七、問答題: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瑯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亭的位置? “臨于泉上”

★“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個案情十分復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這篇課文,抓住“樂”這條主線,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③自然段可分為四層,分別用三個字概括層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為________。(滁人游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 太守醉) 醉.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10.太守為什么“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為山水之景而醉,為

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

11選文第①段在總寫滁州山景后,由遠及近依次駕了“西南諸峰”、“ ” “ ”、“醉翁亭”等景物。(瑯琊(山) 釀泉)

12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區別?

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于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別。基本意思對即可。

1323、歐陽修寄情山水,詩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樂外,還具有怎樣的深意?(2分)與民同樂

24、“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描寫的是滁人出游的場面。通過這個場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圍繞“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25、歐陽修盡管被貶滁州,仍能有所作為。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3分)

在逆境中仍保持曠達的胸襟,不計較得失,積極樂觀”

14.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游樂,還寫了滁人的游樂。這樣寫有什么作用?(2分)

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16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也寫到了“飲酒”。同是寫“飲酒”,兩篇文章所體現出的情趣與境界有什么不同?陶淵明:忘懷寵辱,自得其樂;歐陽修:寄情 山水,與民同樂。.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八:課外積累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比喻真相大白。

2、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興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別有意圖,言在此而意在彼。

九:《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抒發了與山水同樂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陽樓記》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規勸友人并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記》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來排遣謫居苦悶的情懷。

十、10、中心思想和段意。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的情懷。

段意:

1、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亭名的由來,并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樂趣。

2、描寫山間朝暮變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及出游的樂趣。

3、描寫太守、賓客、游人之樂。

4、寫太守醉游歸來,自得其樂。

《岳陽樓記》復習

一、生字、拼音

謫(zhé)守 朝暉(huī)夕陰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é)忘xi寵辱偕( )月oàh皓( í)y心曠神怡( )雨níy霪(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潛行(qián) 浩浩湯湯 (shāng) 瀟(xiāo)湘 屬 ( zhǔ 同“囑”)

二、重點解詞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模。制,規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 暉,日光。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何極:哪有窮盡。 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斷折。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

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即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三、重點語句翻譯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重點詞: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譯: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重點詞:開,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重點詞: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批評指責。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重點詞: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點詞: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不同。 (重點詞:求,探求。為,指以物喜,以己悲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譯: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重點詞:以, 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朝庭里作高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主擔憂。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識

1、本文出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是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2、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記敘)

第二段:(寫景)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寫景、抒情)寫“遷客騷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寫“遷客騷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

、首段交待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答:寫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績,交待作記緣由,為后文的闊達胸襟做鋪墊。

4、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

5、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誦、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答: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靜影沉璧。

(4)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 (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么?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贊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12(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3) 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

六、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否定。

(5)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 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別在哪里?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0XX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推薦訪問: 詞類 字詞 活用

【關于三峽字詞整理詞類活用【四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