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日常交際談話中用語的差異
探究小組人員:張圓夢,董夢瑾,楊曉蓮,高娜
指導老師:趙子璇
[摘要]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實。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對象國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中西方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漢語和英語它們各有反映著本身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歷史傳統,了解中西方日常交際談話中用語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在于外國人交流時不出錯誤。
.
[關鍵詞] 語言
差異
一
中西方(尤指中國與英美國家)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漢語和英語,它們各有反映著本身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歷史傳統,因而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在此著重討論,中西方語言交際中最常見的生活用語的差異。
(一)
稱呼用語的差異 正常交際的首要條件是正確、得體地稱呼對方。得體的稱呼可使雙方縮小心理距離,使交際順利進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稱呼用語上存在較大差異。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順序不同。“中國人的稱呼以“姓”居首位,而英美人則以“名”居首位。”因而中國人稱呼西方人時常常會不知不覺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們的“名”來稱呼他們。如在看到 Jim Green 這個姓名時,可能將其稱呼為“Green” 或 “Mr. Jim”西方人聽了這樣的稱呼就會感到不舒服,應該是“Jim”或 “Mr. Green ” 才是正確的。
在日常交際中,中國人比較注重禮節,一般先稱呼后講話。根據對方的身份及其與自己的關系親疏以及場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其稱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們追求平等、親近的人際關系,不管是在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喜歡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 Joy, Peter 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可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可以這樣稱呼,一點兒也沒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對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稱呼,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如學生對老師、雇員對上司,老師和上司并不認為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隨便,相反認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親近。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習慣于非對等式的稱呼類型,而西方人崇尚對等式的稱呼方式。”
“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屬或鄰居時,都可以使用親屬稱謂。”如非親屬之間,孩子對長輩稱:“叔叔”、“阿姨”、“伯伯”等;對平輩稱:“大哥”、“大姐”是常事。但是,“在英語中用于表達親屬稱謂的詞一般不用于表達非親屬關系。”
如果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Green”、 “Auntie/Aunt Brown”,對方聽了可能覺得不順耳。因為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而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還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來稱呼。再則,漢語的親屬關系比較具體。最典型的如漢語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區
分,但是在英語中就用一個詞“Uncle”來表示;漢語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嬸母、舅母等稱呼,英語也都只用 “Aunt”一詞代表;再如,漢語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語中“Cousin”一詞也包含了全部的稱呼。這三個詞究竟指誰,要弄清楚當時的情景才能知道。
此外,在中國,人們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為了表示尊敬,往往會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頭銜、社會職位等,如 “郭校長”、“楊經理”、“周局長”、“劉老師” 等稱呼。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Bureau Director Zhou”、
“Teacher Liu”等稱呼不符合英美人的習慣。在西方,只有少數職業和職務可用于稱呼。如教授可稱 Professor;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 Doctor;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 和 Major,等等。英語中這種職業/職務銜頭+姓氏的稱呼形式使用范圍狹小,用途十分有限。西方人不喜歡這樣的稱呼,認為這樣的稱呼很虛偽。
(二)打招呼用語的差異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見到朋友或熟人打聲招呼,是一種常見的禮貌行為。中西方由于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因此他們在見面時打招呼
的用語和習慣也大相徑庭。
中國有濃厚的食文化,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諺語。因此,中國人見面時喜歡用“你吃了嗎?”來和對方打招呼,但這句問候語實際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義,不是用來詢問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因此,回答“吃了” 或 “還沒有吃”均無關緊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譯成英語“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來問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習俗,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男性若問女性則表示要與對方交朋友或約會的愿望。可是,中國人說這句話時,通常是沒有“邀請”和“約會”這層意思。漢語中另一種常用的打招呼語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兒去啦?”這兩句話在漢語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問人到哪里去。所以,對方可以任意給一個回答,也毫不覺得難堪。然而,如果用同樣的方式與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會理解為是一個詢問信息的問句,會使他們感到難堪,甚至會感到生氣,他們會覺得說話者在干涉他們的私事。他們雖然嘴上不說,心里也許會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另外還有一種“中國式的問候方式是看見某人在做什么,就說什么。”例如,當中國人遇見自己認識的人在洗車,可能會這樣打招呼:“你在洗車啊?”中國人聽到這樣的打招呼覺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對西方人說:“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聽起來覺得很奇怪、很別扭。心里會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車,還要問這樣的問題?簡直是在說廢話。
也許英美人比較講究高效率的緣故,人與人之間沒有中國人那樣熱情,在以上同樣情況下,常用的打招呼語一般比較簡單,如“Hi”、“Hello”、“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時也以談論天氣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來和對方打招呼。然而這些問候語中國人聽起來覺得洋味太濃,覺得與對方太過生疏,一般較少使用。
(三)告別用語的差異 通常人們在進行交際時,不會不發出任何信號就突然分手或匆匆離去。離開前總會用一定的告別語,來表明自己要離開。中國人分手時通常說:“再見。”相當于英語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說“Good-bye”、“Bye-Bye”或“再
見”之前,還要說些客套話,中西方由于社會文化習俗不盡相同,告別用語也各具特色。
“在中國的告別禮儀中,人們往往把道別的原因歸于對方。”例如,中國人到別人家里做客,告別時多半會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 “你明天還得早起,我該走了。”(“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等方式向主人告別。然而,“如果一個美國人去另一個美國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與自己有關的理由道別,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讓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還得早起,我該走了。”)或者說:“I’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ll go to work.”;“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就如 Alan Maley 所說:“In typical western context the guests would usually find reasons to leave related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ir hosts.” 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們得說再見了。我們今天晚上過得很愉快。多謝了。”)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離開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等略表示感謝的告別語。英美人認為這樣說,更顯得體。但是,在中國則一般不使用這樣的告別語。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如有客人來訪,當客人離開時,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門口。客人會對主人說:“請留步”、“不要遠送了”,主人會說:“走好”、“慢走” 之類的客套話。這些說法都無法直接譯成英語。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別,他們會覺得十分尷尬。因為 他們根本就沒有要送你太遠的意思。除非你邀請,否則別想他們會送你很遠。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們沒有這樣的習慣。而若對外國客人說:“Go slowly.”、“Walk slowly.”,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為什么我要慢走?”)。外國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種要求,事實上,它只不過是中國人告別時所使用的一種極為普通的表達方式。在此類情況下,英美人常常將客人送到門口并且說:“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來。”)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問候你的父母。”)
此外,當中國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問題解決后,中國學生離開前可能會這么向老師告別:“對不起,浪費您這么多的時間,我該走了。”這本是一句自謙的客套話, 只是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但若這名老師是西方人,他/她就會覺得尷尬。
他/她會認為,在你心里,他/她的幫忙只是在做一些無用的事而已。他/她會覺得很不高興,以后也不會再幫助你了。其實在這時,中國學生只需說:“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 think I should go now. Goodbye!”就可以了。
(四)對于贊揚和恭維的應答差異 “英美人的思維模式多為直線型,喜歡直接表達;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大多為螺旋型,喜歡委婉含蓄的表達。”因此,在與中國人進行交際時,外國人常常吃驚地發現,當他們贊揚或恭維中國人的時候,中國人總是不知所措,過于謙卑或貶低自己,甚至反復地予以否認,而不會像外國人那樣很坦然地用語言表示感謝。例如,當有人稱贊你說:“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
服真漂亮!”)謙虛的中國人很可能會說:“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不,不,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或 “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實上我已經穿了好幾年了。”)再如,當別人贊揚、恭維你的能力或技巧時,如“Oh,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你的英語真棒。”)、“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你的書法真漂亮。”)。對于這兩句恭維話,不管是否與事實相符,中國人通常也會否定對方的恭維而可能說:“Well, it’s just so so.”(“一般而已。”)、“No, you flatter me.”(“不,你過獎了。”);甚至有的還會用這樣的話來貶低自己:“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 must study hard.”(“哦,不,我的英語不好。我還必須努力。”)、“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不,不,一點兒也不漂亮,你是開玩笑吧。”)。相反,西方人卻通常公開地表示接受這種贊揚和恭維,會大大方方的說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認為對方的贊揚是誠心誠意的,所贊揚的事是值得贊揚的。
在以上的情況里,由于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國以謙虛為美德的傳統文化,對于中國人謙虛的回答常常無法接受,認為中國人很不禮貌。而且有時還會把中國人這種過分的謙虛理解為不誠實的表現。因此,應該了解英美人對贊揚與恭維的應答的習慣,以避免中西方交際過程中不必要的誤會的產生。
(五)餐桌上用語的差異
中西方在請客吃飯上的文化差異也要注意,否則會引起笑話。
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一般都是菜肴滿桌,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隨便吃點。”然而,當英美人聽到這樣的客套話,會覺得很反感:“沒什么吃的,又何必請我?菜做得不好,又為什么要拿來招待我?”。按照中國的習俗,為了表示禮貌,習慣上會一再勸客人多吃點,而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我飽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請再請,才慢條斯理地“恭敬不如從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沒那么講究,簡簡單單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時,一般主人會說:“Help yourself, please!”(“請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個人意志,講究實事求是,一再問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強塞食物給客人,是很不禮貌的。所以,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什么時,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來一塊肉餡餅嗎?”),如果你想吃的話,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 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確實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簡單地說:“No. 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間,一定要贊美主人所準備的食物好吃,稱贊主人的手藝好,否則不管你吃得多飽,主人都會不高興。典型的英語客套話是:
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極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這肉鮮嫩可口。) 主人: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it. (謝謝,我很高興你喜歡吃。)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習慣的中國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氣一番,結果他們請你一遍,至多兩遍,便以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問法經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嗎?一點也不麻煩的。”) 注意,這可是最后一請,如果你再客氣,只好去喝西北風了。此外,英美人認為菜吃不完留在盤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為,所以寧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飽,可大大方方地跟主
人說:”Oh, this is delicious.”(“哦,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剛才吃過的菜,主人對你欣賞他們的菜,會感到很高興。
(六)話題選擇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通常是通過說話的交往方式來進行的。許多外語學習者也很想和外國人交流來練習英語,然而,由于他們不會選擇恰當的話題,常常會遭到外國人的拒絕。
中國人私下談話中,即使是初次見面,往往也喜歡把年齡大小、家庭情況、家庭地址、身體狀況、工資收入、婚姻狀況等當作交談的內容,以示對對方的關心。然而,所有這些在西方人看來都是個人隱私。在西方國家,“特別強調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與尊重,認為打聽別人的事是很不得體的行為。”就如英語的一句諺語所說: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一個人的家即是他的城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并不了解:“幾千年來,中國人絕大部分都住在鄉村,少數住在小城市,他們聚族而居,經常見面彼此關照,幾乎無話不談。”而這些現象在西方的工業社會里卻很少見,人們獨立意識強,互不干涉、很注重隱私。不管是城市里還是在農村,都是 “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籬笆創造出好鄰居。)”( Robert Frost)因此,當與英美人進行交談時,要選擇適當的話題,避免問一些諸如:“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How much is your watch?”、“ 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等問題,以免使西方人覺得個人隱私受到侵犯,或感情受到傷害。在西方,人們一起聊天的起始話題是天氣情況,因為英美國家天氣多變,且對人們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天氣是中性話題,無論怎么談都不涉及對方的隱私。除天氣外,英美人常說的話題還有運動、工作、學習、興趣愛好、假期安排、國際局勢、電影/電視節目等。在與英美人進行交流時,可以選擇以上話題,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獲。
二 心得體會 在這個研究過程中,使我們既了解了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擴大和豐富了我們的語言知識,又增強了我們跨學科學的能力。不斷吸納了新知識,更新了知識層面,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加增進了同學之間道德合作。
[參考文獻]
中西方日常交際談話中用語的差異,http://www.baidu.com.
推薦訪問: 中西方 用語 交際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