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黨的一百年歷程三篇

| 瀏覽次數:

百年通常指很多年,表示時間之長,也可以指一生或去世等含義,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黨的一百年歷程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黨的一百年歷程3篇

【篇1】黨的一百年歷程

第二課 感受科技之光

?

課程標準

4-3 回顧近代科技發展的歷程,概括當前科技發展的突出特點。

教學要求

1、通過身邊的實例,領會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2、通過梳理近現代科技發展的幾個階段,并結合現代社會人們能感受到的科技發展,體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以及當前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緊密關系。

3、結合身邊發生的實例,理解知識經濟的特點及科技在經濟領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4、嘗試運用多種方法收集自己身邊發生的實例,感受科技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重點難點

1、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各階段的特點

2、理解科技發展對當代經濟的巨大影響,體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

3、人類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各階段的特點

4、認識知識經濟和學習型社會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科學技術的力量

導入:用神舟六號的發射情景導入

一、? 科技與生產實踐的關系

1、“古希臘的幾何來自古埃及”說明科技來自于生產實踐。

2、“沐浴科技之光的現代生活”,通過P123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科技對生活的影響。

二、?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1、?? 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也有科學

2、?? 科學產生技術,技術也產生科學。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科研領域不斷擴大。

三、? 記錄科技進步的輝煌

讓學生完成下表:

問: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重大成就?

看圖4-8至4-13和文字材料:

問:新的科技革命有什么特點? (

問:P125圖4—14及文字說明了什么?(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空前加快,P125、、、)

對社會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問:“在當代世界,誰能夠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握先機,實現經濟的飛躍發展。”這句話對中國有何啟示?中國該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

小結:科技與人類生活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當今時代,科技已成為第一生產力。

作業:作業本

?

【篇2】黨的一百年歷程

第一課 戰后世界新格局(2課時)

課程標準

1-3 以“冷戰”的形成和結束為線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格局的變化。

5-3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區域性戰爭的實例中,找出導致區域性沖突的多種因素。

教學要求

1.分析雅爾塔協定的有關內容和具體事件,理解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

格局的影響。

2.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版圖,說明“北約”和“華約”組織的建立

是東西方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

3.收集課內課外資料,列舉美蘇爭霸與“冷戰”+的種種表現,解釋“冷戰”

的含義。

4.通過典型事例,描述亞非拉殖民地國家的覺醒與殖民體系瓦解的歷史意義。

5.以亞洲“四小龍”的崛起與發展中國家爭取經濟獨立的努力為例,感受科

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濟落后國家與地區的現代化追求。

結構分析

簡言之,本課主要圍繞戰后世界在政治(“冷戰”與殖民體

系的瓦解)、經濟(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追

求)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世界格局的

發展脈絡及其主要特點,為進一步學習本冊其他單元的內容

做好鋪墊。

第一課時【“兩極”與“冷戰”】

教學導入:

教師提問:雅爾塔會議的內容是什么?此次會議對第二戰后

的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問題在新課前作為學生

自主探究題完成)

學生回答: 1944年諾曼底戰役勝利后,美英軍隊大舉東進,粉碎了德軍的抵抗,接近德境。與此同時,蘇聯紅軍發動強大攻勢,突入德境。在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1945年2月4~11日,美、蘇、英三國領導人在蘇聯克里米

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達成了雅爾塔

協定。其主要內容有:蘇、美、英三國分區占領德國,以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及其重新發動戰爭的一切條件;歐洲

戰爭結束后三個月,蘇聯參加對日作戰(1945年8月8日);

在即將建立的聯合國中,中、美、蘇、英、法為安全理事會

常任國,并擁有對安理會決議的否決權。雅爾塔協定對盡快

結束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后來世界格局的形成影響深遠。

三國分區占領德國,(后來法國也取得一塊占領區)。這樣,

柏林被人為地分為東西兩部分。

在學生討論雅爾塔會議影響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并導入

新課。

新課教學:

教師總結雅爾塔會議影響:雅爾塔會議最重要的影響是在戰

后形成了維持世界格局的雅爾塔體系,即美、英、蘇三國劃

分了勢力范圍和維持戰后三大國合作。體制的主要設計者是

羅斯福,他的目的是協調三國,特別是美蘇之間的關系,通

過大國合作的途徑來實現美國對戰后的世界的控制,而在戰

后也出現了許多的社會主義國家。雅爾塔體制后來導致產生

了兩大社會制度集團對峙的“雅爾塔格局”。

?

一、冷戰政策

○什么是“冷戰”政策?(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動,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

1、背景

○ 戰后,美國為什么要推行“冷戰”政策?(二戰后,德、

日、意成為戰敗國,英、法受到嚴重削弱,而美國在戰爭期

間,大做軍火生意,大發橫財。“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參

戰,但由于本土遠離戰場,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美國經濟在

戰爭的刺激下,反而得到很大發展。戰后初期,在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量占2/3,外資出口額占1/3,

黃金儲備占3/4。在國際市場上,英法等國無力與美國競爭。

借此機會,美國大肆傾銷剩余產品,大量輸出資本,造成了

經濟盛極一時的局面。在軍事上,美國除擁有龐大的陸海空

軍外,還壟斷了生產原子彈的技術。它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在

當時均居世界首位。已經了霸權地位,欲憑借強大的經濟實

力稱霸世界,而共產主義制度將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礙,

社會主義國家是它的主要敵人。)

○ 為什么美國將稱霸重點放在歐洲?(歐洲是資本主義的發

源地和中心,雖

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但經濟基礎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

力。可以說在當時誰掌握了歐洲,誰就掌握了壓倒對手的絕

對優勢。)

?

2、冷戰的表現

第一、冷戰政策在輿論上的表現是丘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它是冷戰的信號。

最先發出冷戰信號的是以反共著稱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他在

1946年訪問美國時在富爾敦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

中,以“鐵幕”一詞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威脅了

歐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

戰的序幕。接著,美國有步驟地拋出了一個個冷戰措施。

第二、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是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

的提出宣告美蘇戰時同盟破裂,揭開了冷戰的序幕。

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

入。”

──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的演講

“全世界都在注視我們,要我們肩負起領導的責任。形勢的

發展使我們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

──1947年4月5日杜魯門的一次演講

由此可以看出杜魯門主義提出的目的是遏制蘇聯,穩定資本

主義。它的特點是:以反蘇反共掩蓋其全球擴張的野心,以

維護美國的利益和安全為借口公開聲稱要干涉世界各國內

政。其實質是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宣言書,是對蘇聯發動

全面冷戰的宣言書,也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同時也標志

著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走向公開對抗,成為敵手。

教師在上述教學中可開發教材,引進材料以加強對“冷戰”

的理解。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在圖1-3,加深學生對冷戰的理

解(圖1—3東柏林建起柏林墻,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

補充:(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在經

濟方面美國采取了什么做法呢?馬歇爾計劃又稱作援助歐洲

復興計劃。我們先來看看二戰結束后歐洲的狀況:二戰后歐

洲城市被毀、經濟凋敝、人們生活困苦。西歐國家處于歷史

上最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之中,美國政府為此憂心忡

忡。你知道美國為何擔心嗎?

閱讀史料: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

多億美元的援助,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

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引導學生思

考:“你怎樣看待馬歇爾計劃?”對學生的認識作簡單總結,

引導學生分析馬歇爾計劃對美國、對歐洲在政治、經濟方面

所起的作用。馬歇爾計劃使西歐經濟得到恢復,但美國感到

這樣的西歐還不足以遏制共產主義。美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

經濟上發展、政治上穩定、軍事上強大的西歐。)

第三、冷戰政策在軍事政治上的表現是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

織。

A、教師應充分利用圖1-2,指導學生閱讀圖例說明,讓他們

分別說出北約、華約組織包括的成員國,然后,提出以下問題。

○閱讀北約的有關規定,說說北約組織的最突出特點是什么。

(集體防御,美國和加拿大聯合西歐一些國家共同與蘇聯抗

衡。)

○華約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蘇聯聯合東歐國家成

立華約,既用來同美國和西歐抗衡,也可以此進一步控制東

歐。)

B、完成活動題,訓練和考查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同時加

強史地知識的聯系與運用。讓學生認識到北約主要集中在西

歐和南歐,針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華約主要集中在東歐和

蘇聯,針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是同北約抗衡的歐洲軍事集

團。進而明確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是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標志。

過渡:“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

聯合起來,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來。” ──赫魯曉夫

這段材料表明了赫魯曉夫什么樣的戰略意圖?

赫魯曉夫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實質上也是

一種霸權政策。

從50年代后期開始,美蘇爭霸的局面開始形成,

二、美蘇爭霸

美蘇爭霸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美蘇爭霸:①雙方大力

發展軍事工業,

特別是核武器的瘋狂軍備競賽;②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

○ 思考古巴導彈危機為什么沒有導致戰爭爆發?(20世紀

60年代初,美蘇兩國都具備相當的軍事實力,擁有足以毀滅

地球的核武器,當時確實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面。但也正因為

如此,雙方互相威懾,彼此牽制,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另外,

蘇聯軍事實力稍遜于美國,赫魯曉夫只好妥協,最終沒有發

生直接的軍事沖突。)

教師可補充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表一

時間

美蘇主要領導人

典型事件

爭霸態勢

變化原因

50年代

中~60年

代初

肯尼迪vs

赫魯曉夫

古巴導

彈危機

緩和與緊張

并存,戰略優

?

?

勢在美國

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

60年代后

期~70年

代末

尼克松vs

勃列日涅夫

蘇聯對

阿富汗

的戰爭

蘇攻美守

美:經濟增長趨緩,陷入越戰泥潭;蘇:經濟、軍事實力增強

80年代中

后期

里根vs

戈爾巴喬夫

星球大

戰計劃

美攻蘇守

蘇:經濟實力落后于美國,爭霸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劇經濟困難激化社會矛盾

?

第一階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

事件是古巴導彈危機;第二階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蘇

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蘇聯進攻阿富汗、尼克松調整對外

政策;第三階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蘇守,代表性事件是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

?

?

?

【篇3】黨的一百年歷程

當二十世紀開始的時候, 中國 是那樣貧窮,衰敗,任人擺布,仿佛已奄奄一息,瀕臨滅亡的邊緣。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華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為千千萬萬有愛國心的中國人苦心焦慮關注的中心 問題 。到這個世紀快要結束時,中華民族已經站立起來,邁開大步前進,過上小康的生活,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中國已成為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一個受到國際 社會 普遍尊敬的國家。占世界人口將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在一百年時間里,經歷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確是人類 歷史 上的奇跡。 回顧二十世紀中華民族奮起的歷程,有幾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一、關于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問題   在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振興中華;一直是無數志士仁人頑強追求的目標,一直是 時代 潮流中的突出主題。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怎樣看待這種現象?這涉及怎樣看待民族問題,怎樣看待民族主義思潮。西方學者中有一種看法,認為在整個世界越來越連成一片、多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影響 日益加強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主義似乎已失去它曾有過的積極意義,而成為一種逆時代潮流而動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壞性的消極現象。這種看法,很難說是客觀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 分析 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歷史地形成的,而且將在今后長時期內繼續存在。當某一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地域或同一個環境中,就會建立起密不可分的 經濟 和文化聯系,形成一種共同的心理狀態、風俗習尚以至共同的語言文字,由此便會產生一種相互的認同感,產生一種凝聚力量。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制造和隨便加以抹煞的。   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強,世界越來越變得不可分割,這是事實。但各民族仍保持著各自的特性和差異,各民族之間在利益上也仍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沖突。這也是事實。當某個或某幾個自命優越的民族從自身的狹隘私利出發,在"一體化"之類的名義下對其他民族實行控制、壓迫和掠奪時,這種矛盾和沖突甚至會 發展 到十分尖銳的地步。那些被壓迫民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反抗的斗爭無疑是正義的。只有各民族之間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關系,才能真正和睦相處,充分發揮互補和相互促進的作用。   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顯著特點。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但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幾千年來經濟、 政治 、文化的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下,又逐步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中華民族。   到了近代,隨著主要來自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整個中華民族都感到自己已瀕臨亡國滅種的險惡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運,更強化了中華民族那種內在的凝聚力。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的目標,嚴復發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國國內哪一個民族的要求,而是表達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這以后,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極端殘暴野蠻、肆無忌憚的侵略活動,更把中華民族一步步逼向絕境。這就毫不奇怪,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無論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藏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不分彼此地凝為一個整體,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去抵抗外來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義思潮是有兩重性的;如果把某一個民族的利益、意志和價值尺度強加到其他民族頭上,對其他民族進行侵略和壓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間的種族成見和仇殺,不管打著什么旗號,它都是反動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相反,如果是激勵被壓迫民族奮起反抗外來侵略,愛國救亡,對其他民族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壓迫別人,它就是正義的,進步的。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主流屬于哪一種?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歷來主張民族平等。他認為世界各民族應當是平等的,國內各民族也應當是平等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明確宣言:自己不僅是國際主義者,而且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對國內的民族政策,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各民族團結的行為;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新中國成立后,在對外關系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新中國對處理國際范圍內各民族之間相互關系的重要準則。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民族平等的原則。 二、關于革命和建設的問題   實現中國的 現代 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夢想。可是,在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中國人一直在進行革命斗爭,集中力量先解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問題。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走入了誤區"?無數先烈為革命所作出的犧牲是不是多余的?當然不是。   中國的現代化走過的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一般說來,人們最初總是希望能在現有社會秩序下從事建設,或進行溫和的改革。這樣做,不但犧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孫中山、毛澤東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卻迫使他們走上了另一條路。決定他們投身革命的,是由于中國當時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實在太尖銳了,中華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的舊勢力又那樣強大,頑固地拒絕一切根本變革。和平建設和通過溫和的改革來改變中國的面貌是無法做到的。客觀局勢不容許人們長期等待下去。國人民已經忍無可忍,而又沒有其他出路可供選擇,這才迫使他們不能不下定決心,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們這樣做并不是出于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經過嚴肅的理性思考和反復的比較后作出的抉擇。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國一直處在熱氣騰騰的革命大震蕩中,這不可能是哪一個人想怎樣做就可以怎樣做的,只能是客觀環境的產物。當然誰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要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觀條件已經成熟,革命在很短時間內對阻礙社會發展的舊事物所起的掃蕩作用,是平時多少年也無法同它相比擬的,而且要徹底得多,從而為以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開辟了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就是一個證明。   即便處在大革命的形勢下,革命同建設與溫和改革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微妙的。它們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而在某種意義上又相互補充。在舊中國,只要是在實現現代化和社會進步這個目標下,許多"實業救國"、" 科學 救國"、"政治改良"等主張,盡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改造中國的問題,仍然在某些方面起過有益的作用。凡是在這些方面做過一些切實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暴力革命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從根本上改造舊有的社會秩序,都能夠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歷史上發揮積極的作用。只有當舊的社會制度已經衰竭到沒有力量調節自身內部的矛盾、沒有發展余地的時候,只有當新的社會制度已經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時候,一句話,只有當社會大變革的內在條件已經足夠成熟的時候,暴力才能成為新社會誕生的助生婆。沒有這種客觀條件,任何人都無法隨心所欲地單憑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來實現他所主觀設想的目標。人們要正確地認識這一點,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會大革命總是在追求完美社會的強烈要求的推動下進行的。這種追求有時在感情上達到狂熱的地步。革命的勝利更給了人們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種錯覺,仿佛原先的辦法可以用來解決一切問題,仿佛一切都能以革命勝利時期同樣的速度在短期內得到實現。他們往往忽略了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時期同和平建設時期兩者之間的巨大區別。當客觀歷史已經從前一階段轉人后一階段時,人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常常在許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階段,習慣于以前一階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辦法去處理后一階段面對的新問題。這是一種脫離客觀實際而不自覺的狀態。五十年代后期要求"大躍進"和隨后提出的"階級斗爭為綱"等嚴重失誤,多少都同這種歷史背景有關。   推倒一座舊的建筑有時能夠在短期內完成,可是在這塊廢墟上清理地基,建設一座新的大廈卻必須持久地循序漸進。新社會制度內部肯定存在種種缺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會滋生一些新的不良現象,使堅持不懈的深化改革成為必不可少。這種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革命,但它同以暴力為手段、以根本改變原有制度為目的革命完全是另一回事。 三、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艱苦跋涉中的重要特點,也是正確理解這個過程中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離開"探索"這個重要特點,許多事情便很難講清楚。   為什么這種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二十世紀的中國正處在空前激烈的大變動中;中國又是一個和任何西方國家不同的東方農業大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在這樣一個國家里,無論是發動革命還是進行建設,遇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新問題a這些新問題,在書本上和別國經驗中都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唯一的辦法,只能依靠中國人自己,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從成功和失敗的實踐中 總結 經驗教訓,摸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   既然是探索, 自然 不可能事前把什么都弄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許多事只能是看準一個大的方向,勇敢地往前闖,在闖的中間作種種嘗試。其中,難免會有風險,會有曲折。有時,人的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再加上不那么謙虛謹慎,還會碰得頭破血流。   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曾經遭受過兩次大的失敗,幾乎使革命瀕臨絕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敗,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犯過兩次嚴重錯誤,一次是因為急于求成、超越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違背客觀經濟發展 規律 而發動的"大躍進",另一次是在"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下造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這些教訓都是十分慘痛的。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是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智慧的、充滿強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科學 理論 指導和優良傳統、同中國人民建立起血肉聯系的政黨。這個黨的素質和基礎是好的。無論怎樣艱難困苦的客觀環境,無論多么巨大的外來壓力,無論自己一時犯過多么嚴重的錯誤,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沒有把它壓垮。它不但總是能在失敗和挫折中挺過來,并且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來糾正錯誤,從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子來。這也是一部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所反復證明的。   這樣講,自然不是原諒我們過去所犯過的那些錯誤,只是說對事情需要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采取分析的態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真正從中汲取教訓。以往的教訓告訴我們:不管什么原因,即便是出于好心,只要主觀不符合客觀,只要違背了客觀規律,同樣都要受到懲罰,甚至是嚴重的懲罰。人們總是通過實際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地對客觀事物達到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吃一塹"應該"長一智"。過去的沉痛教訓,是一筆反面的精神財富,無論如何不應該忘卻。

推薦訪問: 一百年 歷程 三篇

【黨的一百年歷程三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