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體:漢語詞匯得體:護理品牌,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黨史故事100講第五集心得體會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黨史故事100講第五集心得體會4篇
通過全面的理論學習,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思想覺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面是觀看筑夢中國后的心得體會。
首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完善。解放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是我們不斷認識與把握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過程,是由計劃走向市場的過程。新時期新階段,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偉大“中國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切實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貫徹落實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探索創新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如果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展“中國夢 ——我的夢”大討論活動,就是要找到適應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方法,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積極主動地轉變思想,逐步從不合理的教條中走出來,徹底改變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觀念,才能真正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最終改變不合理的體制機制,讓我們的努力朝著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其次,科學的指導思想才能明確發展的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成就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打破瓶頸制約,才能實現教育成果的“高效”。更新觀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事業提速,沒有超前意識就不可能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教育事業必須要與現實的需求相銜接,經濟的發展已經由計劃到市場。國家對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的本分,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教育要求我們加強理論學習;作為合格的人民教師,要認清歷史使命,真正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忠實履行職責,保質、保量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教學就有可能偏離方向,教育工作就不可能有新突破。只有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勤奮學習,鉆研業務,才能肩負起新形勢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才能教育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
第五集,吃貨:吃法,就是活法
人生逆旅,處在壓力之下,每個人釋放壓力的方式不同。有人寫作,有人聽音樂,有人摩挲手上一百零八顆佛珠……蘇軾的辦法是,尋找美食。
蘇軾第一次被貶,是去黃州。他剛剛死里逃生。這次被貶,對他打擊很大。在黃州城外,他看到連綿不斷的竹林,圍繞城郭風平浪靜的長江水,心里已經開始盤算:這里竹林多,竹筍一定很香很嫩;長江里的江鮮不愁吃不到。想到這,蘇軾心情就好些了。
他寫到: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后來,蘇軾果然常常拿竹筍和江魚來安慰自己的胃,款待自己的朋友。
蘇軾第二次被貶,是去惠州。惠州在南方,水果四季不斷,尤其一些特產果物,因為交通阻塞,在中原很罕見。蘇軾第一次吃到因博得楊貴妃一笑而聞名的荔枝,他高興地寫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但蘇軾在嶺南沒呆幾年,又迎來第三次被貶,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儋州在海南,當年不但無肉無魚,甚至連米面都需要從島外運送進來。每逢天氣變化,海運隔阻,島外的各種食材暫時都運不上島,結果蘇軾在當地發現了生蠔這一美味!他給兒子的信里激動地寫到:“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還千叮嚀萬囑咐要兒子做好保密工作,別讓朝廷的貪官們知道,否則會?
蘇軾是一位美食家,在最艱難的時刻,他總能想出辦法找到人間的至味。在水產品中,他最鐘情兩樣:一是鮰(huí )魚,二是河豚。他有一首著名的詩,主角就是河豚。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眾所周知,河豚含有劇毒,但味道鮮美。蘇軾對此念念不忘,他把河豚和江南春天的美景聯系到一起,對河豚的愛呼之欲出。
蘇軾住常州時,當地有一士紳特地燒了河豚邀請他上門品嘗,士紳家中的女眷全都躲在屏風后面,想聽這位大名人如何發表吃后感言,卻見蘇軾埋頭大吃,一言不發。女眷正有些失望,忽然聽見蘇軾夾著一大塊河豚肉送入口里,并大聲道:“也值一死。”眾人才莞爾一笑,賓主盡歡。
?相比有毒的河豚,鮰魚就安全多了。蘇軾云:
?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
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詩里說的“粉紅石首”,就是鮰魚。因為它是總棲息在石洞中伸出頭,好像石頭長出了腦袋,所以也叫石首。也有一種說法講,蘇軾途經湖北石首,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晚上戲回流”,于是才有了這首詩。
但無論是河豚,還是鮰魚,其實蘇軾并不常吃到。他在海南時用豐富的想象下酒,寫了吃貨的名篇《老饕賦》:
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áo)。爛櫻珠之煎蜜,滃(wěng)?杏酪(lào)之蒸羔。蛤(gé )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大美,以養吾之老饕。
?
小豬頸后部那一小塊最好的肉,
吃螃蟹只選霜凍前最肥美的螃蟹的兩只大螯,
把櫻桃放在鍋中煮爛煎成蜜,
用杏仁漿蒸成精美的糕點,蛤蜊要半熟的時候就著酒吃,螃蟹則要和著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
寥寥幾筆,一個又挑剔又有追求的美食家形象活靈活現,但真實的蘇軾卻很可憐。他寫這首賦時,是在被貶海南之后的1099年。當年4月,正趕上海南島大旱,米價暴漲。為了解決斷糧之憂,蘇軾想起道家有一種“龜息辟谷法”,就是模仿烏龜的呼吸,每天迎著初生的太陽吞咽,與口水一起服下。據說不但不餓,還能強身健體。蘇軾寫下這個方子,和兒子一起練習。
同時,被貶雷州海康縣的弟弟蘇轍給他來信。弟弟在信里說,自己無肉可吃,體重驟減,瘦了很多。蘇軾寫了一首《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回贈說,這里的情況比他那邊更糟。土著居民一日三餐都吃摻有紅薯、芋頭的米飯。蘇軾想吃肉,他們就給推薦烤老鼠和燒蝙蝠,這該讓他如何下咽呢?以前蘇軾聽到剛出生的老鼠就會惡心想吐,現在偶爾也會入鄉隨俗吃點蛙肉。
最后蘇軾還和弟弟開玩笑說:
?
海康別駕復何為,帽寬帶落驚僮仆(tóng pú)。
相看會作兩臞(qú)仙,還鄉定可騎黃鵠。
未來某一天,兄弟倆一定會瘦成清癯的仙人,騎在黃鵠身上飛回故鄉去。
蘇軾是美食家不錯,但和那種非山珍海味不吃的美食家不同,他對飲食的態度是寬容的、平等的。
北宋的時候,豬肉是鄙賤之物,有錢人根本看不上。在黃州,生活窘迫的蘇軾看到豬肉便宜,于是研究如何烹飪,最后大獲成功。他寫了一篇《豬肉頌》記錄這件事:
凈洗鐺(chēng),少著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道紅燒豬肉,后來成為一道名菜,那就是我們今天吃的“東坡肉”。
?蘇軾還用薺菜、蘿卜和米制成粥食用,命名為“東坡羹”,他在《東坡羹頌》中說:“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自然”是蘇軾在詩文里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這是他的飲食哲學,也是生活哲學。
?蘇軾在飲食上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僅僅是東坡肉和東坡羹嗎?不是的,蘇軾也把對溫暖的愛戀、仁慈、充實和美好注入我們的腸胃和心靈。
?蘇軾講究飲食,卻反對殺生。他雖然做不到完全素食,但只吃“自死物”,不因口腹之欲而殺害生命。
從黃州開始,蘇軾就在學習如何做一個菜農。每到一地,他都整治出一個菜園子。蘇軾對各種菜蔬都帶著濃厚興趣,樂于研究和種植,“早韭欲爭春,晚菘(sōng)先破寒。”眼看著菜一點點長大,甚至舍不得吃。“未忍便烹煮,繞觀日百回。”而吃下自己種的菜蔬后,他寫到:“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
剖析蘇軾自己的飲食之旅,我們仿佛看到,這也是他的人生之旅。蘇軾如何在黃州安然自得地吃著東坡肉,如何在各處的漂泊無定中,喝一碗普通的菜羹。在自己的菜園,他彎下腰去,心情愉快地干活……這一切,已經和他熱愛的美食融為一體。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liǎo)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很多人都喜歡的,蘇軾的一首詞。臺灣作家林清玄說,蘇軾的“清歡”,是生命的減法。愿我們在舍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之后,都能和蘇軾一樣,回到最單純的喜歡,回到生命里最本真的味道。
第六集,家風:守護蘇軾的童年
2017《巡視全覆蓋》破解“歷史周期率”心得體會
在十九大召開前夕,大型政論專題片《巡視利劍》在央視播出,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片全景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工作在紀檢領域所發揮的令人矚目的利劍作用,發現問題,形成震懾,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有力支撐。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探索在長期執政條件下進行自我凈化的有效途徑,破解“歷史周期率”。
“歷史周期律”是歷史上諸多國家政權所經歷的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周期性現象。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與毛澤東進行了一段關于“歷史周期律”的對話,談到歷朝歷代都沒能跳出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歷史周期率”,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
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迅速推進,我們黨帶領人民不斷取得新的巨大成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現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各種新的嚴峻考驗和挑戰。尤其在黨內,存在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管黨治黨寬松軟等問題。在這么重要的關鍵時期,處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面臨著“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如果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強化,管黨不力治黨不嚴,我們黨就會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失去執政資格,就有可能發生“霸王別姬”的悲劇,就不可能破解當年黃炎培在延安與毛澤東進行“窯洞對”時提出的“歷史周期律”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超過60%的問題線索來至于巡視,查處了一大批高級領導干部,全面從嚴治黨雖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依然任重道遠,巡視巡出了“大老虎”、“大腐敗”,“小蒼蠅”、“微腐敗”還需巡視來精準制導,巡視要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
“發現問題,形成震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肩負的歷史使命出發,直面“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從嚴從細管黨治黨,黨的建設實現重大歷史性變革,黨經歷了洗禮和鍛造,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大大增強,黨心民心更加凝聚。
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議《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部署巡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強調:“巡視是黨章賦予的重要職責,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從嚴治黨、維護黨紀的重要手段,是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
巡視是政治巡視,要只有巡視全覆蓋,才能巡視利劍高懸,巡視震懾常在。市縣巡視,特別是縣級巡視,巡視對象是縣級部門和鄉鎮甚至延伸至村或社區,更能發揮政治顯微鏡和探照燈作用。巡視聚焦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三大問題,緊扣“六項紀律”,再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對基層黨組織一次全覆蓋的“政治體檢”。
黨的十八大以來,超過60%的問題線索來至于巡視,查處了一大批高級領導干部,全面從嚴治黨雖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依然任重道遠,巡視巡出了“大老虎”、“大腐敗”,“小蒼蠅”、“微腐敗”還需巡視來精準制導,巡視要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
利劍鍛造,民心所向。“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我們黨最大的執政優勢就是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而貪污腐敗便是破壞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相容的“蛀蟲”。“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組緊扣“四個著力”,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巡視全覆蓋,根據巡視移交問題線索,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立案查處廳局級干部1225人、縣處級干部8684人。中央單位開展巡視發現廳局級干部問題線索1537件、處級干部問題線索2363件……巡視組劍指問題“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讓黨內黨外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解決自身問題的決心和極強的自我糾錯能力,讓人民群眾不斷感受到、享受到更多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果,“順黨心、合民意”。
利劍出鞘,所向披靡。巡視“利劍”出鞘,發揮“顯微鏡”和“探照燈”作用,發現問題揪住不放,做到真反饋、真整改,取得真成果、真實效。天津市委原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遼寧省委原書記王珉,福建省原省委副書記、省長蘇樹林……這一個個本應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官要員,如今都因違法違紀鋃鐺入獄。在震驚全國的“三大賄選案”中僅遼寧拉票賄選案就共計查處955人,其中中管干部34人,省管干部905人,這些都是在巡視中發現的。一次次利劍出鞘,踐行了“老虎”“蒼蠅”一起打的鄭重承諾,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貪腐現象堅持“露頭就打”,切實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堅決查處一個,對腐敗行為,發現一起堅決懲治一起,讓貪腐之人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利劍高懸,警鐘長鳴。在巡視組開展巡視以來,一些官員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僥幸心理,即便是巡視組開展“回頭看”,一些干部的僥幸心理還沒有消除。巡視“回頭看”,不是“回眸一笑”,而是“回馬一槍”,點中要害、槍槍見血。王珉、王陽、蘇宏章、楊魯豫、楊振超、尹海林、鄭玉焯、黃興國、張文雄、虞海燕等都是“回頭看”期間落馬的中管干部,用現身說法的形式給那些心存僥幸者一次次發人深省的警示。中央巡視工作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的決心,堅決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巡視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舉措,黨之利劍、國之利器,不斷創新,利劍越擦越亮,始終高懸于每名黨員干部頭上,精準發力、有的放矢,讓被巡視的地區和單位真正感受到壓力常在、震懾常在,真正讓歪風邪氣無所遁形,新風正氣浩然長存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巡視工作,先后有23次關于巡視的講話,50多次關于巡視工作的批示和指示,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巡視工作的理論體系。中央開展了12輪巡視,共巡視277個黨組織,對16個省區市進行了“回頭看”,對4個中央單位開展了機動式巡視,兌現了全覆蓋的政治承諾。黨中央的巡視抓住并推動解決黨和國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問題,發揮出令人矚目的利劍作用。十八屆中央紀委執紀審查的案件中,超過60%的線索來自巡視。巡視不只劍指個人的貪腐,也不留情面地揭開一些地方政治生態嚴重惡化的問題。山西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和三大賄選案(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和遼寧拉票賄選案)都是巡視發現的。
從來治國者,寧不忘漁樵。巡視同樣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當群眾感受到巡視是動真格的,他們就敢于講真話,反映真實情況,巡視中大量問題線索都是由群眾提供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12輪巡視共處理來信來訪159萬件次,與黨員干部和群眾談話5.3萬人次,發現各類突出問題8200余個。實踐證明,巡視監督是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監督的制度優勢。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與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相結合,才能共同維護和促進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
九萬里風鵬正舉。我們正處在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近的歷史時期,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全面從嚴治黨,最終是要探索在長期執政條件下進行自我凈化的有效途徑,破解“歷史周期率”。從巡視突破,堅定不移改進作風、懲治腐敗,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步步向縱深發展,才能實現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巡視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發揮巡視利劍作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縱深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云筆。我們正處在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近的歷史時期,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探索在長期執政條件下進行自我凈化的有效途徑,破解“歷史周期率”。巡視制度是中國特色的自我監督之路,高懸巡視這把利劍,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感受到肩上責任的重大,使命的光榮,更好地守住初心,有始有終,永葆先進純潔,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中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延續中華文脈》心得體會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華文明是迄今為止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五集《延續中華文脈》剛剛在中央一套上演。其中講到“四個自信”,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他鮮明地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以深厚的文化自信,為新時期的文化改革指明方向,流淌過五千年歷史長河,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潮頭。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其實習近平總書記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已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喻為一座大廈,那么,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大廈”的“四梁八柱”。國家這座“大廈”是否結實,關鍵取決于“四梁八柱”是否硬朗。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十分復雜的環境,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總量和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橫觀世界,希望和挑戰并存,前進的道路會更加艱巨。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們需要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筑牢發展的基礎,提升民族的底氣,“四個自信”正是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和標桿。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于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史為鑒,一串串歷史篇章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一個個文人志士也為道德建設提供鮮活的教材。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人一直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創造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形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絢麗光彩,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種偉大實踐本身也孕育了絢麗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上,堅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中國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有助于增添中國傲立于國際社會的底氣,有助于提升共產黨人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豪氣。
我們堅定“四個自信”,要始終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從而“篤行信道,自強不息”,將“四個自信”轉化為發展動力和行動自覺。
同樣《將改革進行到底》播出后,在長子縣委宣傳部引起了強烈共鳴。“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只要結合我們中國的優秀文化不忘初心,開拓創新。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把我們長子的人和事宣傳好,我相信我們長子的精神文明建設會再上新臺階。正如周彥飛部長所強調我們要借著中華民族當前改革的東風做好我們的宣傳工作,講好長子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康旭斌
2017年7月24日
推薦訪問: 黨史 心得體會 第五集上一篇:履職回避工作開展情況的報告三篇
下一篇:大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結【5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