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范文四篇

| 瀏覽次數:

通過作者的創作活動產生的具有文學、藝術或科學性質具有獨創性而以一定有形形式復制表現出來的智力成果。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版權法(見著作權)和主要國際版權公約的規定,可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包括小說、詩詞、散文、論文、速記記錄、數字游戲等文字作品;講課、,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4篇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篇1

傳承家鄉特色 建設美麗甕安

甕安三小2014年青少年科學實踐體驗活動報告

———宋雪艷、龍有飛、周安敏

一、活動主題:《傳承家鄉特色 品嘗家鄉美味》

二、活動背景與目標

在甕安縣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蛋殼易剝不粘連,蛋白呈半透明的褐色凝固體, 蛋白表面有松枝狀花紋,蛋黃呈深綠色凝固狀,有的具有糖心。切開后蛋塊色彩斑爛。食之清涼爽口,香而不膩,味道鮮美。

對于學生來說,特色食品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體現,涉及科學知識領域寬,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珍惜家鄉的特色文化。如何傳承家鄉特色工藝意識、提高他們熱愛家鄉和愛護家鄉特色文化的責任心,由此,學??萍紝嵺`活動小組在今年9月向六年級學生提出了“傳承家鄉特色 品嘗家鄉美味”主題實踐活動的方案?;顒又?,先讓學生們了解甕安的特色食品文化、提出傳承特色文化主要方法,為了讓孩子們親歷了這一活動。在此,我們三位老師組織了六年級(5)班學生去現場觀摩了甕安特色食品“譚皮蛋”工廠,重點在于學生了解“譚皮蛋”的制作工藝流程與方法,讓學生知道特色食品的來之不易,在整個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及時記下了觀摩的實際情況,。這個活動帶給學生的不僅科學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更讓學生們學到了一技之長,收獲非常大,家長們反響也非常好?;顒拥某晒@著,讓學生們提高了綜合素質能力?;顒拥某晒矊Ρ究h的特色食品“譚皮蛋”起到一定的推廣作用,為宣傳甕安特色食品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活動對象:

甕安縣甕安三小六年級(5)班學生

四、活動時間:

2014.9月——10月

5、活動的計劃于過程

1、成立活動小組。得到學校科技小組通知后,我們三位老師和我班學生認真部署,成立了以龍有飛任組長、宋雪艷、周安敏兩位老師為副組長,我班的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和勞動委員共組成四個小組,并擔任四個小組的組長具體指導小組成員參與本次活動。

2、制定活動實施方案,指導本次的開展情況

(1)活動啟動時間(6月20日),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開展設計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類容,部署本次的工作。(2)調查體驗階段(7--10月),班上開展”傳承甕安特色文化、建設美麗甕安”為主題的報告會,讓學生們暑假去了解甕安特色食品的相關信息。學生通過體驗“譚皮蛋”制作過程來共享特色食品的心得。從而提高生活的認識,做一名有思想、有科學素養的優秀少年。

3、成果提交階段(10月28日前)活動小組寫活動心得體會。上交領導小組存檔。

4、三位輔導老師上交活動報告。

六、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本次活動將以“傳承家鄉特色 品嘗家鄉美味”為主題,以參觀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動手、動腦、積極行動、并讓他們用實際行動傳傳承甕安特色食品“譚皮蛋”的制作工藝,帶動大家來宣傳特色文化。開展調查報告會,擬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活動方案,指導開展這次實踐活動。并要求學生自己搜尋皮蛋方面的相關問題,有目的的去調查了解,觀察、記錄,小組綜合整理資料,并能采取措施解決。

七、活動過程與結果

(一)收集、儲備知識階段:

(1)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搜集有關皮蛋的信息。

(2)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如何去實地調查。

(二)活動體驗階段:

本次體驗活動,因活動目的地不是很遠,由于安全考慮,我們步行,由三位輔導老師帶隊出行負責安全保衛工作。在參觀時候,告訴學生們要有目的的去調查了解,觀察、記錄,特別是制作過程。自己也要動手去做。回來后再到班上獨自制作“譚皮蛋的工藝,讓學生懂得食品的來之不易。

(三)學生寫出本次活動的心得感受。

檢驗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成果與收獲。

① 成果展示、評價學生作品。

② 邀請縣文物局、文化局領導對活動效果進行評價。

③ 將學生活動成果進行網上宣傳發布。

4學校將學生優秀實踐活動成果編輯、列入校本二級課程資源。

八.活動對學生的作用與收獲:

  通過科技實踐活動,能有效增強師生珍惜糧食意識,激發學生開展科技創新設計、動腦動手能力。

1.學生有了積極參與科技實踐活動的熱情、了解科技活動的含義、學會正確的活動方式方法。

2.豐富學校對科技創新活動流程的內容,促進今后可及時推動活動的良好發展。

3.對學生深入了解家鄉文化積淀豐富的知識。

4.豐富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思想、引導學生參與更多健康有益的科技實踐活動環節的了解認識、如資料搜集、實地考察、親自驗證、分析匯總等能力、探究精神、合作意識等得到充分鍛煉。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篇2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方案策劃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最大成功。所以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教給學生一種精神,那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未來世界拼的就是科技,只有科學技術領先才能讓自己的祖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舉行這樣的活動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用自己的思維去想象、用自己的行動去接近科學,走進科學神秘的世界,感受科學的魅力。
  我們地處農村,身邊的植物很豐富。探索未知的世界不一定是先從廣袤的宇宙開始,完全可以就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小事情,大哲理,再小的事情只要你投入進去就可以有不同的發現。隨著周圍環境的綠化面積的擴大,似乎人們的環保意識有點跟不上。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們了解植物的同時,愛上綠色世界,增強環保意識,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了解校內外和居住地的植物種類、形態結
  構及其生長規律,初步認識植物的多樣性。
 ?、孢^程與方法:
  1、通過開展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2、通過制作植物標本、繁殖植物,給校園植物制作名片等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舉行保護環境演講賽,增強環保意識。
 ?、缜楦小B度和價值觀:
  了解保護植物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青少年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道德的普及。
  1、活動時間:XX年9月——12月的校本課堂,部分周六周日的時間。
  2、參加人員:常張寄宿制小學三到六年級學生。
  3、活動內容:了解身邊的植物;制作植物小名片;制作植物標本;認識一些奇特、有趣的植物;自己栽培一種植物;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活動。
  4、活動方式:教師講解,帶領觀察,動手制作,走進自然,討論交流。
  1、分組落實:教師把按活動要求進行分組,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小組;
  2、制訂計劃:各班班主任和科學教師負責,組織全班同學討論共同制訂活動計劃、調查提綱、活動記錄表等;
  3、物質準備:枝剪、放大鏡、記錄本、尺子、照相機等; 4、思想教育: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注意安全,調查訪問時注意文明禮貌,講究方式方法、盡量獲取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認識身邊的植物
  1、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觀察各種植物的特征,了解其名稱及一些相關知識。
  2、學生通過多媒體了解植物名稱及特點,觀看相關圖片,填寫表格
  表格認識校園內的植物 3、調查我身邊的植物,指導學生調查自己家庭、學校周圍、居
  住環境周圍的植物狀況,培養環境意識。
  我身邊的植物
  周圍的環境調查
  我為植物設計名片
  1、談一談自己最感興趣的植物。
  2、引導學生制作植物名片,在制作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陶冶情操。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篇3

第35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科技實踐活動報告

活動名稱: 明天我們會遇上地震嗎

活動申報者:梽木山中學課外活動小組

所在學校: 邵陽縣長陽鋪鎮梽木山初級中學

輔導老師: 唐志鵬、肖軍華

輔導機構: 邵陽縣長陽鋪鎮梽木山初級中學

研究時間: 2013.09-2013.12

明天我們會遇上地震嗎

實踐活動報告

摘 要:認識地球, 了解地球的六大板塊; 地震的形成以及中國的四大地震帶; 近十年來我國5級以上的地震記錄并在地圖上描點, 之后進行分析; 明天我們會不會遇上地震并尋求預防地震的措施。

關鍵詞:地球板塊 地震形成 地震記錄 地震分析 預防地震措施

每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地震新聞時,我們總是在想:明天我們會遇上地震嗎?地震離我們有多遠?假如我們住在這兒,我們該如何應對? 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初中,我們詢問了老師。老師很感興趣,反問我們:你們知道地球有幾大板塊嗎?你們知道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嗎?于是,我們四人成立了課外活動小組,確立課題為“明天我們會遇上地震嗎”,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進行了實踐探究活動。

實踐探究活動過程

一、認識地球,了解六大板塊

老師給了我們任務:查找地球的六大板塊,以及它們的分布情況。我們利用電腦,知道了地球的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知道了各大板塊是不斷運動的,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運動的結果:地殼受擠壓形成山脈和谷底,地殼受張形成裂谷,擠壓和拉張使地殼上升或下降,從而引起海陸變遷。

二、地震的形成以及中國的四大地震帶

由于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

中國的四大地震帶,一是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二是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三是西南青藏高原和它的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 四是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老師還要我們查找湖南歷史上的地震和邵陽歷史上的地震。湖南是地震活動比較少比較弱的一個省份,歷史上發生的地震也不多,有記載的最大的一次是1631年8月發生在常德澧縣震級為6.8級的地震。長期以來,湖南省發生2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六七次,3級以上的平均大概每年1次,不過卻沒有造成大的破壞。邵陽不屬于地震活躍區,但全國地震監測網在邵陽有設置監測點。

三、查找資料, 近10年以來5級以上的地震記錄

老師給的這個任務, 我們開始認為很容易, 但是實際操作時,卻發現很難, 每年地震的次數太多了,并且還要記下經度、緯度等。記錄完后,還要就時間、震級、地點進行整理, 整理以后還要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利用資料,在地圖上描點, 繪成地震分布圖

這可是個苦差使, 對經緯度不能誤差太大, 否則就不準確。別看小小的幾個紅點,完成卻要費很大的勁。(見附件)

五、對近十年來5級以上地震的分析

近十年來, 我國5級以上地震共發生385次,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現就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就時間而言(見表一)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計

1月

2

1

1

3

2

3

3

1

2

2

20

2月

5

3

3

1

3

1

1

4

2

3

26

3月

3

5

2

2

0

10

0

5

2

2

31

4月

1

2

4

5

8

2

3

7

3

1

36

5月

4

8

0

2

2

32

1

2

2

1

54

6月

4

1

3

2

1

12

3

3

3

7

39

7月

3

3

2

5

4

7

9

3

1

0

37

8月

4

2

4

1

3

11

5

2

3

2

37

9月

4

1

3

1

1

5

1

2

1

2

21

10月

4

6

1

7

0

7

1

0

2

0

28

11月

4

2

2

2

0

3

6

4

5

1

29

12月

8

3

0

7

1

4

3

1

0

1

28

合計

46

37

25

38

25

97

36

34

26

22

386

表一

從表中可以看出,除2008年外, 每年的次數相差不大, 但從2008年以后,每年的次數呈下降趨勢。

(二)、就震級而言(見表二)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計

5.0-5.5級

26

24

16

26

13

67

26

26

18

13

255

5.6-6.0級

9

8

4

8

5

16

6

2

6

7

71

6.1-6.5級

5

2

5

2

7

7

2

3

1

1

35

6.6-7.0級

3

3

0

1

0

4

2

2

1

1

17

7.0級以上

3

0

0

1

0

3

0

1

0

0

8

合計

46

37

25

38

26

97

36

34

26

22

386

表二

從表中可以看出, 5.0-5.5級地震有252次, 占65.5%, 6.6-7.0級的強震有18次,占4.7%, 7級以上的大地震有7次,占1.8%。強震數量多,分布廣,強度大, 震源淺。其中7級以上的地震沒有重復,6級左右的地震重復多,強震的地點不斷遷移,也具有填空性。

(二)就地點而言(見表三)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計

新疆

13

 

5

2

1

11

6

2

7

11

58

西藏

4

10

3

1

2

14

2

6

1

1

44

青海

2

6

 

5

2

9

7

5

1

 

37

臺灣

9

11

12

7

7

12

12

16

7

5

97

南海

1

 

 

 

 

 

 

 

 

 

1

云南

4

3

3

3

1

3

3

1

3

3

27

內蒙古

1

1

 

 

 

1

 

 

 

 

3

四川

1

 

 

 

 

42

4

2

2

1

52

中俄交界

1

 

 

 

 

 

 

1

1

 

3

俄蒙中交界

3

 

 

 

 

 

 

 

 

 

3

甘肅

3

1

 

1

 

1

 

 

 

1

7

哈中交界

1

1

 

 

 

 

 

 

 

 

2

東海

3

3

 

4

11

 

 

 

1

 

22

南海

 

1

 

13

2

 

 

 

1

 

17

黑龍江

 

 

1

 

 

 

 

 

 

 

1

江西

 

 

1

 

 

 

 

 

 

 

1

吉林

 

 

 

1

 

 

1

 

1

 

3

河北

 

 

 

1

 

 

 

 

 

 

1

陜西

 

 

 

 

 

2

1

 

 

 

3

中塔吉交界

 

 

 

 

 

2

 

1

 

 

3

中緬交界

 

 

 

 

 

 

 

 

1

 

1

 

46

37

25

38

25

97

36

34

26

 

386

表三

由表中看出,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臺灣、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寧夏甘肅南部), 華北、東北、華南地區分布比較少, 其中有不少地震發生在世界兩大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南亞地震帶內。地震活動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成帶性,每次地震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片成塊發生。

六、明天我們會遇上地震嗎

地震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我國又是一個多震的國家,那么我們這里的地震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在平安的環境中生活久了,有時感覺地震已遠離我們,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可能造成破壞的約有100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從全國范圍看.也是每天都在發生地震。明天我們會遇上地震嗎?朋友, 如果你生活在我們所做的地震分布圖上經常發生的地方,那么你要隨時做好防震的準備。

七、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地震

由以上分析,對于地震,我們不要掉以輕心,也不能高枕無憂,我們必須有防范地震的意識。

1.了解足夠的防震減災知識。如在平房里、在樓樓房中如何防震,在學校上課時突然發生地震,該怎么辦: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 靠近門的同學可以迅速跑到門外,中間及后排的同學可以盡快躲到課桌下,用書包護住頭部;靠墻的同學要緊靠墻根,雙手護住頭部等等。

2. 了解地震前兆,提前預防

動物反應:如大鼠叼著小鼠跑、冰天雪地蛇出洞、牛羊騾馬不進廄、豬不吃食狗亂咬、兔子豎耳蹦又撞、鴨不下水、雞飛上樹等反常表現。

氣象異常:如震前悶熱、久旱不雨、六月冰雹、怪風狂起、日光遮蔽、黃霧四塞、地震云顯現都是震前常見的異常天象表現。

還有地下水異常、地質異常等等。

3.要有防震措施: 如儲備防震干糧等,要有急救包, 對有些家具要加固,制定家庭應急預案等。

地震預報很難準確, 地震又無法避免,因此我們只能盡量減輕或避免地震的危害, 遠離建筑物、火源等。

八、活動的意義

我們課外活動小組通過這次活動,可以指導大家對地震活動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分布圖,可以使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地震發生的地點及趨勢。

實踐探究活動的收獲

本次活動的實施除了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外,還對學生的發展帶了多方面的變化: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彰顯和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提高和發展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它給學生帶來的這些變化是任何一門學科課程無法替代的。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篇4

——甘肅省華亭縣東華小學四年級三班科技實踐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和自身的科學素質,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我們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要求,為了讓學生了解電池的歷史、生產流程和作用,學習電池的有關知識,創新科技實踐活動,我們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創建“電池環?!碧厣嘘?--“探究廢舊電池,保護家鄉環境”科技實踐活動,組織、參與廢舊電池的回收宣傳活動,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新精神,增強了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

二、活動背景:

電池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可以說生活中必不可缺。很多人都知道廢舊電池隨意丟棄是有危害的,但是人們都不知道具體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正確處理廢電池。開展本次科技實踐活動,就是希望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能讓我們更了解廢舊電池,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廢舊電池的危害,一起保護我們的環境。

三、活動目標:

1、學會觀察身邊的生活現象,親身體驗,培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個性,培養創新意識。

2、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訪尋,探究廢電池對環境的影響。

3、為保護家鄉環境獻一份力。

四、活動計劃:

1、活動時間:2014年10月1日——2014年12月1日

2、參加人員:四年級三班科技實踐小組共16人

3、活動內容:

(1)通過視頻、照片等資料,讓學生明白廢舊電池的危害;

(2)利用課余時間,調查廢電池在本地的分布情況,通過訪問,調查人們對廢電池的認識情況;

(3)利用書籍、報刊、網絡等途徑,查找處理廢電池的方法;

(4)開展處理廢電池的行動,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利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廢電池;

(5)開展大范圍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廢電池”,讓“廢電池”收到關注和重視,從而保護我們的家園。

推薦訪問: 實踐活動 青少年科技 作品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作品范文四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