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之前,大家先看張圖片 能看出這是哪嗎? 是亳州的花戲樓 那么?花戲樓是由誰而建? 花戲樓又名山陜會館,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由陜西、山西的藥商在關帝廟的基礎上修建為戲樓 是藥商集資建的吧 這些山西,陜西的藥商從哪里來的這么大財力修建會館? 會館就跟現在的會所一個性質 吃喝玩樂一條路服務 由此可見藥材生意在當時是個很來錢的生意, 在這些掙錢的藥材中,就不能不提到大黃。
因為比起其他藥材來,大黃掙的錢
大黃為什么會這么掙錢? 作為重要的中藥材,大黃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曾經是絲綢之路商品中最重要的中藥。
請記住,不是之一,就是最重要的 大黃流入歐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歐洲(意大利),大黃很早就應用于療病當中了.
在絲綢之路上,大黃的蹤跡無處不在 大黃按照對外貿易渠道不同,可以分為土耳其大黃,皇冠大黃,以及印度大黃 這都是商品名,來源都是中國的藥用大黃
只是終端渠道不同罷了. 首先看土耳其大黃 17 世紀以前, 大黃流入歐洲的渠道主要是 肅州是大黃的產銷地,托博爾斯克人和布哈拉人都沿著這條路去那里收購大黃,歐洲所有的大黃都來自這個地區 其中,最主要的二道販子就是布拉哈人 中國的大黃主要由新疆布哈拉人販運出口, 布哈拉位于烏茲別克斯坦,是大黃的重要貿易中心。
前兩天,少將及其老公去的就是那 大黃由布哈拉商人運往托木斯克、塔拉、托博爾斯克和秋明,或者再經由土耳其銷往歐洲 所以被稱為:土耳其大黃。現在掌葉大黃也被稱之為土耳其大黃 這是一條生命力最長的貿易線路
其次,我們來看皇冠大黃 皇冠大黃主要由俄國人壟斷 清代之前,大黃的交易沒有太多限制,買賣隨意 但到了清代 西北地區大黃就屬于戰略物資,專營專賣 青海等地的大黃生意基本掌握在河湟回族商人手里,也就是所謂的河州商人 在大黃傳統產區在西寧、多巴,白塔兒等市場以及河西各鎮以及中國與中亞地接壤的邊境貿易中,青海大黃的收購和出口貿易基本由其和俄國人壟斷, 控制在她們手里的產量每年約出四五萬斤至十余萬斤不等 大黃在收購后,在陜西涇陽縣集散,然后轉銷漢口、樟樹等處,再由樟樹等地販運銷售 現在知道山、陜西的商人跟大黃是什么關系了吧 大黃除北運俄羅斯出口外,西運大體仍循原絲綢之路,南北路均有大黃出口,終端市場在中亞乃至俄國及歐洲各地。俄國的大黃貿易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彼得一世時期,彼得一世又被稱之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時期,是俄國版圖急速擴張的時期, 搶地盤就要靠拳頭硬,拳頭硬靠的是能打仗, 打仗打的就是銀子,為了擴充軍費,俄國政府開始刮地三尺的摟錢。
康熙二十八年(1689)
,清廷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 最遲在 1706 年 4 月,俄國將商隊貿易的中國商品“大黃”納入國家專營之后,非常重視大黃交易情況。最初俄國委托代理商專賣;但自 1704 年起,沙皇政府改由政府直營,嚴禁私人采購大黃,違者處以死刑。雍正五年(1727),清廷、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于國境上設置互市之所,恰克圖開市.雍正七年(1729),清廷準許陜甘省西寧府的穆亮德在恰克圖賣大黃“至此為始,由客始賣” 。自恰克圖市集開放后,每年由穆氏家族在西寧采購大量的野生大黃,雇傭唐古特人在每年的四、五月份采挖大黃根。唐古特人將大黃加工晾曬,裝在毛袋里,以防受潮,販運到恰克圖,賣給俄國人。俄國人認為野生大黃入藥比人工栽培的藥效更好。因此,在恰克圖買到的都是野生大黃。從此,穆氏家族成為與俄國人做大黃的生意的官方供應商。而恰克圖成為中俄大黃貿易最重要的關口
大黃的貿易路線基本是圖中這樣的。俄國商隊來中國買賣大黃的一個周期大約是 3 年 從歐洲到亞洲來回一次 3 年 雍正十三年(1735),俄國皇室獨攬從恰克圖進口轉運到圣彼得堡的大黃。并冠上“皇冠大黃”品牌,稱之為皇冠大黃 這就是皇冠大黃的由來,皇冠大黃是出口大黃中品種最好的一種 原因,1 俄國人驗貨驗的比較嚴 2 走北線天寒地凍,有利于大黃的保存. 為了撈銀子,彼得一世政府采取并行的兩種策略,一是在外交上與中國積極聯絡,二是頒布法規,打擊私商,壟斷貿易。此后俄國歷任政府基本上延續了貿易壟斷政策。
但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這一套就玩不下去了 原因有很多,就不細談了 1762 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宜布廢除國家商隊貿易 壟斷消除之后,道光咸豐年間中俄大黃貿易便開始走向衰落,加上近代工業革命的沖擊及鴉片戰爭,中俄大黃貿易的重要性實質上已大幅下滑。
俄國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倒賣大黃,又為什么要壟斷大黃的貿易,利潤決定一切。
大家先來看一組大黃的價格資料
這是走私到新疆的大黃價格與運到恰克圖大黃的價格差這是某個倒霉蛋做大黃生意賠本賣的價格 千余斤賣了 10 兩銀子 然后遇到非典,千余斤有賣了 500 兩銀子 這是在甘肅或是青海地頭的大黃價格。便宜的每斤 1 分銀子
1642 年,兵荒馬亂的年頭,一斤大黃到了北京就值 0.2 兩銀子 當時的山海關總兵是吳三桂 1644 年,清兵入關 李時珍家族家破人亡,在蘄州,有猛虎居城中,掘穴捕人而食 好吧,扯遠了 恰克圖方面,乾隆七年(1742) ,即 1 公斤大黃約值 0.574 兩, 乾隆五十二年,新疆 l 斤大黃單價是 0.07 兩, 1 斤約合 0.5 公斤,即 1 公斤大黃值 0.14 兩 乾隆七年(1742),1 普特大黃約值 9.408 兩(約 16.5 千克)
, 道光元年,穆萬春與俄商交易大黃,1 普特大黃單價是 12.8 兩. 若轉運到歐洲其他國家銷售,獲利更高,一普特能賣 162一 289 盧布。1885 年 1 盧布=0.772 克純金。
歐洲(兩)
恰克圖(兩)
北京(兩)
新疆(兩)
西寧市場價 地頭價 4.158 0.594(9 錢 8 分)
0.2 0.14(2 錢 4 分)
銀 3 分 銀 1 分 0.781(12 錢 8 分)
0.18 0.224(3 錢 9 分)
銀 2 分 1 錢五分(120 斤)
好吧,做的表格有點亂 大家看看圖吧 運到歐洲的大黃一斤好點的能值 5 兩銀子 在中國地里挖出來只要 1 分銀子 一兩銀子能換 16 錢,一錢又能換 16 分 這個賬大家自己算算這中間的利潤有多高吧
這樣應該能看的清楚點 第三是由英國人從西藏或是廣州出口,經印度轉賣至歐洲。稱之為印度大黃, 從廣州出口的大黃,質量一般,在海上的漫漫長路中也容易受潮變質。1782 年第一家在華英商洋行柯克斯.理德行(Cox & Reid)在廣州設立,立即突破俄國、行商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大力開展大黃貿易。
一般來說,海運離岸價大概 0.3-0.2 兩銀子一斤。還是要低于俄國貨的價錢。大黃的生意紅紅火火,自然就不會一帆風順。由于大黃在清代的對外貿易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旦清政府和俄國發生外交沖突,清政府舉起貿易制裁這根大棒。清朝曾經數次關閉恰克圖的口岸貿易,閉關期間,清朝政府嚴禁大黃出口俄羅斯,把大黃作為控制外夷的重要手段,而俄羅斯對大黃的需求是火熱的,高額利潤,刺激各路商人轉向走私貿易, 在貿易禁運期間,無論是內地,新疆還是布哈拉商人都愿意冒險走私大黃,反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蒙古王公、官員、喇嘛的渠道;或是從新疆的布魯特,安集延等地走私出口,也有布哈拉商人偷運到恰克圖,然后再倒賣給俄國人,朝廷查的越嚴,大黃價格越好,大黃走私也在蒙古、新疆地區愈加猖獗。反正賠錢的買賣沒人干,殺頭的買賣搶著干。為了千分之一百(百分之一千)的利潤,資本家都能賣給自己絞繩。盡管大黃在對外貿易中的經濟地位遠不能與茶葉相比,但在朝廷的眼中,大黃由于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其政治地位遠超過茶葉, 在反復的貿易禁運中,清代前期大黃制夷觀念不斷發展強化, 清政府認為的大黃為俄國必需品的觀念,加強了對必需品進行查禁的威力;其次,通過從陸路大黃制夷的實踐擴展至海路大黃貿易限制,出現了多種演進模式,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大黃制夷觀念。這就是歷史上的:禁大黃以制夷。在鴉片戰爭時期盛極一時。包括林則徐在內的清廷大員都是“禁大黃以制夷”政策的擁護者或是政策的執行者。然而,歷史的大勢是擋不住的,清政府的滅亡和大黃貿易的萎縮是必然的。在清政府揮舞著貿易制裁這根大棒的時候,為了打破中國的貿易禁運,同時也想從整個產業鏈壟斷大黃的生意,獲取高額利潤,但是,俄國人被奸商騙了,俄國使臣弗拉基斯拉維奇伯爵企圖弄到大黃,通過駐庫倫界務官庫爾久科夫和鮑勃羅夫斯從中國弄到大黃種子,以便在烏克蘭或阿斯特拉罕進行培植,雖然中國當局嚴禁這類種子出口,但是一個布哈拉韃靼人答應以一百六十盧布的代價把數百磅上述種子運到庫倫,種子很快就運到了,但這卻是個可恥的騙局,因為運來的不是大黃種子而是蕎麥, 被坑的俄國人還是不死心,類似的舉動還有幾次。
歐洲人后來還是搞到大黃正品移栽到西方,但是大黃移植后容易變異,因此西方社會無法培育出與正品大黃原產地中國同樣質量的大黃來,迄今西方所用優質大黃仍需從中國進口。種在歐洲的大黃經過不斷的雜交就成了現在的菜用大黃
歐洲人種大黃跟種韭黃差不多,只吃葉柄 吃法很多, 可以參考下果殼網的資料 性狀鑒定跟現在差不多 大黃的故事扯完了 我們回到現在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 Rheum tanguticum.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 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莖。9~10 月地上部分枯黃時,或 4~5月植株發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地上莖及細根,根莖用磁片(忌用鐵器)刮去粗皮,加工成卵圓形或圓柱形,或切成塊瓣干燥 掌葉是根據學名 palmatum (掌狀的), 唐古特是根據學名 Tangutieum(唐兀惕族的), 藥用也是根據學名 Officinale(藥用的)的原意而命名的,因之中文的植物名與學名含意是一致的。葵葉亦屬掌葉型,意近掌葉。雞爪指葉形,馬蹄指大黃加工后的形狀 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學名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由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發表; 1867 年在川東大黃產區活動的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梵索,提供給法國駐漢口領事布里.德.蒂埃桑特一株大黃,并送往巴黎,被法國植物學家巴永鑒定為藥用大黃發表。雞爪大黃(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eum),學名于 1875 年(同治十三年)由俄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西莫維奇發表,藥用大黃 藥典品大黃都屬于掌葉組 就是葉子都有些裂
而常見偽品多集中在波葉組,就是葉子不裂,但葉子邊緣波狀皺縮 Tangut(唐古特)與 Tibet(土伯特), 清初為同地異名,唐古特系蒙古語,非藏語,但藏文中也拼寫為唐古特。“土伯特”又源于“吐蕃”,即源于藏族的自稱 bod。所指的范圍與今廣義的青藏高原大體相同。即今甘肅、青海一帶藏族地區 目前大黃的栽培主要在甘肅隴西、禮縣、宕昌、武都、青海同仁、四川阿壩州一帶,其中甘肅隴西、禮縣、宕昌、武都栽培的主要是掌葉大黃;青海同仁、四川阿壩州栽培的主要為唐古特大黃 銓水大黃產于禮縣銓水鄉。注冊商標為禮縣雙鹿牌,西寧大黃并不產于西寧,主要產地在同仁、河南、湟源、澤庫、玉樹、貴德和都蘭等地。四川,云貴等地以藥用大黃為主 國內市場以掌葉大黃為主流品種 大黃規格亳州市場常見馬蹄黃(選、統)、菜子黃、水根,撅子等規格。
基本都是掌葉大黃 水根大黃在產地是指正品大黃的支根。而很多藥材市場的商家將偽品叫水根大黃。
1984 年衛生部頒布的 76 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中根據大黃的品種來源、產地、加工方法和大小規定了雅黃、南大黃,以及西大黃蛋吉、蘇吉、水根等 6 種規格,每種規格下面又分為 1~3個等級,共 14 個細目,但很多規格等級在目前市場流通中已很少見或消失,原有商品規格標準已沒有太高的參照價值。
大黃橫切面根莖部可見星點,主根下部無星點,
栽培品種分為紅根,白根,紅根質量好于白根 這個紅根白根希望產地的朋友過會講一下,這個我也不太清楚 在大黃的栽培過程中,有人認為抽苔是提高大黃質量的重要環節,抽苔后有利于大黃有效物質的積累,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抽苔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會提高 1 倍多 但也有觀點認為隨著大黃抽苔,根的髓部腐爛形成空腔,使藥材的質量下降;來年根莖部長出新的根頭,原來的根頭因停止生長和成分積累而質量下降。大黃抽苔現象與海拔有密切關系。在低海拔地區,大黃能正常開花結實而容易抽苔,在高海拔的惡劣環境中而少抽苔 禮縣掌葉大黃在移栽時常減去側根,采用曲根定植技術,后期管理時對不需要留種的植株打薹 到底是抽薹好那還是不抽薹好那?回頭大家在討論 對于大黃整體質量而言 低海拔地陡大黃的質量不及高海拔地區,海拔越高的地區生產的大黃總體質量越高。
栗鈣土區大黃的質量不及高原草原(森林)土區的大黃;種植大黃的質量不及野生大黃。
大黃的干燥有烘干法,曬干法,熏干法,陰干法,過去常見的是曬干法和熏干法,曬干法就是把采挖后的大黃用線串在一起掛在屋外晾干,曬干需要 20 d 左右。熏干法:大黃采挖以后剝取外皮,一般采用柴禾熏制: 將比較長的根莖截成約 15cm 的長段,根莖特別粗大的縱切成兩半,放在屋內棚上,切口朝下,在農戶家屋棚下爐中點燃濕樹枝熏油,不用明火,每 3 日翻動 1 次,使受熱均勻,看到大黃體內有油狀物滲出時再用較大的煙熏,溫度保持在 12-18 度,晝夜不停,熏 60 天即成干。大黃在干燥過程中如處理不當,極易發糠,個子貨體圓無棱,兩頭不凹,外色黑,不黃,質重。斷面發黑,飲片市場俗稱鐵片。大黃不宜趁鮮切制,趁鮮切制能明顯降低蒽醌類成分含量,藥材橫切面色澤褐變明顯,切面最外面很薄一層會變為黑褐色,而將熏干加工品水處理軟化后再切片,則沒有褐變現象, 過去加工大黃還有用酒處理,不用水.
大黃加工的質量與溫度有關,烘干法如果溫度低于 65 ℃大黃色澤良好,斷面呈黃棕色,而高于 65 ℃烘干的大黃藥材斷面深棕色;在大黃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含量以曬干大黃為最高,干燥溫度過高,蒽醌的量顯著降低. 樓之岑前輩考察了不同干燥方法對大黃根莖中蒽醌含量的影響,認為以曬干法最好,其次為烘干法。熏干法和陰干法最次,有效成分分解最多。大黃中的蒽醌類化合物,遇空氣能發生氧化反應,導致含量降低,顏色發生改變,不宜久儲。放的時間久了含量會迅速下降,大黃的有效期一般 2 年左右。以前很多地方會用硫磺熏大黃之后再切,將大黃原藥材大小各分開,加入水槽中浸泡約 6-10h,冬天時間會延長,然后苫蓋上塑料布悶潤 12-24h,再加硫磺熏至少 24h,切片,烤干或晾干。硫磺熏過
的大黃含量會明顯降低。我上學的時候去 xx 飲片廠見習,見到的第一個藥材就是正在硫熏的大黃。大黃的含量按干燥品計算,含蘆薈大黃素(C15H10O5)、大黃酸(C15H806)、大黃素(C15H1005)、大黃酚(C10H1004)和大黃素甲醚(C16H1205)的總量不得少于 1.5%。種植大黃的含量一般和年限有關。甘肅的栽培大黃,大黃種植時間多為 3 年(育苗 1 年,移栽 2 年),也有部分地區種植時間為 2 年(育苗 1 年,移栽 1 年),種植大黃不含或含較少量的番瀉苷類成分,同時蒽醌類成分量也少于野生大黃。野生大黃樣品中總蒽醌含量約為種植樣品的 2 倍,而總番瀉苷含量約為種植品的 4-5 倍,相比野生唐古特大黃和掌葉大黃,野生藥用大黃樣品中總蒽醌和總番瀉苷含量均較少,而種植方式對藥用大黃中成分影響不大, 四川阿壩州,甘肅禮縣所產一年,二年,三年生大黃藥材游離蔥醒含量很難達到 1.5%的藥典要求,四年生則能達到要求,四川阿壩州,甘肅禮縣所產一年,二年,三年生藥材均未測出番瀉苷。甘肅大黃以銓水黃為好,以甘肅渭源和隴西大黃質量為差,特別是隴西大黃,無論是主根還是支根,總蒽醌含量均達不到中國藥典的質量要求。大黃按成分的組成可區分為 2 類:一類為大黃酸型,即5 種蒽醌中以大黃酸含量最高,另一類為大黃酚型,即 5 種蒽醌中以大黃酚含量最高,水根并不一定比根莖和主根的含量低。正品大黃中所含的 7 種水溶性和 27 種脂溶性成分總量均以唐古特大黃最高,其次為掌葉大黃,藥用大黃含量最少,藥用大黃幾乎不含大黃酸類和苯丁酮苷類;唐古特大黃含有較多的番瀉苷 A 和苯丁酮苷類;掌葉大黃含有較多的蒽醌及其單糖貳類成分。唐古特大黃多屬于大黃酸類型。藥用和掌葉大黃多屬于大黃酚型。大黃酸與土大黃苷是正品大黃(掌葉組)與非正品大黃(波葉組)區分的指標性成分,非正品大黃中大黃酸含量痕量。偽品大黃均不含有番瀉苷 A、番瀉苷 B。在這里我想討論的是正品大黃中含不含有土大黃苷?我的個人觀點是含有微量的土大黃苷,尤其是唐古特大黃。回頭希望大家多討論
推薦訪問: 大黃 課程 記錄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