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漢語詞語抗擊:2011年大陸電影抗擊:陳不易著網絡小說,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抗擊疫情受2020國家表彰的人物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抗擊疫情受2020國家表彰的人物4篇
第1篇: 抗擊疫情受2020國家表彰的人物
2020抗擊疫情英雄事跡素材_抗擊這次疫情的英雄人物
武漢疫情爆發以來,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民族投入到抗擊疫情的偉大戰斗中來。以下是為大家準備的2020抗擊疫情英雄事跡,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一線抗疫群英譜】武漢同濟醫院腎內科:科學診治 全力以赴
“炎癥風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輕癥向重癥和危重癥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導致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發生“炎癥風暴”,該如何應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腎內科“護腎隊”給出的“解題”方法是:通過血液凈化技術清除炎癥因子,達到保護臟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這支由4名腎內科醫生和23名血透專科護士組成、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隊伍,被大家稱作“護腎隊”。面對“炎癥風暴”,他們科學研判,創新方案,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手段,讓眾多患者獲得有效治療。
“我們發現,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癥因子聚集產生炎癥風暴,從而導致多器官快速損傷。”同濟醫院腎內科主任徐鋼教授介紹,通過血漿置換等血液凈化治療手段提前干預,可以有效清除這些炎癥因子。
“炎癥風暴”應做到早預警早干預,同濟“護腎隊”副隊長何凡副教授帶領隊員對光谷院區所有重癥患者都進行了細胞因子和淋巴細胞監測。當患者體內炎癥因子達到預警值時,就選擇恰當時機介入,有針對性地制定血液凈化方案。
一次,“護腎隊”為一名74歲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凈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經進入昏迷狀態的老人逐漸開始好轉,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癥因子回到常規范圍內。一星期后,老人重癥轉輕后轉院。在隨后的兩周內,34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凈化,其中10人已經出院或轉至輕癥醫院。
由于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都是危重癥患者,需要提供精細化的護理。以目前“護腎隊”的人員配置,一天為10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態。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凈化機的時間是8至10個小時,而醫護人員防護服的使用時限是6小時,所以需要兩撥護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凈化,有的護士甚至一天要進3次ICU。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血透中心護士長鄢建軍說:“現在就像打阻擊戰一樣,一定要守住陣地。”
“血液透析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鋼教授說,“醫務工作者最大的榮譽感來自患者康復。大家士氣很高,都鼓足了勁兒要戰勝這次疫情。”
【一線抗疫群英譜】武漢雷神山醫院物業團隊:不辭辛苦 做好保障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因為有了他們,日常的保潔消毒、治安巡邏、配送分發盒飯等工作才得以有序運轉。他們,便是共有400余人的雷神山醫院物業團隊。
2月16日,作為有著11年臨床護理經驗的武漢地產集團物業公司業務骨干楊玲得知雷神山醫院ICU病房正式啟用后,主動請纓:“我有經驗,ICU病房我不進誰進!”
在她的帶領下,物業團隊4名成員承擔起2間ICU病房和護士站等區域的保潔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除了正常保潔,楊玲還要負責1間ICU病房里儀器設備、病床的消毒殺菌工作。“每個患者病床旁都有一個1.2米高的大號垃圾桶,平均一天要清運30多袋醫療垃圾。”楊玲說。
疫情發生前, 陳偉偉是一名專職網約車司機。1月27日晚上11點,看到朋友圈里招募雷神山醫院物業人員的消息,他打了一個咨詢電話,兩天之后就報上了名。“就如當初選擇當兵一樣,我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自2月2日進駐雷神山醫院,陳偉偉和30名組員便負責32個病區的醫療垃圾轉運工作。
剛到雷神山醫院,陳偉偉和同伴每天要負責100袋垃圾的清運。隨著收治患者人數增加,這個數字不斷攀升,600袋、1000袋……任務最重的一天,陳偉偉凌晨3點半才下班,回宿舍只睡了3個多小時又繼續工作。
“陳偉偉快來收垃圾,A16病區垃圾堆滿了。”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幾乎沒斷過。作為組長,不管誰呼叫,陳偉偉都第一時間回復并趕到。“誰都怕病毒,但不能因為怕就不處理,我愿意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雷神山醫院的物業管家、黨員李炫汐已經堅守崗位一個多月。1993年出生的李炫汐,負責雷神山醫院的設備維修、生活物資采購等工作。剛開始,醫院2天之內有12個病區開放,各病區護士長對物業工作的要求不盡相同。李炫汐按照各病區的要求協調跟進,每天都要接120多個電話。
為了制定精準的物業工作流程,李炫汐一次又一次進入隔離區病房和垃圾轉運隊,測算每個人的任務量。李炫汐說,“危險的確是有的,可武漢養育了我,這個時候我要回報這個英雄的城市。”
【一線抗疫群英譜】那一刻 我只想著救人要緊
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風險無處不在。無論是患者體征的輕微變化,還是一個造成污染的漏水點,都有可能潛藏著危機。每一次化險為夷的背后,都有一個關于責任感和專業精神的故事。
趙童:那一刻 我只想著救人要緊
正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病房查房的人叫趙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生。幾天前,看到這位80歲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緒低落,他和主治醫生反復詢問,但老人始終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趙童判斷老人表現出的體征只是冰山一角。經初步診斷,老人雖僅有腹脹表現,但符合“急腹癥”特點,急需進行CT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腸梗阻或腸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癥。
沒想到剛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況突然惡化,各項指標開始報警。
目前老人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截至目前,在趙童和隊友們的努力下,他們負責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癥患者已經轉為輕癥,30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輕的肩膀擔起責任
醫務人員想方設法救治患者,消防員們也在疫情防控一線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醫院老院區是當地7個定點接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統設備老化,醫療廢水無法處理和排出,外溢風險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后消防員組成了“醫療廢水輸轉黨員突擊隊”,承擔起每天醫院的醫療廢水清運、處理任務。
正和隊友一起爬上6米高儲罐罐頂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年剛滿22歲,他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消防員,從小耳濡目染,如今接過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務也總是沖在前面。設備連接好,抽水開始,這也是最容易出現漏水和噴濺的時候,之前還發生過意外。
后來胡晟民和隊友們順著水線找到了水帶上一個極小的漏水點,才排除了隱患。從那以后,他們在抽水作業時也更加謹慎。
第2篇: 抗擊疫情受2020國家表彰的人物
加強重癥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關鍵,目前,全國已經調集11000多名重癥專業醫務人員匯集武漢,協同攻堅。今天(3月1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癥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邱海波。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邱海波一天內要跑三四家醫院,巡診危重癥病例,給出有針對性的診療建議。剛到武漢時,他發現重癥病例每天快速增長,但重癥病房卻一床難求。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建議,增加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定點醫院,迅速擴充重癥病床,這個意見很快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在重癥病房,邱海波不僅是指導組專家,還是臨床大夫。他和同事們在一個個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中,尋找著治療的突破口和診療路徑。
俯臥位通氣是邱海波和同事們總結出來的對重癥患者明顯有效的一種呼吸治療,目前已經寫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但是要將插管的患者翻身,還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種插管的脫落和損傷,既是技術活又是力氣活。
白天臨床治療,晚上研討診療方案,這是邱海波這一個多月來的工作節奏。
在專家組成員夜以繼日地努力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更新了六版,現在又即將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銳醫療力量匯聚武漢,不同學科協同作戰,邱海波奔波在各個重癥醫院間。在最近幾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重癥患者在好轉,ICU開始出現了“床等人”的現象。
“我是護士長,是黨員,還是湖北人,于情于理,都該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唐珊說。
唐珊是湖北天門人,大學畢業后在山西工作定居。這位37歲的女護士長,在看到醫療隊招募信息后毅然報名,“這些年,兩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漢,就當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來到武漢抗疫一線的第二十六天。“時間過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樣。”唐珊清楚地記得,到武漢是大年初三晚上7點,培訓會一直持續到夜里1點多,第二天一早7點多就到崗。唐珊和隊員們同中日友好醫院的戰友一起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這里有50名新冠肺炎危重癥病人。
這是一位對工作嚴格到近乎苛刻的護士長。唐珊所在的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是山西省級重點科室,護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稱,提起唐珊,年輕一點的護士都說“可怕她了”,因為出了錯會被她毫不留情地訓斥。她把這種工作作風帶去了武漢,在她看來,救治一線“本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工作絕不能出錯。”
這是一位處事周到、愛摳細節的護士長。作為護士長,唐珊要對這支護理隊伍成員的年齡和工作年限摸底,“每個班盡量做到新老成員搭配,保證護理質量。”她還會根據自己的了解,考慮醫務人員的性格,“活潑的與相對沉穩的搭配,這樣配合能夠優勢互補。”護理時,她會說一口帶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話,讓病人們聽著鄉音,知道“湖北伢子”回來了。
她同時又很“仗義”和大氣。護理工作本來就極耗體力,唐珊還主動把接物資、分物資的后勤活攬了過來。
“來了就是一顆‘螺絲釘’,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剛到武漢那幾天,她的手對防護手套過敏,起了紅疹,她咬牙克服;忙起來午飯也顧不上吃,她笑笑說“也不覺得餓”。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斷沉淀和思考。她向組織提出建議:“除了應收盡收,我們也要關注出院的病人,要考慮如何延伸護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通過規范化操作,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并帶動家人和周邊人做好防護。”
唐珊說,她會戰斗到獲得全勝的那天。衣服上的“天門姑娘,山西唐珊”,是她的力量源泉。她也深信,愛與無畏,無遠弗屆。
加強重癥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關鍵,目前,全國已經調集11000多名重癥專業醫務人員匯集武漢,協同攻堅。今天(3月1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癥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邱海波。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邱海波一天內要跑三四家醫院,巡診危重癥病例,給出有針對性的診療建議。剛到武漢時,他發現重癥病例每天快速增長,但重癥病房卻一床難求。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建議,增加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定點醫院,迅速擴充重癥病床,這個意見很快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在重癥病房,邱海波不僅是指導組專家,還是臨床大夫。他和同事們在一個個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中,尋找著治療的突破口和診療路徑。
俯臥位通氣是邱海波和同事們總結出來的對重癥患者明顯有效的一種呼吸治療,目前已經寫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但是要將插管的患者翻身,還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種插管的脫落和損傷,既是技術活又是力氣活。
白天臨床治療,晚上研討診療方案,這是邱海波這一個多月來的工作節奏。
在專家組成員夜以繼日地努力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更新了六版,現在又即將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銳醫療力量匯聚武漢,不同學科協同作戰,邱海波奔波在各個重癥醫院間。在最近幾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重癥患者在好轉,ICU開始出現了“床等人”的現象。
第3篇: 抗擊疫情受2020國家表彰的人物
[2020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五篇] 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介紹
2020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五篇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一) 今天(3月16日)的《一線抗疫群英譜》我們來認識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從來到武漢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癥患者的醫院之間,對他來說,指導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離患者再近一些。
這是位于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9樓的一間普通的會議室,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感染科、重癥醫學科等領域的國內頂尖級專家團隊正在緊急會診。杜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癥醫學科主任。從1月中旬接到任務,加入由鐘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國家高級別專家組,杜斌已經扎在抗疫最前線50多天,他奔波 ___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醫院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巡查5家醫院的ICU病房。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最初的一個多月時間,重癥患者從發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發展速度讓大家措手不及。爭分奪秒完善診療措施,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錨定目標,也是國家醫療救援隊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導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帶頭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邊。情況緊急時,給病人氣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記者拍攝的這天晚上,意大利、法國等幾個國家的同行要和他預約同時在線交流探討疫情相關情況。一個多小時的跨洋連線,從疾控到治療,外國同行的問題具體到病人臨床的診斷細節,他們希望能從中國辦法中獲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鑒。隨著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國也在為全球防疫、抗疫爭取寶貴的時間。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二)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時許,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護理組長高銳(上圖。資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況準備交班,突然發現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發紫,立即通過對講機呼叫值班醫生。
“緊急加推一組呼吸興奮劑!” 收到醫囑,高銳抓緊配藥準備靜脈注射。不一會兒,高銳已忙得汗流浹背,護目鏡里有霧氣,透視效果較差。戴著3層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針扎準? 高銳遲疑了幾秒后,堅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輸液”考核標準進行“實戰操作”,一針到位!隨著呼吸興奮劑緩緩推進靜脈血管,患者的呼吸緩慢提速。隨后,高銳又擠壓患者胸廓10多分鐘,患者才恢復了自主呼吸。
高銳在急診醫學科工作了10多年。XX年她參加聯保部隊護理技能大比武,勇奪3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救護冠軍”!“只有平時技能練得過硬,遇到特殊情況才不慌神兒!”這正是高銳請戰參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底氣所在。
入駐火神山醫院沒幾天,感染七科一病區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癥患者,心率快、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經過醫生用藥、加強鎮靜補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體征終于有了改善。高銳剛接班,就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發紫,心電監護儀上出現室顫波形。高銳一邊呼叫:“快拿抱球準備通氣”,一邊準備除顫。高銳熟練地開機、定位、選擇除顫模式……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幾秒鐘后,監護儀上顯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區曾收治了一名85歲高齡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選擇留置胃管。為了讓患者盡快服用降溫藥,高銳將藥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內,一邊安慰患者一邊給患者喂藥。如果病人咳嗽噴出飛沫,高銳極易被感染。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銳成功化解了這一難題。1小時后患者的體溫降到了38.5度,心率漸漸正常了,血氧飽和度也升高了。
病區遇到重癥、危重癥患者或是情緒波動大的患者,高銳總是沖鋒在前。這名“救護冠軍”,在戰疫實戰中頻頻顯身手。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三)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癥病房戰斗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衛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里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著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著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后,患者終于平靜了下來。
在這里的近50位危重癥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于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說,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復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里,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數據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里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臺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著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濕,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數據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致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個年頭。xx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里,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制了操作小視頻。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中考了。她說,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后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四) 目前,新冠肺炎重癥人數占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愈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癥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說,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癥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癥患者救治。每到一個床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于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征,為后續來到湖北的重癥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匯集了**.*萬多名重癥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癥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暉還會及時發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床觀察和研討之后,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癥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說: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五) 3月7日下午,山東省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護士長唐曉培(上圖。記者張遠晴攝) ___市東西湖方艙醫院揮手送別最后一批病人。隨著這家方艙醫院休艙,唐曉培和同事們開始原地休整待命。
從2月初接到支援方艙醫院的命令起,39歲的唐曉培在東西湖方艙醫院整整工作了一個月。
“每天都得繃著一根弦。”雖然唐曉培在急診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艙醫院的工作環境還是第一次碰到。“我們一個護士得照顧五六十個病人,測體溫、發餐食、發藥品,還得談心,6小時的工作時間里就是不斷走,不斷說。”唐曉培說,“說實話,方艙醫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導,讓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剛住進來,情緒都不太穩定,她是護士長,很多病人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找她解決。唐曉培還記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點醫院治療,妻子在方艙醫院,孩子在社區隔離點,音訊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媽媽,一聽情況,心都軟了。”唐曉培說。她趕緊聯系了艙外的指揮部,輾轉聯系上了孩子。聽到孩子的聲音,病人心里就踏實了。
這些事情雖小,但唐曉培覺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覺得你確實是真心幫他們解決問題,心情就會平靜,會配合治療。”她還記得一開始進艙的時候,溫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買秋衣秋褲,唐曉培和同事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秋衣秋褲和保暖用品送給了他們。
她們的付出,病人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有一次,唐曉培忙著工作,沒意識到防護服的領子開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馬提醒她趕緊去加戴一個口罩,他還特意去拿了一個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讓唐曉培扣在后腦勺上,這樣可以把口罩掛在防護服外邊。
“當時他對我說,如果你們被感染了,我們會很難受的。”這句關心的話讓唐曉培特別感動。
出艙時,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媽動情地對唐曉培說: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臉,讓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會為醫護人員寫下祝福,醫療隊隊員們把心愿卡細心地貼在墻上,做成一株“許愿樹”。
“我們進來的時候有個心愿,就是盡快讓方艙醫院關門!”唐曉培說,“現在方艙休艙,我如愿了。”
模板,內容僅供參考
第4篇: 抗擊疫情受2020國家表彰的人物
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介紹2020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五篇
2020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五篇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一)
今天(3月16日)的《一線抗疫群英譜》我們來認識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從來到武漢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癥患者的醫院之間,對他來說,指導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離患者再近一些。
這是位于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9樓的一間普通的會議室,來自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感染科、重癥醫學科等領域的國內頂尖級專家團隊正在緊急會診。杜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癥醫學科主任。從1月中旬接到任務,加入由鐘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國家高級別專家組,杜斌已經扎在抗疫最前線50多天,他奔波在武漢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醫院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巡查5家醫院的ICU病房。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最初的一個多月時間,重癥患者從發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發展速度讓大家措手不及。爭分奪秒完善診療措施,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錨定目標,也是國家醫療救援隊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導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帶頭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邊。情況緊急時,給病人氣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記者拍攝的這天晚上,來自意大利、法國等幾個國家的同行要和他預約同時在線交流探討疫情相關情況。一個多小時的跨洋連線,從疾控到治療,外國同行的問題具體到病人臨床的診斷細節,他們希望能從中國辦法中獲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鑒。隨著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國也在為全球防疫、抗疫爭取寶貴的時間。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二)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時許,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護理組長高銳(上圖。資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況準備交班,突然發現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發紫,立即通過對講機呼叫值班醫生。
“緊急加推一組呼吸興奮劑!”
收到醫囑,高銳抓緊配藥準備靜脈注射。不一會兒,高銳已忙得汗流浹背,護目鏡里有霧氣,透視效果較差。戴著3層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針扎準? 高銳遲疑了幾秒后,堅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輸液”考核標準進行“實戰操作”,一針到位!隨著呼吸興奮劑緩緩推進靜脈血管,患者的呼吸緩慢提速。隨后,高銳又擠壓患者胸廓10多分鐘,患者才恢復了自主呼吸。
高銳在急診醫學科工作了10多年。20XX年她參加聯保部隊護理技能大比武,勇奪3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救護冠軍”!“只有平時技能練得過硬,遇到特殊情況才不慌神兒!”這正是高銳請戰參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底氣所在。
入駐火神山醫院沒幾天,感染七科一病區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癥患者,心率快、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經過醫生用藥、加強鎮靜補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體征終于有了改善。高銳剛接班,就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發紫,心電監護儀上出現室顫波形。高銳一邊呼叫:“快拿抱球準備通氣”,一邊準備除顫。高銳熟練地開機、定位、選擇除顫模式……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幾秒鐘后,監護儀上顯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區曾收治了一名85歲高齡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選擇留置胃管。為了讓患者盡快服用降溫藥,高銳將藥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內,一邊安慰患者一邊給患者喂藥。如果病人咳嗽噴出飛沫,高銳極易被感染。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銳成功化解了這一難題。1小時后患者的體溫降到了38.5度,心率漸漸正常了,血氧飽和度也升高了。
病區遇到重癥、危重癥患者或是情緒波動大的患者,高銳總是沖鋒在前。這名“救護冠軍”,在戰疫實戰中頻頻顯身手。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三)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癥病房戰斗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衛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里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著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著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后,患者終于平靜了下來。
在這里的近50位危重癥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于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說,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復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里,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數據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里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臺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著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濕,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數據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致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個年頭。2003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里,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制了操作小視頻。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中考了。她說,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后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四)
目前,新冠肺炎重癥人數占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愈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癥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說,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癥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癥患者救治。每到一個床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于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征,為后續來到湖北的重癥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匯集了**.*萬多名重癥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癥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暉還會及時整理發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床觀察和研討之后,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癥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說: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五)
3月7日下午,山東省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護士長唐曉培(上圖。記者張遠晴攝)在武漢市東西湖方艙醫院揮手送別最后一批病人。隨著這家方艙醫院休艙,唐曉培和同事們開始原地休整待命。
從2月初接到支援方艙醫院的命令起,39歲的唐曉培在東西湖方艙醫院整整工作了一個月。
“每天都得繃著一根弦。”
雖然唐曉培在急診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艙醫院的工作環境還是第一次碰到。“我們一個護士得照顧五六十個病人,測體溫、發餐食、發藥品,還得談心,6小時的工作時間里就是不斷走,不斷說。”
唐曉培說,“說實話,方艙醫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導,讓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剛住進來,情緒都不太穩定,她是護士長,很多病人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找她解決。唐曉培還記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點醫院治療,妻子在方艙醫院,孩子在社區隔離點,音訊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媽媽,一聽情況,心都軟了。”
唐曉培說。她趕緊聯系了艙外的指揮部,輾轉聯系上了孩子。聽到孩子的聲音,病人心里就踏實了。
這些事情雖小,但唐曉培覺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覺得你確實是真心幫他們解決問題,心情就會平靜,會配合治療。”
她還記得一開始進艙的時候,溫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買秋衣秋褲,唐曉培和同事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秋衣秋褲和保暖用品送給了他們。
她們的付出,病人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有一次,唐曉培忙著工作,沒意識到防護服的領子開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馬提醒她趕緊去加戴一個口罩,他還特意去拿了一個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讓唐曉培扣在后腦勺上,這樣可以把口罩掛在防護服外邊。
“當時他對我說,如果你們被感染了,我們會很難受的。”
這句關心的話讓唐曉培特別感動。
出艙時,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媽動情地對唐曉培說: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臉,讓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會為醫護人員寫下祝福,醫療隊隊員們把心愿卡細心地貼在墻上,做成一株“許愿樹”。
“我們進來的時候有個心愿,就是盡快讓方艙醫院關門!”唐曉培說,“現在方艙休艙,我如愿了。”
推薦訪問: 抗擊 疫情 表彰下一篇:黨員大會評選優秀黨員選票集合3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