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量度物體平動慣性大小的物理量,拼音為:zhì liàng,意思是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提高質量(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社會學領域,(客觀)價值或主體感受的現量,如(觀察)社會質量(社會大眾生活的適應性及水準),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4篇
第1篇: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解讀作者:顧永景來源:《現代經濟信息》2015年第12期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使食用農產品質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從食用農產品實際安全保障現狀來看,仍存在一定不足。從法律角度來看,食用農產品面臨著質量安全標準、監管機制以及安全制度等方面的挑戰。本文將從多方面論述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以促進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保障構建。
????????關鍵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9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2-000-02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呈蓬勃態勢,食用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有較大提升。但從其安全保障角度來看,仍存在各種問題,如食用農產品中毒事件、出口受阻事件等等。目前針對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且包括食用農產品安全標準、安全制度、安全監管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問題。下面本文將從法律角度對目前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困境為出發點,對造成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保障不夠的原因進行探究,目的在于總結出有效完善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法律制度。
????????一、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困境
????????(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存在缺陷
????????有效的監管模式和監管手段才能對食用農產品起到有效保障。基于我國食用農產品監管主體多,造成責權不統一現象嚴重,不但給安全監管效能造成影響,同時給食用農產品直接帶來安全風險。這種“多頭監管”的模式會造成職能交叉,權責不清,致使監管混亂。
????????《食品安全法》第四條第三款規定“質量監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的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督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餐飲服務活動的監督管理”。這種分段監管形式主要弊端在于監管縫隙的存在,在各部門執法監管縫隙中存在真空地帶,直接給食品安全帶來風險和威脅。
第2篇: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
1、國家禁止銷售使用的農藥有那些?
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
2、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材上禁止使用的農藥有那些?
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內吸磷,克百威,涕滅威,滅線磷,硫環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19種高毒農藥不得用于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材上。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不得用于茶樹上。
3、什么是無公害農產品?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4、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如何施用化肥?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嚴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別是氮肥數量。氮、磷、鉀的施用比例應調整至1:0.4-0.5:0.3-0.4。化肥施用要重底早追,控制氮肥的追施時間。蔬菜在收獲前8天、果樹類作物在收獲前20天,糧食作物在收獲前l5天不得追施氮肥及其他葉面肥,防止農產品中硝酸鹽及重盒屬含量超標。
5、優先使用的生物農藥有哪些?
Bt乳劑、阿維菌素、白僵菌、滅幼脲、吡蟲啉、40%硫酸煙堿水劑、瀏陽霉素、華光霉素、撲虱靈、殺蚜素、殺螨素、微孢子蟲、殺滅菊酯、川楝素、苦參堿、農抗120、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農用鏈霉素、井岡霉素、春雷霉素、公主嶺霉素、木霉菌制劑、膠霉素、土霉素。
6、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是指什么?
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藥的時間距收獲的天數。《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規定,以下幾種常用農藥在蔬菜上正常施用時的安全間隔期分別是:樂果:在豆類、蘿h和瓜類蔬菜上均為5天:而;f菜7葉菜類蔬菜上,秋冬季為8天,其他季節不少于7天。敵百蟲:在葉菜類蔬菜上秋冬季為8天,其他季節砂于7天。敵敵畏:在葉菜類蔬菜上,k-季為7天,其他季節不少于5天。殺蟲靈:葉菜類蔬菜秋冬季為8天,7-10季節不少于7天。除蟲精:(二氯苯醚菊脂)葉菜類蔬菜不少于5天。抗蚜威:葉菜類蔬菜和瓜類蔬菜均為7一10天o速滅殺丁:在葉菜類蔬菜上使用,夏季為5天,秋冬季為12天。敵殺死:在葉菜類蔬菜上不少于5天。雙效靈:在瓜類蔬菜上不少于12天。甲基托布津:在瓜類蔬菜上不少于12天o乙酰甲胺磷:在葉菜類蔬菜上使用,夏季不少于7天,秋冬季不少于9天。多蟲畏:在葉菜類蔬菜上使用,夏季不少于7天,其他季節不少于lo天。
7、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應采取哪些植保措施?
(1)推廣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包括人工繁殖釋放天敵、生物農藥殺蟲(菌)、物理避害、燈光誘殺、生態和
生物多樣性控害、生物酶降解農藥等化學防治替代技術鄆精準施藥技術. (2)秘l學合理用藥。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嚴格執行農藥使用方法、施用量、施用次數、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等規定o(3)推廣新農藥和新藥械。開發、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新劑型、新的用藥技術和生物農藥,推廣新型的施藥器械,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消除、降解農藥殘留,以降低單位面積上的農藥存量。
8、農產品生產記錄應記載哪些事項?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24條規定: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如實記載下列事項:(一)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二)植物病蟲草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三)收獲的日期。農產品生產記錄應當保存二年。禁止偽造農產品生產記錄。
關嶺自治縣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
操 作 規 程
1、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無公害水稻的產地環境條件肥料、農藥使用原則和要求、生產管理等系列措施。
本標準適用于關嶺自治縣無公害水稻。
2、引用標準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4404.1-1996 水稻種子
GB/T17891-1999 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NY5115 - 2002 無公害食品 大米
NY5116-2002 無公害食品 水稻產地環境條件
NY5117 - 2002 無公害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原則
GB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3、定義
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技術,是指選用優質水稻品種,在無公害的特定生態環境中實施無公害栽培技術進行的水稻生產技術。
4、產地環境質量標準
選擇無污染、無公害、排灌方便、用水潔凈、4土壤肥沃、不含殘毒和有害物質的稻田,并經國家指定的環保部門監測審定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生產基地大氣、水質、土壤等質量控制標準。
5、品種選用質量標準
選用分蘗力中等以上,抗病、耐肥抗倒、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其米質達到國家優質稻二級以上。在我縣主要II優63、岡優527、岡優725、金優63、宜香優1577.陸兩優106、川香優2號、富優1號、金優桂99等品種。
6、育苗技術要求
水稻無公害栽培技術要求做到肥床、稀播、旱育、細管的培育帶蘗壯秧。
6.1 苗床選擇,精細整地。必須選擇在符合NY5116 - 2002規定的排灌條件好、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無污染的壤土,最好是菜園地,要精細整地,做到平整、細碎、上松下實,要求達到肥、松、厚的標準。大田667rr12,需苗床15 - 20rri2。
6.2種子處理
6.2.1 種子消毒。將經過曬、選、浸后的稻種,播種前采用
凈種靈或沼液浸種。
6.2.2 播種。播種期4月1日至10日。
6.2.3播種方式。兩段育秧或旱育稀植大、中、小苗直裁。
6.2.4播種量。旱育苗播芽谷150 - 200g/nf,兩段育秧畝用種量1 - 1.25kg.
6.3苗床管理。必須施足底肥,澆足底水。旱育秧前一周左右整地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要求每m2施優質腐熟有機肥4-5kg,過磷酸鈣80-lOOg,鉀肥5-6g培肥床土。播種前要澆足底水。禁用火土灰、碳銨、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料。
6.4苗期管理。
6.4.1防除雜草,適時化控。 當秧苗長到1葉l心時,如果雜草多可用敵稗兌水噴霧殺死雜草有利通風透光培育壯苗。1.5-2葉期用15%多效唑粉劑每m20.2g兌水lOOg噴霧,以控制株高,促進分蘗發生。
6.4.2看苗追肥,遇旱澆水。 秧苗3葉1心期后,根據葉色苗相追施氮肥,每I112可施尿素7.5 - 12g.育苗后期由于葉片增大蒸騰量增多,若早晚葉尖無露珠,午間葉片打卷時要澆一次水,移栽前3天澆第二次水。
6.4.3病蟲防治,促苗健長。 旱育秧苗期主要病害是立枯病,播種后15d前后選晴天用70%敵克松2.5g加水2.5kg噴Im2苗床,一般防治兩次,立枯病不會發生。蟲害稻薊馬、灰飛虱可用10%大功臣或70%艾關樂防治。
7、移栽。
7.1 大田整地施底肥。大田必須用牛三犁三耙,平整。在施足優質腐熟有機肥的基礎上,氮、磷、鉀配合施用,每667m2要求純氮6-7kg,鉀肥5-lOkg,磷肥50-75kg,適當增施硅肥。
7.2移栽密度。壯秧移栽,規范化插秧是保證合理的種植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氣條件,提高產量與質量的主要措施。全面實行打點定距拉繩寬窄行插秧,每667m2插1.5 -2萬穴,基本苗12 -15萬,穴插2粒谷秧。要求早插、淺插、勻插,以利早生快發。
8、大田管理技術要求
8.1 灌溉技術。在水質標準達到NY5116 - 2002規定的基礎上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在水的管理上結合生長狀況、施肥水平、水田肥力等諸多因素,做到“淺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干濕交替,適時曬田”。拔節抽穗期采取淺水勤灌,保證養胎水,減數分裂期不能干旱缺水。
8.2施肥技術。采用中優施肥。以施有機肥和生物肥為主,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和生物肥料。施肥原則是重施基肥(占總施肥量的80-85%),適追分蘗肥,巧施穗肥,臨近抽穗和抽穗后5-7d和15d左右各施一次分蘗肥。每667m2施尿素5-7kg,穗肥施尿素6-8kg09月上甸至收獲前不使用任何肥料。
8.3 病蟲害防治技術。
8.3.1選用抗病、史品種。
8.3.1.1 清除病、蟲、草源。
8.3.1.2清除菌源。將當年稻瘟病重地塊的稻草及病秕粒及時清除掉;紋枯病和稻曲病重地塊,泡田時在下水口打撈菌核;稻曲病發現中心病株時要及時拔掉病株或摘除病粒。
8.3.1.3 清除蟲源。負泥蟲:結合積肥清除田邊雜草;清晨濃露時用小掃帚將葉片上幼蟲掃落,連續掃3 - 5d即可滅蟲。潛葉蠅:清除雜草,淺水灌溉,排水曬田。
8.3.1.4 消滅草源。秋后深翻抑制草籽發芽;清除水渠、池埂、田邊雜草;在稗草2-3葉時深灌5- lOd滅稗或在稗草成熟前將稗穗剪掉;低洼地塊六月下旬排水曬田可除掉小茨藻、龍須、眼子菜等;中耕消滅雜草。
8.3.1.5 稀播稀植提高抗病蟲能力。
8.3.2 生物防治。
8.3.2.1 用螟黃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在成蟲高峰期,分兩次放蜂防治蟲卵,每次每公頃放蜂15萬頭,共放75個點,每點2千頭,間隔5 - 7d放第二次。
8.3.2.2用性誘劑誘殺成蟲。在稻田外每公頃設15個誘捕器(每畝1個),每個誘捕器內放一個誘芯。
8.3.3 化學防治。使用無公害水稻生產常用的農藥品種及種類,嚴禁使用無公害水稻生產禁止使用的農藥種類。各種農藥的最高施用次數及安全間隔期以有NY5117 - 2002中的附錄為準。
8.3.4痛害防治
8.3.4.1 立枯病。秧苗發病初期,用禾康生物液1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2.5kg噴霧可同時兼治惡苗病;或用15%惡毒靈250倍液噴施1-2次進行防治。
8.3.4.2稻瘟病。葉瘟:發現中心病株后,趁早、晚掙株有露水時,每公頃噴灑0.5萬單位(0.5%)春雷霉素粉劑22.5 - 30kg,或用三環唑、多菌靈、稻瘟靈等進行防治。穗莖瘟:當葉瘟發病率或劍葉葉枕瘟發病率不斷上升達1%左右,此時水稻葉色濃綠,氣溫在20 0C以上,又遇陰天多雨時,用13%滅稻瘟一號可濕性粉劑每公頃藥量1500g兌水500倍液噴霧;或用50%富士一號乳油每公頃用藥1500k兌水500倍液噴霧。三環唑藥量與方法同葉瘟。
8.3.4.3紋枯病:田間發病率達20%左右開始施藥。每公頃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0兌水75kg噴于稻株中下部;或用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稀釋300倍常規噴霧。稻曲病:水稻出穗前7-l0d,用10%井崗霉可濕性粉劑750g或5%水劑2.25L兌水常規噴霧,可同時防治穗莖瘟。
8.3.5 蟲害防治。潛葉蠅:幼蟲為害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公頃225 - 300g兌水2000倍液噴霧,或用敵百蟲、樂果乳油等進行防治。二化螟: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前后用50%殺蟲雙可溶性粉荊公頃用量1000 - 1500g兌水750 - lOOOkg噴霧。在二化螟和水稻象早混合發生地塊,一次性每公頃用50%殺蟲雙可溶性粉劑1500 - 1800g毒土、毒肥、噴霧法施用;在水稻象甲發生嚴重地塊,8月中旬應進行第二次防治。
8.4收獲。收獲前期為黃熟未期進行收割,人工收割,現割現收,單運單貯。
9、脫粒包裝
水稻收獲后禁止在瀝清路面和已被化工、農藥、工礦廢渣、廢液污染過的場地上脫粒、碾壓和晾曬。要妥善貯藏,防止質變。無公害水稻的包裝必須用專用食品袋包裝,包裝上必須印有無公害農產品標志圖案,標明無公害水稻的主要項目指標。
關嶺布依苗族自治縣
農業技術推廣站
二00四年九月十五日
第3篇: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
1、農產品的特征
農產品生產具有季節性,生產周期較長;農產品生產具有地域性、分散性,生產組織困難;農產品生產易受病蟲害的影響,產量、品質易變化;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消費彈性較小,產量隨價格波動大;農產品的鮮活性使其易腐爛變質,從而可能造成農產品市場分割;農產品生產者較分散,容易造成短期行為,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和市場行為主體。所以農產品供應鏈相對復雜,這使得農產品在生產環節、運輸環節、加工和銷售環節都容易產生質量風險。
2、農產品供應鏈以及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現狀
2.1農產品供應鏈
一般認為,農產品供應鏈主要涉及對動植物等具有生命體特征的原材料的生產、加工制造及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這種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將農戶的供應商、農戶、加工企業、批發商、零售商直到最終消費者連成一個整體功能的網鏈結構模式被稱之為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環節較多,涉及的相關主體也多。農產品供應鏈包括從農產品生產、加工 包裝、存儲、運輸、配送、分銷直至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
農產品供應鏈,指的是在將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活動與過程中,所涉及的農民(農業生產者)、生產商(農產品采購加工企業)、批發商、零售商、最終消費者等“從田頭到餐桌”上下游企業構成的網鏈結構體系。
與工業品物流相比,農產品物流在其供應鏈各環節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特別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使得市場信息極為分散,難于全面把握市場供求信息及競爭者、合作者的信息。農業生產所具有的季節性以及對自然災害所表現的脆弱性,決定了農產品市場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此外,由于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也大大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路徑及供應鏈環節,使得農產品物流在供應鏈整合上存在較高要求。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是一條由眾多的個體農產品生產者、生產加工企業、產地與銷地批發市場的批發商、農貿市場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費者組成的供應鏈。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型如圖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農產品的物流一般都會經過這樣幾個主要環節:個體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
2.2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物流得到了較快發展。主要表現為:以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步建立,出現了多種農產品物流主體;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進,農產品加工、保鮮設施及技術有較大的提高;農產品物流組織化趨勢明顯,各種農產品物流中心、專業市場、農業協會等相繼成立。同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農業信息網建設,如農民信箱、農業信息網、農產品信息中心等,這些信息網絡的建設,為建立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奠定了基礎。
從農產品的分銷渠道來看,目前已形成了以各類農產品貿易市場為主體、販銷戶為經營骨干的物流網絡。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積極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通過建立優質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開設優質農產品專賣店等形式,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 農產品配送企業主要有三種模式:以超市等大型采購集團為依托、以組織貨源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以促銷區域農產品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以區域團體客戶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等。
3、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質量狀況對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證程度,即:用于消費者最終消費的農產品,不得出現因食品原材料、包裝或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供應鏈中各個環節上存在的質量問題對人體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
3.1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農產品中存在農藥、化肥及重金屬殘留和污染
由于部分農民的素質較低、受眼前利益的驅使和缺乏安全生產意識,且難以對農戶的農產品生產全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存在違規使用國家明文禁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化肥的現象,非禁用農藥和化肥也不按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進行使用,致使農產品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農業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健康,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②農產品中抗生素及激素殘留過量
現代農業的發展,刺激了各種生物及化學藥品的誕生,而這些藥品中有些是帶有激素類性質的,如乙烯利之類的催熟劑會促進機體細胞的衰老,給蔬菜造成了污染、預防和治療畜禽、魚類等疾病的抗生素、磺胺類等化學藥物的大量使用,使得藥物中的激素通過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鏈殘留到人體中,從而危害人類健康。
③農產品加工過程質量控制不嚴,進一步加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由于農產品加工企業對于資金和技術要求不高,導致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這些企業往往存在衛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加工過程偷工減料,粗質濫造,使食品衛生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求。甚至在暴利的驅使下,企業會故意生產假冒偽劣食品。如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超量、違規使用色素、激素、防腐劑等有害成分,影響農產品品質和人身健康。如往奶粉、液態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往飼料中添加蘇丹紅三聚氰胺事件;往米粉、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工業用漂白劑甲醛次硫酸氫鈉的“吊白塊”事件;往食用植物油中添加“地溝油”(工業用油)等等,都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有些食用農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因設備、工藝操作和管理不科學等,感染有毒細菌而產生新的污染。
此外,農產品在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如沒能很好地控制質量,也易使農產品被污染或發生質量問題。
3.2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a)沒形成完整的農產品檢驗檢測和質量安全評價體系
由于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起步比較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農產品標準體系、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食品質量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因而致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難以檢測, 加大了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隱患。
b)物流技術和設備落后,保鮮成為影響家農產品質量的突出問題
農產品的“新鮮”是鮮活農產品的生命。但是,我國目前物流技術和設備落后,冷鏈物流不發達;80%以上的生鮮農產品在運輸流通過程中,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從而使產品質量保鮮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的突出問題。由于農產品物流技術和設備落后,使得在物流過程中農產品損耗巨大。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運等物流環節損失率高達20%—30%,每年有總值約為750億元的農產品在運輸中腐壞、損失。所以我國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的物流技術設備落后,致使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的流通中耗損嚴重,給農產品供應鏈帶來了不小的技術難題。
c)農產品供應鏈上各結點之間信息不通暢,質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于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不長,所以造成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總體信息化水平比較低,供應鏈結點間質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同時,農產品初始供應商多數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規模小且分布廣,農民面對市場組織生產時,由于市場信息傳遞緩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導致盲目生產,造成銷售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求均衡。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的不確定性信息從最初的農產品供應商開始沿供應鏈向各級逐級傳遞,直接影響農產品的進一步產品的生產進程和交付時間;農產品供應鏈下游信息的不確定性表現為顧客需求從最終用戶開始沿供應鏈的信息流方向朝供應商逐級傳遞,直接影響供應鏈上各級供應商的庫存量和庫存時間。這些現狀所造成的信息化問題為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d)作為核心企業的批發市場發育不完全,影響了對整個供應鏈的質量安全管理
在企業組織系統中需要有一個核心企業肩負領導協調作用,推動供應鏈的有效運作。按照供應鏈不同的環節,核心企業可能是農產品原料生產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 農產品物流企業或農產品銷售企業。從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型圖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是批發市場。供應鏈運作的好壞,以及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協調能力。核心企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第二,核心企業是供應鏈上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批發市場中,其交易機制使交易雙方只存在競爭關系,不存在合作與協同,買方和賣方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信息流通的不暢;同時作為核心企業的批發市場缺乏必要的領導力和權威性,致使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缺乏戰略配合,嚴重制約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可管理性”核心企業無法負起質量安全管理的責任。
e)沒形成供應鏈一體化運作方式 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農產品的產供銷環節還沒有形成供應鏈一體化的運作,農產品供應鏈中產銷脫節,分散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沒有意識到互相之間是經濟利益共同體,每個環節往往從短期利益出發,缺乏對供應商的分析、評估、比較和考察,造成供應商魚龍混雜,大量偽劣產品堂而皇之進入食品超市。
在上述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農產品供應鏈中質量問題的特殊性,我們從過程質量管理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3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立
3.3.1加強生產管理, 強化源頭監管
3.3.1.1產地環境管理
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前提和基礎,依據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產地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保護耕地、草場和水域,嚴禁向農業環境排放傾倒工業“三廢”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執行達標排放,對產地環境進行等級劃分,區域編碼,經治理不達標的農產品基地,不允許開展農產品生產。對農田周邊的小造紙廠、小磚場、藥廠等小型企業,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依法維護農民利益。僅舒蘭市每年處理的農業污染案件要有幾十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達上百萬元。
要重點搞好對農用灌溉水、土壤和空氣質量的管理,控制外來污染,抑制農業自身的污染。禁止向農產食物安全品生產基地、漁業養殖水域和可能影響農業生產基地環境的區域排放重金屬、 硝酸鹽、 油類、 酸液、 劇毒廢液、放射性廢水、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有害氣體及其他有害物質,或者傾倒、填埋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嚴格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管理,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要制定相關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標準,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采取切實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凈化措施,保證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符合要求,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3.3.1.2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控制源頭污染
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漁用藥物使用準則》,合理使用農藥、獸藥、漁藥及飼料添加劑,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流入市場,會同工商等相關部門開展聯合檢查,從源頭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流入生產環節,推廣銷售、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逐步建立農業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定時向社會公布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的品種目錄,使農資供應商及種植戶及時掌握農業投入品的相關信息,提高經營者辨別能力,消除不安全因素對食品質量安全的危害。
3.3.1.3加強生產過程管理,實施農業標準化
規范農業生產過程,科學合理地使用農業投入品,依據相關標準制定生產技術規程,通過科技培訓營造食品安全氛圍,引導廣大農民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并將嚴格遵守生產規范作為一種自覺行為。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和有機肥、復混肥配合使用的原則,按照規程要求正確選用肥料種類、品種、施肥時期和施用量。推廣先進的農業綜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蟲、草害,優先采取生物措施、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提倡采取農藝、農技措施防治草害。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防治病蟲害。在必要情況下,根據生產情況允許使用植物源、動物源、微生物源及生物農藥;限量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并嚴格遵守使用時期、用量、方法及使用安全間隔期。
農業標準化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載體,建立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基地、示范帶,達到以點帶面層層深入的效果。示范區內種植戶建立田間管理檔案、記錄生產管理信息、產地環境狀況等,并將此信息輸入終及產品信息庫。農業標準化通過公司加農戶帶動生產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標準化水平。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及種養大戶等率先實施標準化,以示范的形式,組織帶動廣大農民實行標準化生產,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廣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讓推廣的標準、規范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標準化有機聯系起來,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落到實處。通過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通過新聞媒體、書刊 、科普大集等形式,把農業新技術、新知識、新品種送到田間地頭,送到千家萬戶,從而改變生產環節農產品質量狀況。
3.3.2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推行市場準入機制
3.3.2.1 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
推 廣 ISO9000 質量標準體系、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分析、GMP良好生產規范和GHP 良好衛生規范、TQM 全面質量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管理標準認證,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
3.3.2.2 建立監測制度
一是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開展不定期監測,確保上市農產品符合質量安全要求標準。在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檢測及速測,及時掌握食品安全質量狀況,適時調整基地生產栽培技術,嚴禁不合格農產品上市銷售,確保食品消費安全;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儀器設備和檢測手段,充實檢測力量,提高檢測能力;三是加強檢測人員培訓,提高檢測檢驗水平;四是推廣速測技術,擴大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從舒蘭市每年對上市銷售及生產基地的水果、蔬菜抽樣檢測情況看(檢測對象為有機磷和氨基甲酯類農藥殘留),抽檢總合格率為 87% ,地產菜質量好于外進菜,果菜好于葉菜,尤其剛采摘的秋白菜農藥殘留率相當高,但經過冬儲后的大白菜檢測合格率幾乎為 100%(這是由于儲存后的白菜有毒殘留降解的緣故)。所以正確處理食用新鮮蔬菜(如新鮮蔬菜放置一段、淡鹽水浸泡、開水燙、去皮等)可以減少食菜急性中毒事件的發生。
3.3.2.3 實施標識管理
根據不同農產品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者(經營者),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目錄的產品要嚴格按照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規定予以正確標識或標注。
3.3.2.4推行追溯和承諾制
按照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信息狀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采取不合格產品召回、理賠、退出市場流通的機制。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城市必須要積極推廣農產品電子化數據記錄、強化產品追溯管理,建立產品召回制度和應急管理渠道。鼓勵零售商、批發商和生產商建立農產品檔案,涵蓋農產品生產環境、 投入品狀況、 收獲、加工、倉儲、包裝、運輸、銷售等各環節信息,建成互聯互通、產銷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通過產地編碼、生產檔案、產品編碼、包裝標識制度,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跟蹤、偽劣產品可召回、儲運信息可查詢的追溯制度。如農場主使用電子耳標識和相關數據收集卡來追蹤食品或農產品的免疫記錄,健康記錄和飼養記錄等。此外,還有電子簽票揀貨技術、GIS 技術自動識別技術、GPS 技術等新興物流技術的發展,對于跟蹤、保障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農產品追溯系統基礎上,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能力;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突發事件的快速預測、預報和預警能力, 以及快速反應能力;提高事件發生后及時尋找事件原因、事故源頭和制定事件處理辦法的應急措施與補救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持續改進能力。
3.3.3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系統
冷鏈物流(Cold Chain)是指使易腐和生鮮農產品從產地收購、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直到消費,即從田頭到餐桌各個環節始終保持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自然屬性不受損壞,防止食品變質和污染,減少食品損耗的一種物流體系。要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大力發展和采用箱式冷藏車和組合式冷庫,它是現代化冷鏈運輸系統的核心。
②對加工車間應配備溫控裝置,使農產品的加工過程不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加工的食品不因溫度變化而變質。
③引進先進的物流設備和信息技術,對食品的貨架期和保鮮期進行管理,零售要求有冷柜,對在柜食品嚴格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作業,每天由作業人員檢驗食品日期,保證不出現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3.3.4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加強和完善農產品供應組織,從而確立核心企業在質量管理系統中的領導地位。
實踐表明,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農產品供應鏈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核心企業為有效載體。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核心企業只能是批發市場這種理念,還要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上其它環節的核心企業。比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等。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自身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從戰略的角度選擇供應商 并與主要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同時還應開發后備供應商
②采用接近客戶的網上直銷方法 縮短上市時間直接獲取需求信息 降低供應鏈風險
③盡量簡化供應鏈,即節點企業應按照農產品供應鏈流程需要進行組織流程重組,建立跨越企業和職能邊界的團隊,合作制定日常生產計劃和戰略規劃。
④通過“核心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形式,依托農工商、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⑤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和信息手段管理并優化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核心企業向農戶提供信息、技術、資金并對農戶提供的農產品集中采購,進行深加工,使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成員能夠進行協同工作。
⑥制定農產品安全政策要與農產品供應體系建設保持協調一致。
⑦制定統一的物流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規范農產品的流通和檢測。
3.3.5加大力度完善體系建設
3.3.5.1完善標準體系
建立農業標準體系是保障食品安全推行農業標準化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制定農業標準規劃,合理規劃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標準數量,科學制定農業標準確定原則和依據,逐步實現符合當地情況的地方體系。目前舒蘭市主要農產品都有了可以依循的行業或地方標準,今后將逐步制定特色農產品技術標準,而相關龍頭加工企業的生產標準將向貿易型標準轉變。
3.3.5.2完善推廣體系
以農技、質監部門為核心,企業及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相關科研部門為補充的標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3.3.5.3完善認證體系
開展以綠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為主的“三品”認證工作,采取產品認證和基地認證相結合的原則,正確引導基地、企業、合作組織,遵守良好的農業規范和生產規范,促進產 供、銷、一體化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3.3.6加強農業工作隊伍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多部門合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去完成各種科技成果的轉化、普及、落實,這支隊伍必須具有業務精、作風硬、素質高的特點,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同時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開展農資打假,加大查處禁售農業投入品力度,整頓農資市場秩序。整合檢測資源、人員發揮質量監測部門的職能作用,控制農藥(獸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確保食品的食用安全。總之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隊伍建設,充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量,加強執法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強化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培訓努力提高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食品安全的保障來自于產品質量的保證、生產者的誠信和有力的監管,它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與安危。農產品又是一切食品的原料來源,我們對農產品的監管,任何時候任何環節都不能有絲毫的放松,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是人類健康最具保障的措施之一。
4、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要求
(1)法律法規要求
法律法規是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和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礎,國外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都建立了比較嚴密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僅為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測和質量認證提供了統一的規范要求,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與管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和執法手段。
美國制定的相關法律要求:
?《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食品、藥品、化妝品的安全和衛生以及正確標識。
?《聯邦肉類檢驗法》——豬、牛、羊、馬等牲畜肉類的安全和衛生以及正確標識。
?《禽肉制品檢驗法》——家禽(包括雞、鴨、鵝、火雞、珍珠雞)產品的安全、衛生和正確標識。
?《蛋制品檢驗法》——蛋類加工產品的安全、衛生和正確標識。
?《植物保護法》——植物檢疫的相關規定,包括植物、植物產品、某些生物控制有機植物、有害雜草以及植物病蟲害的進出口要求等。
?《聯邦進口牛奶法》
?《管制物質進出口法》
?《公眾健康安全與生物恐怖主義預防應對法》
日本制定的相關法律要求:
?《食品衛生法》(安全性檢查)——對進口食品的安全性進行檢查;其對象包括所有的進口食品。
?《植物保護法》(植物檢疫)——對植物的檢驗檢疫;其對象包括蔬菜,水果,谷物,豆類,種子等。
?《家畜傳染病預防法》——(動物檢疫)對動物的檢驗檢疫;其對象包括各種活動物和畜產品。
韓國制定的相關法律要求:
?《食品衛生法》——食品方面的綜合性法規,涉及食品、食品添加劑、包裝材料、標簽、食品檢驗、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及食品衛生組織行政處罰等方面的規定。
?《食品公典》對農藥、抗生素、合成抗菌素、激素制劑、重金屬及放射性物質的殘留許可限量進行了嚴格規定。
?《水產物品質管理法》——水產品的質量管理、水產品及水產加工品的檢查、移植用水產品的檢疫、水產品的安全性調查等。
?《植物防疫法》——植物檢疫的相關規定,檢疫對象為谷類、飼料、苗木、水果、蔬菜、植物性產品1000余種。
?《植物防疫法施行規則》
?《輸入植物檢疫規則》
?《家畜傳染病預防法》——動物檢疫的相關規定,檢疫對象為牛、馬、綿羊、山羊、豬、狗、雞、火雞、鵝、鴨、蜜蜂等動物及其產品和包裝容器。
(2)質量安全標準要求
質量安全標準是確保農產品安全水平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的重要保障。從國際通行做法來看,分為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兩種,前者被政府部門的法律法規直接或間接采用,具有強制性,必須嚴格遵守,后者多由政府委托標準制定機構或行業協會制定和管理,由社會自愿采用。目前,系統性強、配套性好、指標更新及時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已經成為各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
美國質量安全標準要求:
?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制定除畜、禽、蛋制品(鮮蛋仍在衛生部FDA)等產品以外所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包括水產品標準、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包裝材料標準等,發布在《美國聯邦法規》第21卷《食品與藥品》。
?農業部(USDA)——制定畜、禽、蛋制品的標準,發布在《美國聯邦法規》第7卷《農業》和第9卷《動物和動物制品》。
?環境保護局(EPA)——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發布在《美國聯邦法規》第40卷《環境保護》。
?其他機構
日本質量安全標準要求:
韓國質量安全標準要求:
(3)質量安全認證要求
質量安全認證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能力和持續改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重要途徑。一般分為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兩大類。通行做法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基礎,建立認證制度;二是以法規標準、認證程序和標識管理為依據,開展認證活動;三是強調農業生產過程監控,強化對投入品使用的監管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因素的控制。
(4)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第4篇: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