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脫貧攻堅論文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脫貧攻堅論文4篇
形勢與政策脫貧攻堅論文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會上,總書記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肯定了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指明了下步繼續攻堅克難的方向和招法,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打贏脫貧攻堅戰,“志”在必得。
一、脫貧攻堅需有“志”,目標明,堅定篤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這就要求我們全黨上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打贏脫貧攻堅戰。另一方面要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的發展熱情。目前,脫貧攻堅在政策上有保障、在資金上有支持、在工作上有招法、在人員上有經驗,所以只要各級政府繼續繃緊弦、咬緊牙、加把勁,堅定不移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好,把各項政策實施好,把各地優勢發揮好,就一定能夠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2、脫貧攻堅需有“智”,假于物,借力而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國家的精準扶貧,貴在精準二字,做到一戶一策,準確到位,而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地區產業化同質嚴重,和“一發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一刀切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警惕,堅決杜絕。脫貧的標準是一樣的,但達到標準的路徑各不相同。貧困地區借鑒先進經驗無可厚非,但堅決不能照搬照抄,一套了之,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接力而行,充分發揮好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實現脫貧目標,達到發展目的。對于確實不適宜人類居住和發展的地區,我們還可以采取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難題。
三、脫貧攻堅需有“制”,政策穩,持續施行。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脫貧攻堅取得了豐富碩果,很多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按照現行標準實現了摘帽,但是他們的基礎還不牢靠、根基尚不穩定,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很容易返貧,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政策的穩定,落實黨中央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做到主要政策措施不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撤離。同時,要下大力氣,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成果,不斷加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和異地搬遷扶貧力度,做到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四、脫貧攻堅需有“質”,高標準,嚴格執行。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脫貧攻堅到了攻堅克難的最后階段,又遇到了疫情影響,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但我們完成脫貧攻堅的時限不會改、目標不會變、標準不會降。一是嚴把退出關,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通過開展督查巡查、督促指導、成效考核,確保脫貧攻堅成果真實,經得起檢驗。二是克服疫情影響,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疫情嚴重的地區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沒有疫情或疫情較輕的地區,要集中精力加快推進脫貧攻堅。三是改進干部隊伍作風,要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減輕基層負擔,做好后勤保障,讓基層扶貧干部全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緊緊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嚴格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脫貧攻堅,我們“志”在必得。
形勢與政策脫貧攻堅論文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扶貧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D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D中央,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切實”、扶貧扶志以及建立大扶貧格局等一系列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思想和觀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我國扶貧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核心經驗,這一經驗不僅把我國的減貧工作推進到一個新境界,而且也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我國智慧和我國力量,提供了我國方案。程冠軍主編的《精準脫貧我國方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題,從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的維度,深入地分析了我國的貧困現狀、以人民為中心的扶貧邏輯以及精準脫貧方法論要求、基本藍圖和各類脫貧途徑。為加深讀者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我國方案”的了解,該書最后還特意精選了脫貧攻堅領域的典型案例和重要文件選編。可以說,該書不僅對理解我國扶貧工作的成功實踐經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很大幫助,而且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我們D在治理貧困歷史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的貧困現狀分析,走出了一條我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經得起實踐檢驗并行之有效的我國方案,完全適合我們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精準脫貧不能“大水漫灌”,要精確到個人,變為“精確滴灌”。***總書記曾就扶貧開發如何做到精準,強調要做到“六個精準”,即在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方面做到“精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該書就講到精準幫扶要做好三件工作:第一要鎖定致貧原因,第二要分類實施對策,第三要建立幫扶制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在“對癥下藥”,不同貧困地區致貧原因不一致,需分類施策。為此該書特別分析了貧困人口的分布,指出了貧困人口主要是在集中在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基礎條件差,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階段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解決不同地區的貧困問題,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該書還系統闡釋了三種分類施策的辦法: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這些都是是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精準”方法。
(二)以人為本,科學扶貧
***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精準扶貧就是要突出扶“人”,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戰中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脫貧理念。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我們D要始終把貧困群眾放在自己的心中,始終圍繞困難群眾開展扶貧工作。民之所望,政之所思。對困難群眾,我們應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D和*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該書其中一個章節以“一個都不能掉隊”為題,認為“以人為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扶貧邏輯。這些邏輯要求生動詮釋了我們D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總鑰匙、總開關,但必須是堅持科學發展。對于扶貧工作來說,就是要有好思路、好方法,要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科學扶貧。該書對扶貧應遵循的發展理念、生態和發展的關系、經濟結構和產業調整以及發揮后發優勢做了清晰詳實的解讀,是推動扶貧走向科學化應當貫徹的理念。如何才能保障“扶真貧、真扶貧”,該書也在制度層面給出了答案,即要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該書給出的六類扶貧工作機制也都是相對高效且科學的。“條條大道通小康”這一章節中,通過精準扶貧“五個一批”,也找到了精準脫貧的科學方略,從而助力脫貧攻堅。
(三)久久為功,艱苦奮斗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扶貧工作亦如此,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我們有久久為功、艱苦奮斗的精神。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攻堅階段,扶貧工作進入攻堅拔寨和沖刺的關鍵時期,脫貧攻堅戰中剩下的主要都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需要馳而不息抓好扶貧工作,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公里”。***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就強調:扶貧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鳥先飛”的意識。如能持之以恒,必能滴水穿石。若是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擺脫貧困是很難實現的。該書為此提到了精準脫貧的“時間表”“任務包”和“路線圖”,指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必須在基本藍圖下鍥而不舍的開展工作,發揮艱苦奮斗的精神。貧困地區脫貧也不能僅僅依賴“等靠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貧困對象的內生動力,既“扶志”也“扶智”。貧困群眾要主動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對于全D來說,脫貧攻堅工作要苦干實干,不搞花拳繡腿,防止形式主義。全體D員領導干部要和貧困群眾要一起奮發圖為,踐行新時代的奮斗精神,為創造美好生活擼起袖子加油干!
(四)組織領導,凝聚合力
D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D是領導一切的。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D的領導,充分發揮D在扶貧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尤其是要加強農村基層D組織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核心力量。為了筑牢脫貧攻堅的領導核心,我們D近年來選派大批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不斷強化D組織引領作用。我們始終把D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的前沿,哪里有貧困,D建工作就要跟進到哪里,D員的作用就要發揮在哪里。該書闡述了精準扶貧的十項工程,其中提到了干部駐村幫扶工程,這項工程一頭連著D委*府,一頭連著困難群眾,加強組織領導是該項工程落到實處的保障。扶貧開發是全D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凝聚全社會合力,進而充分發揮起社會主義制度內在的優勢,構建*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該書 “先富幫后富,東部幫西部”一節中,講到了下好“東西部扶貧協作”這盤棋的經驗、要求和舉措,對于如何搞好東西部區域間的經濟“大合唱”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總之,《精準脫貧我國方案》是一部系統研究、總結扶貧事業我國方案的著作,在理論闡釋和實踐解讀方面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是一本實在、管用的扶貧必讀書。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和扶貧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到2020年,農村人口將擺脫貧困,所有貧困縣將被“斬首”。解決區域整體貧困。作為洛南縣的一個貧困城鎮,扶貧工作刻不容緩。石浦鎮黨委和政府直接面對矛盾和問題,同時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促進扶貧村脫貧致富
1.石浦町的基本信息
石浦鎮位于東秦嶺南麓,洛南縣以北29公里,東與錫爾鎮,南與白玉寺鎮,西與石門鎮,北與x尖鎮相鄰。該鎮總面積287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社區。有村(居)民小組201個,有7109戶,有24701人,耕地面積54498畝(其中退耕還林24675畝),人均耕地面積1.21畝。 2017年,計劃將7個行政村脫貧,預計將使714戶家庭和2368人脫貧。希波鎮是一個典型的偏遠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民的思想保守。難以按時完成扶貧任務
2.扶貧問題
2.1貧困人口眾多,貧困發生率高
2017年,洛南縣有16個鎮辦事處,計劃脫貧的村莊有68個,石浦鎮的7個村莊占10.3%。石羊,黑山,象山,王村,高要,王要和濟南村的總人口為9131,貧困人口為2368,貧困發生率為25.93%。貧困人口眾多,貧困發生率高,扶貧壓力大
2.2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
希波鎮位于偏遠的山區,沒有任何二級公路通過。 2017年擺脫了貧困的七個村莊更加多山,更深,交通不便。桐村水泥路雖已全部完工,但桐祖路還沒有完全修復,所建路面的寬度和質量還不夠
減貧前村莊的大多數人都使用自來水,但水源極不穩定。晉安村有一群村民,村子坐落在高海拔的山上。目前,他們仍然依靠雨水為生。沒有雨的時候,他們必須下山去以每桶100元的高價買水。
總體而言,七個貧困村莊的山坡較多,土地較少,土地貧瘠,農業灌溉系統欠發達。它們是依靠天堂為食的典型地區。大多數村民以自己的農產品和少量的經濟作物為生,并且缺乏其他經濟來源。這些貧窮的村莊天生就沒有足夠的自然條件,這增加了減輕貧困的障礙
2.3人口素質低下,貧困人口的“自血生產”能力不強
通過對七個貧困村的調查,發現人口總體教育水平較低,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在50%以上,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在總人口中,創收方式和渠道單一,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農民意識形態的落后導致了“等待,依靠和要求”的思想,這種思想將糧食救濟和生活津貼視為理所當然;缺乏現代市場意識,發展意識和競爭意識;并且害怕風險。盡管一些農民想致富,但他們受到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因此很難找到一種致富的方法
2.4貧困的原因復雜,扶貧壓力大
2017年,石波鎮7個村莊共有714戶貧困家庭和2368名貧困人口。其中,有66戶因學業而貧困的家庭,占總貧困家庭的9.3%;因病致貧204人,占28.57%;由于缺乏技術而造成的貧困人口為111人,占貧困家庭總數的15.6%;因殘疾而貧困的家庭218戶,占總數的30.53%;由于缺乏勞動力,有32戶家庭貧困其中,疾病和殘疾造成的貧困占貧困家庭總數的50%以上,這成為緩解貧困的重點
同時,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嚴重問題以及農村人口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精準扶貧的難度。
脫貧攻堅小論文
扶貧是世界性難題,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有著諸多條件的限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減貧工作.自1949年以來的新中國建設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全國范圍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開發式扶貧,減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政府先后實施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扶貧開發工作不斷深入,使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我國的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脫貧致富、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
我國的扶貧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主要是得益于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這是有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的貧困發生率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起到具體的支撐作用:一是農業發展為農村減貧提供了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傳統農業地區種養業實現突破,極大地改變了農村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二是非農產業發展為農村減貧提供了強勁動力.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三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成為農村減貧的重要推動力量.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村人口大量向工業和城鎮轉移,非農產業收入成為農村居要收入來源.四是包容性發展理念惠及農村貧困人口.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及主要矛盾,我國制定和實施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力圖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難題.從結果上看,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得到了很好的推進,經濟發展的收益迅速為廣大農村人口所共享,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較大的增長.特別是“十二五”以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這有利于降低貧困人口數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不斷出臺有利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政策,為大規模減貧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取得的經驗要引起重視:一是堅持政府主導扶貧.政府把扶貧開發納入到國家總體發展戰略,開展大規模專項扶貧行動,針對特定人群組織實施婦女兒童、殘疾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發展規劃.二是堅持開發式扶貧.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三是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在扶貧上注意發揮制度的優勢,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1].
在看到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從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上看,全國尚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這一數字大大超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的人口總和.從地域上看,貧困人口雖重點集中在中西部,但遍及全國,其中貧困人口超500萬的省區有貴州、云南、河南、廣西和四川.從貧困程度上看,有西藏、甘肅、新疆、貴州和云南等6個省區的貧困發生率都在10%以上.從扶貧方式上看,開發式扶貧難度加大.從20世紀“八七”扶貧起,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已經從救濟式扶貧轉向開發式扶貧,實施以整村推進為主體、以產業化扶貧和“雨露計劃”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扶貧戰略.但是,由于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而引致的人口大規模流動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從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鄉村空心化、社會原子化問題嚴重,村中缺乏年富力強的項目參與者,開發式扶貧的項目組織難度逐漸加大.此外,從總體上看,減貧效益遞減問題開始突出,減貧幅度從2010年的26.1%下降到2014年的14.9%,要在2020年前5年內實現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每月100多萬人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而繁重[2].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到2020年現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也只是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貧任務,并不意味著我們解決了貧困問題.扶貧將伴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主要是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問題.2020年以后,中國扶貧戰略取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走勢.我們認為,兩個方向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扶貧將由重點消除絕對貧困向減緩相對貧困轉變,國家將會出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貧困標準.二是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將主要解決農村扶貧問題向農村和城市并重轉變.
推薦訪問: 脫貧 攻堅 通用上一篇:脫貧攻堅的意義范文(精選4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