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文學批評史資料.doc

| 瀏覽次數:

 《中國文學批評史》 基礎知識 匯編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學批評 一、《詩經》等反映的文學觀念

 1、詩言志:《今文尚書·堯典》中提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其中“詩言志”反映了古人對詩歌的一種認識即:作者通過是個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社會中人和事的觀點態度,并且希望詩歌能對社會政治發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言志”并不是情感思想的隨意表達,而是應當符合主流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詩言志”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是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綱領”(朱自清《詩言志辨序》)。

 2、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強調了德行、功業以及言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處“言”主要是指有關德教、政教之類的言辭而不是泛指。后世“三不朽”常被用來作為討論文章著述以及一般文學創作地位和作用的理論依據。

 二、孔子

 1、“思無邪”:《論語·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的 批評標準從藝術上來說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從音樂上講是指音樂的樂曲 要中正平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要求作品從思想 內容到語言,不要過激直露,應當委婉曲折。對于“思無邪”,各家解釋 也不相一致。

 2、“興觀群怨”:《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 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此處“興”是強調詩歌在修身方面的作用;“觀”是“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指詩歌的認識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指詩歌具有聚集文人,交流思想的功能;所謂“怨”,指“怨刺上政”(孔安國注),講詩歌有批評怨刺統治者的作用。“興觀群怨”實質上是對文藝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影響。

 3、“盡善盡美”:語出《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 盡美矣,未盡善也。’”“美”是對藝術的審美評價和要求,“善”是對藝術 的社會道德和倫理規范的要求。“盡善盡美”說實際上提出了文藝批評的 社會標準和美學標準。第一次鮮明地指出要講文藝作品的美學批評和社會 倫理道德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4、“辭達”說:《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所謂“辭達”是指文學作品要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內容,既要文飾,又不可過分??鬃舆€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另外,孔子還強調言行一致,反對有言無德。

 5、“文質彬彬”:語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其意為:過于質樸,顯得粗鄙;過于文飾,顯得不實;君子應當文質兼 備。“文質彬彬”被用到后世文學創作中,即是要求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采與質樸相得益彰。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中提出。言修身當先學《詩》。

 7、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8、溫柔敦厚:儒家的詩教傳統。最早見于《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就詩 歌諷諫的特點來說,應當委婉曲折,不應過激。就詩歌社會作用來說,既 要有溫柔敦厚的原則,又需合乎禮義。

 9、簡要論述孔子的文論思想(即為以上名次解釋的歸類)

  (1)論《詩》:《詩》為修身之具:“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詩》之標準:“思無邪”。

 《詩》之功用:“興觀群怨”。

  (2)論詩樂:中和之美,盡善盡美。

  (3)論言辭:辭達說,文質彬彬。

 三、《易傳》

 1、基礎知識:《易》有“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它們是對《易經》的闡發,總稱《易傳》?!兑讉鳌放c《易

  經》合成《周易》。

 2、《易傳》中的文論思想

?。?)重視言辭。“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言與意的關系。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認為精深微妙的意思是難以用一般語言表達的,但通過設立卦象,再在卦下加以文辭說明的方法,便可以委曲詳盡的表達。此中的“象”是指卦象,非藝術形象,但后人借指藝術形象,eg 摯虞《文章流別論》“假象盡辭,敷陳其志”。

?。?)陽剛陰柔思想。聯系清代姚鼐。

 (4)通變。《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聯系《文心雕龍》

 (5)天人合一思想。

 四、孟子

 1、以意逆志:語出《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文是文字,辭是言辭,志是作者的思想。孟子要求說詩者不要拘泥于個別字句的表面意思,斷章取義,而應當從全篇分析作品的內容體會作者意圖,才能有正確的理解。后世對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說詩者之“意”,還是作詩者之“意”,眾說不一。

  2、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事也。是尚友也。”此指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應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立場,與作者為友,體驗和把握其寫作意圖,進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知人論世”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

  3、知言養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里的“養氣”指培養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孟子認為,作者首先必須具備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才能寫出美而正的言辭。“知言養氣”說被后人引用于文學理論和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傳統(曹植的“文氣說”強調先天,韓愈的“氣盛言宜”注重后天)。

 五、荀子

 1、荀子的文論思想

?。?)宗經、征圣、明道說的先聲。人性本惡,通過后天對經典的學習加以修治,引導才能向善。

?。?)重視辯說。但需合乎禮義。

 (3)重視禮樂。著有《樂論》一篇,批判墨子“非樂”思想。

 六、老子(非重點,了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七、莊子

  1、虛靜說(坐忘、心齋):最早提出于老子的《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莊子有所繼承?!肚f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行去知,同于大通,此為坐忘。”莊子認為坐忘也就是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進行審美關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虛靜說”對后世影響極大,許多文論家或多或少接收了這一思想。

 2、物化說:莊子的“物化說”和“虛靜說”是相聯系的。體悟道從主體上來說要達到“虛靜,而從主客體關系上來講就是要做到“物化”。所謂物化,就是指進入虛靜狀態后,人拋開一切干擾忘記一切甚至自己,不再受自己感官的束縛,主體的“自然”與客體的“自然”合二為一,從而達到認識上的“大明”。

 3、得意忘言:莊子對言意關系的看法。《莊子·外物》篇說:“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認為語言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把人復雜的思維表達出來。但“得意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作品應當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這對文學理論和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中國古代“意在言外”的傳統。eg 司空圖《與極浦書》“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王士禛《香祖筆記》“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

 4、天籟說:《齊物論》中,莊子將聲音分為“天籟、地籟、人籟”。所謂“天籟”之音即為:“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這實際上與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聲”意思一致,都反對以部分的、人為的聲音來代替自然全美之聲。

 5、三言說:莊子在《天下》篇中稱其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 為廣。”“卮言”是無心之言,“重言”是托時賢先哲之言,“寓言”即為寄寓 之言。這三者都不是對現實的真實表述,而是運用象征性的語言讓人們體會 道的特征。

 6、簡要論述莊子的文藝思想

?。?)追求精神自由?!蹲屚酢?ldquo;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2)崇尚自然無為。以無為之道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

 (3)得意忘言。(見上)

 (4)虛靜、坐忘、心齋。(見上)

 (5)浪漫風格?!短煜隆菲?ldquo;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

 (6)注重實踐與技巧?!娥B生主》“庖丁解牛”。

 7、簡述莊子的言意觀

?。?)《莊子·外物》篇中提出“得意忘言”說。(具體見名詞解釋 2)

?。?)莊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源,沒有形象和聲音,感覺不到也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這里指出了語言的局限性。在莊子看來,言與意常常不一致,雖然言是達意的工具,但若執于言,反而往往不能領會其意,有時倒需“忘言”。

?。?)拓展:在解決言意關系問題上,《周易·系辭》雖指出“言不盡意”,但可以“立象以盡意”。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也認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可見,他們都主張通過“象”(意義不同)來表達“意”。然也有人認為即使“立象”也無法表達精意妙理,eg 魏時荀粲。晉宋時期,人們也嘆惋言不能盡意,但后來發現詩的特色與美正在于這種無法說盡的意趣,eg 司空圖、王士禛(見上)。這種審美情趣顯然是受了莊子和玄學家的影響。

 八、墨子 (了解)

  1 、墨子十論:尚賢、尚同、節葬、節用、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兼愛、非攻。

 2、三表法:《墨子·非命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批評 漢代的文學批評 主要 以對《詩經》、楚辭、賦的批評為主。

 、 一、 《 詩大序》 》

 1、“情志統一”:見于《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志統一”道出了我國古代詩歌的本質。

 它吸收了《禮記·樂記》的“物感說”,指出詩人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 發,故而“吟詠情性”,寄托于詩。但在此時的情不是隨意亂發,而是 應當“發乎情,止乎禮義”,這體現了儒家文藝思想的保守性。

 2、主文譎諫:出于《詩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主文是指重視文采,講究形式。譎諫指刺上的 方式應當委婉含蓄,使統治者能夠接受。“主文譎諫”與孔門“溫柔敦厚, 詩教也”(《禮記·經解》)的理論相合,但有時并不符合《詩經》的實際 情況。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后來詩歌講究文采,追求委婉含蓄產生了 一定影響。

 3、六義說:《詩大序》提出“詩有六義”之說:“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 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從音樂和內容來看,分為風雅頌。風指地方之 樂,言一國之事及百姓心聲;雅即貴族之樂,言天下之事;頌即祭祀之樂, 言天子圣德,報告神明。從寫作手法來看,賦指鋪敘直說;比即比喻;興為 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六義說”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 意義,影響深遠。

 4、變風變雅(正變說):《詩大序》提出:“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將《風》《雅》分為正、變。正雅是西周興盛時的作品,變雅是衰落時的作品。鄭玄《詩譜》將十五國風的《周南》《召南》列為正風,其余為變風;將武王、周公、成王時的作品列為正雅,其余為變雅。“正變說”反映了漢儒將作品與政治、社會歷史緊密相連的批評方法。但有時難免會陷入牽強附會、生硬穿鑿。

 5、四始:(1)《詩大序》把“風、大雅、小雅、頌”作為詩歌的源頭,即為“四始”。

 (2)《史記·孔子世家》認為“《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將風雅頌的開篇作為“四始”。

 6、二南:《詩經》十五國風中的《周南》《召南》。

 7、簡述《詩大序》中體現的文學批評思想。

?。?)詩的產生與性質。情志統一。

?。?)詩與政治的關系。詩反映政治狀況:變風變雅。

  詩的政治教化作用:“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的諷諫功能:主文譎諫。

 (3)六義與正變觀。(見上)

 二、司馬遷

  1、發憤著書:《史記·太史公自序》與《報任安書》中“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提出“發憤著書”說。司馬遷認為,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勵作者的志向,成為他們寫作的動力。“發憤著書”說由來已久并影響深遠。屈原《惜誦》中有“發憤以抒情”;韓愈的“不平則鳴”;歐陽修有“窮苦之言

 易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所說的是不幸激發人的寫作,而不是以愁怨悲憤傾注于作品之中,這一點與后世某些批評是有區別的。

 2、“實錄”精神:司馬遷《史記》的創作原則。《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比如,司馬遷不泄私憤,客觀記述武帝事跡,既有豐功偉績又有好大喜功、求仙訪道的可笑事實。對漢高祖既寫他推翻暴秦、深謀遠慮的風采,又揭露其虛偽狡詐的流氓嘴臉。“實錄”精神對后世的史學和文學產生重要的影響。二十四史在體例和創作態度上都效仿,杜甫的“詩史”也吸收了這一精神。

 3、簡述司馬遷的文學批評思想

?。?)發憤著書說。(見上)

?。?)實錄精神。(見上)

?。?)對屈原的評價。A、肯定屈原的高貴品質。

  B、認為《離騷》具有政治意義,同時也是舒泄怨憤的抒情作品。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C、認識到《離騷》的象征、寄托手法。

 “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對司馬相如的評價。肯定司馬相如的諷諫有益于政教。但認為其夸張的描述是失實,不可取。這體現了司馬遷證實的傾向。

 三、揚雄

 1、勸百諷一:揚雄《法言》提出的論賦主張。他認為賦應當表達勸誡,具有諷諫作用。

 然在作品中,諷諫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且表達委婉含蓄,不易察覺,終還 是“勸百而諷一”“曲終而奏雅”。因此揚雄對賦開始采取激烈的批評態度, 原先欽羨的司馬相如也被批為“文麗用寡”。

 2、“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麗”指文辭的美麗;“則”是指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有諷諫作用;“淫”是過多、泛濫。在這里,揚雄強調《詩經》的作者為文雖文辭美麗,但能起到諷諫教化的作用。而像司馬相如等人之賦,極盡華麗之辭,但于政教無益。此處需注意的是,賦在《詩經》中表示一種寫作手法,與揚雄的“賦”意思有所出入。

 3、簡述揚雄的文論思想

?。?)主張征圣、宗經。以《五經》為最高典范,闡揚儒家圣人之法。

 (2)論賦:勸百諷一。

?。?)評價屈原。贊揚其為人與作品,但對其自沉湘流表示不理解。

 四、董仲舒 :

 1、詩無達沽:語出董仲舒《春秋繁露》。“達沽”的意思是確切的訓詁或解釋。在藝術鑒賞中,由于詩的意義常常不顯露,“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白居易《與元九書》),加上鑒賞者心理、情感狀態不同,所以對一首詩,常會有不同

 的解釋。“詩無達沽”在后世被引申為審美鑒賞中的差異性。

 五 、班固

  1、評價屈原:A、肯定屈原的忠君愛國及其作品對后世的影響。“屈子之篇,萬事歸善。”

 B、對其憤懣投江表示批評,認為不合中庸之道?!峨x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微國群小之間~~~~”

 C、沒有認識到屈賦的藝術特色,對其運用神話傳說、想象的手法表示不滿??煽闯銎湔鲗嵉呐u原則。

 2、評價司馬相如:肯定《史記》的實錄精神以及文質相濟的寫作特點。批評《史記》不合儒家思想之處。從某種程度體現了班固思想的落后一面。

 3、論賦:肯定漢賦,認為是漢代盛況的反映。

 4、《漢書·藝文志》 六、王逸(了解《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七、王充

  1、疾虛妄:王充寫作《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他認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須是真實的, 堅決反對荒誕不經的虛妄之作,反對“奇怪之語”、“虛妄為文”。只有真才是 美,而真美和善是分不開的。在王充看來,高度真實的文章和著作才有益于 世,虛妄之作毫無實用價值。

  2、簡述《論衡》中體現文學批評理論

  (1)“疾虛妄”的主旨。(見上)

  (2)推崇學術著作及應用文。服務政事,有實用價值。

  (3)輕視辭賦。王充論文尚功利,尚實用。

  (4)反對崇古抑今,重視通俗語言。論說性文章要通俗易曉,不應刻意追求文辭巧麗。

  (5)論夸張和比喻。指出二者的確能增強文章的寫作效果,但從“疾虛妄”的角度出發,認為夸張等“傷其本”“離其實”。

 王充的缺點在于過分注重征實,缺少了文學的眼光。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 一、曹丕《典論·論文》

  1、“不朽”說:曹丕關于文章價值的觀點。《典論·論文》提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 朽之盛事”,充分強調了文章在封建國家政治生活的實用價值,在文學創 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四科八體: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四科霸八體的文體論:“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本”是文章的本質,即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末”是文章的具體形態,即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此處曹丕將其分為四科八體。這應當是最早提出的比較細致的文體論,標志問題分類發展到新的階段。

?。?注意:詩賦欲麗)

 3、“文氣”說: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這里的“氣”指作家先天的秉性氣度,要求文章應當表現作家獨特鮮明的創作個性。后世文論家常以“氣”論詩論文,或多或少受其影響。(聯系: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韓愈“氣盛言宜”)

  4、《典論·論文》中體現的文論思想

  (1)論作家。建安七子的提出;文氣說。

?。?)論文體。四科八體,對兩漢的總結

?。?)論文章的價值和作用。“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二、陸機《文賦》

  1、緣情綺靡:陸機《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緣情”指詩歌因情感激動而作,“綺靡”指詩歌的總體風貌給人美好的感受。“緣情綺靡”與《詩大序》“吟詠情性”一致,但有所突破。漢儒強調“止乎禮義”,為政教服務。陸機只強調其審美性質,未提政教,偏離儒家正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2、《文賦》中所包含的文學理論思想

  (1)創作沖動的發生。因自然景物受到觸發或閱讀他人作品時的感慨。“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構思時的思維活動。A、虛靜“耽思傍訊,精鶩八極,心游萬仞”。

 B、思維活躍“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C、伴隨情感和形象“私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

 D、觸及靈感說。有時文思流暢,有時受阻礙。

?。?)文章體貌風格多樣。作家個性、愛好、經歷不同。不同體裁,風格相異。

?。?)文章的審美標準。構思巧妙,文辭妍麗,聲音之美。“應和悲雅艷”五者具備。

 三、摯虞《文章流別論》 葛洪《抱樸子》 四、文筆說:“文筆”是南朝人區分文體的習慣用語,一般認為“有韻謂之文”“無韻謂之筆”。

 蕭繹認為“文”應當具有抒情性,辭采美麗,聲律和諧。顏之推則有“經典非 筆”的說法。文筆作為文體的區分,初唐時仍沿用,至唐宋古文運動興起,才 日漸湮沒。

 五、聲律論 :形成于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代表人物沈約、謝眺等。聲律論的具體內容即是“四聲八病說”四聲是指平、上、去、入。八病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劉勰《文心雕龍》專列《聲律》一篇,贊同其說。鐘嶸《詩品序》反對聲律說。

 六、裴子野《雕蟲論》

  顏之推《顏氏家訓》 七、劉勰《文心雕龍》

  1、基礎知識:(1)結構:《文心雕龍》全書 50 篇,前五篇為《原道》《征圣》《宗經》《正 緯》《辨騷》;從第六篇《明詩》到第 25 篇《書記》為文體分論;第 26 篇《神思》到第 49 篇《程器》專論各種文學思想,包括創作論、風格論、鑒賞論等等;第 50 篇為《序志》。

  (2)重點篇章:《情采》《體性》《神思》《風骨》《時序》等。

  2、才氣學習:《文心雕龍·體性》指出文章風格與作家有密切關系,作家個性的形成有四方面因素,即才氣學習。才是指作家的才能,氣是作家的氣質個性,此二者是先天性的;學與習是后天的,學指作家的學識,習指作家的學習。劉勰對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培養能做到兼顧,比曹丕強調先天秉性前進一步。

  3、風骨說:關于風骨的內涵眾說紛紜。劉勰《文心雕龍》專列《風骨》篇提出文章應當 “風清骨俊”。所謂風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氣質等呈現于作品的外部面貌, “風清”要求思想情感清明顯豁具有藝術感染力。骨是就文章語言應用范圍而 言,“骨俊”要求語言精要、勁健、峻直。風骨說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后世文論家多標舉風骨,反對柔靡繁縟。

  4、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提出,認為文學創作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發展變化,反映者各個時代的特色。如

 建安文學“雅好慷慨”“梗概多氣”,晉初文學“結藻清英,流韻綺靡”等。各個歷史時期文學風貌形成的原因除文學本身繼承關系之外,不外一下三點:政治隆污和社會治亂;學術思想面貌;君主的提倡。劉勰在這一方面的論述在中國文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5、《文心雕龍》中體現的文論思想

?。?)基本思想:《原道》《征圣》《宗經》《正緯》《辨騷》“文之樞紐”

  道是文章的本源,本章表現道,圣人的經為后世各種文章的淵源和思想藝術上的標準。

 (2)論內容、形式和體制:A、論內容:重視情思,真實可靠,合儒家之正道

  B、論形式:“文麗而不淫”“體約而不蕪”

  C、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情采兼顧。

  D 體制分類:共 33 類。曹丕四科八類,陸機十類,《文選》38 類。

?。?)論風格和文風:A、作家與風格:才氣學習,風格八體(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

  B、風格與文體:不同的體制有不同的風格標準。

  C、風骨論。

?。?)文學與自然景物和時代的關系:A、自然景物與文學:“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B、時代于文學“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C、文學通變:“變則其久,通則不乏”。

?。?)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A、創作構思與修養:《神思》《養氣》情感、外物文辭

  B、寫作方法技巧:三準之說;神志為主,次為文辭、聲律等。

  C、文學批評態度與方法:六觀說(觀位體,觀置辭,觀通變,觀奇正,觀事義,觀宮商)

  6、《文心雕龍》的貢獻于局限

  (1)貢獻:A、指導寫作,研討作文之道。

 B、規模宏大、內容豐富。

 C、以質樸剛健的經書文風彌補駢文質樸不足的缺陷。

  (2)局限:A、以儒家思想為標準,表現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B、鄙視通俗性文學。

 C、對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楚辭藝術缺乏了解。

 D、有時過于重視形式美,如未提陶淵明 八、鐘嶸《詩品》

  1、基礎知識:(1)現存最早的一部詩論專注,論述漢魏至南朝齊、梁時代的 五言詩。

?。?)評述 122 位詩人,分上中下三品,將作者分為三系:源于《國風》,源于《小雅》,源于《楚辭》。

?。?)上品:李陵、班婕妤、古詩十九首、曹植、劉楨、王粲、左思、阮籍、 陸機、潘岳、張協、謝靈運。

  2、三義說:鐘嶸《詩品序》提出“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此處興指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比是通過寫景敘事來比喻寄托詩人內心的情志;賦是用蘊含寓意的語言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和描寫。把興放首位是為了突

 出詩歌的藝術思維特征。鐘嶸對此三義做出了新的解釋具有重要意義。

  3、直尋說:直尋是鐘嶸文學思想的核心,《詩品序》中說:“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所謂“直尋”就是指詩歌應當直接抒發真摯的情感,反對用典用事,反對過分強調聲律,強調自然之真美和直覺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直尋說”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鐘嶸對聲律在詩歌中的貢獻認識不足。

  4、自然英旨:鐘嶸主張詩歌的創作以自然為最高美學原則,“自然英旨”和“直尋”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強調抒寫真情實感,反對用典和聲律,認為此二者防害了自然之真美。“自然英旨”對后世的文學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重要的審美范疇。

  5、滋味說:鐘嶸“滋味說”的含義與其“三義說”是相通的。他認為要綜合運用三義, 不能偏于一種。詩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要寄托詩人內心的情志,并用 蘊含寓意的語言進行直接的描寫,要 “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 這樣才 是最有“滋味”的作品。鐘嶸的滋味說對后世文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神韻 說、境界說等。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文學批評 隋及 初唐詩論 一、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風骨說: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批評齊梁詩歌時提出“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所謂風骨是指鮮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勁健的語言表達風格。劉勰《文心》首次將風骨用于文學批評,鐘嶸《詩品》也贊揚“風力”“骨氣”。但劉鐘強調風骨,也注重辭采,陳子昂只講風骨不提辭采,尤推漢魏風骨。陳子昂這一理論對于革除齊梁余風具有重要影響,也迎來盛唐氣象的創造高潮。

  2、興寄說:陳子昂在《修筑篇序》中批評齊梁詩歌時提出“采麗競繁,興寄都絕”。所謂“興寄”即要求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充實的感慨,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寄

  托對社會政治的主張和見解?!陡杏鲈姟?8 首即是很好的證明。興寄說對革除齊梁詩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劉知幾《史通》

  1、重史輕文 ;2、尚簡用晦;3、史書語言要求真實。

 三、李白

  1、李白的文論主張 (1)以復古來革新:《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2)崇尚清新自然的風格。

?。?)關心政治社會。李陽冰《草堂集序》稱李白:“凡所著述,言多諷興。” (4)推崇屈原、鮑照、陳子昂,謝眺。

?。?)矛盾:《古風·其一》中稱“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但李白很推崇謝眺。

 四、殷璠《河岳英靈集》

  1、《河岳英靈集》:唐代殷璠所編唐詩選本,并附以評語。全書選盛唐時代常建、李白 王維等 24 位作家詩歌二百余首,對作家加以評論,揭示創作風格,表達自己的文論思想?!逗釉烙㈧`集》在唐人所編的唐詩選本中占據重要地位。

  2、殷璠《河岳英靈集》反映的文學理論思想

  (1)論述南朝到盛唐詩歌的發展。批評南朝詩歌只追求華麗形式,內容不足。盛唐聲

 律風骨兼備

  (2)強調風骨。

  (3)重視興象。興象指自然景物和詩人由此觸發的感受,使作品有秀雅幽遠的意境。

 興象與風骨有交叉部分,但興象不包含風骨,此二者代表著盛唐詩人 創作的兩種特色。

  (4)重雅重奇。既典雅又不鄙俗,而且還要奇警不凡。

  唐代中期的詩論 一、杜甫

  1、《戲為六絕句》:唐代詩人杜甫最早使用七絕體裁來評價詩人,作《戲為六絕句》。其中主要是對庾信、四杰以及齊梁詩風進行評論,肯定了庾信晚年以及四杰在藝術上的成就,批評了齊梁詩風的華艷綺靡,提出“別裁偽體”“轉益多詩”的主張。《戲》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提供了一種新的形式,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元好問的《論詩絕句》30 首等。

  2、杜甫的詩歌理論批評

  (1)重視思想內容。詩有益于國家人民。“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2)注意藝術形式。如語言精煉,重視格律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影響江西詩派。

 (3)肯定了庾信晚年以及四杰在藝術上的成就,批評了齊梁詩風的華艷綺靡?!稇颉?(4)尊重多種風格。既重視“鯨魚碧海”的氣魄,又重視“清詞麗句”。

 二、元結 《篋中集》:唐人元結所編。編錄沈千運、王季友等七人詩歌 24 首。這些詩篇全是五言古體,風格古雅質樸。七人中,最推崇沈千運?!逗D》中雖未受元結自己的作品,但也從側面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復古、美刺和反聲病、形似。內容多表現社會的衰敗,人生疾苦。藝術上多講求思想的深度,缺乏慷慨激昂。元結可以說是一個反對藝術創新的純復古者,從某種方面束縛的他的文學成就。

 三、皎然《 詩式》

 《詩式》中體現的文學理論主張

  1、情與格并重。要求感情(表現日常感受,不注重政治閑事)真摯高遠,體格高雅健壯。推崇謝靈運。

 2、詩歌創作藝術。自然與人工結合;中和之美;文外之旨。贊揚謝靈運。

 3、對陳子昂看法。輕視,體現了皎然多重視詩歌形式方面,不注重詩的社會內容。

 4、論詩歌的風格。多用高、逸、閑、靜等論詩,與其隱逸生活和出世思想有關,語多玄幻,流于微妙,開后世以禪理論詩的先河。

 》 四、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中唐高仲武編。選自肅宗至德初年至代宗大歷暮年 26 位詩人,詩歌 130 余首,每家均有評語。高仲武常用清雅、新奇等文字評論詩人,對錢起和郎士元特別推崇。《中興間氣集》也選錄了一些思想較強的作品。在唐人選詩中較有特色,應受到注意。

 五、白居易 《與元九書》

  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中唐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所謂“為時”“為事”就是主張詩文應當反映下層勞動者生活的苦難,揭示時政的弊端。這是白居易詩歌理論的核心,強調有為而作,繼承了傳統儒家的詩文理論,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是分不開的。

  2、白居易的詩歌理論

  (1)詩歌與現實社會的關系。“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重視諷喻詩。《讀張籍古樂府》:“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

?。?)對閑適詩和感傷、雜律詩的評論。白將自己的詩歌分為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他比較推崇諷喻詩,對閑適詩也比較贊賞,常贊美陶淵明和韋應物,并認為感傷和雜律詩價值是不大的。然《與元九書》中說:“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以下耳。時之所重,仆之所輕。”

  (4)藝術方面,重視內容和題材的核實,語言通俗直白,音節和諧。

  (5)對歷代詩歌的評論。批齊梁,崇杜甫。

  (6)缺點:過于強調詩歌的實用功能,忽視詩歌藝術的審美娛樂性。語言淺近直白, 缺少藝術的含蓄蘊藉。

  唐代古文運動理論 一、韓愈 1、“不平則鳴”:唐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謂文章著作是因為作者心有所感,激動不平,郁積于中,不能自己而發。與司馬遷“發憤著書”一脈相承。“不平則鳴”是韓愈論文學抒發感慨的重要論點之一,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2、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中提出。此處有兩層意思:一是創作欲望多產生于愁苦窘困,故羈旅草野,貧困憔悴之士多為之。二是表現愁苦悲憂的作品容易動人。這也是韓愈論文學抒發感慨的重要論點之一,它反映了人們以悲為美的普遍心理。

 3、“氣盛言宜”論:唐韓愈在《答李翊書》中說:“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氣盛”作家的仁義道德修養很高而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只有 “氣盛”才能創造出“言宜”的文章,將養氣與為文相統一。需要注意的是韓愈強調“氣盛言宜”并不忽視文章技巧,而是力主語言上的創新。

  4、韓愈的古文理論主張 (1)“文以明道” (2)“氣盛言宜”和講求創新,“師其意不師其辭”,陳言務去。

?。?)不平則鳴和窮苦之言易好。

?。?)詩歌評論。崇李杜,貶晉宋,輕齊梁。

 二、柳宗元

  1、文以明道:唐柳宗元在《與韋中立論師道書》提出:“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與韓愈一樣,柳宗元重視文章明道的作用,所謂道必須接觸具體事物,有益于現實。他反對誣妄背理,有害于道的作品,反對徒事藻飾的駢偶之文。“文以明道”在繼承傳統上有所發展,成為古文運動的重要理論之一。

  2、柳宗元的文學理論主張

  (1)文以明道

  (2)揣摩古人之文章,效法西漢,寫作需嚴肅認真。

  (3)推崇韓愈。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學批評 一、司空圖

  1、思與境偕: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說:“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思

 指創作時的神思,側重于創作主體的志趣活動;境指激發志趣的客體境象。思與境偕要求詩人的情思與客觀的境象相互觸發,和諧一致,構成作品的意境。“思與境偕”是司空圖的獨特體會,也是對陸機創作構思論和劉勰“神與物游”的繼承和發展。

  2、韻味說: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認為詩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 從鑒賞的角度,將“味”作為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提出來。他的“韻味”本 于鐘嶸的“滋味”說,但有所發展,著重強調詩歌應當具有“韻外之致”“味 外之旨”。韻味說是司空圖重要的審美理論,對后世神韻說、境界說的提出具 有重要意義。

 3、四外說:四外說包含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和《與極浦書》中的“韻外之致”、“味 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籠統來說是指豐富的醇美韻味。具體細分為:“韻外之致”強調作品表層文字聲韻下的無限情致;“味外之旨”強調有意境的作品一發人的深思;“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指作品表層形象之外的多重朦朧境象。然這種情致要用自己的審美體驗去召喚。四外說對后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4、關于《詩品》:共 24 則,每則四言 12 句,用韻語寫成,又稱《二十四詩品》。復旦大學陳尚君、汪涌豪教授認為非司空圖作,材料比較翔實,頗有說服力。但關于《詩品》是否為司空圖作,疑點很大,目前沒有一致的看法。

 二、歐陽炯《花間集序》

 第五章 宋代的文學批評 一、歐陽修

  1、“詩窮而后工”:北宋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中提出:“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這是說詩歌內容應當豐富充實,詩人在受到環境的磨礪,憂憤郁積于心,才能寫出精美的詩歌作品。詩人因“窮”而自放,能與外界簡歷比較純粹的審美關系;郁積的情感有助于詩人“興于怨刺”。“詩窮而后工”是對司馬遷、韓愈等人的繼承和發展。

  2、《六一詩話》:北宋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六一詩話》是其詩話著作,反映了其詩論主張。

 歐陽修認為文學應當反映現實,關心百事,美刺勸誡,主張“詩窮而后工”。在藝術上強調簡而有法,反對模擬,崇尚自然?!读辉娫挕肥亲钤绲囊徊吭娫捴鳎_這一詩論體裁的先聲,影響后世的詩話寫作。

  3、歐陽修的文學理論主張 (1)重道亦重文。首先強調“道勝”,最終落到“文至”。“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 (2)詩窮而后工。

 (3)藝術上,主張簡而有法,語言精煉與修飾,崇尚自然之美,喜豪邁雄放之風兼及其他。

?。?)推崇李杜。《贈王介甫》:“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二、王安石

  1、《四家詩》:王安石編選,次序是杜甫、歐陽修、韓愈、李白。推崇杜甫,對浪漫主義風格認識不夠。

  2、王安石的文學理論主張

  (1)重道宗經。“文貫乎道”

  (2)重視文學的實用功能,服務于社會。

  (3)亦有講究藝術鍛煉之作。《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4)于唐人詩中,最推杜甫。

 三、蘇軾

  1、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頌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八代是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韓愈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有為而作,蘇軾也十分推崇。但蘇軾之“道”不拘于儒學道統,常指客觀事物之規律,與韓愈還是有所不同之處。

  2、靜觀說:源出道家,《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則以之 論文學創造時的思維活動。“靜觀”要求文學創作時排除雜念,精力專一。蘇 軾在此基礎上將“靜”與“動”、“空”與“有”、神思虛靜與理性思考和實踐 相結合,創造出主客體相融的最佳精神狀態。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對 宇宙人生,須入其內,又須出其外。”與蘇軾之說相通。

  3、蘇軾的文論觀點

  (1)有為而作。《題柳子厚詩》:“詩需要有為而作。”一是強調創作要是對客觀事物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二是強調要有積極的目的和作用。

  (2)道可致而不可求。“靜觀說”

  (3)崇尚自然,遵循規律。創作自由,要直抒胸臆,形式得到解放,突破一種格式的束縛,遵循一定的藝術法則?!段恼f》:“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4)辭達說。語言文辭表現充分自由,反對艱奧。

  (5)神似與形似?!稌υ懰{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話中有詩。”

  (6)主張多種藝術風格自由發展。兼現實與浪漫,推李白和杜甫。

 四、黃庭堅

  1、點鐵成金:源出佛教禪宗經典《景德傳燈錄》。后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借用之,“雖 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說明雖文學創作中取 前人之陳言,但卻能展現全新的內涵與境界。點鐵成金常用用典和化用的 技巧,是黃庭堅重要的詩論思想。但他片面認為杜甫、韓愈之作“無一字 無來處”,抹殺了二人的創造性。

  2、奪胎換骨:宋人惠洪《冷齋夜話》引用山谷言:“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摹其意形容之,未知奪胎法。”二者意在借用前輩詩人之才,或襲其意而創新詞,或在舊意啟發下加以拓展,從而使詩歌達到嶄新的高度。這在宋代文學發展史上是一種耳目一新的見解。

  3、黃庭堅的文學批評觀點

  (1)重視人格修養與思想境界。“行要爭光日月,詩須皆可弦歌。”

  (2)重視法度、篇章結構、句法句眼。但要達到自然渾成,創造出合規律又意境深遠的境界。“拾遺句中有眼,彭澤意在無弦。”

  (3)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

 五、 呂本中:“活法悟入”

  張戒:《歲寒堂詩話》 六、朱熹的文學理論

  1、道文合一

  2、詩文注重道德修養

 3、詩歌“三變”說:“因知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魏晉,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后,下及唐初,自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后詩之與法,始皆大變。以至今日,易巧易密,而無復古人之風矣。” 七、嚴羽《滄浪詩話》

  1、基本知識:《滄浪詩話》分五章?!对姳妗贰对婓w》《詩法》《詩評》《考證》。

 將唐代詩歌分為初唐、盛唐、大歷、元和、晚唐五體。(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分唐詩為初、盛、中、晚)

  1、妙悟說: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中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妙悟 說是其論詩的核心,本是佛教禪宗詞匯,指主體對世間本體“空”的一種把 握。就詩而言,“妙悟”指詩人對于詩美的本體、詩境的一種直覺和感悟。“悟 有淺深”,各個詩人悟的深淺不同,因而各人各派詩歌的審美價值不同。

  2、興趣說: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首次提出“興趣”:“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 角,無跡可求。”“妙悟”之詩歌創作主體而言,興趣是“妙悟”的對象和結 果,即詩人直覺到的那種詩美的本體、詩境的實相用含蓄手法表現。“興趣” 是“興”在古典詩論的一種發展,與鐘嶸的“滋味”和司空圖“韻味”有直 接的繼承關系。概括了詩歌藝術的感興直觀的特點及豐富雋永的審美趣味。

  3、別材、別趣:嚴羽提出“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以此來反對宋詩。所謂“別材”是指詩人除書本以外,體現在妙悟上的才能;所謂“別趣”是指詩歌含蓄深妙,“尚意興而理在其中”,而不是宋詩里充斥著道理、性理,要做到詩與理的結合。而宋詩中恰好缺少唐詩那種豐富雋永的審美意味。

  4、嚴羽《滄浪詩話》體現的詩歌理論

  (1)興趣說:“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2)妙悟與熟參。

  (3)別材、別趣說。

  (4)批評宋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

  (5)推崇筆力雄壯,氣象渾厚,壯美與柔美相結合的詩歌風格。

  (6)最為推崇李白、杜甫。

 八、 戴復古《石屏詩集》 》 九、李清照《詞論》 (詞學史上現存第一篇詞論專文)

?。?/p>

  1、“詞別是一家”: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的著名觀點,力主嚴格區分詞與詩的界限。認為詩詞的不同在于詩的聲律要求簡單粗放,詞的音律要求嚴格,既強調節奏美,也強調音樂美,反對以詩的粗疏來破壞詞的音樂之美。這樣有力地肯定了詞獨立的文學史地位。

  2、李清照對詞的審美要求

  (1)詞“別是一家”。

  (2)勿“破碎”:批評張先等人提出的,要求詞作要有完整的的意象結構。

  (3)要鋪敘。細膩,將層次,有渲染。

  (4)講“故實”。主張詞化用前人典故。批評秦觀詞少有典故。

  (5)詞的格調要高雅、典重。批評柳永詞“詞語塵下”。(矛盾:李之詞也有用口語之 處。)

 十、王灼 《碧雞漫志》(詞學史上第一部頗具規模的專著)

 十一、張炎《詞源》

 1、 七寶樓臺:張炎在《詞源》中評價吳文英。“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

  拔,質實則凝澀晦昧。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重要語句,需掌握)+夢窗詞的特色。

 2、《詞源》體現的審美標準

  (1)雅正:《詞源序》:“古之樂章、樂府、樂歌、樂曲,皆出于雅正。”肯定周邦彥,不滿辛棄疾。

  (2)清空、騷雅:構思要想象豐富,意境的空靈,注重情感的抒發,風格要清新自然。

  (3)意趣說。清空中有意趣。

  (4)音律和諧?!峨s論》:“詞之作必須合律。”

  (5)推崇姜夔詞。

 十二、沈義父《樂府指謎》

 第六章 金元的文學批評 一、王若虛《滹南詩話》

  1、詩文強調“以意為主”,崇尚“真”與“似”。接觸到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問題。

  2、批判模擬復古傾向和險怪奧僻風氣,如江西詩派等。

  3、評析司馬遷及唐宋諸家的文法修辭。

 二、元好問 《論詩三十首》 1、掌握其中比較重點的幾首。如“心畫心聲總失真”“望帝春心托杜鵑”“曹劉坐嘯虎生風”“有情芍藥含春淚”等等。

 2、《論詩三十首》體現的詩論主張

  (1)注重詩歌的真情實感。Eg 諷刺潘岳諂事權貴“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2)崇尚雄渾、高古、自然、醇雅的風格。贊美曹植、劉楨。“曹劉”“一語”

  (3)評價蘇黃。不滿江西詩派,但對黃庭堅的解釋與江西詩派有所區別。受蘇軾影響,但對蘇軾也有批評。

 》 三、《唱論》:

?。菏且徊拷鹪獣r期論述聲樂的專著,作者燕南芝庵。

 四、周德清《中原音韻》:論述北曲的重要作品。分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正語之本,變雅之端”主要是韻譜;后一部分《正語作詞起例》講述字音辨別,用字方法,共調曲牌等,其中“作詞十法”頗具理論價值。這些理論的出現促進了曲詞走向格律化。

 五、鐘嗣成《錄鬼簿》:記載前輩與同代金元戲曲作者一百余人的傳記和作品目錄,并制[l 凌波仙]曲以悼作家中已去世的故友。鐘嗣成尤為贊揚了董解元和關 漢卿在戲曲發展史上的地位?!朵浌聿尽分斜頁P了作家們的艱苦創 作活動,反映了他對曲詞獨創性、針砭時弊,抒發身世之感、憤世 嫉俗之意的功能方面的推崇?!朵浌聿尽吩谖覈糯鷳蚯碚撆u 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第七章 明代的文學批評 詩文批評 一 、 高棅《唐詩品匯》:明代高棅按照時代,分體編選,90 卷,又拾遺 10 卷。《唐詩品匯》將唐詩分為...

推薦訪問: 文學批評 中國 資料

【中國文學批評史資料.doc】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