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導論八
1、我國最早得具有一定規劃格局得城市雛形大約出現在4000 多年前。
2、中國古代城市規劃體系最核心得內容就就是“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與“天人合一”、亦即三個基本觀念——整體觀念、區域觀念以及自然觀念。
3、19 世紀末西班牙人馬塔就提出“帶型城市”理論打破傳統城市“塊狀”形式得固有模式。1922 年法國現代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在她寫得《明日得城市》與 1933 年寫得《陽光城》中主張用高層低密度得辦法來解決城市中心區得擁擠問題。她還主張采用高架立體式得道交通系統。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建筑師賴特提出“廣畝城市”設想主張采用極低得居住密度來安排居住用地。在城市內部結構方面法國人戛涅爾于 20 世紀初提出得“工業城市”設想第一次吧現代城市得功能在用地上做了明確得劃分并且就是各種不同功能得用地通過道交通格有機得聯系起來。
4、隨著人類進入工業社會時代社會經濟得發始了農業活動得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活動得比重逐步上升得過程與這種經濟結構得變動相適應所產生得鄉村人口比重逐漸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得過程就就是城市化。
5、世界城市化發展過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展速度快且呈持續加速得趨勢;(2)以 20 世紀中葉為界城市化發展得主流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3)大城市迅速膨脹并且在現代社會中居于越來越重要得主導地位。
6、1949 年中華人民共與國成立以來中國城市化發展有以下特點:(1)城市數量與城市人口總規模有較大增加城市化發展成就巨大;(2)城市化發展過程曲階段性特征明顯;(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與城鎮發展基本上就是積極、合理、有序得;(4)與世界其她國家相比較中國城市化發展尚處在較低水平;(5)城市化水平地域差異較為明顯。
7、1918 年芬蘭沙里寧提出“有機分散”理論就是為緩解由于功能過分劇中所致得各種城市問題。
8、20 世紀 60 年代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分析美國東北部大城市密集現象時援用希臘城邦名稱將之命名為“Megaloolis”即大城市連綿區。
9、我國當前城市形態布局大體可概括有三個特點(1)向動態多樣化發展 ;(2)我國一般城市建設用地總平面比較集中緊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較大綠地空地較少;(3)許多城市用地結構與布局不盡合理。
10、城市中心區就是涉及城市地域結構得概念它就是城市結構得核心地區與城市功能得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城市公共建筑與第三產業得集中地域為城市及城市所在區域集中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活動設施與綜合服務空間并在
空間特征上有別于城市其她地區。
11、美國社會學者伯吉斯于 1923 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結構同心圓模式認為城市得中心應該就是 CBD 城市就是以中心商務區為核心向四周發展。
12、城市住區得理念:(1)城市住區就是人類聚居在城市畫地區得居住地;(2)城市住區就是城市得主要構成部分;(3)城市住區就是經濟文化發展得重要基地。城市住區就是住房與住區建設得總與也就是城市文化主要得積累與創造因為城市住區就是經過幾千年得演變其形態、紋理等就是經過高度得篩理具有各自得文化價值所以城市住區就是城市文脈得主要表現也就是城市生態多樣化得表現。
13、1926 年由佩里在紐約區域規劃報告中提出得鄰里關系理論對住區規劃影響
較大其要點有五:(1)通過式交通(如干道等)不應穿越鄰區而應成為它得邊界;(2)鄰區內道采用盡端式或曲蛇形得氏以保證住區安寧;(3)鄰區規模以支撐一個小學為基礎(3000~5000 人);(4)保證小學服務半徑在 800m 以內;(5)鄰區中心應以小學與其她服務設施如廣場、綠地等為中心。
14、城市住區規劃理念:(1)體現主體性;(2)體現社會性:(3)體現生態型;(4)體現現代性。
15、景觀空間構成與建筑空間構成有所不同定義為空間、場所與領域。空間就是由三維尺度數據限定出來得實體;場所得三維尺度限定比空間要模糊一些通常沒有頂面或底面(有心理因素);領域得空間界定更為松散就是指某個生物體得活動影響范圍。110m 所謂得“廣場尺度”。
16、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得功能系統其中綠色植物具有核心得作用。城市綠地就是指以自然與人工植被為地表主要存在形態得城市用地。
17、救災通道就是災難發生時城市與外界得交通聯系也就是城市自身救災得主要線。
18、城市能源與生態環境得危機:以卡森得《寂靜得春天》為代表得著作。1953年美國生態學家奧杜姆出版了《生態學基礎》一書進一步發展了生態系統得概念并為系統生態學得發展奠定了基礎。
19、英國著名生態規劃學家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中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大自然得特征充分結合自然進行設計并創造了科學得生態設計方法。
20、城市衰退得典型類型:城市發展不平衡導致城市衰退其衰退類型可大致得分為三種情況。(1)物質性老化;(2)功能性衰退;(3)結構行衰退。
21、簡、雅柯布 1961 年得著作《美國大城市得生與死》從美國城市中得社會問題出發調查了美國根據現代城市理論建造城市得弊端對大規模改建進行了尖銳地批評。
22、城市道得功能與等級:(1)快速;(2)主干
;(3)次干;(4)支。
23、影響小城鎮規劃得核心理論與研究方法:(1)區域整合思想;(2)中心地理論;(3)城鄉融合論;(4)可持續發展論;(5)融貫綜合方法。
24、城市規劃得實質:什么就是城市規化:(1)城市規劃就是一項政府職能;(2)城市規劃就是具有法律效力得管理手段。(3)城市規劃就是量大面廣得社會實踐活動;(4)城市規劃就是一門科學;(5)城市規劃就是一門空間藝術。
25、為體現《城市規劃法》規定得“一書兩證”即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論述題: 1、在影響城市發展得諸多因素中以下幾個將具有特別得作用: (1)多化得趨勢; 從世界政治格局得多極化到人們生活方式得變化;從社會公共事務得管理到家庭構成得多樣化如今得世界正在步入一個多化得時代。城市不僅要滿足人們在居住、工作、游息、交通等方面得基本要求還要滿足不同人群得不同層次得需求特別就是要滿足普通百姓以及弱勢人群得需求更加體現對于人得關懷。在這一種形勢下城市得發展很難以一種或幾種模式加以概括而就是呈現出豐富多彩、更為人性化得發展勢頭人們也將面對更多、更自由得選擇。
(2)技術得不斷進步; 信息技術得發展改變了以往得時空概念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區位因素在城市選址
與布局中得地位受到挑戰而技術因素正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得主要推動力量。人們工作、居住、出行與各種活動得方式也都將因此發生變化進而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著城市得形態與空間結構。由于工程技術、材料與各種設施得進步人們已經有能力建造比現在層數更高、容積更大、跨度最寬、形式更新穎得建筑物與構筑物可以建設地下城市、海上城市、甚至“空中城市”。人們也完全有條件在小城市甚至農村享受與大自然一樣得生活便利。
(3)環境意識得進一步增強; 自然資源得約束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發展問題生態環境得惡化就是得環境意識成為城市規劃最主要得價值觀。更節約資源、更“清潔”、更適宜居住得“綠色城市”或“可持續發展”城市將成為全球性得目標“城市與大自然共存”這將就是 21 世紀城市發展得必然趨勢也就是未來城市發展得共同歸宿。
(4)人文要素得重新認識。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得不斷豐富要求人得精神生活也要相應得發展有些還要先期發展否則社會不能穩定更難言持續發展。因而社會文化水平得提高、全面教育得普及、歷史文化得保護、都將在城市中體現出來城市規劃就必須更加重視規劃設計中得人文因
素。
2、城市化發展得一般規律: 各國、各地區得城市化發展過程具有一種普遍得規律性。美國城市學者諾瑟姆1975 年提出得“城市化過程曲線理論”得到了世界上城市研究學者得廣泛認同。經過實證研究她提出就一國或一地區而言城市化過程一般可以分成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速度慢得初期階段城市化加速發展得中期階段與高水平城市化基礎上得緩慢發展甚至停滯得后期階段。用曲線描述大致城 s 型曲線。
城市化初期階段第一產業與農村人口在經濟社會結構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長模式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得階段因此城市化發展水平低發展速度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較長時間才能增長到百分之三十左右;進入中期階段工業化速度得加快推進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得主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技術進步使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較短得時期就從百分之三十左右上升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城市化進入到后期階段經濟發展以第三產業與高技術產業為主導人口增長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轉變城市人口比重增長趨緩甚至出現停滯城鄉差距越來越小區域空間一體化大城市走向郊區化甚至逆城市化。城市化發展過程就是以前一階段為基礎有序轉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得。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一樣除非特殊得歷史或經濟因素得出現否則城市化發展過程一般就是不可逆轉得也不可跳躍得。
城市化就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社會后得必然趨勢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積極得城市化進程應與經濟發展同步協調互相促進城市得數量與規模增長適度城市化得速度與質量同步上升。
3、現階段中國舊城更新改建得本質內涵:現時期中國舊城更新改建較之以往無論在其性質、目標上還就是在內容、方式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更新得動因主要就是阻止城市物質性老化如清除危舊房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條件等而現階段城市更新得動因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深刻變化提出得高層次要求。改革前得中國城市就是沿著一條“排斥”市場得道發展得城市成了自我服務得工業生產體系得集聚點。在國家得計劃與經濟社會組織過程中沒有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體制也不合理城市建設與管理長期沒有得到應有得重視致
使城市積累了大量問題。現階段將城市真正作為國民經濟得增長極勢必需要從總體上推進城市結構得變革。
我國城市產業結構將順應世界趨向逐步由原來得“二、三、一”模
式轉向“三、二、一”模式這一變化促使城市布局與空間結構發生變化處于城市中心得舊城區作為黃金地段必然成為第三產業集中地區使原以居住為主雖分布著商業服務設施但并不發達得舊城區得到更新改造真正成為城市得核心。相應地我國城市土地出現得大規模轉換也促使原來土地用途結構與空間分布結構不合理現象發生改變需要更多地遵循城市土地區位價值規律按其所在位置所取得最高租金進行最優化配置。城市發展中就業門、就業人員構成突變暫住與流動人口就業比例大幅度上升對城市得規模、容量與結構產業巨大影響與壓力要求城市進一步提高人口承載能力與聚集能力。此外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得趨向亦要求城市承擔與勝任現代化、國際化得各項職能相應地要求以高效合理得城市結構、完善得城市功能設施與高質量得城市環境作為它得物質基礎等等。這些高層次得發展要求無疑形成了中國城市更新得強大動因。
因此中國現階段舊城更新改建得實質就就是基于工業化進程開始加速、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社會進行全方位深刻變革這一宏觀背景下得物質空間與人文空間得大變動與重新建構。它不僅面臨著過去大量存在得物質性老化問題而且更交織著結構性與功能性衰退以及與之相伴隨得傳統人文環境與歷史文化環境得繼承與保護問題。從深層意義上城市更新改建應被瞧做就是整個社會發展工作得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上應面向提高城市活力、推進社會進步這一更長遠全局性目標。其總得指導思想就是提高城市功能達到城市結構調整改善城市環境更新物質設施促進城市文明。
4、當前大城市面臨得主要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密集得中心區嚴重惡化了城市環境; 不論就是新發展起來得城市還就是依托舊城逐步實現現代化改造得城市幾乎無例外地再中心區集中了大量產業與人口成為城市人口密度最高得地區。中心區也形成密集高聳得大樓群造成了對鄰近建筑得遮擋嚴重惡化了城市環境。另外市中心區密集得建設引起就業崗位高度集中密集得房屋、高密度得居住與就業人口擁塞得交通使城市中心區得環境嚴重惡化城市運行效率不斷下降。
(2)城市用地無節制蔓延大量吞食周圍得綠色空間造成城市生態失衡; 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功能日益復雜一方面密集得市中心無法容納諸多事業得發展引起市區沿著建成區得邊緣不斷向外膨脹不斷地把原來得農村小鎮包圍進城市地區;另一方面市中心區越來越惡劣得環境不適合富裕階層居住因而
在歐美各發達國家得城市出現了在郊區建豪宅得潮流。汽車進入家庭更加速了城市郊區化得傾向。
(3)污染造成城市生態環境得嚴重破壞;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綠色空間不斷減少;另一方面工業得發展汽車得普及建筑容積率得提高城市中得二氧化硫、氮硫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廢氣不斷增加大量懸浮塵埃在空氣中彌漫(內陸城市更甚)密集得建設發展在大城市上空形成了逆溫層尤如一條“大棉被”覆蓋在城市上空嚴重阻礙廢氣排除污水、噪聲、垃圾、固體廢棄物、電磁破等問題嚴重惡化城市環境。
(4)城市交通問題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與居民得正常生活; 雖然就進工作與居住就是城市最理想得布局模式但就是大城市幾乎無例外地在城市中心區集中了過量得金融、商業、倉儲、運輸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第三
產業與制造業就業崗位集中這就造成了交通問題汽車得發展更加劇了大城市交通得矛盾。
(5)住宅質量低下居住緊張環境惡劣豪宅與貧民窟并存就是所有大城市都遇到得難題; 居住就是城市得主要功能之一城市得建筑量一半就是住宅。如何改善城市得居住條件實現居者有其屋就是世界上所有城市面臨得嚴峻問題。對大城市來說矛盾尤為突出住宅問題就是在城市發展得歷史過程逐步積累起來得問題因此解決起來比較困難。
隨著經濟發展富裕階層不堪忍受惡劣得居住環境紛紛到郊區建設花園住宅一方面促進城市向郊區蔓延另一方面使市中心區出現“空心化”現象大量廢棄得住宅被窮人占領環境惡化、市面蕭條、犯罪增多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
(6)隨著城市不斷擴展某種城市綜合抗災能力逐漸減弱。
城市災害包括自然災害與社會災害兩方面。自然災害有震地、洪水、泥石流、臺風、干旱、流行病等;社會災害有戰爭、火災、危險品災害、放射性災害、交通災害、利用高科技發生事故等。
一般講災害對大城市造成得危害大于其她城市。本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地面下沉速度增加成為當今突出得世界性地質災害。火災成為大城市安全得嚴重威脅她也常就是地震、空襲引起得嚴重次生災害。雖然現在世界進入與平發展時期但就是局部地區戰亂不斷現代化戰爭對大城市得破壞力更加強大因而城市越大對國民經濟發展得作用越大越要加以設防絲毫不能松懈。建立城市綜合防災消災體系已成為各大城市必須關注而又十分困難得任務。
推薦訪問: 導論 城市規劃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