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Infusion),或大容量注射液,是指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一次給藥在100ml以上。它是注射劑的一個分支,通常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瓶或袋中,不含抑菌劑。使用時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持續而穩定地將藥物輸入體內,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簡述發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預案及程序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簡述發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預案及程序4篇
影響反應時的因素
自反應時進入心理學研究以來,對于反應時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主要集中于某些基本問題的解答,其中包括:反應時和所作反應種類數量的關系、反應時和反應準確性的關系,以及反應時的其他影響因素等。
一、任務類別和刺激通道
繼人差方程和赫爾姆霍茲(1850)青蛙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測定之后,荷蘭生理學家唐德斯第一次較為系統地研究了反應時。他試圖揭示反應時任務中的一些心理加工過程。為此,他設計了兩類反應時任務——簡單反應時和選擇反應時任務。
(一)簡單反應時
簡單反應時(simple reaction time)是指給被試呈現單一的刺激,同時要求他們只作單一的反應,這時刺激-反應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反應時。譬如說,短跑運動員在聽到發令槍響后立即起跑,這一事件就可以作為一個簡單反應時任務。這種反應之所以稱之為簡單反應,是因為特定的刺激與特定的反應間的聯系十分明確。這種聯系不是一種先天的條件反射,為了建立聯系,被試必須進行反復的學習與訓練。在測定反應時的研究中,聽覺反應時和視覺反應時的研究比較多。
1. 聽覺簡單反應時
在聽覺簡單反應時任務中,研究者通過耳機向被試呈現聲音信號,并要求被試一聽到信號,就盡快地按某一反應鍵。剛開始實驗時,被試的反應也許會很慢,不過通過多次學習與訓練之后,被試獲得了信號與反應間的聯系,反應時就會迅速減少。如圖4-4列出的是某一被試的實驗結果。
可見,聽覺簡單反應時存在波動,任何一個時刻被試對聽覺刺激的簡單反應時都不會完全相同,因為它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刺激本身性質的變換和被試練習水平,圖4-4中超過160毫秒的幾次反應就是被試練習水平不夠,所導致的反應時延長,有關反應時任務的影響因素,我們將在本節的最后一部分詳細闡述。從圖4-4中還可以看出,出現次數最多的反應時大約為130毫秒左右,這便是被試最具代表性的、最為穩定的簡單反應時值,也就是說,被試在正常情況下對可辨別聽覺刺激最易出現的簡單反應時。從整個反應時分布上來看,分布并非對稱于最高點——130毫秒,它是偏態的,低于100毫秒的反應只出現一次,而高于160毫秒的反應卻不少。這似乎表明,被試可以任意減慢自己的反應速度,但卻無法任意加快自己的反應,此處被試的反應時似乎存在一個無法跨越的絕對界限——100毫秒,無論進行多少次的訓練,這種時間極限就像一堵無法逾越的“生物墻”。
圖4-4 聽覺簡單反應時(單位ms)
(采自波佩爾,2000)
“生物墻”是一種人類能力的限制,它根源于人類有機體的特性——感官、腦以及肌肉工作的特性。外界的振動帶動耳廓的運動,后者帶動三塊聽小骨的運動,最后帶動耳蝸中氣流的運動,氣流又引起耳蝸纖毛的擺動,轉化成位聽神經的神經沖動形式,這需要耗費一定時間。外周神經系統將信息通過郎飛氏結(Ranvier node),以最多不過每秒100米的速度傳導傳達到腦,又需要一定時間。此外大腦還需要時間來加工信息、對信息作出反應,而后還要再一次地通過郎飛氏結傳導以及突觸傳遞將信息傳送給肌肉組織,并指導其運動。因此,感官換能、神經傳導、大腦加工和肌肉運動的時間總和便是我們所獲得簡單反應時。
2.視覺簡單反應時
其他通道的簡單反應時是否也存在這樣的生物限制呢?研究者進行了視覺簡單反應時實驗:首先要安排好呈現光刺激的屏幕、反應鍵以及計時設備,然后請被試進入一個弱光照明的實驗室,要求被試端坐在屏幕前,指示他一旦看到屏幕上出現紅光就立即按下反應鍵。最初測得的反應時可能長達0.5秒,多次測定后很快會降至0.2-0.25秒,再后可能會降至0.2秒以下,但無論怎樣練習,都不可能降至0.15秒之下。
和聽覺簡單反應時相比,視覺簡單反應時較長,其原因在于感官換能時間較長。視網膜的工作方式是累積性的:并不是在接受光刺激的同時,感光細胞便能引起神經節細胞的興奮;而是當光量子達到一定數量后,感光細胞的興奮達到一定程度后,感光細胞才會引起神經節細胞的興奮。而聽覺刺激的換能過程不存在能量累積的問題,不同振動頻率的刺激引起不同長度纖毛的擺動,并直接將信號傳遞至位聽神經。
視覺簡單反應時較聽覺簡單反應時來得慢,而聽覺反應時又較觸覺反應時來得慢。可見,不同感覺通道的簡單反應時具有差異。如果從赫希(Hirsch,1862)較為成功的研究算起,研究者對光、聲、觸等不同通道刺激的反應時研究已積累了大量資料,可約略綜合如表4-2。由于反應時的個體差異很大,所以即使是對于圖4-4中的一個感覺通道而言,反應時也有很大的不同。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圖4-4中記錄的反應時是每個被試每次試驗的最高反應頻次的那個反應時,即上述聽覺實驗中的130毫秒。
表4-2 不同感覺通道的簡單反應時
注:被試為訓練有素的成人
(采自赫葆源、張厚粲和陳舒永等,1983)
總體而言,簡單反應時比較短,并且簡單反應時具有通道差異性。
(二)選擇反應時
與簡單反應時不同的是,選擇反應時任務中的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多樣而復雜的聯系。選擇反應時(choice reaction time)就是根據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種反應方式中選擇符合要求的,并執行反應所需要的時間。比如:一個視覺選擇反應時實驗可能會包括兩個刺激,被試必須在其中一個刺激出現時,按左邊的按鈕;而當另一個刺激出現時,按右邊的按鈕。不同于簡單反應時任務,被試必須在反應之前先判斷哪個按鈕是對當前刺激的正確反應。選擇反應時任務在內容上更貼合日常生活的復雜反應,比如駕駛員常常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盡快地作出剎車、加速和轉彎的反應,而一個優秀的足球或排球運動員與普通運動員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能迅速判斷新情況,和作出相應的反應,即選擇反應時較短。
上述的視覺簡單反應時任務中只有單一的紅光和與之對應的單一反應鍵,在此基礎上稍作修改,就可以設計出一個典型的視覺選擇反應時實驗。如安排紅和綠兩種不同的色光刺激,并在被試前面放置兩個反應鍵,要求其左右手食指各放在一個鍵上,右手反應紅光,而左手反應綠光。顯然,這一選擇時間里包括了被試的辨別和選擇活動所花費的時間,他必須在作出反應之前對不同刺激有所辨別,并作出不同反應的選擇。結果發現二擇一的選擇反應時比簡單反應時長約0.07秒,這一時間便是辨別和選擇所需要的時間。
對選擇反應作出系統區分的當屬唐德斯(1868)。他將上述兩個刺激對應兩個反應的反應時任務稱為B反應(B-reaction),即選擇反應,而將一個刺激對應一個反應的反應時任務稱為A反應(A-reaction),即簡單反應。將B反應經過調整之后,可以獲得C反應(C-reaction),即辨別反應。與B反應不同的是,在C反應任務中,雖然也呈現紅綠兩種色光,但只要求被試看到紅光后立即用右手按反應鍵,而看到綠光后則不反應。C反應只包括辨別的時間,而B反應既包括了辨別時間,又包括了選擇時間。用C反應的反應時減去A反應的反應時,則得到辨別時間,而用B反應的反應時減去C反應的反應時,則得到選擇時間。他正是應用這種相減的方法通過反應時任務來分解心理加工過程的。
選擇反應時是否也和簡單反應時一樣,涉及到通道問題呢?讓我們來看看聽覺的情況,實驗發現二擇一的聽覺選擇反應時也比聽覺簡單反應時長了約0.07秒。可見,不管是視覺還是聽覺,從一個刺激增加到兩個刺激,所需的時間增量是一樣的。辨別和選擇反應過程并不因通道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一過程不是外周神經系統的功能,而應該是大腦的功能。
多辨別一個刺激并多選擇一個反應大約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時間,是否是說,再加入一個需要辨別的刺激或一個需要選擇的反應之后,心理加工時間又得再增加0.07秒?關于選擇(或辨別)的數目與反應時的關系,早期的心理學家曾經作過不少研究。例如默克爾(Merkel,1885)用公式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函數關系:RT = lg N。其中,RT為反應時,N為辨別刺激的數目。20世紀50年代,卡克尼(Gauge, R. M.)繪制了目前公認的選擇數目與反應時的關系曲線圖(見圖4-5)。從圖中可以看出,反應時并不隨選擇項目的增多而線性增長,當刺激項目從兩個增加到三個時,反應時的增量小于?0.07秒。
圖4-5 選擇數目與反應時的關系
(采自曹日昌等,1979)
選擇反應時和刺激數目的對數成比例,這在刺激是同一通道的情況下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如果刺激不是同一通道的,那么情況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波佩爾進行的一項實驗回答了這一問題。他通過耳機向被試的右耳呈現聲刺激,并在被試的左視野呈現光刺激,實驗中只允許被試使用右手,當見到光時按一個反應鍵,聽到聲時則按另一個反應鍵。結果如圖4-6所示,圖中所列出的是聽覺反應時的頻數分布。從圖4-6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和簡單反應時、單一通道選擇反應時頻數分布不同的是,不同通道的選擇反應時存在多個峰值,其間距約為0.03到0.04秒。周期性峰值的出現表明被試的選擇反應存在周期性。對此,應怎樣解釋呢?
圖4-6 聽覺選擇反應時(單位ms)
(采自波佩爾,2000)
波佩爾將其歸因于腦的周期性震蕩,即由特殊的神經細胞網絡產生的電震蕩,這種振蕩過程對刺激的辨別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對刺激辨別選擇的延時不是任意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震蕩周期上,只有震蕩電流達到某一點后,已辨別的刺激才能引起某一特定的反應;但若即使辨別成功了,而震蕩電流還未達到這點,那么則仍必須等待下一輪震蕩周期的開始。這似乎表明:需要在不同刺激通道間進行轉換時,反應時增量不再是簡單的刺激項目的對數函數,或者說,反應時增量不再是一個確定的值,而是幾個周期性增大的值。
總之,對于反應時任務的復雜度進行操縱可以獲得三類不同的反應時:簡單反應時、辨別反應時和選擇反應時。并且,它們之間相減可以獲得辨別和選擇加工所需的時間,這是唐德斯減數法的精髓,也是反應時研究的意義所在。也正是由于納入了辨別和選擇兩個心理加工過程,選擇反應時比簡單反應時更為復雜,它和刺激數目、不同刺激通道轉換都有關系,對這種關系的內部機理的解釋有助于我們對辨別和選擇加工的進一步探討。
二、速度-準確性權衡
反應時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使用,反應時的快慢常被作為衡量加工的自動化程度、概念的激活水平以及注意需求量等的指標。然而,在具體采用反應時指標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因為反應時實驗有兩個基本的因變量,即速度和準確性。反應時實驗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反應速度和反應準確性間的反向關系,這使得我們必須在它們之間作出權衡。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當你急于做某件事時,你更可能出錯;相反,當你試圖準確地完成某件事時,如完成學期論文,為了達到預期的準確性,你必須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學家將這種關系稱為速度-準確性權衡(speed-accuracy trade off)。這對于以反應時為因變量的研究有著重要影響。
不少心理學家試圖通過實驗來說明速度—準確性權衡的道理。這里先舉泰奧斯(Theios,1975)的實驗為例。泰奧斯對刺激呈現的概率和反應時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驗中,呈現的是視覺刺激,每次出現一個數字,被試的任務相當簡單,只需對某一特定的數字(例如4)作出反應,而對其他數字則不作反應。實驗的自變量是數字出現的概率(相對頻數),概率的變化范圍是0.2-0.8。換句話說,特定的數字在一系列刺激呈現中出現的概率是20%到80%。實驗結果如圖4-7所示,刺激呈現概率基本不影響反應時,特別是在不考慮錯誤率的情況下,這一結論是頗有道理的,和我們上面所得出的結論——簡單反應時總是趨于一個穩定值——完全一致。然而,如果把錯誤率考慮在內,我們就必須對這一實驗作出另一種解釋。雖然,從圖4-7中,我們可以發現錯誤率的均值大約在3%左右,這個值并不算高,但是進一步的分析會發現:第一,在這個實驗中被試的任務是相當簡單的;第二,實驗被試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大學生;第三,錯誤率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最高值(6%)出現在最低刺激呈現概率處,并且錯誤率隨著刺激呈現概率的提高而下降。雖然錯誤率的變化范圍如此微小,但鑒于實驗任務對被試來說異常簡單,故可以認為這種錯誤率的系統變化是由于被試試圖保持反應速度而導致的。我們知道,速度和準確性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設想如果實驗要求被試在各種刺激呈現概率條件下,保持高正確率,那么反應時又會怎樣變化呢?根據速度-準確性權衡,為減小低呈現頻率條件下的錯誤率,必須增加反應時。帕奇勒 (Pachella,1974)在實驗中發現,在刺激呈現概率為0.2的條件下,要降低2%的錯誤率,反應時必須增加100毫秒。因此,一旦將錯誤率考慮進去,刺激呈現概率不影響反應時的結論必將受到質疑。
圖4-7 反應時和錯誤率是刺激呈現概率的函數
注:當反應時基本恒定時,錯誤率隨刺激呈現概率的升高而降低。
(采自Theios,1975)
奈特和坎特威茨(Knight和Kantowitz,1974)的實驗更明白地闡述了速度-準確性權衡的道理。他們用兩個間隔很短的刺激作為自變量呈現給被試,這種刺激稱之為間隔刺激。因變量有兩個:一個是反應時,另一個是反應錯誤率。起初,奈特和坎特威茨發現,對于不同的刺激間隔不影響反應時,如圖4-7上圖。但是后來奈特和坎特威茨發現:刺激間隔和錯誤率間存在某種關系,刺激間隔越短,錯誤率就越高,如圖4-7下圖。如果在各種不同的刺激間隔條件下,要保持相同的錯誤率,那么反應時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根據速度-準確性權衡的原則,在短刺激間隔情況下,要保持與長刺激間隔相同的錯誤率,反應時就一定會加長。因而,反應時不受刺激間隔影響的結論是片面的。
圖4-8 反應時和錯誤率是刺激間距的函數
注:當反應時恒定時,刺激間距越長,錯誤率越低。
(采自Knight和Kantowitz,1974)
三、刺激變量
在刺激變量中,對反應時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有:刺激的強度、復雜程度等。
反應時會受刺激強度的影響,當刺激強度很弱時,反應時就會延長;而當刺激增至中等或較高強度時,反應時就縮短了。然而反應時的縮短受到有機體結構的限制,無法突破某一極限。上面曾經提到,大量訓練后反應時的縮短將遭遇“生物墻”,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反應時隨刺激強度的變化過程中。綽綽里(Chocholle,1945)用1000赫茲強度不等的純音作反應時測定,結果兩名熟練被試的平均成績見表4-3:反應時隨刺激強度的增加而減少,強度每增加一個對數單位,反應時便有一定縮減;但達到中等強度后,減少量減小;而當刺激強度為10個單位(即在閾上100個分別)時,被試的反應時則始終處于110毫秒之上。可見,在反應時的實驗中,為了維持反應時的相對穩定,必須要將刺激強度維持在一個穩定值上。
表4-3 對不同強度的1000赫茲純音的反應時
(采自赫葆源、張厚粲和陳舒永等,1983)
刺激的復雜程度也會影響反應時。謝波德和梅茨勒(Shepard和Metzler,1973)的實驗驗證了這一點。實驗中,在屏幕上呈現如圖4-9所示的一對圖形,要求被試報告兩個圖形是否相同。實驗共有三個條件:(1)左右兩個圖形中的物體是相同的,它們平放在一張紙上,只是角度不同,即從上到下的旋轉角度不同。這被稱為兩維旋轉;(2)左右兩個圖形中的物體是相同的,除了從上到下旋轉外,還要從前到后旋轉,這被稱為三維旋轉;(3)兩個物體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在這個實驗中,為判斷物體是否相同所必需的心理旋轉角度代表了刺激的復雜度。實驗結果如圖4-10所示,兩維旋轉和三維旋轉有相似之處,反應時都隨著心理旋轉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刺激復雜度影響了反應時。
圖4-9 三種實驗條件列舉
(采自Shepard和Metzler,1973)
圖4-10 旋轉角度和反應時的關系
(采自Shepard和Metzler,1973)
上述及其他刺激變量對反應時的影響,可能成為反應時實驗中額外變量的來源,因此研究者在反應時實驗的設計中必須設法平衡或排除這些因素的干擾。
四、機體變量
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反應時也會以機體內部狀態為中介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影響反應時的機體變量很多,主要有適應水平、動機和個體差異等。
適應在此處指在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感受器所發生的變化。霍弗蘭(Hovland,1936)的實驗中,在被試雙眼對不同照明適應后,測量被試對254公尺遠的燭光的反應時。刺激是一直徑為20毫米照明為250支燭光的白色圓塊,觀察距離為30厘米。結果發現眼睛適應的照明水平越高,最后對250支燭光的反應時越長。可見,在反應時實驗中,應考慮被試的感受性適應問題。
動機是由于人的某種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指向。約翰遜(Johnson,1922)的實驗發現主試所設計的一些附加動機能使聽覺反應加快。實驗有三個條件:(1)激勵條件——將每次反應結果告知被試,因而被試得到一種略微的獎或罰的激勵;(2)懲罰條件——當被試反應慢于規定時間時,其手指將會受到一次電擊,而反應時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時,則不會受到電擊;(3)常態條件——沒有附加動機的影響。這三種條件是循環使用的,以避免產生練習效應。三名訓練有素的被試雖然都力求盡快作出反應,但在不同獎懲動機的影響下,反應時有明顯的變化:常態條件下,反應時最慢;激勵條件下,反應時其次;最快的是懲罰條件下的反應時。如果在反應時實驗中,沒有對此類變量進行控制,反應時實驗的結論一定會被污染。
個體差異是指個體之間在品質和屬性上存在的差別。反應時實驗中常會遇到個別差異的問題。即使研究者能將上述內、外的無關實驗變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但由于人們心理特點的不同,每個人的反應時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表現為反應時上的個別差異。菲瑟德(Fessard,1926)曾對1000名男性成人被試作聽覺反應時的測定,結果發現反應時的均數分布大致上成正態分布。進一步測量各個年齡組被試反應時的離散程度或集中趨勢,結果發現:老年組被試的方差顯著地高于青年組和中年組,說明老年組被試在感覺-運動反應速度方面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
個體差異也許是反應時實驗中最棘手的問題。由于統計推斷和結論信度對樣本量的要求,反應時實驗必須要有多個被試,然而不同的被試間又必然會存在個體差異,那么實驗中如何來排除個體差異這一無關機體變量對反應時的影響呢?我們通常使用實驗設計來平衡由被試差異所帶來的實驗效應,比如被試內或被試間設計。此外,我們還可以計算被試誤差項,就如方差分析中所做的。
總之,適應、動機、個體差異等機體變量都是在反應時實驗中應給予注意的問題。
發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預案
發生精神癥狀時的應急預案
發生誤吸時的應急預案
患者有自殺傾向時的應急預案
發生消化道大出血時的應急預案
發生躁動時的應急預案
發生靜脈空氣栓塞的應急預案
發生墜床和跌倒時的應急預案
患者外出或不歸時的應急預案
聽覺簡單反應時與視覺簡單反應時的實驗研究
(心理學1001班 李慧)
摘要 本實驗采用雙因素重復測量設計對35名被試進行了視覺簡單反應時與聽覺簡單反應時的測驗,旨在探究在聽覺簡單反應時試驗中不同性別被試間是否存在個體差異及視覺與聽覺簡單反應時之間的差異。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被試在實驗中成績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聽覺簡單反應時 視覺簡單反應時
1、引言
反應時間的問題最先被發現于天文學中。19世紀60--70年代,在天文學上關于人差方程的種種發現對于心理學提出了研究反應時間的問題。1850年,Helmolts成功測定了蛙的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后來他又測定了人的神經傳導速度。1868年荷蘭生理學家Donders認為時間上的差異就是心理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奧地利生理學家Exner1873年指出了預備性定時對反應時間的重要性,同時也是Exner1正式使用了“反應時間”這一術語。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當時他便認為Donders指出了實驗心理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即心理活動的時間測定工作。馮特的學生對簡單和復雜反應時間進行過一系列實驗研究工作。他們所得結果本身有其重要性,但是在注意、知覺、聯想和選擇等過程上卻未測出確切的反應時間。
反應時(response latencies),是指個體從刺激發出到開始反應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首先由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注意,經由神經系統傳遞給大腦,經過加工,再從大腦傳遞給效應器,效應器做出反應。其中由三部分時間組成:感覺神經傳遞時間、大腦加工時間、效應器反應時間,其中大腦加工所需時間最長。
唐德斯后來設計了兩類反應時任務——簡單反應時和選擇反應時。簡單反應時是指給被試呈現的單一刺激,同時要求他們只作單一反應,這是刺激——反應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反應時。而根據刺激呈現的通道不同,簡單反應時又可以分為視覺簡單反應時和聽覺簡單反應時。
本實驗主要討論了在聽覺簡單反應時試驗中不同性別被試間是否存在個體差異?及根據視覺簡單反應時的結果,比較聽覺與視覺簡單反應時之間的差異。
2、研究方法
2.1被試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心理學1001班學生35名,男4名,女31名。
2.2實驗設計
本研究為實驗室實驗法,采用單因素2水平組內設計
2.3實驗儀器和材料
1.儀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實驗臺。
2.材料:頻率為350Hz、750Hz和2000Hz的純音。
2.4試驗程序
1.雙擊桌面“心儀心理實驗平臺”圖標,彈出登錄窗口。對首次登錄者請先 注冊用戶;對已做過實驗者用已有用戶名和密碼登錄。雙擊“電腦實驗”,打開PsyTech-EP2009型心理實驗臺主界面。選中左側實驗列表中的“聽覺簡單反應時”,右邊呈現實驗說明。 單擊“進入實驗”彈出“指導語”窗口。實驗者可進行參數設置(或使用默認值)、練習等,也可以單擊“開始實驗”按鈕直接進行實驗。
2.指導語如下:這是一個聽覺簡單反應時實驗。請你使用 1號反應盒, 端坐屏幕前,手指放在紅色鍵上(注意不要下壓),眼睛注視屏幕。當出現 “預備”時你要準備反應,一旦聽到聲音立即按反應鍵,但不要搶按,搶按則本組重做。程序將自動記錄搶按的次數。每 10次為一組,兩組之間可稍事休息。
當你明白了實驗步驟后,可以先進行練習。然后點擊 “開始實驗”按鈕開始。
3.實驗開始,每次呈現刺激前,屏幕出現 “預備”,時間為 1秒。為保障數據的有效性,防止被試搶按,預備時間設置為±0.2秒隨機化,即預備時間在0.8~1.2秒之間隨機分布。若出現搶按,則程序顯示警告信息,本組 (10次)實驗重新做,程序記錄搶按的次數。被試每次做出按鍵反應后,自動進入下一次實驗,直至做完設定的次數。
4.實驗結束,數據被自動保存。實驗者可直接查看結果,也可換被試繼續實驗,以后在主界面“數據”菜單中查看。
2.5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收集后使用SPSS16.0進行分析。
3、實驗結果
3、1
表1不同性別被試的實驗成績
性別
實驗成績
統計檢驗
平均數
標準差
男生 245.75 16.40
女生 267.13 34.95
t=-1.195
p>0.05
男生的平均反應時為245.75毫秒,標準差為16.40;女生的平均反應時為267.13毫秒,標準差為34.95。t=-1.195,p>0.05說明不同性別的被試在實驗中成績差異不顯著。
表2聽覺與視覺簡單反應時的差異
通道
實驗成績
統計檢驗
平均數
標準差
視覺 275.49 78.18
聽覺 267.54 28.52
t=0.542
p>0.05
聽覺的平均數為275.49 毫秒,標準差為 78.18;聽覺的平均數267.54 毫秒,標準差為28.52 ;
t=0.542,p>0.05不同的感覺通道之間沒有差異。
4、討論
和聽覺簡單反應時相比,視覺簡單反應時較長,其原因在于感官換能時間較長。視網膜的工作方式是積累性的:并不是在接受光刺激的同時,感光細胞便能引起神經節細胞的興奮,而是當光量子達到一定數量后,感光細胞的興奮達到一定程度后,感光細胞才會引起神經節細胞的興奮。而聽覺刺激的換能過程不存在能量積累的問題,不同振動頻率的刺激引起不同長度纖毛的擺動,并直接將信號傳遞至位聽神經。
所以聽覺簡單反應時與視覺簡單反應時相比本應該有差異,但是本實驗卻無差異,可能由以下幾點原因:被試先做的視覺簡單反應時的實驗,做聽覺簡單反應時時形成疲勞效應,所以費時長;被試沒有沒有做預先的訓練,試驗次數少,所以成績沒有代表性;被試取的太少沒有代表性;實驗室比較嘈雜,被試靜不下心來做實驗。
5、結論
視覺簡單反應時與聽覺簡單反應時之間差異不顯著。
患者發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預案及處理流程表
一、立即暫停輸液,保留靜脈通路,改換其它液體和輸液器。
二、報告醫生并遵醫囑給藥。
三、情況嚴重者就地搶救,必要時進行心肺復蘇等。
四、記錄患者一般情況、生命體征和搶救過程。
五、發生輸液反應后,應立即填寫“輸液反應報告記錄表”并報告護士長、主管醫生,由護士長報告護理部、院感科,夜間及節假日報院總值班。疑似藥物不良反應時,填寫“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交藥劑科。
六、保留輸液器和藥液,封存藥物:醫、護、患三方現場對殘余液體、輸液器進行檢查、封存,三方簽字,保存于2~8℃冰箱內,若發生醫療糾紛爭議時,盡快送檢,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將實物封存或啟封。
七、護士長應及時調查相關過程,對輸液反應的原因進行客觀分析,以便改進相關工作環節。同時,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
八、交班:對發生輸液反應的患者,應記錄好發生時間、液體名稱、批號、藥物名稱、劑量、產地、剩余液量、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狀況等主要癥狀和處理措施及效果,并應向下一班護士交班。
九、處理流程見下圖。
患者發生輸液反應時的處理流程圖
推薦訪問: 應時 輸液 簡述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