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規劃調研報告 調研對象一: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新校區規劃
區位分析:昆明理工大學新校區位于昆明呈貢大學城的東偏北的方位,用地規模約 2100 畝。用地內地勢較為平緩,相對高差 25——30 米,屬丘陵緩坡區,一條源自松茂水庫的東西向水渠撈魚河穿過用地,向西注入滇池。
設計理念:1、人文校園——高等教育改革呼吁人文素質的回歸,作為校園文化載體的校園環境和建筑應該在人文素質培養中發揮積極作用。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使學生在賞心悅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外在美的思想下潛移默化養成美的行為、美的語言、美的性格。我們在新校區的建筑和環境設計中努力營造出一個明快、活潑、健康的校園氛圍,以人為本創造環境,體現尊重人、理解人、關懷人。并考慮了無障礙設計,為體現人文素質的培養作出了嘗試。2、信息化、產業化校園——我們很重視校園信息的資源共享,對內,建筑的組團院落式布局與多條信息軸相連,為校內的信息共享提供了空間。對外,在規劃分區中盡可能將圖書信息中心、體育服務中心、科技產業等功能組團設置在鄰近城市道路,與外界聯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與社會共享文化設施資源。3、生態化校園——自古書院往往“擇勝地”、“依山林”,選擇“文物薈萃”的名山勝地,作為治學的理想場所。因此新校區在設計中因承中國文人順乎自然的審美情趣,于清幽山水之間陶冶人的情操,結合綠地、樹木、廣場、小品設計成長長綠軸的景觀大道,將入口處的盎然綠意一直延伸到中心區,并且漸顯開闊與自由。總之,由水面與綠化相結合構成的這一生態綠環使新校區在生態環境成為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有機系統,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舒適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間。4、可持續發展的校園設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結合生態的校園設計。在宏觀上,校園要結合地形地貌,不破壞原基地生態環境。在微觀上,通過建筑遮陽、通風、利用太陽能等生態手法,盡可能的節約資源,創造宜人的室內環境。(2)彈性生長的可持續校園設計。為了校園未來的發展,在校園設計中預留一些用地留給未來的發展是明智之舉。(3)結合地域文化的校園設計。可持續發展不僅包括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包括人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文化,只有用現代化的技
術手段,對地區文化傳統予以尊重和改造,才能在預防一個生態荒漠的同時,預防一個文化荒漠。
規劃結構:方案特別重視對現有場地特征的保留和校園特色的塑造,以中央人文景觀帶組織串聯教學區、運動區、辦公區、科技產業區等,組合建筑群體形成較為強烈的視覺效果。規劃形成“一心、兩軸、多景點、組團式布局”的規劃結構。“一心”規劃利用位于基地幾何中央位置用地,布置融圖書館和科技信息中心為一體的建筑綜合體,在功能上構成學校各科教學的信息交流共享中心,在景觀上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兩軸”以共享中心為核心,均勻的向外延伸出縱向人文景觀軸和橫向公共信息軸,將校園空間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人文景觀軸中,把廣場、小品、雕塑等景觀節點組織起來,結合綠化,形成富有層次的綠化景觀系統,是同學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佳場所。在公共信息軸中,圖書館和科技信息中心形成了一個信息資源中心 核,與人文景觀軸相輔相成。“多景點”中心人文景觀軸的綠帶滲透到校園內各組團之間,并形成親水空間,東部高處的森林公園與水廊形成對景。通過道路的聯系,把中心廣場,中心水景和山體景觀貫通為“山、校、河”的整體。“組團式布局”為大學的大規模建設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設施集中、資源共享,由于各教學建筑間的聯系緊湊,集中,避免了教學設施的重要建設;有利于大規模建設中的分期建設實施,形成功能布局的彈性,從而節約了土地資源與經濟投資;有利于各學科師生的交流,營造學科交流的共享場所。
:
道路交通組織:校園主入口的設置充分考慮到整個區域景觀軸線與校園空間軸線的關系,次入口的安排方便了校園的對外交流。道路分為三大系統——(1)貫穿全區中心,連接各功能組團的主干道系統;(2)以自行車、人行為主的次級道路,即非機動車道路系統;(3)專用景觀步行道,中間穿插有小品、廣場和綠地,供學生在此晨讀,休憩和交流。這三大系統相通,但在功能上對車倆的類型有嚴格的區分和限制,加上人分流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大學城交通的整體性、有機性、安全性。
功能結構:橫向中軸線上布置有圖書館和科技信息中心,與豎向的人文景觀軸相呼應,更增強了校園學科的交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考慮到校園活動的特點,把教學區集中設置到地塊的上方,將圖書信息中心,體育服務中心,科技產
業等功能組團設置在鄰近城市道路,與外界聯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與社會共享文化設施資源和對外的信息交流。總的來說,中心與兩軸集合了各種大型公共建筑與場所,成為大學城的“核”,是高效率的資源共享區域;而各個分散的功能組團相對獨立,完整,滿足各自功能上的需要,形成了有機的整體。
綠化景觀分析:人文景觀大道的設計緊密結合大學城的構思理念,綿延的林蔭大道體現了學子們對知識的不斷求索和創新,而各個節點空間的細部設計則表現出知識積累與升華的過程;公共信息軸作為集中的信息交流中心,在圖書館的建筑形體上朝氣蓬勃,突出了大學城的個性與魅力,成為了中心區的地標建筑;大片的水面從建筑中擴展出來,形成的親水空間一直延伸到東部高地的森林公園,公園上的鐘樓與水面的玻璃廊子形成對景,由高到低形成一條綠色視廊,把地標建筑——鐘樓突顯了出來。校區摒棄了圍墻,代之綠化帶,形成親切的自然分離,通過道路的聯系,把中心廣場,中心水景和山體景觀貫通為“山、校、河”的整體。
調研對象二:湖南工業大學校園規劃設計 區位分析:新校區毗鄰環城高速環道與規劃中的輕軌線路,周邊是新城區的主干道,交通聯系方便快捷,具有校園建設的良好基礎,并且與東校區聯系為整體的高校教育鏈。
:
規劃設計概念:(1)創立與城市緊密結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園景觀環境及功能體系,促進校園的可持續發展。以貫穿地段的東西向綠軸為核心,構建校園景觀空間網絡,連接地段兩側城市綠帶,使校園景觀生態體系成為城市空間的完整組成部分,同時積極利用穿越校園的城市道路,促進學校部分功能區與城市的融合及社會化管理,形成高度開放共享、高效的功能體系。(2)營造傳統人文氣息濃厚的現代校園。注重空間的人性尺度及形態,通過景觀空間節點與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營造宜人的活動交流場所,并將主要聯系路線控制在步行距離以內,形成易于引發交流、和諧的傳統人文型新校園。(3)整體校園空間形態呈組團空間沿主軸生長、山水楔入的基本格局。
功能結構分析:規劃功能布局的核心概念在于“效率”與“共享”。“效率”體現在各功能組團之間的明確的劃分與便捷的聯系,明確的分區有利于降低相互的干擾,而便捷的聯系則有利于校園的合理運轉。校園的功能分區包括教學區、
教工宿舍區、學生宿舍區、學術交流接待區、科研區、行政管理區、體育運動區、綠地景觀環境區域及相關服務配套設施區域。規劃中校園中心區——包括基礎教學、各學院建筑、圖書館等公共建筑——居于基地中部,而宿舍區各組團、科技產業園等皆環繞其布置,校園中心區與其他功能區的聯系十分便利,多在步行10 分鐘距離以內。為創造人性化場所,中心區規模被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內,通過安排活動區域距離與日常行為聯系,使校園主要功能區具有良好的可達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組織。校園中心區:在 800 米直徑步行區以內,10 分鐘步距。公共教學樓與圖書館區:在 400 米直徑步行區以內,5 分鐘步距。“共享”體現在校園公共設施的對外開放程度,達到節約資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而科技產業園作為與生產、社會高度結合的設施,設于幾乎獨立的城市街區中,更有利于其市場化的運作。教工宿舍區的獨立性也較強,以便于向社會化管理發展。
道路交通分析:本校園規劃的交通組織結合主環路分支、“環上生環”以及局部格網等路網模式,既滿足了校區內部交通系統的要求,也能滿足大學與城市交通接駁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流量較大的城市車流及部分校園車流被引導至半環狀城市道路,而校園內部則布置較小尺度的支路網,采用人車公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園道路空間的活力與安全性。
空間結構分析:校園總體空間格局以東西向主軸線空間為軸心,其中布有數個重要公共空間,是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包括體育公園,圖書館山,中心廣場,后花園,學術會堂及后山等空間片段及節點,圖書館及學術會館是該空間序列的焦點所在。由東西軸線向南、北生長出數個枝狀空間,作為教學樓、學院組團與主軸的聯系。學生與教師宿舍區各組團主要以環路為依托生成分枝性組團空間,多以湖面為中心進行組織,教師宿舍多高層區則根據地形環繞山丘布置。校園各區的空間互相滲透與聯系,山間林蔭步道在中心區與學生宿舍區之間、學生宿舍區的四個組團聯系起來,而教師生活區則以湖濱漫步道與校園中心區相連。校園內各處空間注重空間圍合與視線對景的設置,并結合空間的具體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間氣氛。如校前區通過空間的圍合、對稱式的處理創造了規整嚴肅的傳統儀式性空間。
推薦訪問: 大學校園 調研報告 規劃下一篇:教學常規自檢自查報告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