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關于描寫霜降的詩歌(精選范文6篇)

| 瀏覽次數: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只有?,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描寫霜降的詩歌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描寫霜降的詩歌6篇

第一篇: 描寫霜降的詩歌

描寫霜降的古詩詩句


  關于霜降的古詩詩句大全
  【賦得九月盡(秋字)】元稹
  三旬后,蓂馀一葉秋。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歲晚】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去國固非樂,歸鄉(xiāng)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謫居】白居易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逢時棄置從不才,
  未老衰羸為何事。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
  【玩止水】白居易
  動者樂流水,靜者樂止水。利物不如流,鑒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瀝微風起。中面紅葉開,四隅綠萍委。
  廣狹八九丈,灣環(huán)有涯涘。淺深三四尺,洞徹無表里。
  凈分鶴翹足,澄見魚掉尾。迎眸洗眼塵,隔胸蕩心滓。
  定將禪不別,明與誠相似。清能律貪夫,淡可交君子。
  豈唯空狎玩,亦取相倫擬。欲識靜者心,心源只如此。
  南鄉(xiāng)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jié)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水調歌頭  
  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 葉夢得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沉領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關于霜降的古詩詩句大全
  【相和歌辭·從軍行三首】李約
  看圖閑教陣,畫地靜論邊。烏壘天西戍,鷹姿塞上川。
  路長須算日,書遠每題年。無復生還望,翻思未別前。
  柵高三面斗,箭盡舉烽頻。營柳和煙暮,關榆帶雪春。
  邊城多老將,磧路少歸人。點盡三河卒,年年添塞塵。
  候火起雕城,塵砂擁戰(zhàn)聲。游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
  霜降滮池淺,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視,不覺請?zhí)肀?/br>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張九齡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征。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泊舟盱眙】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鄉(xiāng)國云霄外,誰堪羈旅情。
  【九日登李明府北樓】劉長卿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里,山翠縣樓西。
  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無勞白衣酒,陶令自相攜。
  【送李翥游江外】岑參
  相識應十載,見君只一官。家貧祿尚薄,霜降衣仍單。
  惆悵秋草死,蕭條芳歲闌。且尋滄洲路,遙指吳云端。
  匹馬關塞遠,孤舟江海寬。夜眠楚煙濕,曉飯湖山寒。
  砧凈紅鲙落,袖香朱橘團。帆前見禹廟,枕底聞嚴灘。
  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青門須醉別,少為解征鞍。
  【觀村人牧山田】錢起
  六府且未盈,三農爭務作。貧民乏井稅,塉土皆墾鑿。
  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秋來積霖雨,霜降方銍獲。
  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顧慚不耕者,微祿同衛(wèi)鶴。
  庶追周任言,敢負謝生諾。
  【送李九貶南陽】錢起
  玉柱金罍醉不歡,云山驛道向東看,鴻聲斷續(xù)暮天遠,
  柳影蕭疏秋日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驚翰苑失鴛鸞。
  秋來回首君門阻,馬上應歌行路難。
  【泊舟盱眙】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鄉(xiāng)國云霄外,誰堪羈旅情。
  【秋懷奉寄朱補闕】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騷人起恨初。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閑居。
  暮色秋煙重,寒聲牖葉虛。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歸田賦,猶陳諫獵書。不知青瑣客,投分竟何如。

第二篇: 描寫霜降的詩歌

霜降的含義

24節(jié)氣的名稱及含義

由于上下五千年歷史以來,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yè)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二十四節(jié)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節(jié)氣】 是一種根據農歷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一年共有“二十四節(jié)氣”,按順序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眾所周知,24個節(jié)氣,其中包括12個月,每個節(jié)氣15前后天。而我國又將“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jié)氣,所以一個節(jié)氣又被稱為“三候”。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將每個節(jié)氣的“三候”根據當時的氣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現象有分別起了名字,用來簡潔明了的表示當時的天氣等特點。

下面,我們就將24個節(jié)氣的“三候”分別一一向大家展示出來。感興趣的網友們不妨仔細研究研究,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蘊藏的無限智慧。

1:立春: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jié)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驚蟄: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jié),大部分地區(qū)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jié)氣。

4:春分: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fā)出閃電。

5:清明節(jié):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6:谷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后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7:立夏: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jié)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8:小滿: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jié)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9:芒種: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jié)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10: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11:小暑: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jié)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12:大暑: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13:立秋: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14:處暑: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15:白露: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說此節(jié)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16:秋分: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17:寒露: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18:霜降:一候豺乃祭獸; 此節(jié)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二候草木黃落;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三候蜇蟲咸俯;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tài)中。

19: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jié)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20:小雪: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21:大雪: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嗚叫了;由于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22:冬至: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23:小寒:一候雁北鄉(xiāng),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24:大寒: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jié)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tài)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篇二:二十四節(jié)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jié)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chuàng)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jié)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jié)氣對于很多地區(qū)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從二十四節(jié)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jié),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知道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含義,對你的日常生活會有一定幫助。

【篇三:二十四節(jié)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jié)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jié)氣原產生于黃河流域一帶,它具體地反映了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和氣候關系。但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能反映農時季節(jié),便于人們分段掌握農事活動,便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了。各地農民在應用二十四節(jié)氣的過程中,結合本地地區(qū)氣候情況來安排農事,充實和豐富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內容,使二十四節(jié)氣在各個地區(qū)都得到了因地制宜靈活地應用。

一、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這個節(jié)氣,表示著萬物復蘇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將逐漸回暖,廣闊的大地將呈現一片萬象更新的景象,也標明一年的農事活動的開始。俗話說:“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二、雨水:

雨水這個節(jié)氣,表示氣候逐漸回暖,雨量開始增多,結束了冬天少雨的現象。

三、驚蟄:

驚蟄這個節(jié)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春雷也開始轟鳴,蟄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開始出土活動,過冬的蟲卵也快要孵化了。

四、春分:

這個節(jié)氣,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在春分這一天,全球各地晝夜都各為十二小時。此后,白天逐漸增長,夜間逐漸縮短。

五、清明:

清明這個節(jié)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本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六、谷雨:

谷雨這個節(jié)氣,表示降雨量逐漸增多,更適宜農作物生長,所謂“雨生百谷”就是這個意思。

七、立夏:

立夏這個節(jié)氣,表示風和日麗的春天已經過去,夏季開始,炎熱的大氣即將來臨,農事活動已進入夏季繁忙季節(jié)了。

八、小滿:

小滿這個節(jié)氣,表示農作物欣欣向榮,長得豐滿可愛。由于暴雨已開始,江河易滿。

九、芒種:

“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芒種這個節(jié)氣,北方表示收割麥類作物和播種稻谷。有人把芒種說忙種,由于這時候是耕種最忙的季節(jié),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十、夏至:

夏至這個節(jié)氣,表示炎熱的夏天到來了。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個時期日長夜短。

十一、小暑:

小暑這個節(jié)氣,表示已進入暑天,炎熱逼人。

十二、大暑:

大暑這個節(jié)氣,表示夏季最炎熱的署天來臨了。

十三、立秋:

立秋這個節(jié)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

十四、處暑:

“處”是終止的意思。處署這個節(jié)氣表示炎熱的暑天已過去,天氣漸漸轉涼。

十五、白露:

白露這個節(jié)氣,表示天氣更涼,空氣中的水汽,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十六、秋分:

秋分這個節(jié)氣,同春分一樣,表示秋季日夜平分的意思。在秋分這一天,全球各地晝夜都各為十二小時。此后,黑夜逐漸增長,白天逐漸縮短。

十七、寒露:

寒露這個節(jié)氣,表示露水更濃,天氣逐漸由涼轉寒。

十八、霜降:

霜降這個節(jié)氣,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十九、立冬:

立冬這個節(jié)氣,表示冬季的開始。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

二十、小雪:

小雪這個節(jié)氣,表示到了冬季,北方開始降雪。

二十一、大雪:

大雪這個節(jié)氣和小雪一樣,但表示降雪要來得大些。

二十二、冬至:

冬至這個節(jié)氣,表示最冷的冬天要來了。

二十三、小寒:

小寒這個節(jié)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jié)。會出現霜凍。

二十四、大寒:

大寒這個節(jié)氣,同小寒一樣表示一年中天氣最寒冷的季節(jié)。

第三篇: 描寫霜降的詩歌

今日13時27分,將迎來秋天最后一個節(jié)氣——霜降。

  “菊紅葉落秋見霜”,霜降是秋向冬過渡的開始。一葉知霜降,一雨感深秋。霜降后,天氣日漸寒冷,早晚溫差加大,養(yǎng)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

  今年由于閏六月,霜降離九九重陽較近。重陽節(jié),也是中國老人節(jié)。讓我們一起許個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品讀霜降

秋色的味道來自人民日報00:0004:38

秋色的味道

?

  秋色的味道在歷代文人敘述之下,我以為有三種經典意境。一是漢武帝的“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橫落兮雁南飛”,很硬朗干爽清亮的初秋景色,令人想到大漠雄風穿長城而過,草木萋萋都在潔白的云影下,只有融化在長天中的雁陣有一點悲慨。二是《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蘆葦沾白露而成衰黃,舞動在秋風中寄托對伊人的美麗思念。這是“孤煙裊寒碧,殘葉舞愁紅”的景象,纏綿而意境悠遠。第三就是杜牧那首《山行》的味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前兩句,秋風將山林梳理成清朗,秋容淡泊,也就是秋高云淡,粉墻烏瓦從變成清麗的林隙間跳躍出來,秋陽溫軟。后兩句,秋香高懸,意氣閑逸,旁若無人。“霜葉……”一句,表面看全無頹傷、悲懷之意,但要是將它凝視放大,在我看,那紅就會強烈地浸洇、鮮艷、跳蕩開來,在其中能讀到啼血之貌。

?

  我的觀點,秋之色彩,美在天高氣清與萬物姹紅嫣紫的對比。這反差中,最感人的就是在秋陽中燃燒的萬山之紅中之黃、黃中之紅。在深秋寒意緊逼下,它們在枯萎前要拼著命展現它們的艷麗。正是這樣的悲壯,一枝枝、一叢叢聚合出漫山遍野爛漫著的滿目傷殘之色,風吹過,就會有連綿浩蕩令你悲慨而不能自制的秋聲。這樣的感受,我想到秋天的詞是“肅殺”而不是“蕭瑟”。萬物在以傷殘之色五彩斑斕地媚人后,還總須經凄風苦雨蕩滌,才能一身素凈地踏進冬的門檻。一年四季循環(huán)中,如果將冬為始,那么秋就是經脫胎換骨而走向新生的一個過程,落葉流風,夜寒秋思,便將一個結束與一個開始聯(lián)結在了一起。

節(jié)選自《四季小品》/朱偉 著

山中

【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宋】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節(jié)令習俗

賞菊

  霜降時節(jié),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jié)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僅可以御寒保暖,還能補筋骨。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jié)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在廣東高明地區(qū),小孩以瓦片壘梵塔,在塔里放柴點燃,待到瓦片燒紅后,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后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

登高


  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十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陽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敬老


  重陽節(jié),也是中國老人節(jié),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重陽節(jié)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jié)令提示

天氣

  西藏東部、西南地區(qū)大部、陜西南部、江漢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云南中西部的部分地區(qū)有大雨。東海大部有7~8級、陣風9~10級大風,其中東海東北部部分海域有9級、陣風10~11級大風。

養(yǎng)生“三防”

  一防秋燥: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易出現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膚干燥等現象,燥易傷津。

  二防秋郁:晚秋時節(jié),天氣漸冷,草木枯黃,落葉落果,萬物蕭瑟,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霜降節(jié)氣,氣溫驟降,老年人極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fā)或加重,同時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fā)的高峰期。這個時間節(jié)點后不再適合“秋凍”。對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應按時增減衣服,以免濕邪、寒邪入侵,導致生病。

第四篇: 描寫霜降的詩歌

度米詩詞鑒賞匯編之描寫霜降的詩詞

【1】

  【南鄉(xiāng)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jié)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水調歌頭】

  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葉夢得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沉領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看圖閑教陣,畫地靜論邊。烏壘天西戍,鷹姿塞上川。

  路長須算日,書遠每題年。無復生還望,翻思未別前。

  柵高三面斗,箭盡舉烽頻。營柳和煙暮,關榆帶雪春。

  邊城多老將,磧路少歸人。點盡三河卒,年年添塞塵。

  候火起雕城,塵砂擁戰(zhàn)聲。游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

  霜降滮池淺,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視,不覺請?zhí)肀?/p>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張九齡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征。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九日登李明府北樓】劉長卿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里,山翠縣樓西。

  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無勞白衣酒,陶令自相攜。

【2】

  【送李翥游江外】岑參

  相識應十載,見君只一官。家貧祿尚薄,霜降衣仍單。

  惆悵秋草死,蕭條芳歲闌。且尋滄洲路,遙指吳云端。

  匹馬關塞遠,孤舟江海寬。夜眠楚煙濕,曉飯湖山寒。

  砧凈紅鲙落,袖香朱橘團。帆前見禹廟,枕底聞嚴灘。

  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青門須醉別,少為解征鞍。

  【賦得九月盡(秋字)】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葉秋。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第五篇: 描寫霜降的詩歌

描寫霜降節(jié)氣的詩句

【篇一:誦讀節(jié)氣詩詞,弘揚傳統(tǒng)文化-】

誦讀節(jié)氣詩詞,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剛才我背誦的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歌。節(jié)氣為節(jié)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二十四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jié)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jié)氣已完全確立。我們的祖先還把二十四節(jié)氣訂于歷法,并結合氣候變化、生產生活、飲食養(yǎng)生、人與自然等,創(chuàng)作了很多諺語、格言,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將節(jié)氣作為吟詩作賦的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首首精美的詩篇流傳至今。

當下正值溫暖的春天。在春季里,我們已經度過或即將度過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jié)氣,現在就請六8班的同學們來吟誦有關這六個節(jié)氣的古詩,欣賞古代文人借用“節(jié)氣”這一主題的幾首精美詩篇。

立春節(jié)氣的古詩——

立春日

(南宋)陸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盤放手空。

天地無私生萬物,山林有處著衰翁。

牛趨死地身無罪,梅發(fā)京華信不通。

數片飛飛猶臘雪,村鄰相喚賀年豐。

雨水節(jié)氣的古詩——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驚蟄節(jié)氣的古詩——

《觀田家》

韋應物唐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春分節(jié)氣的古詩——

《春分日》唐徐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xù)云。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清明節(jié)氣的古詩——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谷雨節(jié)氣的古詩——

《七言詩》清鄭板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一年有24個節(jié)氣,以上是描寫春季節(jié)氣的古詩。在這個學期,我們六年級將利用廣播時間,帶領同學們學習更多有關的節(jié)氣的古詩詞,豐富我們的積累,傳承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篇二:立冬的詩句】

篇一:立冬詩句

立冬詩句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yōu)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紫金霜《立冬》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

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

詩說節(jié)氣

立冬

作者:徐廷華《光明日報》( 2015年11月06日 16版)

立冬,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四立之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此時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農作物已收割晾曬完畢收藏入庫,人們開始釀酒、腌菜,準備過冬。明代詩人王稚登有一首《立冬》詩曰:“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古人十分重視季節(jié)轉換,作為四季循環(huán)終點或起點的節(jié)氣標志,立冬格外受到關注。在當時的農耕社會里,勞動了一年的先民,往往會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恤孤寡。”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朝大體相同。1937年立冬之日,正在抵御日寇的中國人民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募捐寒衣活動,唱著《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蒼涼悲壯的歌聲,聞之無不動情。沿街民眾熱烈響應,紛紛捐物、捐款。時間過去了70多年,當年那豪情滿懷的場景,經歷過的人還歷歷在目。 古代吟詠立冬的詩很多,從詩中亦可窺見詩人各自不同的心境和情懷。

三國時的曹操寫過一首《冬十日》,詩曰:“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鹍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镈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寫曹操北伐烏桓歸途中所見到的北方十月初冬的景色,“繁霜霏霏”“鴻雁南飛”,猛禽也都藏身匿跡起來,就連狗熊都入洞安眠了。農民放下農具不再勞作,收獲的莊稼堆滿了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表達了詩人南征北伐倍感艱辛的感受。

宋代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詩云:“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增。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棱。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這首詩寫在立冬夜晚的船中,描寫詩人所見到的夜景,山頭有打柴的樵夫點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漁夫點燃的漁燈,燈影隨著波浪晃動仿佛千重。在這寂靜的立冬之夜,詩人感懷自己已步入老年。

同代詩人蘇軾的《冬景》詩,寫得別具一格,詩道:“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寫初冬之時,荷葉敗盡,已無擎雨之蓋;菊花殘落,尚有傲霜之枝。在詩人看來,初冬的光景乃一年之中最佳。

值得一說的是,立冬也是腌菜時節(jié),據說起源于周代。那時家家戶戶都有大菜缸,菘菜(大白菜)腌制一個月即可食用,“脆美絕倫”。唐人小說稱,金陵士大夫家嚼齏菜,“響動十里人”。這多少有點夸張,但腌菜腌制得好,可口誘人,則是絕不虛談的。篇三:立冬即事二首 立冬即事二首(一)

宋 仇遠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秋蠅

戴望舒

木葉的紅色,

木葉的黃色,

木葉的土灰色:

窗外的下午!

用一雙無數的眼睛,

衰弱的蒼蠅望得昏眩。

這樣窒息的下午啊!

它無奈地搔著頭搔著肚子。

木葉,木葉,木葉,

無邊木葉蕭蕭下。

玻璃窗是寒冷的冰片了,

太陽只有蒼茫的色澤。

巡回地散一次步吧!

它覺得它的腳軟。

紅色,黃色,土灰色,

昏眩的萬花筒的圖案啊!

迢遙的聲音,古舊的,

大伽藍的鐘磬?天末的風?

蒼蠅有點僵木,

這樣沉重的翼翅啊!

飄下地,飄上天的木葉旋轉著,

紅色,黃色,土灰色的錯雜的回輪。

無數的眼睛漸漸模糊,昏黑,

什么東西壓到輕綃的翅上,

身子象木葉一般地輕,

載在巨鳥的翎翮上嗎?

這首詩所勾勒的畫面,主要是用悲傷蕭瑟的冷色調。詩歌的主要色調是昏暗灰色的,但是又不止一次寫紅色、黃色的木葉這樣鮮艷的顏色。這種畫面構建法可以用幾米的原理來解釋。在幾米悲傷憂郁的畫中,不會全用暗淡灰暗的顏色,而選擇在一些意象上用浮夸的鮮色來反襯整個畫面。如在《月亮忘記了》這本畫冊中,一些圖片的主色調是暗淡無光的灰色,但總有如半輪鮮黃月亮來反襯這一凄涼。《秋蠅》中主要色調是土灰色,昏暗的。寒冷的冰片,蒼茫的太陽光,衰弱的蒼蠅,昏眩的萬花筒等意象表現凄涼、蕭瑟的氣氛。也用紅色、黃色很強烈的暖色來反襯,使整個畫面的悲劇色彩更濃,表現更沉重悲傷無奈感。

《秋蠅》的主角是秋天的一只垂死、頹敗的蒼蠅,但為了表現它的孤寂與瀕臨死亡的悲劇感,勾勒了很多的意象來烘托氣氛。有無數枯死的樹葉從樹上飄落,以秋天樹葉必定要干枯遺落的命運來暗示蒼蠅即將死亡的訊息。表達一種無奈與悲傷。而且反復提到木葉,增加蒼蠅的危機感。透過萬花筒看到的本來是一個絢爛多彩的世界,但此刻卻都是昏眩的顏色。迢遙聲音是古舊的,鐘磬的風是天末的,飄上飄下的木葉錯雜的回輪,蒼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變得更加的僵木,被壓抑著,被吞噬著。這些極具秋季特征的自然景象,象一根無聲的琴弦,碰撞在秋蠅的心上,彈響它體內的疲倦與衰老,提醒它孤獨的死亡命運。

這首詩在畫面動靜的設計上了也是很巧妙,全詩共有八個小節(jié)有一種靜動畫面交錯的藝術。以主觀的視角來看周圍的環(huán)境,是透過窗戶靜靜地各色木葉。接著就寫窒息的下午,秋蠅無奈地搔著頭搔著肚子這一很富擬人性的動作。然后又是靜靜地木葉,然后無邊地飄落。再從靜止的冰片、蒼茫的太陽光過渡到欲散步而腳發(fā)軟的秋蠅。一組一組秋天凄冷、灰色的靜止景色,和一只低迷的秋蠅形成動靜的完美搭配,來突顯無力的動作增強畫面靜止的悲傷壓抑感。

而詩人選擇秋蠅這一意象來寫是很特別的,一般的詩歌都會選擇一些美好的事物來使得詩歌的和畫面意境更唯美。秋蠅是向來被人忽視被人討厭的意象,但是在這首詩中卻是不同于其以往形象的描述。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不會記起平常對蒼蠅有多少厭惡,只會在詩人所描繪的畫面中看到一只消沉、頹廢、瀕臨死亡的可憐秋蠅。我們回去想象那幅畫面、那種情感、那些無奈與深刻。這是一首很沉重也很深刻的詩歌。

參考文獻:《望舒草》 戴望舒

《戴望舒詩歌的意象》 張建峰

《月亮忘記了》 幾米

《憂郁的詩魂——戴望舒詩歌的美學特征》 譚德晶

標簽: 文化

《秋蠅》是戴望舒早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歌所揭示的是在二三十年代中國黑暗濃重的大環(huán)境里,詩人如大部分正直而善良的知識分子陷人了時代的夢魔。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使詩人只能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秘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地朦朧的。《秋蠅》這首詩歌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私人抒情性質風格。他傾聽著自己生命的律動,向潛意識和夢里挖掘種種體會和感悟,并一一展示開來,這詩通過對一只“秋蠅”死亡前的細致描述,表現了詩人對生命感悟、對時代的嘆息。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讀和分析這首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以及我對這首詩的看法。

一.解讀和內容分析

在詩中“木葉”一共出現了四次,也發(fā)生了四次形象的變化。開頭的“木葉的紅色, 木葉的黃色, 木葉的土灰色, 窗外的下午!”從結構上看,它們是分開一段段的,一句為一段,這給人清晰明確的感覺,也就是說,在蒼蠅的眼里,還是比較清晰地感知木葉和它的顏色的,而這時的蒼蠅聽到死亡漸進的噩耗,開始慢慢地“衰弱的蒼蠅望得昏眩”,只能“無奈地搔著頭搔著肚子”。接著猛烈的秋風吹打著茍而殘喘的木葉,“木葉,木葉,木葉, 無邊木葉蕭蕭下”。無數的木葉漫天紛飛,急速落下。日薄西山,剩下“太陽只有蒼茫的色澤”,玻璃窗遇冷結成了冰片,這些意象營造了秋天灰冷,蕭瑟的意境,也渲染了蒼蠅死亡前的悲冷的氣氛。死亡的腳步更近了,這時蒼蠅只能“巡回地散一次步”,因為它已經四肢無力了,“它覺得它的腳軟”。接著“紅色,黃色,土灰色, 昏眩的萬花筒的圖案啊!”蒼蠅已經分不清眼前的一切,只感知到木葉的顏色,眼睛昏眩看到的是“萬花筒的圖案”,一切重疊在一起,視覺越來越弱了。模糊的聽覺依稀可分辨出是從遠方傳來的古舊的聲音,但究竟是什么的聲音呢?“大伽藍的鐘磬?天末的風?”這時蒼蠅已經感覺到死亡的魔鬼已經抓住自己了,身體“有點僵木”,“沉重的翼翅”。最后木葉旋轉紛飛,“紅色,黃色,土灰色的錯雜的回輪。” 成為了蒼蠅記憶里的最后景象,也是詩人為這弱小生命的完美落幕。

二.藝術特色

1.象征的表現手法

縱觀 《秋蠅》一詩雖然糅合了許多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無邊木葉蕭蕭下”、“大伽藍的鐘磬”、“天末的風”、“巨鳥的翎翮”,但是我們讀這首詩仍然可以感覺其濃郁的現代詩歌氣息,原因在于這整首詩的情緒是現代的,其表現手法也是現代的。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圍傳達感情,是戴望舒對中國現代派詩歌建設的一個重要貢獻。秋蠅是詩人的象征,也象征著每個人,正如秋蠅一樣,每個人都必然會面對死亡或者困境,詩人以秋蠅的視角細致描述了秋蠅在死亡逼近的掙扎心態(tài),在象征層面上表現人在死亡前的孤獨無助,痛苦絕望,麻木的主觀感受和情緒體驗。另一方面,秋蠅的死亡也象征了詩人在那個繁亂,冷酷的時代,自我感覺趨向死亡的感覺。同時,將蒼蠅安排在秋天這個季節(jié)來描述,其實這象征了作者的某種思想狀態(tài)。秋蠅眼里的整幅秋景圖是現實世界的象征,“這樣窒息的下午”、“無邊木葉蕭蕭下”、“玻璃窗是寒冷的冰片了,太陽只有蒼茫的色澤。”“昏眩的萬花筒的圖案”這正象征了現代社會的復雜、繁亂。秋天是很多大自然生命走向死亡的時期,正如作者當下的時代,現實摧毀了許多單純的理想,阻礙新希望的萌芽。秋蠅的死亡掙扎過程則是現代人生活困境,“衰弱的蒼蠅望得昏眩”、“它覺得它的腳軟”、“蒼蠅有點僵木,這樣沉重的翼翅”,這些都象征著現代人在那雜亂冷酷的世界里無奈地掙扎而最終只得屈從死亡,服從命運的悲劇。

2.意象美

《秋蠅》這首詩蘊涵了豐富的意象,營造了空靈幽遠的意境,使詩歌洋溢著一種憂郁感傷的情調,同時,這首詩還糅合了許多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使其具有一種復古、迷夢的美。詩歌以“木葉”和“蒼蠅”兩個意象交互呈現。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艱難苦恨繁霜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落木”是詩人艱難苦恨的蒼涼人生的寄托物。《秋蠅》中的“木葉”不僅是詩人情感的體現而且它是與秋蠅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將兩個不同生命的離逝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木葉與秋蠅兩個意象的重合,目的在于揭示了生存的痛苦與生命的衰落。整首詩的意象朦朧,相互迭映貫穿,構成一個獨特的悲秋意境,是詩歌透出陣陣蕭瑟悲涼的氣息。

3.獨特的語言結構

詩人能在平淡的生活里發(fā)掘詩情,顯示復雜微妙的情思顫動與飄然意緒,寫出多元素、多層次的心理內容。詩人通過描述秋蠅的形象變化,表現了自己內心流動變化的心理過程,即對現實世界感到厭惡和無奈至慢慢走向屈從甚至死亡的心理。其語調是無奈又冷漠。使用重疊復沓的詞語引起了讀者的幻覺、聯(lián)想與情感活動,情感細膩真切,絲絲情緒的描摹深入人心。這極具秋季特征的自然景象,襯托了蒼蠅在死亡掙扎過程中的痛苦。雖然這只是秋天里的蠅,詩人卻用了這樣生動的筆墨,令人心里有微微的痛。

三.我的感受

戴望舒在《我的記憶》中說過“我的記憶在一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它到處存在著,象我在這世界一樣。”他在獲得普遍生活規(guī)律的同時,還擁有自己特殊的精神追求,但是復雜而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難于實現,對生存的處境和理性的追求的悖論,使他常常迫使自己處于生活和精神的邊緣,走向極端。

讀了這首詩,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詩歌悲傷的情感。詩人以生活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生命,揭示了他對生命的感受和思考,使我們無不為這只秋蠅的離逝感到淡淡的悲傷,這是我最欣賞這首詩歌的獨特之處。我們常說:現實總是殘酷的。當我們追求理想不可得,對現實不滿又無可奈何時,我們也只能委屈去接受,順從命運的安排。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活的困境,正如秋蠅要接受死亡一樣,在所難免,但我們也應該相信逆境和困難終會過去,只要順應社會和科學規(guī)律,希望和機遇總是存在的。

立冬詩句

立冬詩句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yōu)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紫金霜《立冬》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歸去須乘

【篇三:二十四節(jié)氣七言詩20110702】

二十四節(jié)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jié)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jié)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jié)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立春

2月3日~5日,太陽達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志。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陽移至黃經330度。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7日,太陽移至黃經345度。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jié)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陽移至黃經6度,陽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我國廣大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陽移至黃經15度。這個節(jié)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雨生百谷”,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谷物生長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這個節(jié)氣表示夏季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事活動也已進入夏季欣欣向榮的繁忙季節(jié)了。

小滿

5月20日~22日,“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5日~7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在北方是割麥種稻的時候,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jié),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和夏種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xù)升高。

夏至前后,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松一下。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志里的記載較為具體:“夏至日謂之?朝節(jié)?,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是用來驅熱的,而香囊則可壓汗臭,用這兩種物品納涼消夏顯得非常實用。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jié),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fā)季節(jié)。據《荊楚歲時記》載,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蟲害,因為菊葉灰里含有一種殺蟲的化學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種綠色“農藥”。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后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為此“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

為夏至半個月內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過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jié),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歷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種季節(jié)性病癥,主要源于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jié),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小暑

7月6日~8日,太陽達黃經105度,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時太陽已達120度,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qū)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第六篇: 描寫霜降的詩歌

2020描寫霜降的古詩詞精選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霜降過后,天氣慢慢變冷,那么關于霜降的古詩詞有哪些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重九日宴江陰》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jié)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蒹葭》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相和歌辭·從軍行三首》李約

  看圖閑教陣,畫地靜論邊。烏壘天西戍,鷹姿塞上川。

  路長須算日,書遠每題年。無復生還望,翻思未別前。

  柵高三面斗,箭盡舉烽頻。營柳和煙暮,關榆帶雪春。

  邊城多老將,磧路少歸人。點盡三河卒,年年添塞塵。

  候火起雕城,塵砂擁戰(zhàn)聲。游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

  霜降滮池淺,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視,不覺請?zhí)肀?/p>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張九齡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征。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推薦訪問: 霜降 描寫 詩歌

【關于描寫霜降的詩歌(精選范文6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