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五篇】

| 瀏覽次數:

自然,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是自然的、物理的、物質的世界或宇宙。“自然”可以指物理世界的現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對自然的研究即使不是科學也是很大的一部分。盡管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類活動通常被理解為與其他自然現象不同的類別。這個詞的各種用法,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5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篇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淺談“十二五規劃”的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產品、企業、產業、學校、社區等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一、基本概念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目標則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并采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

二、名稱由來

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200多處提及包含環境友好涵義的“無害環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環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隨后,環境友好技術、環境友好產品得到大力提倡和開發。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際社會又提出實行環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環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設環境友好城市,發展環境友好農業、環境友好建筑業等。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所通過的“約翰內斯堡實施計劃”多次提及環境友好材料、產品與服務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提出,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3月份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在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正式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在較短的時間內被迅速提升到如此高的戰略地位,有其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資源環境問題成為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瓶頸約束,而破解瓶頸約束需要理論創新,這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提出的社會經濟基礎。其次,科學發展觀成為統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綱領和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面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做到實際工作有旗幟、有目標、有抓手,這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提出的政治基礎。從這兩點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從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環境保護的角度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必須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向著有利于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并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和方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它既是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面旗幟,也是全面系統開展環境保護實踐的總抓手。最后,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是國際社會環境保護戰略思想演變和可持續發展實踐進展的必然結果,這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提出的認識基礎。

三、重要性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因環境問題而起,并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而形成的一種整體性思維方式,將有利于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社會行為、政治制度、科技支撐和文化納入到有機統一的科學發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的集合。

四、基本特征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友好為特征的新的人類社會發展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也必然是人與人基本和諧的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必須符合生態規律,向著有利于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并應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和方法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綠色政治制度、環境文化價值觀、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途徑和措施。

“環境友好”的概念是動態的和分層次的。在現階段,“環境友好”首先應該是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荷和影響要達到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的最小化;最終這種負荷和影響要控制在生態系統的資源供給能力和環境自凈容量之內,形成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循環。

五、重大意義

它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環境的支撐。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和生態。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使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相協調,就是要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有環境作保障。中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保障國家安全和提高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解決中國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能夠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六、核心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七、政治制度保障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里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切實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綠色貿易政策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環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綠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綠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憑借公眾的綠色力量,實行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在發達國家,公眾既是上世紀傳統環保運動的發起者,也是當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八、價值基礎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并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九、技術支撐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占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范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篇2

來源:《學習時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旨歸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反映,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和文明程度。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標志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境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變革,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的系統性革命。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

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從自然界攝取物質、能量和信息,這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前提。人類離不開自然,自然環境不僅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發展人的體力智力,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基礎。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業文明往往會過分突出人的主體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漸漸走向疏離。在實用主義的指導下,人把自然作為索取對象和工具手段,不斷地對自然提出各種要求,逐漸發生了人與自然的分化,以至于發生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人錯誤地認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卻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軀來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現實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時間內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事與愿違,“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

自然災害阻礙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強,自然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人為破壞了的自然會造成人類發展的困境。據聯合國環境署報告,2016年,沖突、暴力和自然災害造成約3110萬人在自己的國家流離失所,其中因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的人數達2420萬人。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還體現在自然物種的加速滅絕,自然資源的大量流失,氣候變暖、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等,全球生態危機向人類敲響了警鐘。實質上,自然災害是以“天災”為表象的“人禍”,是人類過度地干預、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結果。這就警示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一方面,人要依賴于自然生存和發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資料和生命的活動資料;另一方面,自然對社會也有依賴,依賴人對它的認識和開發,依賴人對它的尊重,從而發揮其存在價值。人應該順應自然,在人與自然“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建設美麗世界。當前我國處在多重挑戰的關鍵期、滿足人民多樣化需要的攻堅期和解決生態問題的窗口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顯現,社會利益主體和需求表達呈現多元化、復雜化態勢,特別是人們的生態文化理念遠遠滯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態價值理念迫在眉睫。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態文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示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人的理念決定人對自然改造的方向,人的實踐活動不是任意妄為的,需要正確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化解生態危機,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讓自然生態更優美,人民生活更美好。

樹立“天人合一”的整體生態思維。中華文明從肇始之初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化思維方式,從“人—自然—社會”整體意義上認知和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疤烊撕弦弧闭J為人類和自然萬物是一種整體性的大生命觀,是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滿合一的自然狀態,人以其文化創造成為協和萬物的德性主體,能“為天地立心”,把生養萬物作為自己的職責,用仁愛之心對待自然萬物,行自然界的“生生之道”?!疤烊撕弦弧钡恼w生態思維是對工業文明的整體性超越。工業文明的理論前提是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可以依憑科技和工具的進步無限制地開發利用;其價值目標是為了實現資本利潤最大化,對工人和自然進行雙重盤剝;其實踐指向是奉行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以無限追求物質財富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忽視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片面追求個人權利,忽視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為社會與自然危機埋下了隱患。新時代,生態文化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超越和揚棄,從而走向“天地人”整體觀的視域。“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是系統化的整體性思維,用協調發展的方式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是要使人能夠享有自然界的生態資源,并實現永續發展。

培育道德共同體的倫理價值理念。生態整體主義要求把“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以此作為評判人類生產生活、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標準。羅馬俱樂部在《人類處在轉折點》中提出全球倫理學,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促動了人類對生態倫理的普遍關注,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提出大地倫理,要求人對構成生態的無生命物也負有道德責任,建立一種系統的、整體的、和諧的價值觀,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生態整體主義的核心要義是樹立道德共同體的價值理念,主要體現在責任意識、公正意識和價值意識三個方面。在責任意識上,強調既要對人和社會負責,也要對大自然負責,認為只有當一個人像對待兄妹那樣對待他人,視萬物(動物和植物)為自己同胞的時候,這個人才是一個有道德境界的人。在公正意識上,強調既要突出人與人之間的公正,還要體現種際、代際和環境公正,如以均衡的條件、平等的機會實現代際之間的有效整合,發達國家作為生態污染的主要破壞者和全球能源資源的最大消耗者,有義務和責任為全球環境的平衡和恢復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價值意識上,強調既要樹立工具價值理念,也要樹立人的內在價值理念,即實現求真和向善的統一。在地球環境遭受大量生產、大量浪費的今天,只有將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衡量人類一切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的基礎標準,才能以“仁愛”之心面對自然萬物,實現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生共存。

塑造豐富完美的生態人格。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生態文明建設呼喚生態人格的塑造。生態人格是指具有生態文明觀念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力的人所具有的品質,是尊嚴、責任和價值的集合體,集求真、趨善、臻美于一體,是在生態化思維方式指導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知性的人,“求真”是生態人格塑造的第一個基本要求,即首先需要對自然、社會與人自身及其關系有科學的認知,掌握其客觀規律,從而適應強大的自然,進而運用自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其次,生態化的人需要超越工具理性,達到“趨善”的價值理性,具有“人—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主義生態思維,在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時,認識自然的內在價值,實現“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權利與責任的統一。其三,生態人應具有“臻美”的品格,具有生態審美情趣、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生態人格,心存敬畏之心,與大自然互融共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達到人與自然融通之境。面對當前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從生態文化培育的視角去反思人的思維方式、倫理價值和人格塑造,是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路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篇3

心得體會: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最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進一步明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進入新時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理念勢在必行。

現代化是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的過程。西方現代化起步較早,在其發展過程中,為發展中國家積累了很多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但西方的現代化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對自然的不斷征服造成資源的日益短缺和環境的嚴重惡化;物質主義的盛行導致整個社會精神的空虛、道德的淪喪;國家間的以鄰為壑、資源的爭奪和環境問題的國際轉移造成了世界性的國際難民問題和恐怖主義活動等。世界資本主義此起彼伏的經濟社會危機、生態環境危機和全球治理危機啟示我們,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絕不能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而只能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遵循。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個向自然界進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歷史過程。我國在快速形成現代化發展物質基礎的同時,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很大破壞,出現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態問題和水、土、空氣遭到污染等環境問題,付出了較大的代價。面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我們黨及時改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堅決摒棄損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選擇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倳浽缭诘胤焦ぷ髌陂g,就開始思考我國現代化道路,提出“我們既要GDP,又要綠色GDP”“經濟的發展不代表著全面的發展,更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等觀點,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目標理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把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倳浿赋觯骸岸嗄昕焖侔l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睘榇怂麖摹敖ㄔO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的戰略高度,強調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引導人們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發展的價值手段,也是發展的價值目的。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和諧共生的境界,才能為人類自身的和諧發展和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奠定自然的物質和環境基礎。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發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占有統治地位的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人的全面發展的階段。如果我們不能有效約束資本邏輯對自然的破壞,將永遠到達不了“人的全面發展”階段。失去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的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提質增效就會受到根本性制約。所以,要想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在觀念、制度、技術、行為等方面形成合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普遍共識。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保護生態的過程作為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都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落實不到位密切相關。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發揮制度和法治的引導、規制功能,讓保護者受益、讓損害者受罰。需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并確保嚴格執行、有效落實。尤其是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相應的配套政策,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基礎上,建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大力推進環??萍紕撔?。這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措施。馬克思曾經這樣闡述物質變換思想,即“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綠色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生態科技產業,為發展生態經濟奠定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幫助非生態科技產業完成轉型升級成為綠色環保產業,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真正有機統一??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通過環保科技創新,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同向同行。

倡導引領綠色生活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推動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充分認識生態環境的天然公共性,在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多方投入的基礎上,引導和督促企業、城鄉社區等生態環境責任主體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創新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建立完善生態倫理教育體系,加強全民生態科學知識教育,強化民眾的生態意識、低碳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使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節約、綠色、低碳、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篇4

“十四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強國心得體會

  “十四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國心得體會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十四五”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斗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在經濟發展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生態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不僅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而且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制約。解決這一矛盾,從根本上說,必須依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命共同體決定了和諧共生則存,沖突對立則亡。對大自然肆意妄為最終也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

  境就是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只有走綠色發展道路,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建立在過度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基礎上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場深刻革命,需要以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健全的機制來產生動力、提供保障;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樹立“一盤棋”思想,認真落實頂層設計,凝聚強大力量,解決各種矛盾和困難,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文化體系是基礎,生態經濟體系是關鍵,目標責任體系是抓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保障,生態安全體系是底線。五大體系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新

  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體系,缺一不可。我們要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我們要發揚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堅定意志、持之以恒,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人民群眾共享美麗中國建設的碩果。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心得體會篇5

作者:楊偉民

作者機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出版物刊名:求是

頁碼:14-17頁

年卷期:2015年 第23期

主題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共生;人類生存;五年規劃;社會發展;國民經濟;中共中央;生態產品

摘要:自然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發展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無節制單向索取自然,轉向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推薦訪問: 共生 心得體會 人與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