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通用3篇)

| 瀏覽次數:

分為 - 拼音fēn wéi 動詞,生活中經常使用詞語,如:“一分為二”、“一分為三”等,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3篇

第一篇: 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

濟南城區百年歷史變遷

100年前的濟南城有多大

??? 長期以來,濟南為省級各衙署、濟南府、歷城縣治所所在地。清朝初年的《濟南府城圖》顯示的濟南府城,僅為現老城區部分,基本為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那時,整個濟南城"周圍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說,以人的步行速度繞整個城市轉一圈,只需要一個小時二十分鐘。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如今的制錦市小區北部一帶,仍是一片水灣,名叫"三娘子灣"。

???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軍事的需要,濟南開始修建城外圩郭,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個圩子墻長3670丈,上有垛口3309個,辟有岱安、永固、永靖、永綏、永鎮、濟安、海晏七個圩子門。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張《省城街巷全圖》上可以看到,三娘子灣一帶除了辟有"棘榛市(制錦市)"等街巷集市外,三娘子灣的水面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菜園子。圩子修好后,從而使濟南成為兵書上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堅城。那時的老濟南依附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的肌體上,高矗的城墻把城區封閉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人口僅有5萬人左右。

?? 開埠,就是另建新城

???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濟南自開開埠。通過開埠,濟南的城市建設第一次打破了老城區的束縛,拓展了向外發展的空間。商埠區為在老城圩外另辟新城,當時濟南商埠的范圍是:東起館驛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樹,南沿赴長清大道,北以膠濟鐵路為限,計東西長五里,南北長二里,商埠內道路以"經、緯"命名。

??? 開埠后,濟南市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4萬人。

??? 1908年,濟南打開普利門,拓寬了柴家巷,并改名為普利街,與商埠的經二路相連。1909年后,又相繼修建打開了麟祥門,和經四路相接。至此,老城區與商埠區已融為一體。

??? 1912年,黃河鐵路大橋建成,津浦鐵路、膠濟鐵路在濟南交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今泉城路一帶為古城中心和以經二路、經四路為商埠中心的雙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口達到25萬人,較開埠前增長了64%。

?? 康有為曾力主濟南建北部新城

??? 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為曾三次來過濟南,對濟南極有好感,他曾把濟南和國內若干名城相比,認為"然山水之美,皆不若華不注也"。上個世紀20年代,他寫了一篇《新濟南記》。在這篇文章中,詳盡地論證了他開辟濟南北部新城的設想:

??? 但開一新濟南,尤美善矣。今馳道已至黃臺山,黃臺橋有農林學校在焉。誠宜從黃臺橋通馳道于華山前,以華山為公園,稍綴亭臺,循花木,先移各學校于山前,馳道間設一公會堂,為吏士公會之所。徙酒樓閭女其間,因人情之汗樂,藉以開辟之,則游人率而來。車馬雜沓,咸愿受一廛而為氓,乃為之限定園宅之制令,宅地必方十丈以外,宅必樓,瓦必紅,宅式不得同,庶幾青島之閎規美觀焉。不十年,新濟南必雄美冠中國都會。

?? 為發展商務,又開南北商埠

??? 據1928年《歷城縣鄉土調查錄》記載:"今以商務發展,開拓南北商埠。北商埠,東盡津浦鐵路,北抵洛口鎮,西以黃河碼頭黃家屯莊,南界官扎營。南商埠,自七大馬路以南開拓至陳、王二莊止,正在規劃中。"

??? 1929年濟南設立為市,首任市長阮肇昌撰寫《建設新濟南整個計劃》一文,稱:"濟南為古代文化發祥地,但商業發達乃最近三十年事情,其主要原因為津浦與膠濟兩干線之完成,本市適當兩路之交點,陸路交通已極便利,水路方面由小清河可直達渤海灣,故本市發展趨勢系由舊城西移于商埠。今后最繁盛區域當為商埠至濼口間之北展界。"

??? 阮肇昌還提出了未來的濟南規劃設想:"一、改善舊城與商埠;二、發展南北展界為新市區"。南北展界的提出,開始了"利用科學知識以計劃新都市之改造"。

??? 1930年,韓復榘督魯后,濟南市專門成立了"設計委員會"。該會于1932年對南展界和北展界(即北商埠)作出規劃:北展界名為"模范市"(1934年改為"濟南市模范區"),南展界命名為"模范村",并計劃以"濟南模范市"為全市中心。
??? 當時的規劃以五三路(今濟濼路)為主干道,其東設縱路兩條,其西設縱路五條;小清河以南設橫路12條,以北設橫路四條。成豐橋與濟濼橋之間為政府辦公地區,金牛山與小清河之間地帶辟為公園區,并計劃將藥山辟為大公園。"七七事變"后,該規劃被全部放棄。日偽時期,"濟南模范區"區域被辟為工業區。至濟南解放前后,濟南市區面積為23.2平方公里,人口61.9萬。

?? 新中國首部城市規劃:要把市區擴大三倍

??? 濟南解放后,從1949年4月起,數十萬濟南市民參加義務勞動,拆除了舊城外圩子門,拓建道路。1950年2月,又一段一段拆除了濟南府城墻。幾乎在同時,濟南市人民政府組建了"都市計劃委員會",負責城市建設規劃工作。1950年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濟南市都市計劃綱要》。《綱要》對城市用地范圍勾繪了輪廓:"要把市界較現市區擴大到三倍",即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澗溝、黑龍峪,東到劉志遠廟、大張馬莊一線,北一直到黃河邊。這個《綱要》還首次提出了"建設環境優美的文教和住宅都市"的概念。現在的植物園("綱要"中提出此處要修建"人民廣場")、英雄山烈士紀念碑、無影山的氣象臺等都是按這個《綱要》而修建的。

??? 1956年,在國家城建部蘇聯專家巴拉金的幫助下,濟南編制了《濟南市城市建設初步規劃》。《規劃》對城市作了功能劃分:工業區主要有西郊重工業區、北郊輕工業區、東郊混合工業區等;交通倉儲區主要在濼口、白馬山和黃臺一帶;居民住宅區以原有城區為主適當向四周擴展;北園地區由于地勢低洼作為園藝保留區;龍洞、佛峪以及玉符河兩岸為療養區;市中心廣場設在南門外,各區也要修建區中心廣場。這個《規劃》1957年2月22日正式公布,并在大明湖南豐祠舉辦了"濟南市城市規劃展覽會",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
??? 1959年,濟南市會同國家有關部門的專家,對濟南的歷史現狀進行了系統全面調查,歷時8個月編制出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這個規劃雖然未經國家正式批準,但它是在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此后20多年的建設實踐證明,這個"總體規劃"的骨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到1965年底,濟南市建成區面積已發展到57.98平方公里,市區非農業人口增加到71萬人。

?? 青山進城,泉水入戶

??? 東方風來滿眼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濟南市城市規模已達到面積78平方公里,人口94.2萬。1980年完成了對1959年規劃的修訂完善,編制出新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并于次年印制成《濟南市總體規劃圖集》。1981年底,山東省委審查通過了這個規劃,并要求"突出‘青山進城,泉水入戶‘的特點,切實抓好保泉和綠化兩件大事"。1983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復了這個規劃,要求濟南市要"逐步建設成具有泉城特色、環境優美、文明整潔和經濟繁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國務院批復后,"濟南市規劃建設展覽會"于1984年元旦在大明湖正式展出,近十萬觀眾參觀了展覽。

??? 1989年濟南市制定了《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提出了"一帶一片三街坊,五十二點一個網"保護古城風貌的基本構思。其中的"一帶",即指從千佛山到黃河南北的鵲、華二山的風景文化帶。"風景文化帶"的框架基本與"2003年-2020年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提出的"泉城特色風貌帶"相仿。規劃還提出了"調整用地結構,保護古城特色"的具體要求。

??? 1995年濟南市編制《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年-2010年)》,2000年底國務院批復。根據這個方案,確定到2010年濟南市城市用地規模為205平方公里,人口220萬。1997年6月,山東省委明確提出濟南"五年大變樣"的戰略決策,給濟南的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到2001年末,濟南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176平方公里,人口已達209萬,規劃建設用地只剩20平方公里左右,"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已無法適應新形勢需要。

?? 新規劃勾畫宏偉藍圖

???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濟南市城市建設現場辦公會,揭開了濟南發展史上新的一頁。這次會議之后,濟南市邀請國內專家合作,編繪泉城新藍圖,先后完成了《泉城特色風貌帶規劃》和《濟南市城市空間戰略及新區發展研究》兩項成果。在近一年半的時間內,根據社會各方的意見,規劃部門對新藍圖多次修改,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2003年-2020年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2003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加快濟南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問題,以大思路、大氣魄、大決策為泉城的明天勾畫出一幅燦爛恢宏的畫卷。新規劃確定的空間發展戰略是:東拓、西移、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用地規模將擴充至40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增至400萬人。這年的5月,長清縣正式撤縣建區,成為濟南市區的一個區,標志著濟南的城市重心將進一步西移。

??? 2003年-2020年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為濟南人勾畫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為濟南城市發展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 縱觀濟南市近年的城市建設,速度更是驚人。許多"老濟南"不禁驚嘆:幾個月不出門,出門就得買張新地圖,否則就要迷路回不了家了。有關人士也驚呼,濟南城市地圖如果90天不更換一次就會"過時"。

???

第二篇: 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

百年歷史人物評價

——林彪

摘要:林彪,是新中國建設歷程中重要的歷史人物,他有功亦有過。首先林彪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對于國家和民族,做出過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他是有功的,我們不能忘記林彪的功。其次他也有過,“文化大革命”期間組成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他在后期所犯下的這些錯誤,是任何人都無法容忍的。

關鍵詞:近現代 林彪 “文化大革命”

一、林彪簡介

林彪(1907-1971),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林家大灣村。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在井岡山時期先后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后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二、戰功赫赫的林彪

林彪是一名具有非凡才華的軍事將領,能夠躋身共和國十大元帥,排在第三位,絕對不是空空如也、夸夸其談。那可是論戰功、評實力的。其卓越的軍事天賦被稱為“常勝將軍”和“戰神”。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林彪立下的戰功不勝枚舉,足以讓敵人聞風喪膽。以下簡要列舉他所指揮的部分戰役。

1、平型關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戰役打響。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的林彪當時年僅30歲。他運用山地關隘伏擊戰術,最終八路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挺進抗日戰爭前線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國全面抗戰以來“零的突破”,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打出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威望,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從此,林彪贏得了的“常勝將軍”的稱號

2、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41歲的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林彪,指揮打響了遼沈戰役,本次戰役作戰樣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共殲滅國民革命軍47.2萬余人,取得了完全勝利。

此次戰役是第一個戰略決戰的完全勝利,取得了大規模殲滅戰的寶貴經驗,率先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

3、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也在林彪的指揮下展開,本次戰役作戰樣式多元化,以攻堅戰為主,圍殲戰、追殲戰相結合,還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戰。同樣取得了完全勝利。

林彪卓越的軍事天賦給敵人造成了重大損失,蔣介石圍剿中共時,林彪被蔣稱為“魔鬼”,中共能贏得內戰,林彪功不可沒。因此,說他戰功赫赫一點也不夸張。

三、罪行累累的林彪

1、“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林彪為了清除篡黨奪權道路上的障礙,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把一大批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定為“走資派”、“叛徒”、“特務”、“里通外國”而打倒了。他們的被打倒,使我們的國家陷于一片混亂之中。

林彪的這種所作所為,破壞了社會的穩定,使我們的國家處于一種岌岌可危的境地,是我們人民不能容忍的。

2、反革命武裝政變

1970年,林彪加緊進行“搶班奪權”的罪惡活動。在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企圖攫取國家主席的位子,最終失敗。篡權失敗后,林彪反革命集團開始策動武裝政變。1971年9月8日,他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企圖謀害毛澤東,另立中央。陰謀敗露后,于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四、總結與啟示

林彪的是非功過,歷史早已作了公正的結論。作為我軍歷史上的十大元帥之一,林彪的軍事才能和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毛主席在“九一三事件”后指出,1949年以前,林彪對于中國革命是功大于過。以下就是我個人對林彪一生功與過的看法。

1、林彪在為新中國成立的道路上付出的努力是很值得肯定的,他的軍事才能,過人的謀略也是應該得到后人贊揚的。如果沒有林彪,或許新中國的成立不會那么順利。為什么這么說呢?從他的稱號“常勝將軍”和“戰神”就可以看出,這絕不是在夸夸其談。

2、林彪之過在于其膨脹的私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文革”期間,為了掃清前方道路,不惜對多年戰友下毒手,背離人民,致使黨內動蕩,國家不安。在革命即將勝利時,林彪卻企圖反對和妄圖加害毛澤東而犯下了重大的過錯。林彪是不明智的,試想一下,如果不是自己的一時糊涂,又怎樣會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呢?

3、林彪用自己的一生給全國人民上了一堂深刻的階級斗爭教育課。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本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待林彪。最后,通過評價林彪,不僅深入了解了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爭議人物,還有利于我們以史為鏡,反思過去,放眼未來,用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建設我們的祖國!

參考資料:《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彪全傳》 林星雨 著

第三篇: 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

百年歷史看天津

漢語國際教育一班 陳佳佳 學號13579144

“近代百年看天津”,成為世人共識。天津,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我國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是中國大陸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的三大中心之一,經歷600余年的滄海桑田,特別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從1921年至1949年,那時的天津建筑,在中國大地上散發著異域氣息。

古代的天津。4000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后,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這是天津最早的名稱。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明成祖朱棣稱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2年11月21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清末的時候,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后在天津設立租界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墻。

 俗話說“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一座歷史名城誘人的魅力,首先來自其獨有的建筑美。風貌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傳,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外現。天津千百幢小洋樓,幾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樣式——英國中古式、德國哥特式、法國羅曼式、意大利文藝復興式、俄羅斯古典式、希臘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風格迥異,千姿萬態,爭奇斗艷。因此,天津被譽為“世界建筑博覽館”。外地朋友首次來天津觀光,從天津站下車,過了解放橋,鱗次櫛比的外來建筑映入眼簾,令人應接不暇,恍如置身歐陸。天津這種獨特的城市景觀,被稱為“小洋樓文化”,成為天津城市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隨著“九國租界”洋樓的拔地而起,天津的市政建筑和公用設施開始走向近代化——郵政、電報、電話、醫院、公園、報紙、煤氣、電力、自來水、電車、體育場、游泳池、電影院等現代設施及文體場所紛紛涌現。

  1860年開埠后的天津,在遭侵略受凌辱的同時,也揭開了向城市近代化艱難轉型過渡的序幕。小洋樓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風貌與物質文明程度,租界在市政管理、經濟結構、建筑風貌、公用設施、人文意識、生活方式等方面顯現出層出不窮的新氣象新事物,為封閉滯后的老城區如何向近代城市轉化攀升,打開眼界,激活思想,提供樣板,注入活力。

  另外,小洋樓文化把西方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也一股腦地帶進天津,對天津年青一代,產生了巨大影響。外來的西方文化在與本土傳統文化激烈碰撞和反復摩蕩之中,逐漸適應,歷經磨合,漸趨交融。因此,小洋樓文化成為中國年青一代向西方文化觀摩學習的窗口。近現代天津籍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學者、教育家和文藝家,他們接受基礎教育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天津小洋樓里度過的。

  在西學東漸的同時,伴隨著小洋樓文化的形成,晚清的洋務運動和北洋新政先后以天津為北方的中心次第展開,其勢亦如大潮涌起。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中,天津近代工業體系、商貿格局、金融市場、市政管理和文化結構等五大體系相繼形成,為天津城市近代化和躍升為中國北方商貿中心奠定了基礎。

  每座城市,都有她的象征,或山川風物,或人文盛景,無論哪一種,一定是獨特的——獨特的來歷,獨特的形狀,獨特的韻味。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小洋樓,便是天津的象征之一。

  歷史留給天津一千多幢樣式各異的小洋樓,天津的“世界建筑博物館”標簽即源于此。這千余座小洋樓的絕大部分集中在海河兩岸,百年前,這里是大大小小的九國租界。

  這些小洋樓按照用途分為三類:公用、民用和商用。民居部分主要集中在和平區五大道(即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河北區意式風情區和河西區解放南路一帶,它們的主人除西方人外,大多是清廷皇親遺老,北洋政府時期的總統、總長、督軍以及巨商富賈、大家紅角。

名人多故事,掩映在小洋樓里的故事更添了一絲懸念的味道。百年中國看天津,很大程度是看她的小洋樓。小洋樓是一位中華民國史的導游。歸隱的靜寂,思潮的預熱,豐美的物象,深邃的雜糅能夠在里面一一找到對應物。世界罕見的天津小洋樓建筑群把一段屈辱史斑斕記下,滄桑而成天津的租界文化。

“火燒望海樓”又稱天津教案。發生在1870年,即清同治九年。清同治八年(1869),天津法國傳教士在繁華的三岔河口地區建造教堂,拆除了有名的宗教活動場所崇禧觀和望海樓及附近一帶的民房店鋪,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望海樓教堂建成以后,法國傳教士網羅了一批地痞惡霸、流氓無賴為教徒,為非作歹,欺壓百姓。1870年6月,法國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國兒童,因發生瘟疫大批死亡,教堂將之葬于河東鹽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慘不忍睹,引起群眾憤恨。適天津不斷發生迷拐兒童事件,被捕案犯供稱系受教堂指使,一時民情激憤,輿論大嘩。6月21日天津知縣劉杰同拐犯到望海樓教堂對質,教堂門前聚集的民眾與教徒發生沖突,法國駐津領事豐大業到場向劉杰開槍,打傷其隨從,激起了天津民眾極大憤慨,致使天津全城鼎沸,引發了"火燒望海樓"教案這場大規模的中國民眾教案發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國聯銜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并調集軍艦至大沽口進行威脅。清政府對外妥協,對內鎮壓,殺16人,流放25人,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革職充軍,派崇厚去法國"謝罪",向各國賠銀50余萬兩。自發地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的斗爭。

教案發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國聯銜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并調集軍艦至大沽口進行威脅。清政府對外妥協,對內鎮壓,殺16人,流放25人,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革職充軍,派崇厚去法國"謝罪",向各國賠銀50余萬兩。天津教案雖然得到平息,但是天津人民對西方侵略者和清政府沒有屈服。為抵命而死難的居民被群眾視為義士舉行公葬,反應教案的一些年畫、木刻畫一直在民間流傳。天津教案在全國引起震動,直隸、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先后爆發了反洋教斗爭。

天津是個歷史沉淀的城市。正是這百年來的歷史,成就了今天的天津,一個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走進天津,走進百年中國歷史。了解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

推薦訪問: 分為 通用 歷史

【黨的百年歷史分為四件大事(通用3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