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昆明的雨的教學設計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昆明的雨的教學設計4篇
《昆明的雨》 教學設計
瀘縣城西學校 陳紅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本單元的文章或寫人或寫景,但字里行間都飽含著作者深摯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記下自己青年時代的足跡,傾訴著對昆明的雨的喜歡與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能力目標】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在生活中細心觀察,用心體驗,學會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雨聲,導入新課
組織教學。
同學們,雖然這幾天都是陰雨綿綿,但我估摸著,你們也沒有認真聆聽雨的聲音,下面就跟著老師一起去聆聽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王摩詰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是蘇東坡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陸放翁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劉夢得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不同作家筆下的雨,寄托著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確目標
目標明確是我們學習的前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課的學習目標,請同學們齊讀: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在生活中細心觀察,用心體驗,學會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這些目標?
三、 知人論世
聲音就是戰斗力,你們的聲音讓我感知到你們的戰斗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注意,紅色部分的,如果你的課下注釋沒有,就一定要及時做好筆記。
四、擂主爭霸
下面就要進入到我們每一節新課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了,歡迎大家來到“思齊杯”擂主爭霸賽。讓我們一起回顧比賽原則
1.回顧原則:正確率最高;書寫最工整;速度最快。
上期擂主:何佳駿
你們準備好挑戰他了么?
2.開始聽寫
3.核對訂正
鮮腴 y ú 籬笆 l í ba 吆喝 y ā o h e 苔痕 t á i h é n 密匝匝z ā
4.本期擂主:
恭喜 同學!同時也歡迎大家向他挑戰!
五、尋雨蹤,感知課文
扎實的基礎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正文吧。
大聲朗讀,思考
1.昆明的雨季有著怎樣的特點?
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2.文章題目為“昆明的雨”,作者圍繞“雨”寫到了哪些人、事、物呢?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嬌羞的苗族姑娘;善良的母女;肥大的仙人掌;種類繁多、味極鮮腴的菌子;“火炭”一樣的楊梅;帶著雨珠的緬桂花;酒店外高大茂盛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悠閑的雞。
看似雜亂的事物,其實他們都有著作者對昆明深深的喜愛之情,正是這種情感把這些散亂的事物連在了一起,這就是我們散文最大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六、品雨情,解讀語言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請同學們試著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做些圈點批注,并通過朗讀加以品味。
預設答案:
1.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碩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 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生動描寫出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的懷念、喜愛之情。
點評:抓住人物描寫賞析,方向很明確,分析也很到位。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爬”“遮”等動詞,把木香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作者贊嘆之情。
點評:抓住動詞,還分析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你真棒!
3. 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楊梅”比作“乒乓球”;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昆明楊梅極大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昆明楊梅的喜愛之情。
點評:你抓住了句子的修辭,賞析很完整,而且,難的是你在平時答題時就養成了分點作答的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4.“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不記得”“好像”這些表推測的詞語,可能是作者真的不記得,又或者是昆明的雨季實在太長,所以不記得。有時候人的感覺真的很奇怪,太短的,一晃而過的我們不容易記得,比如瀘縣的春秋兩季,然而,有的太長了,我們還像真的也記不得,就當是時間太長,懶得記憶吧。回想起這段時間,綿綿不斷的幾天的雨,讓人心生不滿。昆明的雨季既然真的那么長,為什么不厭煩呢?除了昆明氣候的獨特外,估計還有昆明雨季里的這些景,這些物,這些人,真真讓人除了想念,再也生不出其余的情思來。
點評:能結合生活與文章對比,感知文字背后的深情,你可以做作者的知音了。
5.“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樅,他跳下去把雞樅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
這個笑話的插入,看似突兀,實則不然。這個笑話毫無鋪陳,語言自然,不加雕飾,然而,“看”“跳”“緊趕”“爬”幾個簡單的動詞卻將乘車人從看到菌,到下車拾撿菌子再回到火車上的全過程生動還原。這個過程在我們看來幾近夸張,然而,不是都說了么,只是一個笑話,用意不在真實,不過是告訴我們這里的菌子很多,即使是名貴的菌子也隨處可見,為什么呢?還不是昆明多雨!多雨的地方,空氣濕潤,最適合菌類生長。現在的昆明,我不知道是不是還那么多雨,但敢肯定的是菌子絕不是隨處可見了。
點評:分析到作者簡潔通俗的語言背后的深意,老師很佩服你。
6.“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兩個標點連用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是行不通的,然而,為了表情,有時候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是那么重要。問號表疑問,感嘆號是驚訝,吃驚。前一句重在疑問,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它“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面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的不堪入目,讓人無法接受的外形,不管是從它的長相還是那里面鳥窩一樣的填充物,反正,擱我,一定不會想到這是吃食。而后一句重在驚訝,因為這看似丑陋不堪的干巴菌在“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后味道那是相當“鮮腴”。作者沒有說干巴菌和雞樅到底哪一個的味道更美,我沒有去過云南,也不得而知,留下的不過是想象和極想去嘗嘗的念頭。如果說作者是一名導游的話,那他的語言是相當成功的。
點評:你能抓住標點分析作者的情感,太讓老師出乎意料了,看來你們真真都是潛力股。
7.“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他描寫賣楊梅的苗族姑娘,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一角.......讀到這些文字腦海里自然浮現這樣一個畫面:在長長的可能還是長滿了青苔的石階一角坐著一個戴著小花帽子,穿著繡花鞋的,有幾分古韻的質樸而美麗的苗族姑娘,配上黑紅黑紅的楊梅,畫面清麗淡雅;再傳來嬌嬌的讓人聽了發軟的吆喝聲,有聲有色,如在眼前,似在耳畔,更讓人對昆明雨季的楊梅更充滿著神往。也流露出了作者對昆明一草一木的深情。汪老用最真誠的情懷關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用最質樸的語言描繪那片土地,其中傳達出的是他寧靜淡遠的情趣。
點評:說得多好啊!汪老用最真誠的情懷關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用最質樸的語言描繪那片土地,其中傳達出的是他寧靜淡遠的情趣。老師覺得你日后也能成為了不起的作家。
8.“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兩次出現,看似做作,實是作者內心最為真實的感受,面對這雨中美景,回憶起昆明那坐在青石臺階上嬌嗔的賣楊梅的苗族姑娘,和那善良的雖然自己生活拮據,卻不忘將收獲的喜悅和緬桂的美麗與大家共賞的寡婦母女,想起那肥大的仙人掌和那味極鮮腴的各種各樣的菌子,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實,沒有添加劑,沒有地溝油,沒有瘦肉精……難道你不想去看看?難道你不想去住住?難道你不會在住過后念念不忘?
點評:讀進去,走出來!你已經達到了閱讀的最高境界。
聽著你們精彩的品析,老師也忍不住了,這篇文章老師讀了很多遍,最喜歡的還是那——“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
“一”棵木香,便將小店圍得密密實實的,寫出木香確實比別處的大,從而體現出昆明雨季雨水充足,木香花“豐滿”。一個“爬”字,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木香花的生長過程,它艱難的,靠著自己不斷的向高處生長,生長。
細碎的綠葉,半開的白花,飽漲的花骨朵,極富詩意,簡單的幾個字,讓我們這些從未見過木香花的人知道了木香花的葉子是細而碎的,在細碎之間,幾朵白花似開非開,花骨朵在雨水的浸潤下含苞待放。細雨中的木香花,如出水芙蓉,嬌艷欲滴,實在是有無限情味。再加上邀得知己三兩,有小酒一杯,于富有古色的土瓷杯中盛放,偶爾押上兩口,店里看那悠閑的和自己一樣欣賞這雨景的幾只雞,門外有“梨花一枝春帶雨”般的木香花,人生還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情呢?也難怪四十多年后汪老還能記憶猶新。
七、憶雨景,當堂寫作
其實,想來,在現在社會的快節奏下,我們還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來感受生活原本的美好?這就怨不得蘇軾說“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或許有時候我們是應該停下腳步,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自己靈魂的所在,也可以用自己平實而不優雅的文字去記錄一花一木,一枝一葉的美。
請大家仔細回想你印象中的雨景,試著抓住其特點,并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老師看到我們的鄭主編已經完成,請大家一起來看看:
八、課堂小結
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我們有心就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只要我們用心,就能感受萬物的情,愿同學們從今天起,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九、聚雨文,推薦閱讀
1.推薦閱讀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2.完成本科練習冊。
板書設計
明亮的
昆明的雨 豐滿的 平淡有味
汪曾祺 使人動情的
教學反思:(單獨附上)
昆明的雨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語言知識與運用:積累重要字詞。
(一)語文(文體文學文化)常識:
1.進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嘗試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內容。
(二)閱讀:
1.感受本文語言風格;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味作品的內涵。
寫作:了解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味作品的內涵;嘗試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詩意導入,營造氛圍:
(多媒體投射滿文軍版本的《望鄉》音樂視頻節選、只呈現旋律、伴奏、畫面,刪去原唱。)
教師朗誦《望鄉》歌詞節選: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走過歲月春與秋,嘗盡世間愛與愁,分不清是夢與醒,忘不掉是你身影?
問:忘不掉的是什么的身影?
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小結:的確,忘不掉的不止是鄉酒、還有故鄉的山與水——故鄉,明月應是故鄉圓,經年如水的往事,在每一個紅塵渡口,滋潤著情懷,豐盈著生命,風雨難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汪曾祺先生寫的散文,看他是怎樣抒發對第二故鄉昆明的思念的。
(二)預習檢測,夯實基礎:
1.生字詞注音(學生交換評改):
卦(ɡuà) 緬甸(diàn) 碟(dié) 釉(yòu)
避邪(xié) 鮮腴(yú) 籬笆(lí bɑ) 吆喚(yāo huàn)
密匝匝(zā)
教師根據學生的錯誤情況,有針對性地點撥,傳授方法:
(1)避免形聲字受聲旁影響錯讀。如畸(jī)形,讀成qí,戲謔(xuè)讀成nuè。
(2)避免形近字誤讀。如本文中生字甸(diàn)與旬(xún)。
(3)避免多音字誤讀。一些字義不同,讀音也不同,但人們往往不加區別地錯讀成一個音,如耙bà,是個弄碎土地的農具,用這種農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讀成pá,就是另一種農具,有釘的耙子。
(4)避免書面語和口語混淆,注意讀準標準音。如崖讀yá,不能讀yái,瑰讀ɡuī,不讀ɡuì。
(5)注意方言與普通話的發音區別,采用記少不記多的方法記憶。如四川話中的“h、f”要分清,平翹舌要留心(平舌音較少,如本文的密匝匝zā),鼻音邊音要記清(鼻音較少),注意輕聲(如本文中的籬笆lí bɑ),記住后鼻韻的生字。
2.詞義檢測——搶答
鮮腴:新鮮肥美。
避邪:即避兇,指躲避邪惡。
籬笆:又叫柵欄、護欄,用來保護院子的一種設施,一般都是由木頭,棍子,竹子,蘆葦、灌木或者石頭構成。
吆喚:大聲喊叫、呼喚。
密匝匝:密密麻麻。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時點撥:
詞義的理解積累與掌握也是講究技巧和方法的,詞語釋義的方法有:
(1)拆字組詞組合法:如本文的“鮮腴”,鮮:新鮮;腴:肥美。合起來“鮮腴”的意思:新鮮肥美。
(2)同(近)義詞替換法:如本文的“避邪”,“避”有“躲避”的意思;“邪”義與“兇”近,“避邪”指躲避邪惡。
(3)反義詞否定法;
(4)同義詞替換法;
(5)描述法;
(6)定義法。
(7)語境推敲法
(三)初探文本,感受意蘊
1.問題探究: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
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補充。
補充內容參考: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
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說:“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郵、北京,在這里的時間最長,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鄉。作家的內心深 有著深厚的昆明情節,就是這種魂牽夢繞的昆明情節,讓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時候,曾經幾度千里迢迢從北京來到昆明,尋找自己青年時代留下的足跡,《昆明的雨》便是這些“足跡”中一個閃亮的腳印。
2.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
探究問題(1)初讀文章思考:文章題為《昆明的雨》,為什么開篇要描述給寧坤畫畫的內容呢?
學生討論后教師補充或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鄉情民俗,畫里的景物是昆明雨季特別具有代表性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內容),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描述(結構)。該畫題字露出了對昆明雨季的喜愛(情感)。
技巧點撥:“為什么”一類的問題,往往比較寬泛,需要從“內容、情感、結構、寫作手法、語言特色、意境”等多方面發散思維,再對應文本內容思考作答。
探究問題(2)再讀文章: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為何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勾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一句。
學生獨立勾劃后作答。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探究問題(3)為什么說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教師點撥:結合上下文,抓住關鍵詞“明亮”、“豐滿”、“使人動情”,再在文中找出與其對應的詞句。
學生獨立勾劃、小組討論之后回答。
教師適時補充或明確:
“明亮的”:“并不使人厭煩”,“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氣壓不低,人很舒服”。所以無論從雨季的自然環境來看,還是生活在雨季的人們的心情來看,都是“明亮的”。
“豐滿的”、“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濃綠”、“水分飽和”、“夸張的旺盛”,仙人掌多,且極肥大,可以代替籬笆,并且倒掛著也能開花。說明昆明雨季的濕潤,植被是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菌子多,楊梅大,盛產緬桂花和木香花,說明昆明的雨季物產豐富,且極具生命的張力。所以是“豐滿的”。
“使人動情”:雨有時會引起淡淡的鄉愁,會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觸發愁緒,會讓人看到陳圓圓的石像而心生感慨,會觸發詩情,讓人四十年不會忘懷。
拔高點撥:
本文為表達對第二故鄉昆明的雨的想念,從畫作內容寫起,先后寫了昆明的雨、雨季、仙人掌、菌子、果子、緬桂花等景物,選取了作畫題字、房東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這所有的材料都圍繞著對昆明的雨的想念這一情感主線展開。像這種題材廣泛、寫法多樣,結構自由、不拘一格、不受時空限制就是“形散”;中心集中,材料圍繞貫穿全文的線索展開就是“神聚”。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聚”。
探究問題(4)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能體現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說說圍繞這個感情基調作者選擇了哪些材料組織全文?
學生獨立勾劃,同桌討論后回答。
(談話法開展以下教學)
明確:體現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是“我想念昆明的雨”。
圍繞這個感情基調作者選擇了以下材料組織全文:
(1)風物人情:雨季長、氣壓不低、人舒服、仙人掌避邪做籬笆、菌子多且味美、楊梅大味道好、緬桂花怒放。
(2)小角度敘事:作畫、苗族小姑娘賣楊梅、房東摘花賣花送花、陳圓圓的舊事、雨天酒店喝酒。
拔高點撥:作者從周邊的點滴著手,發現美、關注美、抒寫美,給我們分享美文的同時讓我們陶醉美景、感悟真情。我們也應該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留意生活,學習這種從小角度選材作文的方法。
探究問題(5)找出文中平淡自然的句子,同桌互讀,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點撥:辭藻華麗文采飛揚是一種文風,平淡自然也是一種文風,比如口頭語。
例(1)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例(2)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例(3)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明確:以上句子長短句結合,簡潔明了,口語色彩濃厚,質樸自然,平淡有味,娓娓道來,如話家常,雅俗共賞。
(四)花落有痕,總結本課
散文《昆明的雨》是汪曾祺老先生回憶第二故鄉(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含蓄空靈,意境優美淡遠。從小處著墨,展現了一副副充滿詩意的圖畫,讓我們在昆明的雨季中感受到了作者無限的思鄉情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語言知識與運用:賞析文中優美句子。
2.語文(文體文學文化)常識:抓關鍵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3.閱讀:感受本文平淡自然、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
4.寫作:練習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賞析文中優美句子, 練習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詩意導入,營造氛圍:
(多媒體投射費翔版本的《故鄉的云》音樂視頻節選、只留旋律、伴奏、畫面,刪去原唱)
教師適時導入:有人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誠然,歲月可以帶走流水的光陰,卻永遠帶不走記憶深處的那份對故鄉的思念,汪曾祺老先生在40年之后,仍無法忘記他的第二故鄉昆明,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著他飄飛的思緒去追憶他在昆明生活的那段時光,去感受他對昆明的雨的那份深深眷念。
(二)含英咀華,探究文本:
1.問題探究:默讀全文,結合文本談談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步驟: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劃關鍵詞句,小組交流后全班分享。
分享要求:按照下面句式交流。
我從 (原文詞句)讀出了作者 的情感。
全班互動、師生交流。
教師補充(預設):
第3段“我想念昆明的雨”,直抒胸臆,表達對昆明雨季的想念,表達了作者的喜愛、思念之情,開啟下文。
第8段“這種東西也能吃?!”表達了作者的驚喜、感嘆、感激之情!
第9段:“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贊美之情。
第11段“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表現了作者因為離別而生發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的游子情懷。
第11自然段“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寫出了作者記憶的深遠,四十年無法忘懷,并作詩紀念,可見喜愛至深思念至深。
第13段“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照應前文,強化了對昆明雨的喜愛與思念。
2.問題探究: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反復吟詠朗誦,說出你喜歡的原因(賞析),全班交流。
學生互評、師生交流、教師補充。
教師補充(預設):
例句1: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賞析: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或細節描寫 切入點:寫作手法)。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切入點:內容),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切入點情感)。
例句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賞析:“爬”、“遮”等動詞(或動作描寫 切入點:寫作手法),把木香擬人化,賦予了木香以人的動作(切入點:修辭),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切入點:內容),表達作者贊嘆之情(切入點:情感)。
例句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賞析:“明亮”、“豐滿”分別寫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線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切入點:內容),暗示了雨水滋潤下的萬物會蓬勃生長,為下文寫仙人掌、菌子、果子、緬桂花埋下伏筆(切入點:結構)。表現了作者對昆明雨季的喜愛(切入點:情感)。
例句4: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
賞析:化用杜甫《春望》、陶淵明《讀》里的詩句,寫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點,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切入點:內容),使文章文質優美,典雅且富有韻味,增添了藝術魅力(切入點:語言特色)。
例句5:“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這種東西也能吃!”
賞析:短句,簡潔明了,口語色彩濃厚,質樸自然(切入點:語言特色)。“這種東西也能吃!”表現了作者的疑惑,同時流露出感嘆、驚喜、感激之情(切入點:情感)。
歸納賞析的切入點:修辭、內容、情感、關鍵詞、結構、句式、寫作手法、語言特色、意境等。
3.問題探究:上節課我們通過同桌互讀的形式,體會了作者平淡質樸的文風,其實這篇文章當中“雅”的成分也不少。找出來分析其妙處。
例:“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化用杜甫《春望》、陶淵明《讀》里的詩句,寫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點,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使文章文質優美,典雅且富有韻味,增添了藝術魅力。
例:“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這首舊體詩寫出了四十年代昆明雨季的寧靜、清寂和時在西南聯大學習的莘莘學子的苦悶和無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
交流后教師明確:
文章長短句結合,口語和詩歌文言融為一體,典雅的詩歌文言與質樸平淡的口語相映成趣,雅俗共生,雅俗共賞,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魅力,韻味無窮。
(三)花開有韻,寫作提升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以小見大,《昆明的雨》通過選取在昆明生活中的瑣屑小事,寫景抒情,表情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想念。嘗試借鑒這一寫作方法寫一個小作文。
例文示例——學生作文片斷:
爺爺看見我連忙招呼我吃飯,可我卻說“我不餓,你們自己吃吧,爸爸他們也不會吃的。”說完,我徑直走向冰箱,拿出了酸奶和面包,便回到自己的房間,合上門的那一瞬間,我聽見了爺爺的一聲嘆息。
中午吃飯時,我發現餐桌上有紅燒肉,我的家人知道我是不吃肥肉的,所以他們每次買肉都會買瘦肉。今天,看來我是沒這個口福了,但我卻看見爺爺吃得很起勁,那肥膩的油沾在他的嘴唇上,看起來如此惡心,不過我很納悶,爺爺為什么只吃肥肉,瘦肉卻被他剔了下來留在碗中。
一會兒,爺爺將他的碗放在我面前,自己卻獨自走開了,我的心中一顫,原來他是幫我剔肉……
后來,聽爸爸說,爺爺年老了,不能吃太多的肥肉,我的心中又是一顫!
教師點評:
小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從身邊小事寫起,文段雖小,卻一波三折,產生讓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爺爺因為我喜歡吃瘦肉,而專門用嘴幫我剔除連在瘦肉上的肥肉,舔犢之情躍然紙上。
先前我覺得爺爺“惡心”,得知真相后卻又“心中一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動。文末“我的心中又是一顫”升華了主題,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學生作文,互評互改,當堂交流,結束本課。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茅坪中學 鄭紅梅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文章或寫人或寫景,但字里行間都飽含著作者深摯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記下自己青年時代的足跡,傾訴著對昆明的雨的喜歡與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展示描寫雨的古詩文名句,說說詩句中的雨具有怎樣的特點,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讓我們共同學習課文《昆明的雨》。(板書)
二、讀文本,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隨后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一句。為何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本文僅僅只是忘不了了昆明的雨嗎?作者還忘不了什么,來具體地表現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的特點?
明確: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并且倒掛著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干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
教師小結: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著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后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品語言,體悟深情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師生共同交流并明確:懷念、喜愛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例如:
①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②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兩次出現,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里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這種寫法是什么?
明確: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以小見大)
四、賞經典,拓展閱讀
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端午的鴨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韻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鴨蛋(片段)
①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 。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五、品生活,課外延伸:
1、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并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2、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六、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的雨的特點: 明亮的 豐滿的 使人動情
與“雨”有關聯的物與事:仙人掌、各種菌、楊梅 對昆明的懷念、喜愛
賣楊梅的苗族女孩 送緬桂花的房東 小酒店喝酒
寫法: 以小見大
教學反思:這節課,我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課堂上學生能夠做到大聲讀書,80%的學生能夠做到認真聽講,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與老師配合的還比較好,尤其是開頭的詩詞積累,同學們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還有賞析語言環節,絕大部分同學都在認真讀書,仔細品味饒有趣味的語言,這些令我很欣慰。不足的是,1、教學設計的幾個板塊缺少緊密的聯系。2、引領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時沒有帶領學生沉入文本去分析體會。3、課堂氣氛還是很沉悶,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4、上課節奏慢,課堂效率不高。我一定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正以上缺點,逐步完善自我,提高教學效率!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與反思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與反思
宜春七中 易小媛
【教學目標】
1.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讀品味,體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于從自然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養成熱愛美、熱愛生活的習慣。
1.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昆明的雨的特點。
2.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讀他的散文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今天就讓我們來美美地欣賞吧。
二、資料助讀
有關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譽,云南省會,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旅游、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亞洲5小時航空圈的中心,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為山原地貌,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巖地貌,溶巖盆地有石林壩子。屬北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278天,氣候宜人。
昆明市是靈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兩岸風光綺麗。由于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濕度,使這里空氣清新、天高云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三、初讀課文,讀中感悟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并借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鮮腴(yú) 籬笆(lí bɑ) 雞土從(zōng)
緬桂花(miǎn) 綠釉(yòu) 密匝匝(zā)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
4.學生自由練讀。
5.現在同桌之間賽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
6.同學們通過這次讀書,又讀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筆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請圈畫出關鍵詞句。
教師小結: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過昆明,寫出了對昆明的雨的懷念。昆明的雨季長,明亮、豐滿,舒適,充滿綠意。
7.作者除了寫昆明的雨,還寫了哪些與“昆明的雨”有關的內容試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緬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四、理清文章脈絡
學生討論匯報,教師板書。
由畫導入,昆明雨的特點,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對昆明雨的想念。
五、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抒情導入,揭示課題
昆明的雨是這樣的美妙,這樣的舒服,這樣的令人興奮。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昆明的雨》。教師板書課題。
二、復習課文內容
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內容
文章中寫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學生結合第1課時回答。
三、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寫了雨中的果兒和花兒。昆明的雨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
品讀對果兒、花兒的描寫:
(1)指名讀文章。
(2)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作者對昆明雨的喜歡與懷念之情,畫一畫,然后想一想,學生交流。
(3)你能通過讀把它表現出來嗎指名讀。
明確: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第2段,內容點明了文章中心,表達了籠罩全文的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深切懷念的感情。結構:這句獨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畫面介紹,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抒寫。第11段,內容:深化主題,表達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結構:照應第2段內容,收束全文,使結構顯得完整。
2.通過朗讀,你體會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樣的情感
教師明確:通過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賓語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動亂年代里少有的寧靜、恬然。
3.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小組交流后明確:①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與產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②為下文作鋪墊,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四、品讀課文,賞語言美
小組合作試著分析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1.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爬”“遮”等動詞,把木香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作者的喜愛、贊嘆之情。
五、反復誦讀,體會升華
昆明的雨是那樣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個畫中的故事,是一段讓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盡情地贊美昆明的雨吧!
六、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
長————想念————口語
不氣悶————喜愛————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豐滿————贊美————清新
使人動情————濃綠
(民風、人情、生活)
(動亂年代少有的寧靜與恬然)
七、教學反思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課型為自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有如下做得好與不好地方。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對學生讀書方法(圈點批注)的指導,并提供充分的,讓孩子們自讀課文,化解讀文章。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昆明的雨》中,作者為我們展現了昆明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每個孩子對于文章美的關注點不一樣,對課文所展現的昆明的美的也解讀不一樣。所以,我在自讀感知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本文中,讀出了昆明雨季怎樣的美”,讓孩子們完成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2.教學環節清晰,課堂結構清晰。整堂課由導入,課前預習(字音字形、文學常識)檢測,自讀課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構成,教學過程環環相扣。
3.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學與思。在預習檢測環節,不僅檢測讀字音的能力,而且檢測他們寫的能力,并讓學生自己強調某些難點字音字形。自讀課文時,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時間,讓他們完成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并做好圈點批注。小組合作探究環節,讓他們把自己的學習思考所得,在小組內展示交流。最后,讓學生寫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忘不了的情味”,引發他們對往事的回憶與思考。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
1.引導學生對散文的體會不夠。這篇文章語言樸實平淡,但淡中有味。對于曾琪散文語言的品味不夠,對于語言和段落的朗讀也不夠。
2.課堂時間把握不太好,整堂課顯得頭重腳輕。由于前面花太多時間進行個性化解讀,導致最后一個片段環節未能在課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們心中“忘不了的情味”。
推薦訪問: 昆明 教學設計 集合上一篇:美育課程心得體會400字集合3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