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隸屬國發產融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6篇
第1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摘要:閱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后,我對漸漸開始對中國的哲學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讓我了解了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在我為古代中國哲學家智慧的思考而驚嘆不已時,孔子孟子的仁和義、墨子的兼愛、楊朱的隱忍、道家的“道無名論”,這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們點燃了我對哲學的好奇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反省。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
關鍵詞: 陰陽六術 道家三階段 哲學精神
正文:
哲學,在我一個學理科的人的思想里就是一堆大道理的集合。
1. 陰陽家的六種術數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分別論述了《漢書·藝文志》中方土的術數的六大類,即:天文、歷譜、五行、著龜、雜占和形法。
第一種是天文。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第二種是歷譜。《漢書·藝文志》中說:“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獲節。會日月無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第三種是五行。《漢書·藝文志》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第四種是著龜。這是中國古代占卜用的主要兩種方法。后以種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者獸骨上鉆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燒灼。圍繞著鉆鑿的地方會出現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事情的吉兇。第五種雜占和第六種形法。形法包括相術以及后來的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產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的與自然力即風水協調一致。
雖然術數本身就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術數與科學本身就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以積極地態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
2. 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
中國道家哲學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以及代表人物。道家第一階段發展的代表人物是楊朱,道家的二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第三階段是莊子。
到多數人在被問到大家的道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誰時大都會回答說是老子和莊子。但是,其實早在莊子和老子之前,道家便已經發展起來了。早期的道家學者多半都是隱者,他們都是“欲潔其身”的個人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敗北主義者,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太壞了,不可救藥。他們中間最早的著名代表人物就是楊朱。楊朱的生卒年代不詳,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與孟子之間。因為墨子從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時代他已經具有與墨家同等的影響了。楊朱的思想真相如何,已無從考究了,因為已經沒有完整的記載了。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人的一些著作中看到一些零星的材料。如《孟子》、《呂氏春秋》和《韓非子》等著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期作者對楊朱思想的贊同和褒獎。
當道家發展到老子時期時,已經是道家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了。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人,與孔子同時代而較孔子年長,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很稱贊老子,相傳,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哲學著作——《道德經》這是一部以“老子”為名的書。同時在老子后期也出現了一部記錄老子言行的租著作《老子》。雖然哲學家們至今仍對這部書的作者到底是誰懷有諸多疑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著作的確記錄下了很多老子的道家思想。
莊子,是我國道家歷史上第三發展階段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人物。莊子。姓莊,名周。他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但是從其著作中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他的道家哲學思想。《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生不出仕,以快吾志焉。”由此可以看出莊子也是一個不問世事隱者。《莊子》一書則是出自此階段,這是一部道家著作的匯編,包含了道家發展三個階段的優秀作品。其中第三階段高峰的思想則是莊子自己的哲學。
3.中國哲學精神
精深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自豪地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想中華文化之所以能被稱為博大與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洗禮巍然挺立與中國哲學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這道出了哲學之于中國的重要性。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引用司馬談對前幾個世紀的哲學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德家、名家。陰陽家:他們講的是一種宇宙生成論。他由“陰”、“陽”得名。在中國思想里陰陽是宇宙形成論的主要原則。中國人相信陰陽相互作用產生一切的宇宙的現象。
在我看來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潛移默化的,不能明確的說是什么地位,但舉足輕重。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確在中國什么被稱之為哲學,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國人的生活滲透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儼然成了一種宗教。而事實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書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圣經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但四書沒有上帝創世沒有天堂和地獄。哲學是人生系統的反思,只要人沒死,就要進行對人生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有關人生的學說,有關宇宙的學說以及有關知識的學說,都是由這樣的思考中產生的。
參考文獻:
馮友蘭(著)、涂又光(譯) 2013年版 325頁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簡史》
陳國慶(著) 1983-6版 258頁 中華書局出版社 《 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
第2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
《中國簡史》讀后感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呂思勉著)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頗有研究的史學家,更不是文筆辛辣的評論家,相對于《中國簡史》這本宏大的書,我顯得太多于稚嫩,讀不出它的缺失與不足,僅僅是讀出了個皮毛,更加領會了—“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的經典。讀《中國簡史》我收獲頗多。
原始時期人猿一步步進化發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間的神奇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謀人到智人,他們的生理結構在發生變化,心理與行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采集果實,打漁狩獵,群居洞穴,一切都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來,生產資料漸漸豐富,他們也有了美的意識,粗糙的泥陶制品上開始有了最簡樸的印記。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開,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嘖嘖稱奇,這是具有真實觸感的人類進步。還有那些在我們記憶中根深蒂固的傳說,蚩尤貔貅,倉頡造文字,伶倫作樂器,嫘祖養蠶紡織,大撓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堯禪讓……這些神秘的傳說為一切都帶上了迷幻色彩,使歷史不至于枯燥無味。看著這些傳說,我覺得無比自豪,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
啟建立了夏朝,“天下為公”的原始氏族社會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開始了。呂思勉先生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寫了各個朝代的興衰。名說典故,文化發展,歷史名人,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商湯滅夏桀,武王伐紂,春秋戰國,秦的一統天下更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民風隨和的魏晉南北朝,雍容華貴的隋唐……,政治斗爭,時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戰火紛飛,旌旗搖擺,士兵堅毅的臉龐,王者睥睨天下的氣魄,自然還有成王敗寇的殘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歷史不僅僅是時間的推移,更是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駁的青銅器,端莊厚重,紋飾華美,反映的不僅僅是青銅文化特有的華貴穩重,那背后的高超技術更是值得我們后人贊嘆不已。百家爭鳴體現的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統一更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統一。統一簡化文字的出現為交流和記載開拓了更廣大的空間。佛教的盛行為人們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藝術的流傳為我們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岡,龍門三大石窟,那是令我們贊嘆不已的美麗。唐詩宋詞楚國離騷,明清小說元散曲,怎能忘記了景德鎮的青白瓷?這些都是藝術的結晶,文化的瑰寶!還有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明明滅滅的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勾踐臥薪嘗膽,名醫扁鵲,項羽大擺鴻門宴,昭君出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房謀杜諫,武則天稱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岳飛抗金,成吉思汗鐵木真,朱棣靖難之變,鄭和七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智擒鰲拜……這些我們數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經過時間的沉淀已經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存在,每每想起總是能勾起我們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厭惡唾棄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這是最有趣的部分卻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數講述了皇家的趣聞或駭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難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長了見識,各種有違常理甚至于有違倫理的事情在皇宮內闈里似乎成了見怪不怪,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歷史故事豐富了我對歷史的認識,使歷史在我的眼中變得更為立體可感,不再那么嚴肅遙遠,而是顯得真實和俗世煙火。而秘史中那一連串的問號令我驚嘆不已,甚至于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商紂王真的是暴君嗎?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嗎?《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嗎?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嗎?……種種關于在我們心中早已成為既定事實的探討,體現了歷史研究的嚴謹。種種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與論斷更是體現了歷史研究的靈活性!原來拓展思維不僅僅是數學的專利!而這些超越了我記憶中傳統認知的探討無形中向我傳達一個信息:敢于質疑,忠于現實,還原真實!
《中國簡史》全書簡潔易懂,增強了可讀性。故事性的敘述使閱讀不至于枯燥無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僅拓展了讀者的知識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其中還穿插中西方的比較突出我國特點更加鮮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節通過我國和歐洲開始使用火的時間不同,突出我國人開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讀者記憶。全文語言幽默,結合神話傳說,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歷史的內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種數據和歷史材料,體現了作者的嚴謹,使本書的可信性大大增強!
正如作者所說“史書使我們對那個時期人的一生軌跡有了一種生動的想象”。讀一本史書,細細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偉龐大的電影。滾滾紅塵中一幕幕進化演變,時代興衰在眼前緩緩放映。古人簡單的一舉一動在我們的眼里卻有了不平凡的意義,或驚嘆,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個我們熟悉卻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覺中我們慢慢重疊上歷史的步伐,不經意間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間卻已經經歷了幾個人生,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才恍然驚醒,細細回想,竟仿如南柯一夢,那其間的千回百轉潛移默化之間已經賦予了我們太多的智慧。而《中國簡史》就是這樣一本書。
第3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從哲學看中西方文化發展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以現代的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語言通俗易懂卻又深入淺出,以辯證的態度闡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遍及諸子百家不顯偏頗,明辨尺短寸長力求客觀,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中國哲學于中國、于世界在歷史與今天的重大意義。
(一)哲學與宗教
談到哲學,人們往往想到宗教。宗教與哲學不可混為一談,又并非完全不同的事物。哲學,是對人生進行的系統的反思。將人生作為思考對象,獲得關于宇宙、知識、人生的反思產物——宇宙論、知識論、人生論。宗教是由某種哲學為核心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如迷信、教義、禮儀、體制)而來。
由此使人想到一種說法——“中國人沒有信仰”,對此我不敢茍同。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與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正如德克·布德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書中所描述的“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組織形式的宗教),而是倫理”。“追求彼岸世界”作為人類內心的最深要求之一,哲學與宗教都為這一追求起到了導向作用,而宗教卻未能成為中國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究其原因,人們都有尋求比倫理道德更高的價值(超倫理道德價值)的渴望,但宗教中所體現的價值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超道德。一方面,對神的崇拜更類似于中國哲學中兒子對父親的倫理之愛;另一方面,宗教傾向于提供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信息,當迷信、祈禱、儀式所提供的信息與科學不同,即產生了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致使宗教無法達到我們所追求的更高的價值。可中國人在中國哲學意識中找到、表達、欣賞,并在哲學生活中體驗了這一價值,故而中國人更多的強調哲學意識而缺少濃厚的宗教觀念。
中國人的信仰是蘊含在哲學之中的,是對超道德的更高價值的追求,是脫離宗教儀式、神祗具象的純粹的精神。中國哲學使中國人將這樣的信仰變成一種內在的意識,以“德”的形式付諸生活成為具有真正意義的實踐。
(二)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與同西方哲學的相似性
中國傳統哲學始終圍繞著四個字:內圣外王。
起初只有貴族有機會接受教育,自周朝禮崩樂壞,政治權利瓦解之后,各種知識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間,憑借專長開館招收學生以維持生計,自此師吏分離。因為專長不同,這些教師的思想見解也有所不同,自此出現了諸子百家的劃分。春秋戰國時期,大致分為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另有劉歆提出的十家:以上六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儒家以孔子為創始人,強調社會關系中責任和義務(正名),人的德行(仁義),為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為而無所求(知命);而后出現以孟子為代表的理想主義流派,提出“人性本善”、“霸道王道”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宇宙”的形而上學神秘主義;以及以荀子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流派,主張“人性惡”通過后天教養改善,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指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道家以楊朱為起始,在老子及莊子的時期發展到極致,由最初的出發點“保全”到“順從事物變化法則”再到“齊萬物一死生”,強調了無為與寡欲。墨家由“利己主義”出發,提倡“兼愛非攻”,反對儒家嚴格等級之分,主張天下人不分高低彼此相愛。名家則注重“名”與“實”,強調事物的相對性與共相,善于論辯。法家根據政治環境的改變否定了儒家的政治主張的實用性,提倡“法”對人的約束作用。陰陽家則以五行變化對宇宙萬物提出解釋,闡述了其中的變化性和規律性。西漢時期根據統治需要董仲舒推行結合陰陽家理論推行儒學,漢末道家與佛家相容衍生禪學復興,名家因玄學提出的“辨名析理”再起……一些思想在復興過程中予以新的詮釋。隋唐時期伴隨著新道家和佛家的沒落儒家再度興起,新的宇宙論隨之產生,進入北宋之后儒家更分為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和以陸象山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兩派。中國傳統哲學不斷革新,直至近代西方哲學的傳入。
盡管中國哲學基于“形而上”的觀念,仍與西方哲學有著相似之處。例如孔子與蘇格拉底對待教育與做人的思考、名家的辯證觀點和對事物的共性與特性的辨析、陰陽家的五行與西方的二元論、程朱理學和柏拉圖對待“理”的看法、陸王心學中所包含的唯心主義、道家的事物變化運動的觀點……雖然基于的認識論不同,但對哲學思考的內容卻不乏共識。
(三)環境對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哲學對科學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中西方哲學發展過程中不乏相似點,為何近代中國文明落后與西方?
哲學作為人反思的產物,思考方式可以說影響著哲學的形成。而人的思考環境又受環境的制約,感受不同,思想中予以強調或忽略的方面也不盡相同。
眾所周知,落后的社會制度是近代中國發展停滯的主要原因,而這樣的長期停滯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加以分析。中國作為大陸國家,海上冒險經歷較為缺乏,經濟生產以農業為主。人若無特殊才能無法離開土地,故同族人大多生活在一起,繼而形成了家族制度,具有嚴格的等級。由書中可以看出,古代到近代的社會制度可以算作這種家族制度的延伸。中國哲學的功能盡管以“做人“為最高成就,實際目的卻也是應用于政治。哲學思想必然為政治思想,中國哲學更強調社會、人際關系等日常功能(即人生論),便于君王統治。另一方面,由于農業作為經濟生產方式,大陸國家更傾向于以具體概念為背景認識事物,生活方式傾向順乎自然,自給自足即可滿足生活需求,故而不喜變革。土地的不可挪動性、古代中國哲學的功能,加上大陸人民不喜變革的思維方式,決定了這種社會制度的不易動搖以及近代中國沒有像西方出現工業革命的事實。
而西方文明中海洋意識較強,人民生活以貿易居多,多為城鎮聚居,嚴格的家族等級制度不適用于這樣不同民眾聚集的環境,無法劃分等級,難以形成專制制度。商人們習慣于變化,并且商品經濟中為了保證貨物的銷售必須進行創新。同時由于貿易,西方人優先接觸抽象概念,一切以假設概念為出發點(認識論),基于“無”的背景來認知“有”,創新與這一過程同向,故而在近代文明中形成了適合于科學發展的哲學方法論,而西方哲學的發展目的也在于對事物的認識。
簡單來說中西方哲學的任務不同造就了發展方面的不同,中國哲學旨在提高人的心靈,而西方哲學鼓勵增進正面知識。而哲學的任務以及哲學方法論的不同均源于生活環境不同導致的需求不同,可以說,環境,造就了哲學。
(四)中西方哲學意義對我們的啟示
盡管中國哲學在近代工業文明中并沒有起到正向的作用,但中國哲學無論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以儒家、道家為代表的人生哲學在今天更是為中國社會乃至世界各國所重視就是最鮮明的例證。任何哲學都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只對某一民族、時代、國家有效,而另一部分作為人類社會的一般性理論則具有持久的價值。在注重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繁榮的今天,我們同時應認清西方哲學的應用價值與中國哲學的精神價值。任何哲學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古代哲學中縱使百家爭鳴,儒家亦效道家之長,墨家亦取名家之辨,我們在對待中國哲學的上應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西方哲學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簡史》的解讀,我們甚至可以從中國古代哲學本身中找到當代哲學思想的影子,這就更提醒我們,諸子百家的興衰只能反映當時歷史背景的需求,并不代表其中的思想都是陳舊落后的。辯證看待中國哲學,定如再淘浪沙,珍寶不盡。而其中最值得我們繼承的,便是中國哲學“入世而出世”的精神,在文明的潮流中完成自我修養的提升,同時身體力行投入社會的建設與人和人之間的關懷,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中真正實現超越普通價值的大美追求。
第4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
《中國簡史》讀后感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呂思勉著)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頗有研究的史學家,更不是文筆辛辣的評論家,相對于《中國簡史》這本宏大的書,我顯得太多于稚嫩,讀不出它的缺失與不足,僅僅是讀出了個皮毛,更加領會了—“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的經典。讀《中國簡史》我收獲頗多。
原始時期人猿一步步進化發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間的神奇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謀人到智人,他們的生理結構在發生變化,心理與行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采集果實,打漁狩獵,群居洞穴,一切都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來,生產資料漸漸豐富,他們也有了美的意識,粗糙的泥陶制品上開始有了最簡樸的印記。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開,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嘖嘖稱奇,這是具有真實觸感的人類進步。還有那些在我們記憶中根深蒂固的傳說,蚩尤貔貅,倉頡造文字,伶倫作樂器,嫘祖養蠶紡織,大撓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堯禪讓……這些神秘的傳說為一切都帶上了迷幻色彩,使歷史不至于枯燥無味。看著這些傳說,我覺得無比自豪,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
啟建立了夏朝,“天下為公”的原始氏族社會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開始了。呂思勉先生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寫了各個朝代的興衰。名說典故,文化發展,歷史名人,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商湯滅夏桀,武王伐紂,春秋戰國,秦的一統天下更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民風隨和的魏晉南北朝,雍容華貴的隋唐……,政治斗爭,時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戰火紛飛,旌旗搖擺,士兵堅毅的臉龐,王者睥睨天下的氣魄,自然還有成王敗寇的殘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歷史不僅僅是時間的推移,更是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駁的青銅器,端莊厚重,紋飾華美,反映的不僅僅是青銅文化特有的華貴穩重,那背后的高超技術更是值得我們后人贊嘆不已。百家爭鳴體現的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統一更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統一。統一簡化文字的出現為交流和記載開拓了更廣大的空間。佛教的盛行為人們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藝術的流傳為我們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岡,龍門三大石窟,那是令我們贊嘆不已的美麗。唐詩宋詞楚國離騷,明清小說元散曲,怎能忘記了景德鎮的青白瓷?這些都是藝術的結晶,文化的瑰寶!還有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明明滅滅的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勾踐臥薪嘗膽,名醫扁鵲,項羽大擺鴻門宴,昭君出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房謀杜諫,武則天稱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岳飛抗金,成吉思汗鐵木真,朱棣靖難之變,鄭和七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智擒鰲拜……這些我們數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經過時間的沉淀已經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存在,每每想起總是能勾起我們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厭惡唾棄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這是最有趣的部分卻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數講述了皇家的趣聞或駭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難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長了見識,各種有違常理甚至于有違倫理的事情在皇宮內闈里似乎成了見怪不怪,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歷史故事豐富了我對歷史的認識,使歷史在我的眼中變得更為立體可感,不再那么嚴肅遙遠,而是顯得真實和俗世煙火。而秘史中那一連串的問號令我驚嘆不已,甚至于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商紂王真的是暴君嗎?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嗎?《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嗎?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嗎?……種種關于在我們心中早已成為既定事實的探討,體現了歷史研究的嚴謹。種種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與論斷更是體現了歷史研究的靈活性!原來拓展思維不僅僅是數學的專利!而這些超越了我記憶中傳統認知的探討無形中向我傳達一個信息:敢于質疑,忠于現實,還原真實!
《中國簡史》全書簡潔易懂,增強了可讀性。故事性的敘述使閱讀不至于枯燥無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僅拓展了讀者的知識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其中還穿插中西方的比較突出我國特點更加鮮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節通過我國和歐洲開始使用火的時間不同,突出我國人開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讀者記憶。全文語言幽默,結合神話傳說,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歷史的內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種數據和歷史材料,體現了作者的嚴謹,使本書的可信性大大增強!
正如作者所說“史書使我們對那個時期人的一生軌跡有了一種生動的想象”。讀一本史書,細細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偉龐大的電影。滾滾紅塵中一幕幕進化演變,時代興衰在眼前緩緩放映。古人簡單的一舉一動在我們的眼里卻有了不平凡的意義,或驚嘆,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個我們熟悉卻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覺中我們慢慢重疊上歷史的步伐,不經意間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間卻已經經歷了幾個人生,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才恍然驚醒,細細回想,竟仿如南柯一夢,那其間的千回百轉潛移默化之間已經賦予了我們太多的智慧。而《中國簡史》就是這樣一本書。
第5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初讀《中國哲學簡史》,才發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本書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歷史漫漫長河中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里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盡管我對哲學知之甚少,但書中所寫“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這句話,可以使我大概了解到中國哲學的重要性。
對哲學的態度,我的感情很微妙,仿佛“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如那不可觸摸的皇冠,它的金光燦爛已在昭示著,是凡人不可侵犯的。哲學,也被人稱為所有科學的科學。當我捧起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心中的神圣感與畏懼感也油然而生。在首章,“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實際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所諄諄教導的是“道”與“德”,帝王之家講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普通人際交往中,也以忠義為先,“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哲學這門科學并沒有在中國古代被命名過,但是他潛移默化地浸入人們的思想。從前,一個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這方面的啟蒙教育。即使現在也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經》,它是孩子們剛學認字所通用的課本,每三個字為一組,每六個字成一句,偶句押韻,朗讀時容易上口,也便于記憶,而《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更無須多論“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都是讀書人的必學教材,它們實際上就是老子,孔子這些哲學家們的哲學著作。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覷。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人的生活滲透著儒學思想,儒家儼然成為了一種宗教--儒教。我從某一角度看來,中國之所以在過去被稱為“禮儀之邦”,要誠心地感謝這種精神教導。中國無論哪一派哲學,都直接或間接地關切政治和倫理道德。因此,它主要關心的是社會,而不是宇宙;關心的是人際關系的日常功能,而不關心地獄或天堂;關心人的今生,而不是來世。它有一心教導人向善去惡,何為“君子之道”,如孔老夫子“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己之所欲,施之與人。”這是“仁”的積極方面,盡己為人謂之忠。“仁”的含義還有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方面合起來,稱為“忠恕之道”,孔子認為,這就是把仁付諸于實踐的途徑,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恕之方”。
第6篇: 中國發展簡史讀后感
上一篇:人類發展簡史的讀后感(通用6篇)
下一篇:青銅葵花讀后感題目集合3篇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先后擔任河北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用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一幕幕親切感人的場景,真切再現了習近平同志和正定人民“一塊苦、
《望洞庭》讀后感自從我讀了望洞庭以后,覺得作者劉禹錫寫的太好了,尤其是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描寫的洞庭湖的樣子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從我8歲的時候
《讓我陪你重返狼群》讀后感假期,我讀了《讓我陪你重返狼群》這本書,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狼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和對待家人的情感。這本書講的是作者李微漪在草原上
《自己》讀后感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最好的自己》,它的作者是李開復,以往的微軟全球副總裁。他的這本《做最好的自己》講述了人生道路上應當注意的要點。
《金翅雀》讀后感是什么讓動物臨近滅絕的邊境?是什么剝奪了動物的自由?答:人類!今天,我再一次閱讀了短文《金翅雀》,再一次被深深觸動了:金翅雀去外面覓食,回窩
怪老頭兒讀后感晚上,我合上《怪老頭兒》這本書,不禁感慨萬分。這本書主要講了怪老頭兒年紀這么大,還有一顆年輕的心。他的 趣事有很多。他從汽車上一邁腿就下來了,
指尖的太陽讀后感讀《指尖的太陽》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屬于少年紅色經典系列,講的是發生在紅軍長征即將結束前的故事。它描述了一支特殊的隊伍和一群特殊的人
《往事》讀后感當代女作家冰心,最佳作品之一《往事》,讓我讀后倍感至深揮筆而言……《往事》之作語荷花,文章不長語句含義深深,句句沁人心扉: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圍
愛迪生的故事讀后感暑假,爸爸給我帶回來一本《愛迪生》。我是看的津津有味,愛不釋手。愛迪生是我最喜歡的發明家之一,他為人類發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小時候的愛迪生
初一以簡愛為主題的讀后感《簡愛》一反傳統小說做女主角、以浪漫動人的愛情傳奇為故事的舊格式,而是寫出來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與不公平命運抗爭的故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