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綿陽市水利發展規劃

| 瀏覽次數:

 綿陽市水利發展規劃

 第一章 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概況

  第一節 自然條件

  綿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 103°45′-105°43′,北緯 30°42′-33°03′。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西鄰德陽市的羅江縣、中江縣、綿竹縣;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全市幅員面積 20249 平方公里。

  一、地形、地貌條件

  全市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江油的馬角壩?--武都--安縣的永安--睢水一線為界,西北為山地,東南為丘陵,山地占總面積的 61%,丘陵占 20.4%,平壩占 18.6%。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差懸殊大,海拔最高是平武的雪寶頂(5400m),海拔最低是三臺的建中(307.2m),屬盆周山區及丘陵過渡帶。西北山地,山高谷深,河床狹窄,河床比降大,兩岸耕地少,人口相對較少。東南丘陵,地勢較緩,起伏變化大;淺丘分布在紫色砂巖、泥巖出露的涪江和凱江兩岸的臺地上,多呈條狀;中丘分布于綿陽以南;深丘主要分布于涪江以東的三臺、鹽亭、梓潼、游仙一帶,這里崗嶺延綿,嶺背多呈馬鞍形,溝谷狹窄,平均坡比 1:3 至 1:10。丘陵區是全市主要農耕地帶和人口集居區,但溝谷縱橫,地表巖層風化強烈,巖層破碎,降水較少,且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水資源短缺,人畜飲水困難。

  二、地質、水文條件

  全市地質構造較為復雜,龍門山斷裂把全市分為兩個構造單元,北川、平武以外為“揚子準地臺區”,內側屬褶皺、斷裂發育的“川西地槽區”。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經平武、江油、北川、安縣,由北川斷裂,南壩斷裂,分割為前龍門山褶斷帶和后龍門山褶斷帶。

  平武西北部為摩天嶺東西構造帶褶皺,主要由木皮背斜、牙包咀復背斜和平武、青川復向斜組成;安縣睢水、江油武都斷裂以東主要是新華系沉降褶皺帶;梓潼、鹽亭一帶川北褶皺帶,褶皺平緩開闊,斷裂不發育;綿陽以南屬川東褶皺帶,侏羅系、白堊系紅層廣布,生成一系列連環式旋扭構造;安縣、江油、涪城、游仙部分地區,屬川西褶皺帶。

  全市出露地層齊全,除第三系尚未見到外,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沉積,各系地層自東南向西北,由新到老依次出露。西北部出露地層以志留系的千枚巖、板巖、石英砂巖為主,其次為泥盆系、石碳系的石英巖、砂巖、灰巖等,巖石一般都經過輕度變質,在平武東北部及龍門山構造帶等地還分布有類型復雜的巖漿巖。東南部盆地主要露出的地層為侏羅系,白堊系的砂巖、泥巖、砂泥巖互層。由于龍門山斷裂帶上升活動顯著,因而地震活動頻繁,且多發生在構造畸形部位。

  全市地下水類型多,水文地質情況復雜。西部山地坡度陡,地表徑流集中迅速,河水位漲落快,形成河川徑流的比重大,年平均徑流深可達 1400 mm 左右,地下水體交替強烈,屢見巖溶泉水;盆地邊緣以礫巖含水和裂隙水為主,局部有礫巖溶洞水,人口居住位置高,利用地下水困難;東南丘陵地勢起伏大,植被差,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地表難形成徑流,年徑流系數僅 0.3 左右。這一帶徑流低值區,徑流深約 300 mm。東南丘陵紅層地區侏羅系、白堊系紅色砂泥巖平鋪廣布,地形切割細碎,地表水極易流失,地下水難聚集,是嚴重的缺水區和有名的“川中老旱區”。

  三、氣候

  綿陽市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冬季受偏北氣流控制,氣候干冷少雨;夏季受偏南氣流控制,氣候溫熱、多雨、潮濕。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是綿陽市氣候的主要特征。年平均氣溫為 14.7℃~17.3℃;全年極端最高氣溫為 36.1℃~39.5℃,極端最低氣溫為-7.3℃~-4.5℃。年日照時數為 929.7~1391.4 小時。

  四、降水

 降水是綿陽市境內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全市年均降水量 825.8~1417mm,多年平均降水量 963.2mm。綿陽市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年最大降水量與最小降水量相差近 3 倍。據水文系列資料統計,年降水量在 1000mm 以上的年份占 40.7%;800~1000mm的年份占 29.6%;少于 800mm 的年份占 29.7%。

  五、河流水系

  綿陽市境內河流眾多,水系發育,均屬嘉陵江水系。全市有大小河流 52 條,連同溪、溝共計 3000 多條。其中流經市境內河流,集雨面積在 10000km2 以上的 1 條,1000~10000 km2 的 8 條, 100~1000 km2 的 43 條。除東北角的清江與西河直接注入嘉陵江外,其余河流均屬涪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是綿陽市的主要河流。

  涪江發源于松潘縣雪寶頂,至三全舍向東流經綿陽市平武、江油、涪城、游仙、三臺出境,在重慶市的合川匯入嘉陵江,全長 660 km。涪江干流在綿陽市境內長 329km,從平武到三臺境內有湔江、安昌河、芙蓉溪、梓江、凱江等 50 多條支流,境內控制流域面積19717km2,占全流域面積的 54.2%,占全市幅員面積的 97.2%,由北至南天然落差 2810m,河段平均比降 2.9‰。

  六、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綿陽市國土面積 20249 平方公里。土類達 15 類 38 屬 117 種。按地貌分:平壩臺地占 22.3%,丘陵占 16.3%、山地占 61.4%;按利用情況分:林地占 51.4%,種植用地占 28.9%,水域占 4.5%,工業及城鎮用地占 7.5%,其它占 7.7% 。

  2、水資源:綿陽市年平均水資源總量 122.21 億 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 117.12 億 m3,地下水資源量為 25.3 億 m3,扣除兩者之間的重復計算量 20.21 億 m3,即得水資源總量。按全市人口 529.07 萬人計,人均占有水資源量 2310m3。水資源總量不包括境外河流流入水量 27.35 億 m3 和都江堰人民渠引入水量 1.23 億 m3。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 288.59 萬千瓦,可開發水能 246.2 萬千瓦。

  3、河道砂石資源:我市境內砂石資源理論儲量為 2.7132 億 m3。其中涪江 2.0151 億m3;安昌河 0.0612 億 m3;梓江 0.0381 億億 m3;平通河 0.1994 億 m3;通口河 0.3994 億m3。按區市縣分,其中平武 0.0055 億 m3;江油市 1.2342 億 m3;涪城區 0.0299 億 m3;游仙區 0.0139 億 m3;三臺縣 1.177 億 m3;北川縣 0.1534 億 m3;安縣 0.0612 億 m3;梓潼縣0.0082 億 m3;鹽亭縣 0.0299 億 m3。其中可開采砂石資源量為 1.8802 億 m3。

  4、生物資源 :綿陽生物資源豐富,全市有維管束植物 4500 余種,其中主要植物有 2471種,列入全國植物保護的有 39 種,有藥用植物 2156 種,其中常用藥材 457 種。市境內有林業用地 1562.2 萬畝,其中林地 941.08 萬畝,活立木蓄積 8783 萬立方米。按林種分用材林占26.2%,防護林和特用林占 67.4%,其它占 6.4%;按樹種分,針葉樹種占 62.2%,闊葉樹種占 37.8%。動物資源中,除家養動物 57 個品種外,有野生動物 330 種,其中屬全省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 42 種,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 26 種。

  5、礦產資源:綿陽市礦產礦種豐富,目前已知有鐵、錳、鉛、鋅、銅、鎢、錫、鉬、汞、鋁、金、銀、煤、磷、油頁巖、石油、天然氣、玻璃砂巖等 52 種。有礦產地 335 處,其中黑色金屬 73 處,有色金屬 25 處,貴金屬 69 處;燃料礦產 13 處,金屬礦產 155 處。已有 26 種礦產獲得儲量,已開采利用的礦產 21 種,開采價值大,儲量居四川省重要地位的共15 種。

  第二節 社會經濟概況

  一、基本情況

  綿陽市轄涪城區、游仙區和三臺、鹽亭、梓潼、安縣、北川、平武六縣,代管江油市和省人民政府科學城辦事處,還直轄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綿陽科教創業園區、綿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綿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仙海水利風景區。至 2004 年底全市共有鄉、鎮建

 制 277 個,街道辦事處 17 個。總人口 529.07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408.72 萬人、非農業人口120.35 萬人,人口密度 256 人/km2。

  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國民經濟平穩發展。2004 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454.94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 100.41 億元,第二產業 172.65 億元,第三產業 181.88 億元。物價指數小幅上揚。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去年上漲 1.7%。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為根本目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種植業內部結構,合理調整,科技推廣力度加大,全年農村經濟形勢平穩發展,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04 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160.3億元,糧食總產量 212.8 萬噸,出欄生豬頭數 501.23 萬頭,年末生豬存欄 311.21 萬頭。

  漁業生產穩定增長。2004 年水產品產量達 6.15 萬噸,漁業總產值 9.9 億元。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4 年末全市實有水利工程 7.36 萬處,實標供水 17.469 億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 21.56 萬公頃,當年新增灌面 0.09 萬公頃,改善灌面 1.44萬公頃。年末全市機械總動力 129.55 萬千瓦,完成機耕作業面積 18.3 萬公頃,機收面積 18萬公頃。

  工業較為發達,門類齊全。有冶金、電力、電子、機械、紡織、化工、造紙、食品等,工業生產較快增長,總量進一步擴大。2004 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354.39 億元;工業增加值達 94.03 億元。支柱產業快速發展,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

  交通發達。市境內有 108 國道,綿三、綿梓、綿江、永安、成綿、綿鹽、綿廣高速公路。到 2004 年底,公路通車總里程達 6161.2 公里,其中等級公路 4113.9 公里,高等級公路 1950公里。寶成鐵路經過市境。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達 449 公里。南郊機場已經成為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窗口。

  三、未來五年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未來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創綿陽輝煌的關鍵時期。到 2010 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 850 億元,年均增漲 12%;財政收入超過 80 億元,年均增漲 14.8%;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總額超過 1000 億元,城鎮人口比重達到 42%以上,成為中國西部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科技城建設上臺階,綿陽科技城 GDP 達到 600 億元。

 產業優勢更加突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三次產業的比重調整為 15.4:43.9:40.7。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創新、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市民文化素質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發展日益和諧,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第二章 “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十五”期間,水務系統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發揚“求實、負責、獻身”的水利行業精神,樹立危機感、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在水利發展和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成效顯著

  1、水利建設:5 年共爭取水利、水電、防洪、水保、水產等省以上無償補助資金 7.79億元,完成水利水電等固定資產投資 45.9 億元,目前全市水利、水電固定資產已超過 100億元。重點工程進展順利,武引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武都水庫、燕兒河水庫動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 5.43 億元;先后對 254 座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爭取國家人畜飲水工程專項資金 0.62 億元,共解決農村 21.3 萬人飲水困難;大中型灌區渠系配套、產糧大縣、旱山村集雨節灌工程進展快、效益好;斗、農、毛三級渠道配套防滲 2560 公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6 萬畝。

 2、水能開發:積極引進華能集團、巴蜀公司和一批浙江客商投資綿陽水電,截止 2004年底,已有平武自一里、水牛家、木座、北川通口、武安等在建電站 10 處,裝機 45.96 萬千瓦。農網改造、城網改造共完成投資 4.2 億元,地方網電價降到了國家規定標準以下,54.56萬戶農戶受益,到戶率為 90.6%,受益率為 95%。

  3、防汛體系與水環境建設:

 “十五”期間,全市共新建堤防工程 37.792 公里,完成堤防工程整治 44.341 公里,總投資 2.52 億元,其中新建工程投資 1.81 億元,整治工程投資 0.72億元。全市防洪工程建設爭取國家補助資金 0.78 億元,其中國債資金 0.53 億元,省級以上補助 0.25 億元。

  4、水土保持:通過重點抓“長治工程”,爭取省以上補助資金 0.81 億元,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 123 條,治理水土流失 960 平方公里,生態修復面積 12680 公頃,落實治理成果管護面積 38660 公頃。全市共申報水土保持方案 309 個,審批率達 94.2%,執行率達 100%,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已經在我市嚴格執行。

  5、水產:

 2004 年全市水產品年產量達 6.15 萬噸,實現漁業總產值 9.9 億元,水產業為農民人均增收 41 元,是建國以來我市水產業的最高水平。

  二、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自 2002 年下半年我市被水利部、省政府確定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以來,通過抓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解決水利管理體制問題;抓“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價格調控”為主要內容的用水管理制度,解決怎樣管理的問題;抓數字信息系統建設,解決管理手段問題;抓工程建設,解決水資源總量不足和有效利用問題;抓宣傳解決全民節水意識問題;抓協調和考核,解決社會管理職能的問題等六方面的工作,已初步建成節水型社會的核心制度體系。同時研究制定了《綿陽市水價管理辦法》、《綿陽市用水定額標準》和《綿陽市企業污廢水排放定額標準》等一系列辦法、規定。其中《綿陽市用水定額管理實施意見》、《綿陽市用水定額管理辦法》、《綿陽市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已經市政府常務會通過成為法規性文件。

  目前,以定額管理為基礎的節水運行機制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以水價調節等經濟手段為重點的節水激勵機制穩步推進,以人水和諧為目標的水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總投資近3000 萬元的綿陽市水資源、防汛調度中心正在建設之中。農業節水示范區、工業節水、城市居民生活、服務業節水建設已完成投資 8250 萬元。節水型社會宣傳教育活動卓有成效,全民節水意識得到提高。水利部對我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我市試點工作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摸索出了成功的經驗,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三、各項水利改革穩步推進

  狠抓管理體制改革與運行機制創新。一是按照新《水法》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的規定,市、縣兩級建立了水務局,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二是按照水利資產轉變為水利資本的理念,為促進水利經濟增長,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指導建立了縣級仙海水利風景區,促進區域經濟與水利事業共同發展。三是組建了城區河道管理局,實現了包括綿陽城區河道在內的全市江河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四是從 2002 年開始實行水利專項資金縣級報帳制,切實保證了水利建設資金運行安全。五是增強服務意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將水政科前移至行政服務中心,把原來 90 多項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壓減為 31 項,實行“一站式”服務,連年被行政服務中心評為先進單位。六是完成了全市六個國有魚種(場)站的改制,新的運行機制給魚種(場)站注入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七是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全面開展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到目前為止,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已拍賣、租賃、承包小微型水利工程 4.1 萬處,其中小型水庫 490 處,共回收資金 0.86億元,其中已有 0.53 億元資金用于水利工程除險加固、灌區農毛渠配套和人員清退處理等

 工作。在管理體制改革中,已對中型水利工程和部分小(一)型工程管理單位的人員編制、運行經費測算和社會保障等問題進行大量工作和調研,目前已進入試點單位實施方案報批階段。

  第三章 水資源現狀及供需預測

  第一節 水資源現狀

  一、水資源量

  全市本地自產地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值為 117.12 億 m3。市境內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值為 25.3 億 m3,地下水可開采量約為 5.9 億 m3。市境外通過江、河、溪、溝引入境內的水資源量多年平均值為 27.35 億 m3。通過水利工程(主要是都江堰人民渠六、七期工程)從境外調入的人工客水資源量平均約為 1.23 億 m3。

  2004 年,綿陽市降水量分布總體相對去年變差有所減小,年總降水量 165.27 億 m3,地表水資源量(不包括天然客水和跨流域調水)為 95.63 億 m3,地下水資源量為 23.28 億 m3,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后,全市總水資源量為 95.66 億 m3,比去年減少 13.22 億 m3,全市入境水量 13.751 億 m3(其中跨流域調水 1.160 億 m3),出境水量 90.011 億 m3,水利工程蓄水變化量為 1。

 931 億 m3。

  二、水能資源蘊藏量

  市境內主要河流天然落差較大,特別是涪江上游河段及支流通口河、平通河、火溪河、梓江等河流中上游河段,由于地處山區,人口稀少,河谷狹窄,自然落差較大,有利于水電開發。據測算,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 288.59 萬千瓦,可開發水能 246.2 萬千瓦,目前實際開發量為 48.57 萬千瓦,在建電站裝機 67.1 萬千瓦。

  三、漁業水面資源

  全市漁業水面總面積 80.9 萬畝,可養(捕)面積近 60 萬畝,其中塘、庫、堰養殖面積 38萬畝,漁業開發總產潛力 25 萬噸。

  四、水質評價

  通過對涪江干流及涪江支流各監測斷面的水質資料分析,涪江干流水質經過沿途的自然凈化,總體評價水質較好,涪江支流除安昌河、芙蓉溪、梓江的水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外,其余各段水質狀況較好。

  全市境內地表水符合Ⅱ類水域功能的占 43.8%,主要適用于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符合Ⅲ類水域功能的占 25%,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漁業水域及游泳區;符合 IV 類水域功能的占 12.5%,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只符合 V 類或 V 類以上水域功能的占 18.8%,由于水質在不同程度上已受到污染,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通過對綿陽城區內五處地下水常觀井的水質資料分析,以點代面對城區內的水質狀況作出評價,其中符合 IV 類水域功能的占 40%,除適用于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外,適當處理后可作生活飲用水。只符合 V 類以上水域功能的占 60%,水質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污染,不宜飲用,其它用水可根據使用目的選用。

  綜合評價,市境內地表水涪江干流水質好于涪江各支流水質,基本能滿足地表水Ⅲ類水域功能,水質較好,個別支流水質不能滿足地表水Ⅲ類水域功能,水質狀況一般。而城區地下水水質狀況較差,只適用于 IV 類以上水域功能。市境內地下水多屬淺層地下水,水質好壞受地表污水濃度大小滲透的影響,所以要嚴禁過量開采,切斷污染途徑,防止地表污水的滲透,保護好地下水源。為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市政府重點整治了沿江兩岸的污染源,塔子壩污水處理廠的投產使用,以及一系列保護水源的文件出臺和實施,綿陽市境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狀況將會進一步趨好。

 五、水資源量分布特點及變化趨勢

  我市水資源量分布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涪江干流地區,約占 80%;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 6~9 月集中了全年水資源可利用量的 70%左右,且都以暴雨洪水的形式流走;年際變化大,連豐或連枯年份多次出現,并且 80 年代后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值有所減少;豐、枯水年出現的機會,各河系不同。綿陽市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是影響全市水資源可利用量,造成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根據綿陽市水資源量歷史資料分析,全市水資源量有以下變化特點:降水量逐漸減少導致水資源量逐漸減少;年際變化幅度變小;年內分配不均有縮小趨勢;地區分布不均有擴大趨勢。

  第二節 供水分析

  一、供水基礎設施

  到 2004 年底,綿陽市建成水利工程 73619 處,具有蓄引提水能力 19.7769 億 m3,設計灌溉面積 367.67 萬畝,有效灌溉面積 323.36 萬畝。

  1.水源工程

  截止到 2004 年,全市已建大、中、小型水庫合計為 803 座,小微水塘堰 60490 處,總庫容合計 9.48 億 m3,其中有大型水庫 1 座,即魯班水庫,中型水庫 9 座,即戰旗水庫、八一水庫、東方紅水庫、白水湖水庫、上游水庫、團結水庫、紅旗堰水庫、兩岔灘水庫和沉抗水庫,小(一)型水庫 81 處、小(二)型水庫 712 處,水源工程總供水能力 7.621 億 m3。

  目前在建的有武都水庫、燕兒河水庫和水牛家電站水庫,總庫容合計 7.58 億 m3。還規劃鐵龍堡、金峰等 7 座大、中型水庫,總庫容合計 7.48 億 m3。表 3.1 為綿陽市已建大中型水庫基本概況。

  2。引水渠道

  綿陽市已建成輸水渠道 12311km,其中 5m3/s 以上渠道 361 km,5m3/s 以下渠道 11950 km。全市已建設防滲渠道 2114.1km。

  武都引水工程是綿陽市最大的引水工程,主要由武都水庫、取水樞紐、總干渠及其配套的各級渠系、渠系電站、提灌站和囤蓄水庫組成。全灌區規劃灌溉渠道 120 余條,總長 2500 km。武引一期工程建設涪梓干渠,控制灌溉面積 127 萬畝,左岸進水閘設計流量 110m3/s,右岸的白魚埝進水閘設計流量 5 m3/s,供水能力 4.2 億 m3。工程于 1988 年復工,已于 2000年 5 月 18 日全線通水受益,2000 年底建成竣工。

  3.跨流域調水工程

  都江堰人民渠六期和七期兩個跨流域調水工程,是都江堰擴灌盆中丘陵區的大型引水工程,每年從岷江流域向涪江流域引水 1.23 億 m3。

  人民渠六期工程又名百里渠,始建于 1979 年,建成于 1981 年,控制灌溉面積 89.13 萬畝,其中我市安縣、涪城、三臺 51.89 萬畝,占 58.22%。綿陽市實際灌溉面積 33.8 萬畝,占綿陽市設計灌溉面積的 65.14%。

  表 3.1 綿陽市已建大中型水庫基本概況表

  水庫名稱 壩 型 壩高

  (m) 水 位(m) 庫 容(萬 m3) 備注

  校核洪

  水位 正常高

  水位 死水位 總庫容 正常

  庫容 死庫容

  已建水庫 魯班水庫 斜墻堆石 68 461.2 460 439 29400 27800 6800

  戰旗水庫 均質土壩 39.2 596.6 593.5 578.4 1281 1016 217

 八一水庫 均質土壩 22.5 571.0 572.5 562.35 1120 1020 100

  東方紅水庫 均質土壩 41.2 549.7 545.1 523.0 2120 1500 125

  白水湖水庫 均質土壩 24.4 663.0 661 646.5 1672 1340 62

  上游水庫 均質土壩 22.7 552.5 551 536.2 1134 947 29

  團結水庫 均質土壩 29 476.6 476.0 453.0 2219 2136 34

  紅旗堰水庫 砌石拱壩 14 418.5 412.0 399.0 3180 1015 0.24

  兩岔灘水庫 砌石單拱 46.6 436 435.7 423 2930 2850 637

  沉抗水庫 石渣壩 55 529 528.5 512.5 9820 7320 2500

  小計 54876 46944 10504

  人民渠七期工程始建于 1970 年,建成于 1989 年,控制灌溉面積 138.2 萬畝,其中綿陽市三臺 38.3 萬畝,占 27.71%,實際灌溉面積 17.9 萬畝,占設計灌溉面積的 46.7%。

  4.自來水廠

  全市共有縣、市級以上自來水廠 23 座。其中綿陽城區自來水廠 7 座,供水能力 18 萬噸/日(包括自備水源),自來水供水管線 300km。全部工程供水能力 2.099 億 m3。

  二、供水量

  2004 年,全市總供水量 17.469 億 m3,比上年增加 11.0%。其中蓄、引、提地表水源15.645 億 m3、地下水源 1.090 億 m3。其它水源供水 0.734 億 m3,供水量最多的是江油市為 5.048 億 m3,最小的是北川縣為 0.180 億 m3。2004 年全市各縣(市、區)實際供水量詳見表 3.2。

  從表 3.2 可見,綿陽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地表水利用為主,地表水源供水量占總供水量的 90%,主要依靠蓄水和引水,提水比重很小,不足地表水供水量的 2%。地下水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綿陽城區和各縣(市)的城區,主要供工業和生活用水。其他供水主要是污水處理回用與集雨工程供水,污水處理回用僅限于綿陽市區和江油城區。其次,用水量主要集中在中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三臺縣、江油市、涪城區、游仙區和鹽亭縣的總用水量達到了全市總用水量的 83%。其余地區水利工程建設相對滯后,供水能力較低,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表 3.2 2004 年綿陽市各縣(市、區)供水量表 單位:億立方米

  行政區域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 水源 地下 水源 其它 水源 總供 水量 生產 用水 生活 用水 生態 用水 總用 水量

  平武 0.183 0.061 0.039 0.283 0.226 0.046 0.011 0.283

  北川 0.067 0.094 0.019 0.180 0.130 0.042 0.008 0.180

  江油 4.666 0.248 0.134 5.048 4.788 0.240 0.020 5.048

  安縣 1.505 0.083 0.034 1.622 1.480 0.134 0.008 1.622

  涪城 1.747 0.241 0.077 2.065 1.846 0.210 0.009 2.065

  游仙 1.0508 0.110 0.149 1.767 1.624 0.132 0.011 1.767

  三臺 3.511 0.103 0.109 3.723 3.379 0.332 0.012 3.723

  梓潼 1.212 0.072 0.082 1.366 1.277 0.083 0.006 1.366

  鹽亭 1.246 0.078 0.091 1.415 1.289 0.121 0.005 1.415

  全市 15.645 1.090 0.734 17.469 16.039 1.340 0.090 17.469

  三、綜合評價

  綿陽市的降水量比較豐沛,但一些地區缺水現象仍較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受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影響,境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豐枯交替,甚至出現連豐連枯。年降水量最低為 577.2mm,最高為 1700.1mm。汛期(5~10 月)通常集中了全年降水的 80%以上,降水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鹽亭、梓潼、游仙、涪城、三臺、安縣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需

 水量大,但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市的 40%,而個別地區如梓潼的仁和、大新,鹽亭的黑坪、石牛多年平均降雨僅為 280~350mm。平武、北川、江油水資源總量占全市的60%,而平武就占了 30%。二是工程性缺水。綿陽市自 1985 年建市以來,城市規模擴大了近 5 倍,城市人口增長 3 倍,經濟增長 10 倍,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已建水利工程大多數設計標準偏低,建設質量不理想,輸配水渠系工程不配套,輸水損失達 60%,部分工程老化失修,造成地表水徑流不能充分攔蓄,旱區得不到水的現象。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局部地區缺水,整體用水效率低。具體表現在鹽亭、梓潼等地區缺水,農業灌溉方式粗放,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較高。二是局部地區水污染嚴重,并有蔓延趨勢。目前安昌河、芙蓉溪、梓江河流水體及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芙蓉溪現狀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河流納污能力。三是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由于過去毀林開荒、過度墾伐、陡坡種植,造成森林植被涵養水源、蓄水保土的功能弱化,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土壤退化,泥沙淤積,旱澇災害增加,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四是 水資源管理水平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目前全市水資源多部門管理,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水利工程沒有形成良性運行機制。水資源管理手段較為傳統,水資源信息獲取、水文測報、用水決策和調度指揮與綿陽科技城的發展不相適應。

  第三節 供需平衡預測

  一、需水預測

  根據人口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綿陽市水資源綜合規劃》中預測,到 2010 年,全市生活、生產及生態需水總量在不同保證率的情況下分別為:P=50%為 20.798 億 m3,其中生活需水 2.8 億 m3,生產需水 17.509 億 m3,生態需水 0.489 億 m3;P=75%為 24.792 億m3,其中生活需水 2.8 億 m3,生產需水 21.488 億 m3,生態需水 0.504 億 m3;P=95%為 29.424億 m3;其中生活需水 2.8 億 m3,生產需水 26.1 億 m3,生態需水 0.523 億 m3。

  從水資源需求預測來看,綿陽市水資源需求總量增長較快,主要是工業增長較快,需水量增幅大,農業需水絕對值大,并逐年增長,建筑業和第三產業需水增幅穩定。

  二、 供水預測

  根據《綿陽市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 年前建成武都引水二期工程和燕兒河水庫,建成水牛家電站,加大人民渠六、七期調水量,同時進行水庫的除險加固,在城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再生污水回用力度,在部分偏遠和工程供水困難的地區建設一部分集雨供水工程,到 2010 年,不同規劃水平年預測供水量分別為:P=50%為 19.7907 億 m3;P=75%為 21.9338億 m3;P=95%為 22.2278 億 m3。

  三、水量平衡分析

  根據需水量預測成果對各規劃水平年可供水量與可利用水資源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綿陽可用水資源量雖然大于社會經濟發展需水量,但由于沒有相應的供水工程作保證,需水量與供水量之間有較大缺口。在未來的 30 年里,綿陽市現有供水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綿陽市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的途徑主要有開源和節流,結合綿陽市的用水結構和工程布局,節流將是主要手段。

  不同水平年供需情況表 單位:億 m3;%

  P=50% P=75% P=95%

  需水量 供水量 缺水量 缺水率 需水量 供水量 缺水量 缺水率 需水量 供水量 缺水量 缺水率

  20.798 19.791 1.0073 4.8 24.7919 21.9338 2.8581 11.5 29.424 22.228 7.1962 24.5

  根據我市可供水量與需求量的矛盾,《綿陽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提出了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的對策措施。

 1、保證城市生活和重點行業用水,嚴格實行控制性供水:供水的優先順序為:一是生活、菜田和副食品生產;二是重點工業用水;三是一般工業用水及河道環境用水;四是農業用水。在枯水年份要削減農作物灌溉用水,特枯或連續枯水年份除保證城市生活、菜田和副食品生產用水外,其他用水都要壓縮。城郊農村要利用一切蓄水工程,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采取各種應急自救措施。

  2、加快涪江上游的生態建設和水污染治理,將武都水庫作為備用水源:武都水庫作為綿陽城市規劃區上游,涪江干流上的一座大型水庫,具備年調節能力,灌溉面積達 205 萬畝,將向綿陽的江油、游仙、梓潼、三臺、鹽亭、遂寧的射洪、廣元的劍閣等縣供水;遇特枯水年時,可保證涪江綿陽城區河段最枯流量達 50m3/s 的水量供給。按規劃在治理供水水源地水污染的同時,對上游地區,特別是江油市及周邊的水污染進行治理,使涪江的來水水質2010 年將力爭達Ⅱ類標準。因此,在應急情況下調用武都水庫水量轉供綿陽市生活用水,以提高城市應急供水的保證率。

  3、加快燕兒河水庫的建設,將該水庫和沉抗水庫作為城區備用水源:燕兒河水庫建成后,在豐水年和平水年份,該水庫和沉抗水庫聯合調度保留 1.2 億 m3 蓄水量(不含死水位以下的蓄水量)。遇特枯和連續枯水年,每年可動用 0.9 億 m3 的預留水量,用于城市供水。

  第四章 “十一五”的指導思想、原則及目標任務

  第一節 指導思想及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和節約用水的方針,統籌兼顧,標本兼治,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舉,通過對水資源的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優化配置、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和科學管理,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編制依據

  1、《四川省綿陽市水利“十五”計劃及 2015 年遠景目標規劃》

  2、《綿陽市水資源綜合規劃》

  3、《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4、《綿陽統計年鑒(200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

  三、基本原則

  1.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原則。水資源開發利用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規模、水平和速度相適應,并適當超前。經濟社會的發展要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城市發展、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生態環境建設都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

  2.堅持全面規劃和統籌兼顧的原則。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舉。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與農村、流域與區域、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近期與遠期等各方面的關系。

  3.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統籌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合理配置全市地表水與地下水、常規水源與非常規水源等多種水源,對供需水量進行科學預測和合理安排。在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強化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以提高用水效率為核心,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積極防治水污染,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4.堅持依法治水的原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形成完善的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依法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治理和管理的有關政策,利用法律手

 段和經濟手段,調節水事活動,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

  5.堅持科學治水的原則。

 廣泛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努力提高規劃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技術方法和規劃思想,科學配置水資源,有效改善水環境,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管理水資源和水環境,使科學技術成為實現現代化水利的重要支撐。

  6.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根據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條件,確定適合本地實際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同時,要充分考慮需水的增長及國家和地方財力狀況,界定各類用水的優先次序,確定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治理的重點

  第二節 目標及任務

  “十一五”期間,全市水利、水電、防洪、水保、節水、水產等六大項目,完成總投資60 億元以上。到 2010 年固定資產達到 150 億元以上,水利經濟總產值達到 20 億元,稅利 2億元。蓄、引、提水能力達到 25 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 5 萬畝,新增節水灌面 35 萬畝,使我市有效灌面達到 328.4 萬畝,節水灌面達 170.6 萬畝。新增水電裝機 72.1 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 32 億千瓦時,使全市地方電力裝機達到 121 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 46 億千瓦時。新建堤防總長 64.88 公里,整治堤防總長 12.5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950 平方公里。水產品年產量達到 12 萬噸,漁業總產值達 18 億元以上。全面完成節水型社會試點工作。涪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基本保持在 20%的范圍內。

  第五章 工程措施

  第一節 水利建設項目總體布局

  “十一五”期間,水利、水電、防洪、水保、水產、節水型社會建設等六大項目,計劃完成投資 60 億元以上。共分以下十個方面:

  一、安全飲水工程:解決 65 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計劃投資 2.15 億元,其中:中央投資 1.29 億元,地方投資 0.29 億元。啟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2006 年完成城鎮飲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

  二、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繼續武引一期工程灌區、人民渠灌區和中型水利工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總投資 7.11 億元,爭取國家補助 4.74 億元。“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 4.79 億元。

  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建成武都水庫和燕兒河水庫;爭取開工燕兒河水庫灌區工程和張家溝水庫;完成祠堂灣水庫的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間計劃完成總投資 10.83 億元。

  四、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計劃完成 2 座病險中型水庫和 8 座小(一)型病險水庫的整治任務。總投資 0.51 億元,爭取國家投資 0.341 億元。

  五、地方電力工程:新增水電裝機 72.1 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 32 億千瓦時。只計入中型和重點小型水電站,則“十一五”期間續建電站 5 座,新建 5 座,加快前期工作的 7 座,建成電站總裝機 67.1 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 30 億千瓦時,計劃完成投資 41.68 億元。

  六、防汛及水環境治理:完成綿陽城區二期堤防、“三閘、兩引”工程及縣級城市堤防建設,加快病險防洪工程整治工作,新建堤防總長 64.88 公里,整治工程總長 12.5 公里,完成投資 5.74 億元。

  七、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950 平方公里,完成投資 2.3 億元。

  八、節水型社會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包括綿陽市水資源調度中心、綿陽市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綿陽市灌區用水自動化計量(示范)系統和引水渠堰口門改造工程等項目,完成總投資 1.03 億元。

  九、小型水利建設:治理旱山村 78 個;加快萬畝以下渠道配套及小型灌區改造,改善小型灌區的輸水條件,五年計劃完成渠道防滲 1040 公里。完成總投資 0.81 億元,

  十、水產:“十一五”期間,全市水產業投入 1.02 億元,總產量達到 12 萬噸,漁業經濟

 總值達到 18 億元以上,水產品產量、產值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水產業在大農業的比重達到 8%,每年為農民人均增收 30 元。

  第二節 主要工程項目實施計劃

  一、安全飲水工程

  (一)農村安全飲水程

  據普查,全市有 175 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安全問題,主要為氟化物超標、血吸蟲疫區飲水不安全、苦咸水及其他飲用水水質問題。

  解決人飲安全問題堅持“先重后輕”的原則,首先解決氟化物超標。

 “十一五”期間解決65 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自來水受益鄉鎮達 80%。計劃打井 19115 處;建成泵站和自流工程 611 處,其中鄉鎮供水工程 150 處。計劃投資 2.1506 億元,其中:中央投資 1.29億元,地方投資 0.29 億元,群眾自籌 0.57 億元。年度計劃詳見附表。

  (二)、城市飲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項目

  按水利部和省水利廳要求,2006年完成我市14個城鎮飲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的編制,作好相關的前期工作,爭取報批立項。啟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

  二、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

  (一)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

  1、武引一期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根據武都引水灌區規劃,整個灌區規模為228.51 萬畝,現已形成了 126.98 萬畝,尚有鹽亭縣巨龍等 4 條斗渠未完成建設,且斗渠以下的農毛渠渠系未建成,致使武都引水灌區不能完全發揮效益。

  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完成武引一期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計劃投資 2.8648 億元,爭取國家補助 1.91 億元,自籌 0.9548 億元。

  2、人民渠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水利部批復同意的《四川省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第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中,我市人民渠灌區規劃有擴改建、續建配套、田間節水灌溉和信息管理系統等工程。根據“八五”以來的投資安排情況,計劃“十一五”期間投資 0.3 億元,爭取國家補助 0.2 億元,自籌 0.1 億元。

  (二)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型水利工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主要任務是新建配套干渠39 公里,干渠防滲整治 150 公里;新建配套支渠 170 公里,支渠防滲整治 640 公里。計劃投資 1.624 億元,爭取國家補助 1.08 億元,自籌 0.544 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和各區市縣的項目情況詳見附表。

  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

  (一)武都引水二期工程

  1、武都水庫

  (1)概況:

  武都水庫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以北約 3km 的涪江干流摸銀洞河段,是涪江流域規劃確定的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和發電等綜合利用效益的水利工程,是四川省“西水東調”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大型水利項目。工程建成后可將綿陽市的防洪標準由現狀 50 年提高到100 年一遇,保護農田 21.67 萬畝,增加下游梯級枯水期電量 1.03 億千瓦時,達到綿陽河段最少生態環境用水不少于 50 m3/s 的要求。武都水庫每年銷售收入 1.85 億元(包括發電和供水),年利潤 7686 萬元,向國家上交稅金 2788 萬元,并為防洪等公益部門提供無償服務,其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該工程等級為 Ι 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的級別除壩后式電站廠房為 3 級外,其余均為 1 級。地震設防烈度為Ⅷ度。工程攔河壩設計洪水標準為 500 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 2000 年一

 遇。發電廠房設計洪水標準為 100 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 200 年一遇。經國家發改委核定該工程總投資 19.7822 億元,總工期為 65 個月。

  武都水庫大壩為碾壓砼重力壩,最大壩高 119.14 米,壩頂高程 660.14 米,建基面高程541.00 米,壩頂長度 727.00 米;壩身泄洪表孔 2 孔,孔口尺寸為 12×17m2(寬×高),泄洪底孔 3 孔,孔口尺寸 6×8.5 m2(寬×高),水庫設計洪水位 656.96m,校核洪水位 659.63m,正常蓄水位為 658.00m,死水位 624.00m,總庫容 5.72 億 m3,正常庫容 5.52 億 m3,死庫容 1.98億 m3,灌溉面積 228 萬畝。水庫淹沒耕地 7187 畝,淹沒搬遷人口 6448 人。壩后式電站廠房布置于左岸,電站裝機容量為 3×50MW,年發電量 6.11 億千瓦時,其中枯期電量 1.64 億千瓦時。

  工程主體工程量土石方開挖 166 萬 m3,土石方回填 59.4 萬 m3,鋼筋 1.23 萬 t,砼 187.92萬 m3,灌漿 28 萬 m,耗材水泥 33.3 萬 t,炸藥 619t。

  現已完成場地平整,左、右岸高、低位施工道路,施工供電線路,完建 35 千伏施工供電變電站,工程區占地及一期移民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了導流隧洞工程(含洞內永久帷幕灌漿)和項目部臨時管理房屋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工程招標工作。完建了左右壩肩開挖和大壩基坑的建接面之前的開挖和上、下游砼面板土石過水圍堰工程(含上游圍堰的左、右岸帷幕灌漿)。完成大壩基礎開挖、檢測、處理、驗收、河床砼澆筑至 545m 高程和左右岸基礎砼封閉,完成左、右岸灌漿平洞工程的開挖和襯砌工作。到 2005 年底累計完成投資 4.75億元。

  (2)“十一五”期間規劃完成工程任務

  2006 年進行大壩全面澆筑、發電廠房施工、平武移民,全面進行基礎處理包括壩基帷幕固結灌漿,左、右岸帷幕灌漿工程、左右岸溶洞處理工程、左右岸排水洞工程。

  2007 年完成大壩、廠房土建施工,基礎灌漿施工,開始金屬結構和主機安裝,基本完成二期移民工作。

  2008 年完成電站主機及輔助設備安裝,大壩金屬結構安裝,電站機組發電。完成庫區清理。其它輔助工程拆除。

  2009 年完成工程掃尾及驗收工作。水庫開發性經營。

  “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 7.9922 億元(不包括電站工程)。

  2、灌區工程

  根據 2005 年 10 月四川省水利水電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按新規定編制的《武都引水二期灌區工程項目建議書》,武引二期灌區工程灌溉面積 101.53 萬畝,估算總投資為 31.1102 億元(不含田間工程)。計劃爭取國家補助 18 億元,地方財政和業主自籌 13.1102 億元。

  武都水庫直灌區:直灌區位于涪江兩岸,分為左右兩個灌區。左岸片區引提結合,北起龍門山山麓,東以梓潼江為界,南部與西部緊鄰涪梓灌區,灌溉江油市永勝、東安、重華、厚壩和二郎廟等鎮鄉耕地 12.45 萬畝;右岸片區自流灌溉,西北部與龍門山山腳相接,東部以涪江為界,南部以白玉咀灌區相鄰,灌溉武都、大康、讓水、太平鎮鄉農田 2.5 萬畝。直灌區總控灌面積 14.95 萬畝。

  西梓灌區:西梓干渠從總干渠末端接水,途經涪梓灌區后,穿過梓潼江即進入西梓灌區。設計控灌梓潼縣、鹽亭縣、劍閣縣、南部縣、射洪縣 86.58 萬畝農田。鹽亭縣規劃修建一座中型水庫---金峰水庫,該水庫僅淹沒耕地 1756 畝,移民搬遷約 1727 人,集雨面積 8.38km2,最大壩高 88.5m,水庫總庫容 0.968 億 m3,有效庫容 0.708 億 m3,灌溉面積 46.85 萬畝。

  武引二期灌區工程“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 2 億,完成前期工作,2010 年爭取西梓干渠第一流量段重點建筑物開工。

  (二)燕兒河水庫

  燕兒河水庫位于涪城區吳家鎮境內,是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中的一座中

 型囤蓄水庫,省控重點項目,是我市骨干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將新增和改善灌面7.5 萬畝,滿足灌區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并與沉抗水庫共同形成綿陽市東、西兩個水利旅游風景區,對優化城市水環境、提高綿陽城市品位將發揮重要作用。

  燕兒河水庫大壩為土石壩大壩,最大壩高 49.5 米,總庫容 2070 萬立方米。灌區工程包括左、右干渠和揚石支渠。左、右干渠分別位于左右壩肩,揚石支渠為右干渠的下一級渠道,其長度分別為:11700 米、11520 米、6925 米,共長 30145 米...

推薦訪問: 綿陽市 發展規劃 水利

【綿陽市水利發展規劃】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