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 精選多篇) )
第二篇:關于鄉鎮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調研報告
關于鄉鎮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調研報告
鎮位于縣東北部,面積 363 平方公里,轄 45 個行政村,4.3 萬人口,耕地 16 萬畝,海岸線 11.8 公里。同大多數濱海地區一樣,土地鹽堿化程度較高,農業產業模式單一。以來,鎮黨委、政府緊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機遇,高點規劃,科學引導,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走出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構建畜牧、水產、特色種植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在鹽堿地上開啟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破冰之旅。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勢在必行
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目前基本形成了“南蒜、北棉、中冬棗、東水產、畜牧林業覆蓋全鎮”的產業格局。但是,小麥、玉米、棉花等傳統農作物種植面積卻占全部耕地面積的 75%,高效生態種植作物面積只占全部耕地面積的 20%。民風淳樸、干勁十足的人民經歷了解決吃飯問題的傳統農業階段,初步進入了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的生態農業階段。在農業發展中重視生態、關注生態、
保護生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順應現代農業發展潮流,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根本取向。的土地資源廣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可生產效益仍然不高,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問題始終束縛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想實現農業跨越發展、農民大幅增收,在黃三角開發建設中勇立潮頭,必須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經濟。
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找準定位,把好方向。鎮按照“點亮星火,遂成燎原”的工作思路,先后組織到壽光、沂南、蒼山、肥城等先進地區參觀學習 1200 人次,舉辦特色農業培訓班 14 期,在先進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面前,群眾的思想觸動很大,認識發生逐步轉變。讓高效生態融入到生產管理者頭腦中去。生產管理者是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指揮員、組織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將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納入“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培養了 76 名能組織、會管理的農業管理和技術人員,造就了 1000 余名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了他們為民服務、帶民致富的本領,促使現代農業技術向生產第一線集結,解決在現代農業轉型時期凸顯出來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讓生態高效融入到農業的生產過程環節中去。積極利用氣候適中,土地資源廣闊,病蟲害少等發展綠色生態農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農業的各個環節融入生態的理念和要素,嚴格按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質
量標準體系,推行標準化生產檢驗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管,把好農產品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的管理關。讓高效生態融入到生產經營運作中去,按照生態化的要求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營銷,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態文章,提升農產品的生態附加值。近年來創立的田豐西瓜、黃河口冬棗、老家果蔬、雪絨花奶業、賽夷海產品等綠色有機、安全健康的生態農產品品牌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實現了生態農業和經濟發展“雙贏”。
培育高競爭力的農業合作平臺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的重要載體,是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有效形式。它能提高組織化水平,節約交易費用、降低生產成本、規避市場風險、增加獲利機會。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民,就是扶持農業。目前,該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32 個,涉及特色種植、畜牧、水產業的養殖、加工、銷售等各類領域,帶動農戶 1500 戶,占全鎮總戶數的 13%。
記者來到李滄村菠菜大棚,采訪了大棚種植戶李光水,“村合作社聯系壽光那邊統一給俺們配了種,還辦了培訓班教俺們怎么種大棚,等收獲的時候再一起來收,俺們這全是訂單種植,啥都不用愁。今年俺種了兩個棚,估計一畝菠菜能產多公斤,一個棚就
能掙 1 萬多呢”。
當記者問到現在種大棚的感受時,他高興地告訴記者“俺今年60 多了都沒在家歇著,種大棚心里可有勁了。一年基本不住下種三季,柿子、老黃瓜、菠菜效益都不錯,種大棚比種棉花好多了,用不著下大力氣,每天過來看看就行。俺們村最多的能種10 個棚,人手用不過來,都雇人了,合作社給俺們帶來了實惠,感謝政府,感謝領導。”
鎮建立了初步的市場、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針對部分合作社運作不規范,與市場、企業連接不緊密,缺乏資金、技術支撐等問題。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辦社、依章辦事、規范發展。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運行機制,幫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健全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制度,保障成員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幫助合作社落實財務會計制度,建立健全盈余分配制度。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建立統一的生產操作規程,規范使用農業投入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進品牌化經營,提高合作社產品信譽度,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加強合作社人才培訓,將農民專業
第三篇:關于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關于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在陪同領導下鄉調研時,我結合歷年來組織鄉村風情桃花會的體會,聯系當前全國各地迅猛發展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熱,對××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現狀、潛力 、優勢、發展方向以及政府應采取的引導、扶持措施作了調查,連同粗淺的思考,一并報告如下:
一
、國內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與××區的現狀
旅游作為一項產業,在我國興起雖然只有 20 多年的時間,但特點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旅游熱點已經從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剎回歸自然。隨著五一節由大長假變為小長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的設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選。原因就是住煩了高樓大廈,想體驗一下土窯洞的感覺,吃膩了生猛海鮮,想吃土飯土菜換口味。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每年有 1000 萬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參加農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農家飯,住農家炕,采摘新鮮瓜果,體驗農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雙休日每天有 20 萬人在
郊區度過。陜西省合川縣利用文秘雜燴網灘上的一塊濕地開發的合川濕地旅游區,則成了西安市民雙休日的旅游熱點,成為陜西省的旅游緊點、收入大戶。運城市夏縣利用一個小型水庫開發的泗交漂流項目,每天都有幾千游客。就連曲沃海頭村的全魚宴和洪洞縣的農家燉土雞,也吸引了臨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顧,不預定還吃不上。
相比之下,××區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卻起步晚、發展慢,除賀家莊鄉與臨汾鐵旅舉辦的鄉村風情桃花會外,其余都是些星星點點的,雖然屬于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范疇卻形不成產業的“個體戶”,政府有關部門也未列入工作議程,農業部門認為是旅游部門的職能,旅游部門認為是農業部門的職能。因此,××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目前仍處于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與全國、全省及至周邊市縣相比差距極大。
二、××區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區作為臨汾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晉南中心城市,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條件和基礎。
1、客源充足。××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最大的優勢就是臨汾
市人多。臨汾市區有常住人口 50 萬,流動人口 20 萬以上,按每年 50 萬人,每人兩次計算,每年可有 100 萬人次到郊區旅游,他們要在吃、行、玩、購等方面消費,按每人消費 100 元計算,可為農村增加 1 個億的收入,這樣計算,并不是空穴來風,以賀家莊桃花會為例,2014 第六屆桃花會因為免除了門票,半個月就有 10 萬以上游客,李家莊村民在餐飲、農產品銷售、存車等方面毛收入達 50 萬元(由于接待條件有限,僅有 10%左右的游客可在桃花會就餐)。
2、資源豐富。臨汾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的母親河穿境而過,汾河兩岸的灘涂、濕地、溪流、泉水、山嶺、森林以及古遺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我們可以開發的資源,加之近年來發展現代農業的成果,如土門的千畝紅堤、喬李的萬畝辣椒、吳村的萬畝林網、金殿的千畝蓮菜、臥虎山萬畝荒山綠化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3、條件較好。經過多年建設,我區廣大農村交通、供電、供水、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態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綠化、灘涂綠化、通道綠化、村莊院落綠化的成果都為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創造了良好條件。
具備了客源充足、資源豐富、條件較好的優勢,只要充分利用、
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一定會盡快起步,并且由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成為農業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關于發展××區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建議
(一)發展思路
我根據對全區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粗淺認識,初步提出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是:以打造堯文化旅游觀光農業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田園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跡和人文文化為主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重點發展并形成“農業觀光游”、“休閑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態游”四種模式,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旅游精品、擴大對外營銷,使××旅游觀光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通過 3-5 年努力,實現“十、百、千、萬、億”的旅游觀光農業新格局。
“十”,即:打造 10 個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區:
1、臥虎山綠色農業觀光區。以開發臥虎山旅游景點為基礎,以臥虎山無公害紅棗等農產品、李家莊九九鮮桃園和賀家莊雙孢菇為重點,重點開發稍子面、雙孢菇餐飲和窯洞賓館,建成集旅游、
休閑、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綠色農(請你支持 wWw.HAoworD.cOM)業觀光區。
2、大陽山水田園休閑區。依托澇河水庫、堯陵景區和大陽地處黃土高原的自然優勢,以農家小院、果品采摘、澇河水上項目為核心,建成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山水田園休閑區。
3、賈得鄉大蘇休閑度假區。以賈得鄉大蘇丘陵山區為中心,依托山坡山溝自然條件
,重點開發休閑度假。
4、堯廟汾河生態旅游區。依托萬畝農業開發項目和草原項目,重點開發垂釣、草原項目、采摘等,建設集休閑、娛樂等水上和草原風情旅游區。
5、吳村綠色家園休閑區。以紅旗路沿線為中心,依托萬畝農田林網,重點開發林下經濟、特色餐飲、休閑、垂釣。
6、金殿水鄉旅游觀光區。以金殿鎮龍祠泉源為中心
,重點開發垂釣、登山、水鄉風情(水磨)、特色餐飲(韭芽)、
荷塘稻田北方江南景色。
7、土門黃土風情觀光區。以錦繡苗園為依托,發展登山、打獵、休閑及特色餐飲,展示黃土高原葡萄、花木、田園生活,建設黃土風情觀光區。
8、一平垣臥虎山觀光區。依托一平垣臥虎山景區開發,大力發展山區核桃、柿子產業,形成錦繡臥虎山花果山式旅游觀光區。
9、以喬李民航空港區為中心,重點開發澇河濕地。
10、西部山區農業觀光游覽區。建設魏村老爺頂千畝核桃園,萬畝圣桃、土門葡萄基地,形成以牛王廟為中心的西部山區農業觀光旅游區。
“百”,即:建設 100 個農業生態觀光村。
“千”,即:興辦 1000 個與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相關的餐飲、游樂和服務經營戶。
“萬”,即:全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產業安排 1 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
“億”,即:每年全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收入要達到 1 億元以上。
(二)工作重點
1、加強組織協調。加快觀光旅游農業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議政府成立觀光旅游農業發展領導組,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密切配合,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農林局,掛牌為農林局農業旅游辦,協調全區農業旅游工作。同時引導組建區級觀光旅游農業協會,組織實施全區農業旅游開發工作。
2、建立資金機制。當前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僅靠單一企業,難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設中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加大投融資力度,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要政府投入、企業投入、群眾投入相結合,激發企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決農業旅游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
3、完善配套設施。旅游觀光農業是農業生產、農事活動、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要搞好基礎性配套工作,為農業旅游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要加快各景點綠化、衛生等配套設施建設,給游客創造方便、快
捷、舒適的旅游條件。
4、開發旅游產品。產品是旅游業的基礎,特色是旅游業的生命。結合觀光旅游積極開發特色農副產品、民間小手工制品、民間風味小吃。起步階段要把開發特色餐飲作為重點,除傳統的稍子面、羊湯外,要開發現宰現做的雞、甲魚、澇河魚等。要依托當地民風民俗,聘請能工巧匠制作銷售有鄉土氣息的紀念品,如剪紙、粗布紡織、手工鞋墊、草竹編織、綠色農產品等,達到既可為旅游者提供參觀制作全程技藝的景點,又可購買旅游紀念品,增加經濟效益,形成資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傳營銷。宣傳開發是打造旅游品牌的關鍵。要善于包裝。要建立“政企聯手、部門聯合、上下聯動”的宣傳促銷機制,綜合利用多種渠道,繼續辦好鄉村風情桃花會,還要根據發展情況舉辦荷花會等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我區的觀光旅游農業,擴大我區觀光農業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為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提供保障
××區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區委、區政府已經把它列為全區加快發展的優勢產業,我認為,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還應該與以下工作有機結合:
1、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要讓城里人到了農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在確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時,要把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優勢的村作為重點。
2、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與農業調產工作相結合。在農業調產工作中,要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的需要,有意識的將相同的作物連片規模發展,形成壯觀的場面,如千畝辣椒、千畝油菜、千畝荷塘、萬畝葵花、十里桃花,甚至更大規模。
3、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相結合。凡是區里規劃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重點村,交通、供電、水利、衛生、環保、林業等部門都應該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
4、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為了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樓房,而要營建富有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的農家小院,透發一種依山傍水、雞鳴狗叫、炊煙裊裊的詩情畫意,尤其在綠化上,要克服除了楊樹就是松柏的單一樹種結構,做到喬灌結合、速生林與景觀樹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要保護名
宅名院、名木古樹,建設農耕博物館,讓年青人更多的了解傳統農業、農具和農民生活方式。
6、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為主,又要吸引外來投資,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里人、外地人來創業開發。
7、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既可以促進農業調產、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各級各部門要積極支持、強化服務、加強指導,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礙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發展。
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規劃,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見成效,十年以后,××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在為城里人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也為農業調產、農民增收創造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四篇:關于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關于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在陪同領導下鄉調研時,我結合歷年來組織老君山景區旅游規劃的體會,聯系當前全國各地迅猛發展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熱,對老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現狀、潛力 、優勢、發展方向以及政府應采取的引導、扶持措施作了調查,連同粗淺的思考,一并報告如下:
一、國內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老君山景區的現狀
旅游作為一項產業,在我國興起雖然只有 20 多年的時間,但特點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旅游熱點已經從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剎回歸自然。隨著五一節由大長假變為小長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的設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選。原因就是住煩了高樓大廈,想體驗一下土窯洞的感覺,吃膩了生猛海鮮,想吃土飯土菜換口味。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每年有 1000 萬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參加農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農家飯,住農家炕,采摘新鮮瓜果,體驗農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雙休日每天有 20 萬人在郊區度過。陜西省合川縣利用文秘雜燴網灘上的一塊濕地開發的合川濕地旅游區,則成了西安市民雙休日的旅游熱點,成為陜西省的旅游緊點、收入大戶。運城市夏縣利用一個小型水庫開發的泗交漂流項目,每天都有幾千游客。就連曲沃海頭村的全魚宴和
洪洞縣的農家燉土雞,也吸引了臨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顧,不預定還吃不上。相比之下,老君山景區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卻起步晚、發展慢,都是些星星點點的,雖然屬于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范疇卻形不成產業的“個體戶”,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目前仍處于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與全國、全省及至周邊市縣相比差距極大。
二、老君山景區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老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條件和基礎。
1、資源豐富。老君山景區作為著名的道教圣地,國家級 4a 景區之一,溪流、泉水、山嶺、森林以及古遺址,都是我們可以開發的資源,加之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旅游業,眾多的農家賓館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2、條件較好。經過多年建設,老君山景區廣大農村交通、供電、供水、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態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條件明顯改觀、農家賓館建設方興未艾,荒山綠化、灘涂綠化、通道綠化、村莊院落綠化的成果都為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創造了良好條件。
具備了客源充足、資源豐富、條件較好的優勢,只要充分利用、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一定會盡快起步,并且由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成為農業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關于發展老君山景區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建議
(一)發展思路
我根據對全區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粗淺認識,初步提出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是:以打造堯文化旅游觀光農業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田園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跡和人文文化為主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重點發展并形成“農業觀光游”、“休閑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態游”四種模式,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旅游精品、擴大對外營銷,使老君山景區旅游觀光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工作重點
1、加強組織協調。加快觀光旅游農業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議政府成立觀光旅游農業發展領導
組,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密切配合,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老君山景區,掛牌為老君山景
區農業旅游辦,協調全區農業旅游工作。同時引導組建縣級觀光旅游農業協會,組織實施全區農業旅游開發工作。
2、建立資金機制。當前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僅靠單一企業,難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設中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加大投融資力度,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要政府投入、企業投入、群眾投入相結合,激發企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決農業旅游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
3、完善配套設施。旅游觀光農業是農業生產、農事活動、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要搞好基礎性配套工作,為農業旅游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要加快各景點綠化、衛生等配套設施建設,給游客創造方便、快捷、舒適的旅游條件。
4、開發旅游產品。產品是旅游業的基礎,特色是旅游業的生命。結合觀光旅游積極開發特色農副產品、民間小手工制品、民間風味小吃。起步階段要把開發特色餐飲作為重點,除傳統的燴面、
羊湯外,要開發現宰現做的雞、甲魚、澇河魚等。要依托當地民風民俗,聘請能工巧匠制作銷售有鄉土氣息的紀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編織、綠色農產品等,達到既可為旅游者提供參觀制作全程技藝的景點,又可購買旅游紀念品,增加經濟效益,形成資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傳營銷。宣傳開發是打造旅游品牌的關鍵。要善于包裝。要建立“政企聯手、部門聯合、上下聯動”的宣傳促銷機制,綜合利用多種渠道,繼續辦好鄉村風情桃花會,還要根據發展情況舉辦荷花會等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我區的觀光旅游農業,擴大我區觀光農業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為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區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區委、區政府已經把它列為全區加快發展的優勢產業,我認為,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還應該與以下工作有機結合:
1、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要讓城里人到了農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在確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時,要把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優勢的村作為重點。
2、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與農業調產工作相結合。在農業調產工作中,要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的需要,有意識的將相同的作物連片規模發展,形成壯觀的場面,如千畝辣椒、十里桃花,萬畝牡丹、千畝魚塘,甚至更大規模。
3、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相結合。凡是區里規劃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重點村,交通、供電、水利、衛生、環保、林業等部門都應該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
4、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為了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樓房,而要營建富有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的農家小院,透發一種依山傍水、雞鳴狗叫、炊煙裊裊的詩情畫意,尤其在綠化上,要克服除了楊樹就是松柏的單一樹種結構,做到喬灌結合、速生林與景觀樹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要保護名宅名院、名木古樹,建設農耕博物館,讓年青人更多的了解傳統農業、農具和農民生活方式。
6、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為主,又要吸引外來投資,制定優惠
政策,鼓勵城里人、外地人來創業開發。
7、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既可以促進農業調產、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各級各部門要積極支持、強化服務、加強指導,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礙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的發展。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規劃,
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見成效,十年以后,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在為城里人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也為農業調產、農民增收創造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五篇:黨武鄉擺貢村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黨武鄉擺貢村生態旅游調研報告
擺貢村,地處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花溪黨武鄉的西南部,距黨武鄉鎮府只有三公里,距花溪中心區只有九公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屬于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適宜生態農業旅游開發。
境內交通便利,有磊花、黨冒、黨翁、大洋公路經過,連通 210、312 國道,光纜通訊網絡已全面開通
使用,并有移動通訊站六座,18 個行政村全部實現“四通”。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儲水 4760 萬立方的松柏山水庫,水質優良、無污染。黨武辣椒、紫皮大蒜享譽省內外。
2014 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為 7758 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14 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 4785 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 95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1625 萬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 191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971.60 元,增長 6%。
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松柏山水庫優良水質的哺育,形成了黨武辣椒獨特的品質,它以肉質肥厚、色澤紅亮、香味濃郁、辣味適中,含多種豐富營養元素而成為人們喜愛的佐餐佳品享譽國內外,年產量在 300 萬斤以上,精加工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黨武鄉因而被譽為“貴州辣椒之鄉”。
擺貢村共 有 78 戶居民,除了一戶是苗族(五保戶)外,其余均為漢族。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是初中以下。目前,全村有12 戶居民有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愿景。現有從事農家樂經營的居民有五戶,只占全村人口的十六分之一,且這五戶是經濟情況
比較好的農戶,并加入了花溪旅游協會,可以得到相應的扶持。
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養殖、蔬菜糧食種植和外出務工(主要是在近邊的城鎮)。蔬菜種植以豇豆、黃瓜、辣椒、油菜為主,其中豇豆、黃瓜、辣椒于老干媽等知名企業簽訂了收購合同,并制定了保底價以確保農民利益,油菜種植(有 6 名打農藥的專職人員)主要是為了舉辦油菜花觀光旅游節。人均年收入達到了 5000元。
從前的擺貢,農民基本滿足于原始的農耕生活,民居大多采用木結構和石板鑲嵌建成,寨子里全是爛泥路,用當地老鄉的話說是,你去鄉里趕集,別人一看你鞋上的泥就知道你是擺貢村的。2014年3月,擺貢村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經過5個月的改造后,擺貢已成為危房改造的示范點,改造危房為統一的灰白墻石板民居、美化庭院、修荷花池魚塘、種植四季蔬菜瓜果、發展農家樂、修繕文化小廣場等。
2014 年 8 月 22 日,氣候組織發起人、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與中國電影明星,“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來到擺貢參觀并啟動了貴州首個“太陽能 led 照明千村計劃”生態低碳經濟發展,擺
貢成為這個計劃的第一個示范村莊。這對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又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擺貢村特設了發展理事會,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寨規民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紅白喜事宴請制度等等。村里建有圖書屋及多媒體室,以便居民增長豐富文化知識,了解最新農業產業信息。
政府對當地農戶開展有舞龍及廚師培訓(參加培訓者均有十元補貼),此外
政府對于種植有種子及肥料補貼,對于勞動力素質,還有各種各樣的培訓,對于庭院綠化、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均有相應補貼。
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什么公廁、垃圾箱幾乎是看不到的,可供游覽的人造特色景點也很少。當地的農家樂可提供的就僅僅只是打牌、打麻將、吃飯。菜色單一,味道平凡,沒有特色的當地小吃,甚至有些是從外面買來的。還有服務人員態度不夠誠懇
熱情,對你不聞不問,自己做自己的事。
作為游客,來到擺貢,你會覺得很盲目,不知道有什么可做,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似乎就是去當地的農家樂打牌、吃飯,覺得很單調,不但錢浪費,還浪費時間。游客完全是被動的,沒有任何主動性,也沒有可以用來和當地的鄉土氣息相互動的媒介。大部分農家樂好像自己在過初一一樣,沒有一絲新意,甚至還不如其他已有的其他地方的農家樂。我們應該發展自己特有的農家樂,把民族風情和社會文化結合起來,要有創新,要有吸引游客的地方。
借著建設新農村的東風,布萊爾、李連杰等的到訪以及媒體的宣傳。擺貢出名了,成了示范村。或是好奇為探個究竟,或是為取經慕名而來。便有了眼下的旅游形式虛假繁榮。村民說:“你們又是來參觀采訪的嗎?”農家樂的位置預定出現了困難。在這種紅火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問一下,這樣的景象會持續多久,或是還會繼續上揚嗎?
以目前的旅游現狀來說,答案是否定的,這里不僅沒有良好的住宿設施,連最起碼的吃的東西都沒有,只是自己家里的小炒,沒有什么特色的;還有他們的漠然給旅客的印象-----你們走吧,
不要打擾我們。另外,其規劃也不好,走來走去就是一條路,從這到這,沒有要讓游客留下的半點意味,還有周圍的綠化帶弄得也不好,就是一點平平常常的樹,花草之類的都是“原生態”的,給人就是陳舊、臟亂的感覺,巴不得早點離開這。試問:這樣的環境你還想再來嗎?
推薦訪問: 生態農業 調研報告 精選上一篇:旅游總體規劃方案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