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漢語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教育、科學、藝術皆屬廣義的文化,而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實際給文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非常困難。對文化,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6篇
第1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文字,漢字作為眾多文字中的一種,它有著獨特的筆畫和形狀,而縱觀眾多文字,我們會發現,還有一種語言——日文中也有部分文字與中國漢字相類似。回望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字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國文字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日本與中國有著各方面的往來,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語言。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據說,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后來逐漸演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可見,中國的文化影響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在日本,和服是民族服飾,人們會在一些特殊的場合穿上端莊的和服。和服給人一種莊重、寧靜、安穩、美觀的感覺,和服承載了近30項關于染織技藝的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以及近50項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可是,殊不知,原來和服的形成也與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最為重大,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后的歷史變遷中,雖然和服不斷得改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格。而且,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服飾的紋樣,服飾的設計,服飾的用途以及穿法等,都能在和服上找到與我們中國唐代服飾相類似的地方,而我們中國的唐代正是與日本交往較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所以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和服也有著相當的影響。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國,相傳中國茶葉傳入日本是在秦朝,而從唐朝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進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并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素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講究,它貫徹了儒家的“禮、義、仁、德”。而日本茶道則是以“和、靜、清、寂”為茶道精神,這與中國茶文化有著相當類似的地方。
而講到茶文化,就想到我們中國的儒家思想,儒家傳統指得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中的儒學一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近代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而現代日本社會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滲透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還規范著日本人的思維和行動。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而現代日本社會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滲透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還規范著日本人的思維和行動。
由此可見,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廣受其影響,至今仍影響著日本的各個領域。
第2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及日本文化的創新
一、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過去我們常說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是同文同種,一衣帶水,從文化的表面和地理概念上來講,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我們想通過這一點就理解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或者說是看待日本那么有一點膚淺和簡單了。日本從雛形到現在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在這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日本先是大量引進中國文化,進而又吸收歐美文化,那么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這個日本文化中啊,有中華文明的基因,也有歐美文化的皮囊,但他既不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也不是歐美文化的翻版,他是一個吸收和借鑒了中華文明和歐美文化在島國生長起來的文化奇葩,或者說是一個怪胎。
日本傳統文化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郁馨香。
例如:(1)中國是茶的祖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宋朝時日本僧侶帶回了茶葉的種子以及飲茶器具,著書介紹我國種茶、制茶技術以及茶的效用。茶葉開始在日本栽培并被人們廣泛飲用,逐漸形成了今天日本文化的代表——— 茶道。
(2)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具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日本資本主義思想產生之前。儒學傳入日本大約是在公元五世紀以前。據《古世紀》記載,百濟的阿直歧,王仁是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并且帶來《論語》和《千字集》等儒學典籍并且在日本傳授儒家學說。繼體天皇時期(507—531)曾要求百濟國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傳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發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匯和資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而發生的。但是日本人對于中國儒家思想的吸收也是又選擇性的,他們在學習和吸收儒學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儒學。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曾說:在中國儒學中,“仁”被成為駕臨在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徹底排斥在日本的倫理體系之外;在中國儒學中“忠”是有條件的,而在日本,對主君的“忠”則是對天皇無條件的遵從。日本化了的儒學,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于日本民族和社會的影響,巨大而深遠。這種影響作用不可避免地延續到日本歷史發展的全過程。直至明治維新,日本政府開始接受與儒家文化特點相異的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文化時起,儒家文化便注定開始了與以往任何歷史階段所不同的特殊地位,并開始發揮其在日本近代歷史中更加獨特的作用。
二、日本文化的創新
日本文化以一種罕見的開放態度,在其歷史活動中,先是吸收了中國的漢文化、特別是先秦孔儒的實踐理性精神,后又消融了西方歐美文化,鑄成了本身的開放機制。然而,日本文化的開放性,并沒有使其成為一鍋煮的大雜燴,在其對外來文化有選擇地吸收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對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使之成為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中國古代的唐文化是世界最先進的文化,但是日本人并沒有被唐朝文化絢麗的外表,耀眼的光芒所蒙蔽,從而失去自身特性。唐朝的尚書省中除六部外還有九卿,這是沿王制而來的。九卿當中又有大理寺這樣的司法官,但刑部也有司法官。于是,與司法有關的官職就產生了重復。另外,尚書省六部之一的工部,與將作監并存,戶部與內務大藏并存,禮部與禮儀使并存等等。而當日本在引入唐制,設立八省時,并不是全盤照搬。不但因應本國國情。將戶部分為民部和大藏,還將作為執行官的辨官和負責審議的門下省的官職并于太政官之下等等各方面的改革,從而避免了由理想與實際需要出發的官職的重復,如上述所說的改革司法官的重復,一份工作兩個人去做這樣的冗官狀況,確是頗費了一番苦心的。而同時期的朝鮮不但沒有日本這樣整然的官制,甚至還沒有引入中國的官制體制,直到后來的高麗時代才開始全盤照搬唐的制度。兩相比較,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的自主與創新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日本吸收外來文化是經過消化吸收“日本化”過程,在融合外來文化基礎上有所創新,使之具有新的生命。日本的許多重要的文化成果都是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但是,最能體現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這種創新當數日本文字創立了。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創作了以五十音為基礎的本國文字,這種文字是吸收了漢字的某些字形而創造的,在中國文字早已發達完善時,日本尚未創造出自己的文字來書寫自己的語言,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日本人先是借用漢字書寫日本語言,后來又借助漢字創造出日本假名,假名與漢字混用,形成發展為今天仍在應用著的日文。一般地說,國字就是日本人借鑒中國漢字,自己創造的有別于中文具有異文化特質的漢字,“它根據自己民族的語言和表記意識,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字形狀和發音。”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語音表記,后來直接用漢字作自己的文字,再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平假名、片假名,在字形上國字與漢字雖然相近,但國字并非漢字,有些漢字被賦予完全不同的意義。這充分說明中日文化關系的親密性和日本民族的獨創性,體現了日本民族勇于并善于吸收異文化,將異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反映了日本對異文化極強的攝取力,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具有多么杰出的才能。
第3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論日本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作者:李 陸
來源:《消費導刊·理論版》2008年第05期
????????[摘 要]日本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廣泛而深刻的。有關日本儒學發展及其影響的重要史實,把儒學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將儒學的發展與日本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成功地運用了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來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關鍵詞]日本儒學 文化 現代化
????????
????????一、日本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日本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盡可能多地整理出有關日本儒學發展及其影響的重要史實,把儒學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將儒學的發展與日本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成功地運用了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來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文化》一書中的下篇,分別從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史學及當代日本社會七個方面,具體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個文化領域中的影響。這種橫向的研究給人以廣闊的視野,而在每一個具體的領域中,又再現了其發展過程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歷史脈絡,給人以縱深的歷史感。例如在政治領域,從大化革新與“周孔之教”、“建武中興”與朱子學的關系,一直談到“尊王攘夷”思想與明治維新。在法律方面,從《養老律令》和“以禮入法”,《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談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這樣縱橫交織,形成了一幅廣闊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圖景。透過翔實的歷史事實陳述,日本文化的特點便具體而豁然了。
????????這里我們想介紹王家驊對日本神道這一原生形態的民族宗教與儒學的關系的論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點。
????????王家驊在《文化》一書中,論述了日本神道教義從無到有的發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等各種思想的影響與怎樣排除這些思想影響欲恢復其本來面目,直至與國家權力結合。他將這一過程分為從原始神道到國家神道五個發展時期,并認為在每一個發展時期都可以找到當時儒學發展形態的影響。關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過剖析《古事記》中有關宇宙生成和演變的神話與儒家典籍《淮南子精神訓》和《周易系辭》等的關系,來說明“無論是其神學思想還是其宗教祭儀活動,都已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到平安時代中期,以佛教為根本、神道為附庸的“本地垂跡”說,則是神佛調和理論化的最初嘗試。到室町時代,神佛調和理論又與儒佛不二思潮互相匯合,發展為各種各樣的神、儒、佛一致說,無論是哪種一致說,實際上都是由外來思想所準備與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學的影響,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標榜的神道出現了什么具有思想獨創性的新發展。
第4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淺談地理環境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胡亞丹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地理系 10111710313)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人文地理學中的環境決定論思想,進而從地理環境對日本文化各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內容包括對日本地理環境的介紹,地理環境對日本飲食、櫻花、物哀文化、以及民族特性的影響。
關鍵詞:地理環境;日本;文化;特性;影響
引言:眾所周知,日本這個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島國擁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而日本的文化同樣具有其獨特性。其中,地理環境對日本文化特性,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環境決定論
在人文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中,環境決定論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之一。
它認為人類的體質特征、心理特征、民族特性、文化發展、社會進程等受地理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支配,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的決定性作用。
如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論及的人與環境的關系,北方寒冷地區的民族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熱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亞洲氣候炎熱,各民族“多擅長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熱忱不足”,故常屈從于人而為臣民,甚至淪為奴隸[1]。
又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闡述歷史發展時,也指出,從蒙古經阿拉伯到北非的沙漠地區,居民過著游牧生活。他們好客和掠奪成性,往往騷擾周圍文明國土,過著無法律制度和家長制生活。在平原流域,四大文明古國所在地,居民依靠農業,被束縛于土地上,性情守舊、呆板、孤僻,過著君主制生活。大海附近的居民卻擁有冒險精神、勇氣與智慧。人們多從事工商業,過著民主制生活[2] 。
盡管環境決定論思想過分強調環境的決定性作用,忽視了文化與文明發展過程中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復雜關系,但毋庸置疑,在一個民族文化衍生的最初階段,地理環境對其影響確實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下面就從人文地理學中的環境決定論角度分析地理環境對日本文化以及民族特性的影響。
二、日本的地理環境
2.1位置與領土
日本位于亞歐大陸東端,是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隔海分別與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等國相望。日本國土總面積377,93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領海面積約310,000平方公里。
2.2地形與地質
日本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險峻山地極多,山地呈脊狀分布于日本國土的中央地帶,將其分割為太平洋一側與日本海一側。山地丘陵占日本國土總面積的72.8%。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國土狹長,平原和盆地規模較小,占國土面積的24.8%,大部分位于河流下游和近海一帶,多表現為沖積平原。在這些地區勞動力豐富,人口集中。由于褶皺和斷層作用劇烈,加之外力作用的長期侵蝕切割,日本地形顯得十分支離破碎,形成許多天然海港。
2.3氣候特征
日本屬于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每個季節均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夏秋多臺風,6月份多梅雨。
2.4自然災害
由于處于太平洋西岸的火山地震帶,日本是一個多火山的國家,全境有火山200多座,活火山占1\3。全國平均每天發生四次地震,有“地震國”之稱。同時,臺風也是日本國的主要自然災害,臺風的襲擊往往導致河堤決堤,洪水泛濫。
2.5自然資源
日本一向被稱為資源匱乏的國家。國土面積狹小,森林覆蓋面積大,但由于對木材需求量大,日本每年仍需進口木材。礦物資源等均需進口。但日本水資源充裕,動植物種類豐富。
三、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喜食生鮮海味。四面環海,島嶼眾多,海洋性很強的季風氣候導致其水產資源豐富,漁業發達,因而有得天獨厚的新鮮海產,利于發展海洋菜肴,即風土釀就菜系。
少吃大的牲畜。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地形支離破碎,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平原較少,難于飼養牲畜。
清淡為主流。由于資源缺乏,并且無鄰國接壤,且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這些自然環境使日本人危機意識濃重。他們對很多從中國傳入的文化進行符合他們國情的解釋,如"粗枝大葉害死人"這一成語,日文為"油斷大敵"。他們理解為:沒有油(即油斷以后),大敵臨頭,會有不測的遭遇。為此日本人聯想到,不能像中國那樣每頓都用油燒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為此日本盡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發展為以清淡新鮮為主流的日本菜肴。
講究色、形、 味。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發,因此保護、不破壞自然景觀是自古以來的風俗。自古以來對美的追求與重視使日本人對飲食文化中的“形”相當重視。他們將食物視為一種令人崇敬的藝術品,使它們的美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
四、櫻花文化的產生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不管是在日本電影、動漫還是文學作品中處處都有櫻花的影子。日本的櫻花有幾百個品種,顏色多種多樣,因而被稱為“櫻花之國”。
櫻花性喜陽光,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不耐鹽堿土。根系較淺,忌積水低洼地,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這些因素導致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的日本非常適宜櫻花的生長。
受溫度的影響,櫻花由溫暖的日本列島南端向北方沿著緯度依次開放,因此形成一條由南向北推進的“櫻前線”。日本有句俗語叫“櫻花七日”,就是說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為七天,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半月左右。
櫻花花期很短,并且花開時轟轟烈烈,花敗時落英繽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種壯烈而凄慘的美正是日本人所欣賞、推崇的,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道中對死亡所持的態度——視死如歸,于是,大和民族就把櫻花的品性結合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并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
五、日本的物哀文化
“物”是指這個世界上的事物,人物、景物、某件事甚至是某個場景,它是“哀”的對象。“哀”可以理解為“哀憐”、“感念”,是主體對“物”所反映出的真性情,它不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是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的真性情。 “物哀美”是一種感覺的美,它不是憑理智、理性來判斷的,而是靠直覺、靠心來感受,它所表達的是感動、哀傷、贊美、共鳴。
物哀文化對日本的文學、影視、詩歌等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如《源氏物語》中悲與美的情懷,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朦朧、含蓄、哀傷之美。
日本物哀意識的誕生和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日本島自古以來多霧靄,經常處于朦朧的霧色之中。因此自然風光總是處于一種朦朦朧朧的狀態。加之日本氣候條件適宜植物生長,地形多山川,復雜多樣,使得日本自然風光異常迷人,雪山、海灘、山澗、峽谷、溫泉、瀑布,林木,繁花,小橋流水,幽雅庭院,應有盡有。但同時,日本又是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頻繁又具有毀滅性的災害往往使眼前的美景頃刻化為烏有。這是他們深信,美好的事物總是朦朧、不真切且稍縱即逝的。因而,逐漸形成了日本朦朧含蓄的“物哀美”。
六、對民族特性(國民性格)的影響
6.1憂患意識
日本是島國,無鄰國接壤,孤立無援。加之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諸多不利的自然因素導致日本人民對所處的環境充滿不安全感,使他們的民族憂患意識非常強烈。正如日本小學教科書上的文字,“日本是島國,土地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要想變強大就必須靠技術,靠奮斗”,他們自小就受到民資憂患意識教育,憂患意識已經深深扎根于每個公民的潛意識里。但有時候,憂患意識過強則會導致該民族對具有潛在威脅(但并不一定有威脅)的事物反應極端。如釣魚島事件,筆者認為這和日本民族過強的憂患意識就有一定的關聯,自身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少,于是使出渾身解數妄圖將其占為己有。并且時時提防周邊國家,對周邊國家的正常海上行為懷有草木皆兵的心理。
6.2對外來文化的接納與創新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處于一種孤立狀態,因而缺乏與外界文化的溝通,民族和文化均缺乏多樣性,這種處境使他們對外來文化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特別是近代以前日本和別的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文明發展落差,于是日本樂于并善于吸取其他國家的文化、技術的精華為己用,同時不忘對其發展與創新。如隋唐時期日本派遣留學生和僧人赴中國進行學習。
6.3性格的矛盾性(安靜隱忍的柔和與殘忍極端的毀滅)
環境決定論中曾提出,對一個民族的特性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是氣候。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它的氣候,既安靜隱忍又有極端的爆發性。日本地處寒熱帶交界處,日光照射強烈,雨水豐沛,但又不像南亞那樣終日處于陽光下,單調且乏味;它又有北方寒冷的風雪,但又不會終年都那么寒冷,冷人遲鈍。正是這種地理條件,培養了日本人特有的寒熱帶雙重性格,既熱烈又沉靜,既順從又反抗,熱烈中包含著沉靜,順從中包含著反抗。
這就是所謂的日本的“臺風”性格。美國作家露絲·本尼狄克特的作品《菊與刀》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國學者露絲·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正如日本人講究禮儀,待人態度謙和,自古以來受儒家“和為貴”影響頗深。但另一方面,有調查顯示,在日本1/3的妻子曾受丈夫虐待。而二戰中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行為以及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行為又明顯與“和為貴”思想背道而馳。
看過一段介紹日本神風敢死隊的視頻[3],畫面中士兵的勇敢、堅定與無畏配上哀婉、柔美卻又沉靜的日文歌,看過之后震驚地幾乎落淚。不是為他們視死如歸的武士道精神,而是震驚于這種轟轟烈烈的極端毀滅行為和這種柔美與沉靜的強烈對比,兩種極端的碰撞在日本人身上竟然可以如此和諧。這讓人不得不驚詫于日本這個民族的神奇性。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地理環境幾乎對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由地理我們可以窺見日本民族特性的方方面面。除上述幾點外,島國的狹隘性,山岳的堅忍不拔,勤勞,不安,…這些都是與日本地理相似的日本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袁華音,西方社會思想史[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2] 趙榮等,人文地理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該視頻和歌曲名為[祈り],樂隊名為nj(エヌジェイ),來自百度。
第5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論神道教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摘要:神道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古代的幾乎全封閉的日本,神道教的產生和自我發展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完全能夠反映當時的日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思想。并且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對日本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神道教;日本社會;天皇;武士道;民族
神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稱呼。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信徒甚為反對。由中國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兵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于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在日本國內約有1億600萬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3、5、7歲的11月15日所謂三五七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簽,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鳥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然后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
與世界上別的宗教均不同,神道教的設立和發展始終具有三個特點:其一,神道教的崇拜對象主要是日本天皇的祖先,即太陽女神及其家族;其二,天皇是神道教的教主或者叫頭號祭司,天皇壟斷了最高層次的獻祭權;其三,神道教主要是宣揚日本本土崇拜,是日本人創立的為日本國體服務的政治性宗教。如果說大和魂的精神基礎是神道教,那么,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日本人就是神道。日本學者深見東州指出:日本常被描繪成"融合古老和現代為一體的迷人國度"。實際上這種融合正是日本聞名遐邇的基本因素和力量的主要源泉。日本天皇延續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純正的皇室血統。我們的制造業擁有最新銳、最先進的電子和制造技術。雖然這些事實眾所周知,但其真正含義卻依然沒有被完全理解。換句話說,不理解神道教,就不了解大和魂,不了解大和魂,就不了解日本人,也就無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凝聚力的來源和價值觀的出處。
神道教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同時又不失自我個性,因為它信仰的是多神,只要發現力量,信徒們立即為其起上名字敬為神靈,并謙虛虔誠地向其學習。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本才神話般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明治維新和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崛起便是很好的例證。 在近代與外國的交流中,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興力量認識到,沒有軍事力量就永遠不能平等地與西方進行交涉,這個認識成為明治時代的一個動力。為了增強軍事力量,必須在經濟上強大起來。因此,日本整個國家狂熱地吶喊這樣一個口號:“富國強兵”。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向歐洲學習,于是派遣了巖倉使節團出訪西方。歐洲之行的見聞震動了他們。他們折服于歐洲令人眩目的機械化文明。不久,日本的普通百姓開始崇拜“偉大的歐洲之神”。他們的贊美歌這樣唱道:“偉大的歐洲之神,請保佑我們。給我們汽油燈、鵝卵石、蒸汽發動機以及發自帕臺農神殿令人折服的力量吧!”于是,在短短的幾年內,明治維新便取得了巨大成效,日本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與此相反,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境地。以曾國潘為首的“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開辦新式學堂和各種工廠,掀起了轟動全國的“洋務運動”。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卻認為接受外來思想和科技就意味著背叛祖國文化,對此百般阻撓,加之廣大民眾思想未開化,認為西方文明不過是雕蟲小技,根本不值得去學習,因而固步自封、盲目排外,導致“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由此可見, 神道教所宣揚的“崇拜一切力量,向一切力量學習,不管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的觀念已深深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不管是社會上層還是普通庶民,都形成了一種“兼容并包”“取長補短”的意識。正是因為這種共識,才使得日本一次又一次地從困境中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
可以說,日本的國教神道教中也孕育著軍國主義。神道教的教義如是說:世界至尊之神為天照大御神(太陽女神)她要實現“八紘一宇”(四海一家),統治全世界。萬世一系的天皇是“現人神”,既是神道的最高祭司,又是日軍的大元帥,按神的意志征服“劣等民族”。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才打著“神的旨意”堂而皇之地入侵大陸,給被侵略國家帶來無盡的災難,也導致自己的一場滅頂之災。"國民皆兵"是根據明治天皇的圣旨提出的。遵照這個圣旨,日本國內的所有問題一下子全部解決了,既沒有軍人、官吏、臣民的區別,也沒了外地人這樣的說法。根據"國民皆兵"的圣旨,日本人無論孩子、婦女、青年和老人,從呱呱墜地之瞬間起到躺進棺材為止,都是士兵。這樣一來,當然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士兵:行使武力的士兵、扛鐵鍬的士兵、握筆的士兵、捏手術刀的士兵等等。在神道教和大和魂的激勵下,讓戰爭進行下去是上至天皇、下至婦孺的共同意志。根據日本政府規定的神道教義,日本天皇是神道的"現世神",是活著的神。這種政教合一的體制,使得天皇具有難以想象的感召力。而日本軍部則可以假借天皇的旨意恣意驅使日本國民。其戰時動員體制就是這樣一個在神權籠罩下的特殊體制。
神道教在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已經深深地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無論是兼容并包、善于接受新事物,還是黷武兇殘、冥頑不靈。正是因為神道思想的影響,才使得這些幾乎相互對立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日本獨具特色的社會民族文化。因此,可以說,神道教是日本社會文化的核心。
第6篇: 中國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淺析唐朝文化對古代日本的影響
(作者:王媛媛 年級;2010級 學號:2104053578 )
摘要: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極盛期的唐代,其繁榮的文化,就當時的世界來說稱得上無與倫比。這種繁盛的文化,既繼承了本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為后世文化的延續做好了充分的積淀,更為重要的是,唐代文化以其獨具魅力的輻射力度,深遠地影響了鄰近各國。而作為一個善于吸取外來文化的民族,日本也積極汲取著盛唐的先進文化。同時,唐朝兼收并蓄的的對外政策,更是促進了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盛唐先進的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傳入對古代日本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關鍵字:中國 日本 文化 交流 政治 經濟 遣唐使 社會生活
唐朝之于日本的交往,最重要的應是其遣唐使。618年唐朝建立后,很快出現國力強盛、各方來朝的局面。623年,曾為遣隋使成員的惠日上書天皇,認為“唐律令齊備”,應派遣使者。630年,朝廷任命犬上御天田為最初的遣唐使,出使唐朝。一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議停止派遣止,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節團,成行15次。另外褂?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節團訪問日本。遣唐使節團成員有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學僧、水手、醫師等,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達到500人左右,分乘四艘船,但到長安或洛陽的使節僅幾十人。留學生、留學僧在唐朝逗留時間較長,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且回國后積極加以傳播。遣唐使的任務除在政治上發展同唐朝的睦鄰關系以及在經濟上換取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九世紀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險、唐朝衰敗、政府財政困難、民間貿易興起等等,但兩國之間連續200多年的頻繁往來,對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來簡析唐朝對日本的影響。
1.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
日本學習唐朝首先始于它的政治思想制度, 圣德太子當政的時候推行政治改革,確立了以儒、佛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他取代了以前的事性制度,原來日本實行的是事性制度,某一個事或者某一個性圍繞著他,是這種制度。而圣德太子他引進中國的儒、佛之后呢,具體中國的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節制。
它包括德、任、理、性、制,制定官員的等級,然后并且根據佛教和儒家思想制定了憲法十七條,通過這些改革提高了天皇的權威,推進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但是在圣德太子這些政治家去世之后,大和政權內部出現了混亂,在公元645年,以中大休皇子為首的改革派,發動政變,推行新政,并且向唐朝派遣使者,這就是初期的遣唐使,但是這個遣唐使,一般的一組是四艘,那么每艘乘坐的人是一百人,所以說遣唐使的使節團最多的時候能夠達到五百多人,在當時那個社會情況下,達到五百多人這么一個規模的使節團那是非常龐大的。這些遣唐史到了唐朝之后,把唐朝這種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這些制度帶到日本,對推動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改革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大休皇子他發動政變,雍立孝德天皇,他自立為太子,并且仿照唐朝將日本的年號改為大話,這就是大化改新。
那么在646年日本政府發布改新詔書,頒布新政大綱,據日本書記記載,其主要內容如下:第一是廢除皇族和毫族的私有力,私有民在這之前日本是實行的土地私有,還有私有民,老百姓也屬于某個貴族。第二整頓國都和地方行政組織,實行國君制度,這也是模仿唐朝的。第三制作戶籍記帳,實行搬田收受法。第四,制定新的收稅法。此外為了國家的統一修改官位制,那么整頓身份制度,把老百姓分成良民和賤民。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像班田收受法,功績公民這些都是當時唐朝的制度,大話改新是日本向唐朝學習建立律令制的開端。通過大化改新,日本增強了國力,也促使日本開始從各個方面開始學習唐朝文化。
在統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學和佛教。政府建立培養官吏的教育機構,中央稱為“大學”,地方稱為“國學”。大學的學生為官五位以上子弟,考試合格者錄為官員,但根據有關規定,五位官僚以上的子弟可自動成為官員,即所謂的“蔭位制”,因而大學不過是強化貴族子弟的文化修養之地。大學的課程有習《論語》、《孝經》等經書的明經道、習律令的明法道、習漢文歷史的紀傳道等。國學的學生多為郡司子弟。佛教在國家保護下繼續興盛,圣武天皇在741年下詔建立國分寺,即每個“國”建立一個國家寺院,同時在743年下詔造大佛塑像,歷經10年終于建成東大寺大佛。當時還有“七大寺”以及“南都六宗”之說,也就是建造藥師、大安、元興、興福、東大、西大、法隆等七個較大的寺院及三論、成實、法相、俱舍、華嚴、律等六個佛教流派。但在奈良時代初期,主張“若順經典,能護國土,如違憲章,不利人民”的法相宗深得朝廷的支持,因而比較興盛。754年,大唐和尚鑒真東渡日本以后,天皇朝廷賜田地,建寺院,予以支持,因而律宗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由于佛教的國家化,當時名聲較大的僧侶既是宗教家、學者,又是地位較高的政治家,深受天皇的信任。
此外,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年)頒布《大寶律令》,養老二年(718年)修成《養老律令》,幾乎全是抄襲唐朝的律令制度,行頒田制,造戶籍,修京師官署郡國驛站,都是模仿唐朝的做法。其后日本的幾代天皇持續不斷的推行律令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官吏制度、身份制度、土地制度和稅制、編譯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和裁判制度,這樣以律令制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制度基礎完備起來了。
二,文化藝術方面的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頻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繼出現了受唐文化影響的白鳳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貞觀)文化。
白鳳文化是指從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遷都奈良前一段時期的文化,由白雉年號(650—654年)而得名。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為中心,但前期受大陸六朝文化影響,后期受唐朝文化影響。天武天皇時期確立了以伊勢神宮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嘗會制度,同時大力保護佛教,實施佛教國教化,為此建造大官大寺、藥師寺等官寺,舉行講解護國經典法會。各地貴族也紛紛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時,全國共有545所寺院。作為白鳳文化的代表,當時遺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筑有藥師寺東塔、山田寺回廊等,雕刻有藥師寺金堂藥師三尊像等,代表性繪畫有法隆寺金堂壁畫、高松塚古墳壁畫等。另外還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創作的漢詩作品以及額田王、柿本人麻呂創作的長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錄在奈良時代編撰的《懷風藻》和《萬葉集》中。
雖然天平文化取自圣武天皇在位時的天平年號(724—748),但在廣義上是指整個奈良時代(710—794)的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響,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內的貴族文化。這一文化首先體現在為樹立天皇家族神圣權威而編撰國史上。712年成書的三卷本《古事記》,利用假名表記,以天皇家族為中心,講述開天辟地、天孫降臨、神武東征、武尊討伐至到推古天皇的故事,內容多神話傳說,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形成時期的某些痕跡;720年成書的30卷本《日本書紀》,是漢文編年體史書,內容從神話時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統天皇,史料價值較高,但仍需要批判分析性引用。官府修史持續到平安時代中期,共有六部用漢文撰寫的歷史書籍,即《續日本紀》、《日本后紀》、《續日本書紀》、《續日本后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包括《日本書紀》在內,統稱《六國史》。另外在713年,朝廷命令諸國編撰山川名稱來源、鄉土特產、古老傳說等,即漢文記載的地方志《風土記》,目前僅剩常陸、出云、播磨、豐后、肥前五國的《風土記》,而且大多殘缺不全。
在文學藝術方面,奈良時代也較前一個時代出現了長足的進展。其中以假名寫成的《萬葉集》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約4500首和歌,作者從天皇到平民、關東的農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繼白鳳文化時期的額田王、柿本人麻呂之后,山上憶良、大伴家持為奈良時代的歌人代表,統稱為四代歌人。奈良時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東大寺法華堂、正倉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東大寺法華堂執金剛神像等,代表性繪畫有鳥毛立女屏風——樹下美人圖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響的痕跡。特別是在收藏皇室寶物的正倉院中,其物品充分顯示了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八世紀末到九世紀末的平安初期(弘仁?貞觀)文化仍深受唐文化的影響,但在這一時期,民間佛教興起,而且將外來宗教與本地宗教加以混合,形成“神佛習合”。著名僧侶最澄隨遣唐使到唐朝,回國創天臺宗,自建戒壇,確立了延歷寺在日本佛教界的中心地位。另外一個著名僧侶空海亦曾在唐習密教,回國創真言宗。兩流派均主張山中修行,因而其寺院據山形而建,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室生寺金堂、五重塔等,其中的佛像也多帶神秘感。另外,由于采用漢文,中國文學史上的形式風格乃至思想內容都影響到了日本,并給日本以文學啟示。日本最早的漢文詩集是《懷風藻》,《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都成于唐中葉,深受六朝到唐初駢體文的影響,最古的和歌《萬葉集》,日本人比做中國的《詩經》,五七調的確立,系仿中國五七言詩,長歌系仿樂府古詩,詩歌體裁或仿劉伶《酒德頌》,或仿李白《月下獨酌》等。此外,如游宴,贈答,和歌,題詠,送別等,大抵皆襲取唐朝詩人意境,日本最有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銅壺卷,就受到了白居易《長恨歌》的啟發。
由于政府官員多為擅長唐文化的文人、學者,而且宮廷常召集詠漢詩的宴會,因而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漢詩集,致使該時代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國風黑暗時代”。
唐代中國經濟文化均為世界翹楚,穩定的統治,開放的政策,便利的中外外交通均為唐文化的對外散播打開了便利之門。
327年,佛教從中國傳入高句麗,并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日本入唐學問僧人除將中國佛教各宗派帶回日本外,歸國攜去經典極多。日本奈良時代(710---794)的所謂的古京六宗,均為中國的宗派,如唐初道昭,智達,智通來從玄奘受學,其后又有智風,玄肪來從智周受學,歸國后分為南寺,北寺兩傳法相之學而成立專宗,日僧道光先入唐學南山律,后中國鑒真法師赴日傳法,日本又成立了律宗。
入唐學問僧人除在弘法傳教方面做出杰出貢獻外,還極大推動了漢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空海,空海來唐的目的雖然是為了研究佛學,但他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不僅限于佛教,除了將大批佛典等帶往日本外,空海等帶回的典籍還包括《劉希夷集》,《王昌齡集》,《朱千乘詩》,《貞元英杰六言詩》,《雜詩集》,《雜文》,《王智章詩》等大批詩文作品和唐代書法作品,由他編纂的《篆隸萬象名義》,則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詞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漢唐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三,社會生活的影響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后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日本建于7世紀后半期至8世紀后半期的難波京,平城京,長岡京,平安京,其平面均作長方形,以南北中軸線縱貫城市正中,于軸線北端置宮城,軸線左右兩側對稱的布置里坊,顯然,模仿了唐長安的特點,特別是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不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仿效長安,連太極殿,朱雀門,朱雀街等名稱也是襲用長安城的。京都設大學,各國設國學,學校教授經書。
鑒真和他的弟子作為傳播唐文化的“使者”,除將律學帶帶日本外,他們對于天臺宗義也深有研究,帶到日本去的經典中,以天臺章書最為完備,因此,他們是天臺宗傳到日本去的先驅者。同時,由于鑒真的博學,使他在雙目失明情況下,仍在校訂日本佛學經典以及醫學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由于在出國前著意延攬了各方面人才,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對日本天平文化在漢文學,雕刻,繪畫,建筑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特別值得提及的是鑒真與他的弟子們在759年(日本天寶字三年)營建的唐招提寺及寺中盧舍那佛,作為日本國寶,至今仍屹立在奈良市,提供了唐朝建筑影響日本的一個典型例證。
與此同時,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在生活習慣上,也習染唐風,學會唐朝制茶方法,后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登高,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裝改進而來,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于此時傳入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保存的許多文具,衣飾,屏風,樂器等都來自唐朝。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一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堿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了。這深刻地說明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是多么大--它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可以說中國文化的輸入對日本建國初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如果沒有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輸入,那么日本的歷史就會發生改變,他可能還要在黑暗當中摸索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正是因為有了唐朝對它的影響,所以它才很快的發展起來。所以我認為這對它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那么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中國文化開始在日本這條未開的土地上播撒下了種子,它是一個未開的土地,未開發
的土地,我們中國人在那兒撒下種子,并且生根發芽,為日本本土文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中國當時的文化,那么就沒有日本的本土文化進一步的發展。
但我們決不可堅定的認為日本文化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的確正如前邊所敘述日本文化中包括著太多了中國元素如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等,這些都可以認為是在歷經千年的歷史中日本對中國文化源源不斷吸收的結果,日本建國之初,我們剛才說了,不但借用了中國的漢字,而且引進了當時唐朝幾乎所有政治經濟法律以及文化典章制度,還把漢詩和文章作為做官的必要條件,江戶幕府時代,日本就將儒學作為日本的核心價值觀,而且這種做法延至到了明治時期,可以說,中華文化深入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母體似乎并不為過,但是如果我們做進一步思考的話,這種比喻或者說是判斷是不準確的,首先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講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日本列島自古就有先人居住,在繩文時代也就是公元一萬兩千年到公元前三百年以及民生時代公元前三百年到公元二百年這段時間日本列島已經存在原始部落和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這個民生時代水稻耕作技術已經傳入日本,農耕文化已經誕生,日本文化中雖然有很多中國元素,但根本上還保留著其自身農耕文明的基因。 吸收外來文化,最重要的在于選擇消化,日本模仿盛唐教育制度而不興道教,抄襲中國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會禮俗而不學纏足,殊不失為明智,看日本消化中國文化的成就,可以給我們創造新的現代文化以不少啟示。
中日文化的比較學習,使我們感受到了唐與日本交往中所顯示的強盛,同時還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善于向先進文化學習的民族,這種好學精神有利于推動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唐日友好往來的歷史也告誡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來,雙方民族才會共同進步與繁榮。
注釋:
推薦訪問: 漢字 中國 日本文化上一篇:佛教對日本文化的影響【5篇】
下一篇:霜降詩歌朗誦【4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