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XX縣水利發展規劃

| 瀏覽次數:

 1

 XX 省

  XX 縣

 水利發展規劃

  二一五年十二月

 目

 錄 前

  言 ············································································ 1 1

 XX 縣基本情況 ······························································ 3 2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分析 ······················· 13 3

 規劃總體思路 ······························································ 19 4

 主要任務及建設重點 ····················································· 33 5

 水利管理與改革任務 ····················································· 71 6

 投資估算與實施計劃 ····················································· 84 7

 實施效果分析與環境影響評價 ········································· 91 8

 保障措施 ··································································· 100

 附圖:

 附圖 1

 XX 省 XX 縣地理位置示意圖 附圖 2

 XX 省 XX 縣水系圖 附圖 3

 XX 省 XX 縣現有水利工程分布圖 附圖 4

 XX 省 XX 縣規劃重點項目工程分布圖

 1

 前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會發展的必要物質基礎。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

 “十三五”是推進水利現代化進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關重要的時期,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講話精神,對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以規劃的方式落實下來,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思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促進水利改革發展、支撐國家發展目標、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工作部署。面對新老水問題交織的嚴峻形勢,面對流域、區域、城鄉水利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面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的挑戰,規劃編制中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水利發展新特征,立足于補短板、破瓶頸、增后勁、上水平、促發展、惠民生,以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水利支撐保障水平;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著力構建城鄉水生態文明新格局;以深化水利改革和依法治水管水為保障,著力增強水利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相對滯后局面,加快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XX 縣水資源比較豐富,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 1563.1mm,比全省平均多 130mm。集雨面積大于 1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40 條,多年平均徑流深 887.3mm,全縣水資源總量 12.20 億 m³。XX 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 8.96 億 kW.h,技術可開發量 2.38億 kW.h,水電總裝機容量總裝機 57.94MW。全縣蓄水、提水、引(調)水工程總可利用水量 15805 萬 m 3 。但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工程老化病險情況嚴重、水利體制機制改革滯后、水資源管理不規范的現狀,以致出現的洪澇成災、干旱缺水、水質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問題,仍是影響 XX 經濟發展的最為突出的水問題。因此,認真貫徹黨中央精神,用科學的發展觀編制好 XX“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既要明確江河治理與骨干樞紐、重點水源與引調水工程、供水保障與農村飲水提質增效、現代灌區與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與生

 態治理等方面的目標和指標,又要制定水資源管理、水利建設管理、工程管理、河湖管理等方面的目標和指標。努力在提高水利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上有新突破,在保障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新舉措,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新發展,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有新貢獻。XX 縣被譽為“小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是全國重要的錫生產基地。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開放 XX”、“特色 XX”、“宜居 XX”的發展戰略,并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程建設。“十三五”期,XX 縣水利發展就是要以建設“三個 XX”為契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統籌推進農村、城市、生態“三大水利”,突出抓實建設、管理、改革“三個重點”的發展思路,致力構筑防洪減災安全可靠,水資源配置優化合理,農田灌排節水自如,河湖生態健康優美,管理保障健全高效“五大體系”的安全水網。全力保障全縣經濟社會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按照全國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會議和 XX 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暨縣級水利規劃編制工作視頻會議關于“抓住重點,創新思路,科學謀劃,確保高質量、高效率完成規劃編制任務”的要求,XX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并多次組織召開“十三五”水利規劃會議,傳達貫徹全國和省“十三五”水利規劃編制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啟動和部署 XX縣“十三五”水利規劃編制工作。XX 縣成立了規劃領導小組、課題研究組和規劃編制組,開展水利規劃編制工作。XX 縣水務局承擔課題研究、規劃資料收集整理及規劃項目的確定工作,XX 市水利水電勘察設計研究院承擔了規劃報告的編制工作,從 2014 年 9 月開始至 2015 年 10 月,先后完成了《XX 縣縣級水利規劃(2016-2025)》和《XX 縣“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等工作。

 本規劃編制過程中,得到了 XX 市水利局、XX 縣政府、發改、水務、住建、規劃、農業、林業、環保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3

 1

 XX 縣基本情況 1.1

 自然條件

 1.1.1 地理概況 XX 縣地處湘南,由北江流域武水上游及湘江流域舂陵水上游兩部分組成,全縣跨東經112°20′26″至112°47′19″,北緯25°7′34″至25°35′14″之間,總面積 1375km²,其中武水控制 992km²,舂陵水控制 383km²。縣內河流支流較多,總計 400 條。

 全縣轄 4 個鄉,9 個鎮,共 38.85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23.85 萬人,城鎮人口 13.48 萬人。總耕地面積 25.91 萬畝,其中水田 15.12 萬畝。

 1.1.2 地形地貌

 全縣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三類,各占 59.43%、29.27%、11.3%。縣境最高山峰為西山天頭嶺,海拔高程 1711.8 米;最低點位于珠江水系武水河出境處(縣水泥場對面五塘沖河床),海拔高程 203 米。縣城平均海拔高程 276 米,東西地域高差為 1508 米。

 1.1.3 土壤、植被 縣內地貌巖石種類繁多,大體分為四大類:花崗巖、沉積巖、變質巖及第四季松散堆積巖。土質以黃土居多,兼有沙土、腐質土、風化土等。森林面積 87896.5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 63.39%。

 1.1.4 水文氣象 XX 縣地處中低緯度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多年平均年日照時數 6570 小時,多年平均風速 1.2m/s;多年平均氣溫 17.9℃,其中干流山區(600—1300m 高程)平均氣溫 13℃,盆地地區(300—500m 高程)平均氣溫 18℃。

 XX 縣降雨的特點是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據 XX 縣城關、長河車頭橋、汾市、香花嶺、文溪、沙田、桃源坪八個雨量站 1959 年至 1993 年的統計,全縣年平均降雨量為 1563.1mm,比全省平均多 130mm,降雨總量為 21.49 億 m³。

 降雨量隨東南季風進入的時間及強度的大小有著較大的年際及年內變化,年降雨量的變差系數在 0.18—0.3 之間,豐水年 1961 年為 2170.06mm,少水年 1963年為 1009.45mm。3—8 月份降雨量為 1124.7mm,占全年的 72%,1—2 月,9—12 月份 438.46mm,占全年的 28%。

 4 降雨的地理分布由西南向東南遞減。具有山區多,丘陵平原少的特點。西山和東山年降雨量分別為 2025mm 和 1850mm,其他地區離兩座大山,雨量逐步減少。域內月最大降雨量為 776.85mm(桃源坪站),最大連續無雨天數 42 天(城關站,1966 年 8 月 31 日至 10 月 10 日),由于氣候條件所形成的降雨過分集中,分配不均,導致本縣旱澇災害頻繁嚴重。

 1.1.5 河流水系 XX 縣地形復雜,小溪河較多。全縣大于 5km²的河流 190 條,其中 5-10km 2的 150 條,10-100km²的 36 條,100km²以上的 4 條,分屬兩大水系。東南部珠江水系武水河控制本縣面積 992km²,西北部舂陵水系控制本縣面積 383km²。

 2 1.2 經濟社會狀況

 1.2.1 行政區劃 全縣轄 13 個鄉鎮,分別為:舜峰、武水、南強、汾市、水東、金江、香花、麥市、楚江 9 個鎮,花塘鄉、鎮南鄉、萬水鄉、西山瑤族鄉共 4 個鄉。

 1.2.2 人口和土地 全縣年末總人口 38.85 萬人,年末常住人口 37.33 萬人,農村人口 23.85 萬人,城鎮人口 13.48 萬人,城鎮化率 36.12%。全縣人口出生率 11.15‰,死亡率4.08‰,人口自然增長率 7.07‰。

 根據 XX 縣 201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 年全縣國土面積1375km²,耕地面積 25.91 萬畝。

 1.2.3 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1)綜合 2013 年全縣生產總值 90.39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10.59 億元,增長 2.7%;第二產業增加值 44.82 億元,增長 10.8%;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41.88億元,同比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34.98億元,增長11.3%。全縣人均生產總值 25245 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435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 7211 元。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12.3:51.9:35.8 變為 11.7:49.6:38.7。

 (2)第一產業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 17.25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

 5 年增長 2.8%。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 23.49 千公頃,同比增長 1.62%,糧食總產量 12.21 萬噸,下降 2.42%。

 (3)第二產業 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 418831 萬元,比上年增長 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 247623 萬元,比上年增長 10.8%。其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 18315 萬元,同比增長 7.1%,重工業完成增加值 229308 萬元,同比增長 12.9%;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 221487 萬元,增長 15.2%;大中型企業增加值 87924 萬元,增長 9.0%;園區工業完成增加值 110928 萬元,增長 14.6%,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 44.8%;

 (4)第三產業 全縣計劃投資 500 萬元以上城鎮施工項目 237 個,新開工項目 184 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區項目)716144 萬元,增長 30.5%。基礎設施投資 258282 萬元,增長 39.1%;消費品市場日益活躍。2013 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821 萬元,比上年增長 12.6%。

 1.3

 “十三五”水利發展的基礎與面臨的挑戰

 1.3.1 水利發展的現有基礎 (1)水利基礎設施具有一定規模。六十多年來,XX 縣人民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為抗卸水旱災害,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興建水利工程,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到 2013 年全縣供水總量 1.29 億 m³, 其中地表水 1.12 億 m³,地下水 0.08億 m³,全縣農業用水量 0.85 億 m³,工業用水量 0.24 億 m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量0.19 億 m³,生態環境用水 0.01 億 m³。截止 2013 年底,全縣境內擁有中型水庫 2座, 小型水庫 81 座(總庫容 4024.5 萬 m³),調水工程 1 處(調水能力 960 萬 m³),提水工程 88 處(提水能力 977.6 萬 m³),城鄉供水年供水總量 635.02 萬 m³;灌溉干、支渠道總長 2157.83km,灌溉水庫 69 處、山塘 4750 處、河壩 200 處,灌溉建筑物2429處;農村水能資源可開發量1.32億kW.h,現狀已建小水電站76處,裝機 5.794 萬 kw;防洪堤 22 處、堤防總長 25.3km。

 (2)防洪減災能力增強。全縣境內擁有中型水庫 2 座,防洪庫容 1086.3m³, 小型水庫 81 座,全縣人民先后戰勝了大水災 12 年次。縣政府明確了“立足于抓

 6 早、立足于防范、立足于以人為本、立足于治本、立足于抓落實”的工作方針,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堅持防汛抗旱并舉,防洪與避洪相結合,科學合理安排各類防洪抗旱減災措施。加強了對武江、人民河等大中河流險工險段、城鎮段、農村居民集中區域的綜合治理;加強了對陶家河等河流和損毀污塞嚴重的農村小河流治理;全縣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建成,可達到 20-50 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強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尾砂庫、礦山等防汛重點安全隱患的監測和治理工作。形成了“土洋結合、反應迅速、效果明顯”的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在加快工程建設的同時,注重非工程防洪抗旱體系建設,防汛減災組織體系日益健全;防汛減災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建立了自然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和責任制檔案卡,發放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卡、遇災緊急轉移明白卡,建立了搶險救災資金、物資儲備制度,完善了特大山洪災害救助制度。有效抗御了 2002 年 8.8、2006 年 7.15、2013 年 8.23等大洪水災害和 2003 年 7-8 月、2007 年 6-7 月、2011 年 7-8 月、2013 年 7 月等大干旱,使人民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供水保障能力提高。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建國后的各個時期都興建了一批蓄、引、提水工程,特別是長河、萬水洞等中型供水工程的建設,極大的提高了全縣城鎮用水、農村飲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保障能力。XX 縣各鄉鎮駐地基本均有集中供水廠,城區長河水廠規模最大,年供水量達到 4216.6 萬 m³。

 (4)水資源節約保護加強。加快水利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按照水利部提出的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管理要求。通過實施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水功能區和排污口監管制度、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制度、建設重要水源地保護區、建設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加大工業水重復利用等措施,積極推進水資源保護和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目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 115立方米/萬元,全縣灌區灌溉水綜合利用系數提升到 0.49。

 (5)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XX 縣是礦業資源豐富的地區,礦業開采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2000 年后,加強了對重點水土流失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綜合治理,初步完成了三十六灣等重點礦區尾渣和礦山環境治理;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崩崗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

 7

 (6)水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進入十二五期,XX 縣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面開展了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深入推進“復綠”工程,實施“治污”工程,開展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推進三十六灣及陶家河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嚴格實行城鎮污水達標排放和垃圾集中處理,城區、重要鎮、工業園區及重點排污企業基本建設了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和垃圾處理場;開展農村連片環境整治和污染綜合治理,推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四無”技術。實施河道生態綜合整治,初步形成“串珠式”水生態景觀 和“藍脈綠網”城市景觀系統,基本建成武水 XX 段等沿江風光帶。

 (7)農村水電建設成果輝煌。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 8.96 億 KW•h,技術可開發量 2.38 億 kW•h。目前已(在)建小水電站 76 處,總裝機容量 57.94MW,年發電量 1.88 億 kW•h。

 (8)水利管理與改革取得一定成就。水利改革是水利發展永恒的主題,縣黨委政府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地探索水利體制與機制的創新,以促進水利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適應和融合。進入“十二五”期,水利改革更駛入了快車道。XX 縣依據省、市改革方案及思路,明確了涉水事務管理體制改革、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和供水水價改革五大水利改革任務。通過努力的探索與實踐,五大改革已初取得階段性成果:

 1)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已制定組建縣水務局實施水務一體化方案,并率先成立了水務局。

 2)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良性的水利建設資金籌集和使用管理機制。縣財政建立了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政府每年投入水利資金隨財政收入同步增長。

 3)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嚴格執行《XX 水利工程項目招投標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XX 縣率先成立了“水利建設管理中心”,實現水利建設與水行政監督管理職責分離;積極探索水利工程的管理和養護機制改革;XX縣先后出臺了相應的小型水利工程管護辦法,落實小型水庫、小農水重點工程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主要資金來源。

 4)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通過強化以鄉鎮水利站和農民用水戶協會為重點

 8 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建立了服務高效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有效指導和促進了鄉鎮水利站的改革,以鄉鎮為單元,在鄉鎮公益事業站所限額內,單獨設置鄉鎮水利站,建立了覆蓋全縣每個鄉鎮的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每個水利站落實了1-2 名水管員;落實小型水庫和骨干山塘管護員。

 5)供水水價改革。通過推進城市供水、農業供水和農村集中供水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實現水價在調整水供求關系、促進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經濟杠桿作用的目標。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水價形成機制。并重新規范明確城區供水用戶分類。探索以農村安全飲水為重點內容的水價形成機制,確保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長受益。

 1.3.2 “十三五”水利發展面臨的挑戰 (1)防洪減災體系尚不完善。XX 縣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初步形成,基本能達到20-5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但大多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防洪治澇工程尚在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有效防洪體系。中小河流和山洪溝治理雖已開展,但進度緩慢,治理比例低;小型水庫和大中型水閘病險問題突出;城鎮和農村低洼區排澇能力嚴重不足,“逢雨就漬、大雨便淹”的問題較為突出。

 (2)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一是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失修。絕大部分水庫工程和灌區建于六、七十年代,運行年久,水毀、老化失修嚴重。灌區灌溉渠系不配套,標準不高,抗旱能力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逐年減少,水利效益衰減。二是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農業節水改造、工業水重復利用、城市中水回用進程慢;全縣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雖已提高到 0.4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15 立方米,但都低于全國全省平均值,處于較低水平。河、湖、庫、渠水系不連通,不能統一調配,水資源調配能力與與生產生活生態對水的需求還不相適應。平水年份尚可維持水資源的供需平衡,一遇干旱,城市缺水、工業停產、農業減收的狀況就會發生,每年干旱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應對突發水事件能力薄弱。水源地的保護措施不完善,城鎮備用水源地及水源工程建設滯后;部分丘陵山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難度大,致使該區域農村集中供水保證率較低,枯水期人畜飲水困難;應急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應急運行機制不完善,水資源戰略儲備體系尚未建成,應對突發水事件能力不強。

 (3)水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一是傳統環境污染問題仍然突出。XX 縣依賴礦產資源發展經濟的路徑導致的工業“三廢”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的歷史遺存仍

 9 然較重,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亟需治理并轉型升級;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未與生活污水量配套,城鎮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染源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還未能穩定達標;農村水環境保護仍處于起步階段,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脆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高,禽畜糞便、農藥、化肥等農業面源的污染進入地表水體中,致使水質劣化,水環境污染問題不容樂觀。

 (4)工程建設和農業開發附生的水土流失問題不容忽視。XX 縣風能資源比較豐富。風電場大多集中在海拔比較高的山區,生態環境原本脆弱,在建設過程中如不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將造成區域大面積水土流失。還有城鎮建設、交通道路建設、礦山建設、水利工程建設、油茶等農業項目開發等,都可能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上受山洪、冰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影響,XX 縣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重。全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 515.06 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 37.45%,每年還將有新的水土流失面積產生,水環境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5)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較多。新一輪水利改革剛剛起步,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機制尚待健全。水價形成機制還不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費等水資源經濟補償機制尚不能完全適應節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費制度尚不能滿足減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處理水平的要求,飲用水源地及重點水域和濕地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普遍缺乏。水利投融資體制還不完善,資金來源渠道還未拓寬,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重建輕管,維護管理金費不落實、水管單位生存艱難等問題仍然存在。

 1.4 “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1.4.1 “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及任務 XX 縣“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是:突出水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的戰略。著力打造工程、民生、資源、生態等“四個水利”;建設完善綜合防洪減災、管理和運行保障、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健康保障等“四大體系”;全面提升應急管理、防洪保安、水資源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為民服務、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行業發展和科學發展為重點的“八個能力”。

 10 規劃主要目標為:爭取通過 5~10 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 XX 縣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到 2020 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縣城及重點鄉鎮、人口密集區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 XX 縣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 0.55 以上;基本建成長河水庫、萬水洞水庫等飲用水水資源保護和沙市河、人民河健康保障體系,譚家水河、水東河(金江河)、陶家河重要河段防洪標準達 10 年以上,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1.4.2 “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評估 1.4.2.1 規劃目標達到情況 預測到 2015 年底,目標完成情況:能對 61 座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對 150 座重點骨干山塘進行加固維修,增加蓄水量 560 萬方以上,新建 6 座水庫,其中中型水庫 1 座,小(一)型水庫 4 座,新增蓄水量 3000 萬方,改善灌溉面積 6 萬畝;河道治理 57.2 公里,新建城市防洪堤 7.5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100 平方公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 10 萬人以上。工程總投資 22.98 億元。

 1.4.2.2 規劃建設項目完成情況 完成武水河城區段治理、城市防洪堤防建設,完成了人民河、斜江河等河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沙市河山洪溝治理,完成了 1 條清潔小流域治理。共完成11座小Ⅰ型和多座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建設了10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大部分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完成了城區觀山水閘建設任務,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已完成第一輪三年建設任務。完成多座水電站改造。

 1.4.2.3 水利管理與改革任務完成情況 (1)水利管理有明顯創新。一是強化水資源管理,初步完成主要江河湖庫水量分配方案,制定重點流域、區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二是規范水利建設市場管理,完善市場信用信息體系。完善多部門聯動監管機制,強化對項目法人、

 11 參建單位和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管;三是狠抓水利項目運行管理。落實了水庫運行管理責任制,完善了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健全了管理規章制度;四是加強防洪抗旱管理,建立了健全洪水風險管理制度,制定了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完善了各類應急預案。

 (2)水利改革初見成效。一是通過深入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大中型水利工程試行工程總承包和代建等建設管理模式;中小型水利項目建設實行集中管理,以縣級區域為單元組建水利建設項目管理中心,作為項目法人,實行工程項目集中管理。二是通過強化以水庫管理為重點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建立服務高效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推行小型水庫管護雙證“管護員培訓證、崗位證”制度。三是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改革。將本級財政承擔的公益性、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包括新建水管單位)“兩費”支出納入了本級財政預算,足額安排資金。四是通過加強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穩定多元和持續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五是通過深入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水資源體制機制,實現理順涉水事務管理體制、提升水務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和強化水資源保護的目標。

 1.4.2.4 “十二五”水利規劃項目不能全面實施的原因 (1)水利規劃盤子過大。總體投資規模達 22.98 億元,近幾年來,中央與省級投資距離規劃差距太遠,由于投資太少,許多項目無法實施。

 (2)市縣配套資金難以到位。國家對水利的投入增加了,同時項目都要求地方配套,市縣級財政都有困難,現在又是省管縣,財政省里統籌,配套資金市出不了,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不能足額到位。除列入各級政府為民辦實事年度考核的項目資金投入力度相對大一些,其他項目配套資金就少得多了,與規定的配套資金比例就相差甚大。

 (3)前期工作滯后。長期以來,由于水利建設投資規模小,前期工作投入更少,導致前期工作嚴重滯后,而目前水利建設投資力度急劇加大,使得前期工作不適應當前水利建設的需要,項目列入了規劃,但前期工作上不去,計劃無法下達。

 (4)計劃滯后。主要是計劃下達較晚,下達程序、環節多,這嚴重影響了資金撥付的時間,同時也為截留、擠占和挪用水利資金提供了機會。個別單位存在擅自調整計劃、截留資金的違紀違規行為,導致項目無法按規劃實施完成,尾工

 12 較多。

 13

 2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分析 2.1 “十三五”X XX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XX 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開放 XX”、“特色 XX”、“宜居 XX”的發展戰略,初步確立了 XX 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總體目標是:優化提升產業發展載體和平臺,推動制造業在國內外產業分工地位上、服務業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開放型現代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產業競爭新格局和新優勢。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農村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超過或達到全面小康目標要求,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

 具體目標:一是綜合實力和城市競爭力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到“十三五”末,地區生產總值突破 200 億元,年均增長 12.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 53900 元,年均增長 11.4%。財政總收入達到 15 億元,年均增長 5.8%。工業增加值實現 86億元,年均增長 10.8%,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6.4%以上。全縣農業增加值達到 30 億元,年均增長 8.2%。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到 2020 年服務業增加值達 84 億元,年均增長 13.3%速度增長。全縣城鎮化率達47.4%。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 15:43:42。

 2 2.2 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分析

 2.2.1 城鄉飲用水供給需求分析 2.2.1.1 對城鎮供水的需求 XX 全縣基準年(2013 年)總人口 38.85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13.48 萬人,城鎮化率 36.12%。根據 XX 縣總體規劃人口發展預測: 2020 年總人口 39.9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18.9 萬人,城鎮化率 47.4%;2025 年總人口 40.7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22.22 萬人,城鎮化率 54.6%。預測城市用水量(不包括工業用水量),2020年為 1409 萬立方米。

 基準年城鎮實際日供水能力 4.0 萬立方米(其中縣城 2.5 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 1450 萬立方米,實際需水量 1530 萬立方米,年缺水量約 80 萬立方米,水量保證率只有 94.8%。考慮城鎮區域內部分工業用水,“十三五”期需建設日供水規

 14 模 2.5 萬立方米,總供水能力 6.5 萬立方米/天; 2.2.1.2 對農村飲水安全的需求 XX 全縣基準年(2013 年)有農村人口 23.85 萬人,人畜飲水總供水量 1200萬立方米。存在飲水不安全人口 7.6 萬人。

 預測 2020 年農村總人口 21.0 萬人,農村人畜飲水總供水量 1154 萬立方米。近期要加強陶家河流域重金屬污染問題治理,解決陶家河流域人飲水不安全問題,讓群眾喝上放心的自來水。從 2014 年至“十三五”前期,飲水不安全人口要全部得到解決; 2.2.2 防洪排澇需求分析 XX 縣域屬山丘區地貌,大部分農村房屋以河流為主線,逐水而居;有的以山為依托,繞山而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加上經濟建設加劇了環境惡化,近年來區域內發生特大暴雨的頻率明顯增加,暴雨常造成山洪、泥石流、江河泛濫等災害發生,給沿河、繞山而居的居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另外,縣城和主要集鎮防洪標準低,農村居住區基本無防洪設施,除澇治理工程也嚴重滯后。全縣有受洪澇災害威脅的鄉鎮 13 個,行政村 152 個,自然村 1078 個,企事業單位 51 個,受威脅面積 336 平方公里,影響人口 4.76 萬人。

 今后一個時期,XX 水利在防洪排澇減災方面,應以實施 83 座水庫保安、完善縣城防洪工程,治理中小河流和山洪溝,建設集鎮和居民集中區防洪排澇工程為重點,實施撇、蓄、排洪工程綜合調度,全面提高防洪排澇標準。XX 縣城和重要鎮所在地防洪標準達到 20 年一遇,排澇標準達到 10 年一遇;一般鄉鎮所在地和農村居民集中區防洪標準達到 10 年一遇。

 2.2.3 農業用水需求分析 “十三五”期,XX 縣總耕地面積基本保持穩定,有效灌溉面積有所增加,依據“XX 市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要求,灌溉供水總量應成遞減趨勢。主要措施是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灌區水利工程配套,加強灌溉調試管理,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減少單位面積灌溉用水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兩個下降、兩個上升:即在農作物播種面積結構中,糧食播種面積比例將趨于下降、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趨于上升 ;水稻種植結構中,雙季稻的面積比例將下降、優質高產的單季稻比例上升。“十三五”期間,將加大灌區續建配套項目建設力度和加大灌區管理體制改革力度,有效灌溉面積將得到鞏固和發展,但農作物的

 15 綜合灌溉定額將趨于下降。全縣基準年(2013 年)總耕地面積 25.91 萬畝,有效灌溉面積 15.86 萬畝。預測到 2020 年有效灌溉面積 22.42 萬畝。

 基準年(2013年)實際灌溉供水總量8500萬立方米(豐水年份,保證率22%);預測 2020 年灌溉供水總量 11357 萬立方米(灌溉保證率 90%)。

 2.2.4 工業用水需求分析 XX 縣工業是以礦山開采、有色金屬冶煉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基本上都是高耗水行業。2013 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為 124 立方米,高于 XX 全市平均值71 立方米,工業用水總量達到 5193 萬立方米。依據“XX 市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要求,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要逐年下降,XX 縣 2020 年下降至83 立方米(2010 年不變價),2025 年下降至 63 立方米(2010 年不變價)。XX縣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的主要措施是依托園區建設,走集聚集群發展之路,著力構建“三區三園”,推動產業聚集發展,提高用水效率;引進推廣減少產品單位耗水量的高新技術成果;建設工業水重復利用設施,提高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十三五期間,XX 縣工業產值增長較快,預測全縣 2020 年工業總增加值為 86 億元,2020 年工業用水總供水量需要 7135 萬立方米。

 2.2.5 河 河 流治理需求分析 XX 縣地處珠江、湘江兩江源頭,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流 400 余條。南面屬珠江水系北江支流的武水河,由西向東流,有大小河流 257 條;主要支流有人民河、譚河、高安水、臘水河水東河等。北面屬湘江水系的舂陵水,由南向北流,有大小河流 143 條;主要支流有馬尿河、無利河、猴子江、陶家河等。

 近幾十年來,由于開礦冶煉尾砂下河,河道侵占、河道無序采砂抽砂,傾倒垃圾、上游水土流失等各方面的原因,河床淤積,河道變窄,泄水能力銳減,水質污染嚴重,洪澇災害頻發。特別是陶家河,上游段主河道全部被礦渣尾砂淤塞,甘溪坪村至芹菜村段尾砂高于河床幾米至十幾米,河流已自然改道。全縣絕大部分農村河流河岸低矮,坍塌水毀嚴重,抵御洪水災難的能力普遍較低。洪水季節,河兩岸淹沒損失巨大。近幾年,XX 縣對武水河、人民河、水東河、斜江河、臘水河、陶家河部分洪水威脅特別嚴重的河道進行了治理,但受資金方面的約束,治理的河段占比例還很小,全縣河流仍存在許多防洪安全問題,受洪水威脅的村莊還有 600 個。

 今后 5 年,河流治理的主要任務仍是以工程措施為主,拓寬融資渠道,加大

 16 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重點是陶家河重金屬污積物處理,河道行洪功能恢復;農村河流居民集中區河段防洪工程建設;河道水毀工程恢復,險工險段治理;河道清淤拆障;保障河流適應排洪、灌溉、供水、生態環境的要求。

 2.2.6 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分析 近三十多年來,隨著有色金屬礦產和煤炭的大面積開發,XX北部的香花嶺、三合、麥市、萬水、楚江、花塘、武水、金江、接龍、水東等地的植被破壞嚴重,該區域大部分地區處于花崗巖、砂頁巖區,表面存在大量的松散風化殘積物,易滑坡。加上 7-8 月份,受沿海臺風氣候影響多有暴雨發生,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河道淤積,土地塌陷、地表開裂,水田無法耕作,部分房屋倒塌,水源斷流,很多村莊的人畜飲水非常困難。據全國第二次遙感衛星調查,XX 全縣輕度以上水土流失總面積 520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 37.8%。截止 2012 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20 平方公里,仍有水土流失面積 300 平方公里尚待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主要采取礦渣尾砂垃圾集中庫存覆蓋綠化、封山育林、生態修復、建設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基本農田建設、崩崗治理、坡耕地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加大水土保持重要性宣傳,提高全民保護環境意識,健全與加強水土保持法制隊伍,切實執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等法律,以及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規政策,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資源與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使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狀態和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點地區水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生態得到一定程度修復。

 2.2.7 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環境建設需求分析 XX 縣水資源較豐富,總量達到 12.2 億立方米,人平水資源量 3268 立方米。

 由于年內降雨分布不均,而境內地形又以山、丘、崗地為主,山高坡陡,河流坡降大,洪水易漲易落,滯水能力差。枯水期河流徑流量小,自然稀釋能力嚴重不足,再加上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大大超過河流的納污能力,河道水質明顯下降,特別是陶家河流域、馬尿河、猴子江等河由于上游礦渣尾砂重金屬污染,已不能飲用和灌溉。水質性缺水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全縣有近 1/4 的人口約 7.6 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

 17 建設“宜居 XX”是今后幾年 XX 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宜居 XX”其首要任務是要保障全縣人民飲用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供水安全,要提供自然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因此,加強礦山整治,加快陶家河流域的治理步伐,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取締非法礦山企業,恢復生態植被,給下游一條清澈的河流;加強武水河及長河水庫水資源保護,給下游一條水量充沛的河流;繼續加強農村河流工程性治理的力度,恢復水毀水利工程設施、清除河道淤積、修筑防洪堤,給下游一條健康的河流是最重要的任務。建設“宜居 XX”還要全方位加快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推進生態縣城、生態優美鄉村創建;加強環境治理和保護,打造“山美、水美、城美、村美”的美麗家園。

 2.2.8 水利改革與管理需求分析 近年來,XX 縣按照 2011 年中央、省、市 1 號文件和《XX 省水利改革試點方案實施意見》要求,積極主動地抓好水利改革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水利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但因水利管理工作基礎較薄弱,也存在不少問題,與新時期水利管理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一是缺乏統一的水務管理機制。與全省大多地方情況相似,XX 水務管理還是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機構設置和職能分工存在“多龍管水”狀況。“多龍管水”的體制,無法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建立從供水、排水到污水處理的合理的價格體系和經濟調節機制,約束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導致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比較低,不利于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二是基層水利管理組織機構較健全,但技術力量薄弱。全縣每個鄉鎮都建立了水利管理站;中型以上水庫、泵站、灌區都有管理所;小型水庫有兼職的管護員。但基層管理單位的人員編制較少,鄉鎮水管站一般只一人,中型工程管理所技術人員很少。所配備的人員有的是老單位保留人員,年紀大;有的是其他部門調整人員,專業素質低;有的是新招聘人員,熟識專業需要較長時間,所以,目前基層水利管理的技術力量是相當薄弱的。三是水利改革已經起步,但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重建輕管,維護管理金費不落實、水管單位生存艱難等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地區水價改革尚未起步,農業水價總體偏低與部分農戶水費負擔偏重并存。水價形成機制還不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費等水資源經濟補償機制尚不能完全適應節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費制度尚不能滿足減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處理水平的要求,飲用水源地及重點水域和濕地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普遍缺乏。水利投融資體

 18 制還不完善,資金來源渠道還未拓寬,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機制尚待健全。

 “十三五”水利管理與改革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一是改革水務管理體制。成立市、縣水務一體化管理機構,并逐步理順水務管理職能,創新水行政管理方式。二是構建水務良性運行機制。加強政府對企業、市場、價格、服務的監管,提升水務管理機構的行政管理和服務能力,穩步推進水務市場化,構建水務企業良性運營和發展機制,推進水權制度建設,推動水價改革,提高水務企業社會服務能力。三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強化以鄉鎮水利站和農民用水戶協會為重點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改革,建立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落實工程管理“兩項”經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健全基層水利服務網絡。四是加快水利建設管理改革。積極推進設計、管理、施工、招投標等環節市場化改革,努力建設規范有序、管理嚴格的水利建設市場秩序。創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強化水利工程質量安全和市場監管;推進水利行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機制。

 五是強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三條紅線”控制體系;建立節水型社會建設長效機制;努力推進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六是完善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積極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機制改革,加快建立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加大水利公共財政投入;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水利建設;建立農民興修水利激勵機制。

 19 3

 規劃總體思路 1 3.1 規劃編制依據

 (1)水利部(水規計[2010]143 號)《水利規劃管理辦法(試行)》; (2)《XX 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3)《XX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4)《XX 建設 XX 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戰略規劃綱要(2009—2030)》; (5)《XX 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 (6)《XX 縣城總體規劃(修改)(2010-2020)》

 (7)《XX 省 XX 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 (8) XX 縣轄 18 個鄉鎮總體規劃(鄉鎮合并前); (9)《XX 灌溉發展總體規劃》; (10)《陶家河流域飲水安全工程規劃》; (11)《XX 縣中小河流水能開發規劃》; 2 3.2 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 “三個 XX”的總體戰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要求,以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水利支撐保障水平;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著力構建城鄉水生態文明新格局;以深化水利改革和依法治水管水為保障,著力增強水利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防洪安全、供用水安全、糧食安全、水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為實現 XX 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 3.3 規劃的基本原則

 (1) 堅持水利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利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水平和速度相適應,并適當超前。根據縣域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條件,“三個 XX”建設對水利工作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水利發展的思路與重點,合理確定規劃目標、主要建設內容和工作重點。

 20 (2)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原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質、飲水、防洪、灌溉、農村水電等民生水利問題,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

 (3)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原則。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水...

推薦訪問: 發展規劃 水利 XX

【XX縣水利發展規劃】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